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回复: 0

[散文] 我们曾都是节奏:节奏——我们最初的语言

[复制链接]

8357

主题

19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422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曾都是节奏:节奏——我们最初的语言

                                                       ——观《感受非洲原始部落的韵律之美》视频后

            一

我看过那段视频,
记忆至今未曾退去。
一个世界——
在那里,节奏
穿透每一根骨头,
从孩子的脚尖,
到妇女摆动的腰身,
她们的身体本身就是音乐,
仿佛每一块肌肉,都是弹簧,
都在回应鼓声的召唤。

而我们——
这些被混凝土包裹的城市人,
只能惊讶地看着,
仿佛看见了
自己早已失落的某种本能。

曾有纪录片猜测——
在语言诞生之前,
人类是用动作、
用身体、
用节奏来交流的。
那是我们最初的表达,
最原始的呼唤。
后来,文字取而代之,
音乐退回节日与广播,
退回装饰与娱乐。

我们现代人,
从第一声啼哭开始,
就被教导如何说话,
却没有人教我们——
如何用节奏诉说情感。
于是天赋沉睡,
音乐的能力
像失用的肌肉一般
悄然退化了。

而这段视频——
这段节奏与剪辑的奇迹,
重新将我们拉入那股生命的涌动。
这些人,
生活在你我所谓“贫瘠”的土地上,
却让日子
沸腾如原始的火焰。

他们不是“表演”,
而是在活着——
让生活自身,
爆发成舞蹈。

看着他们,
我想起中国湘西的傩仪,
那些面具背后的舞者,
那些在傍晚山谷中
低吼祈祷的身影。
我不禁怀疑,
这一切是否来自
人类迁徙之路上
最遥远的一次回响。

也许,
在中国偏僻的山中,
在傩文化残存的角落里,
那些身体的语言,
正是非洲节奏的回声,
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来。

我没有证据,
只有某种直觉。
但有时候,
直觉比证据更真实。

然而——
当我们凝视那些黝黑的舞者,
内心深处,
依然可能藏着
一丝微妙的优越感。

我们以为
自己是文明的子民,
而他们只是“落后部落”。

可我们忘了——
我们的祖先,
也曾拥有那样的肤色,
那样的舞姿,
我们都曾在赤道下歌唱,
赤脚走在大地上,
用身体与世界说话,
那语言,叫做——
节奏。

            二

这不是表演,
不是供人围观的奇景——
而是一段记忆,
以血肉之身
再次苏醒。

一个身体,
正在记起
语言所忘却的事。

他们不是为了我们而舞,
而是因为大地
仍在通过他们的脚步说话。

孩子、
母亲、
老人骨头里沉默的鼓声——
没有人教他们,
因为他们从未遗忘。

这不是排练,
不是装饰,
而是比历史更古老的回音,
比文字更早诞生的呼喊。

在城市里,
我们敲打的,
是屏幕,不是鼓皮。
我们早已忘了,
音乐不是清单上的娱乐项目,
它原本存在于——
我们的背部、
膝盖、
与呼吸之间。

在那里,
节奏属于每一个人。
没有精英,
没有把关人,
只有生命本身,
在震动中说话。

而我在观看时,
忽然想起——
中国山村中的巫师,
面具、吟咒,
松林与雾气之间的傩舞。
他们也在跳,
唤醒某种
比神明还要古老的东西。

非洲与中国,
如此遥远,
却都保留着
节奏的化石,
深埋在人类之身的泥土中。

不是借用,
而是回忆。
那是共同梦境的残片,
在国境与名字
尚未被发明之前。

然而我们,
当看到那样优雅舞动的黑色肌肤时,
某个隐秘角落,
依旧可能
闪现出虚妄的优越。

我们忘了——
我们曾都是节奏。
赤脚,
黝黑的皮肤,
在同一个太阳之下,
我们用双手呼唤天空,
用身体召唤祖先。

音乐,
从不是一门职业。
它是呼吸,
是心跳,
是语言。

这段视频——
不是通向“他们”的窗,
而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我们遗失的自己。

而在某个深处,
古老的某物
开始苏醒:
我们的身体,
开始想要
记起。


附:
【【油管】超2000万播放量 感受非洲原始部落的韵律之美-哔哩哔哩】 https://b23.tv/wi9TDSi


吴砺
2025.7.14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