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的幽灵:波音与现代巨人的坠落
——观看PBS纪录片《波音的致命缺陷(2021)》
一
我观看这部片子, 不只是想知道事故的细节, 而是想问: 一个庞然大物, 是如何学会无视危险? 何时,官僚的回声 遮蔽了警报的呐喊?
波音737 Max 8—— 2018年,雅加达,狮航失事。 不久后,埃塞俄比亚, 又一架飞机坠毁。 在现代生活中, 空难最能集中表达悲剧的撕裂, 但真正吞噬生命最多的, 是战争—— 它沉默无声, 埋在统计与新闻之间。
这场灾难的根源,是一个软件。 MCAS, 原为保障安全而生, 最终成了死亡的触发器。 它是军用程序的转世, 被嵌入一架老旧机型, 掩盖设计缺陷, 迎战空客320 Neo带来的新威胁。
为了省钱, 为了节省时间, 他们让设备尽量不变, 让培训变得廉价。 模拟器代替真实, 生死似乎可以预演。
这不是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才见过的病症吗? 如今却出现在资本主义的骄傲之地。
新引擎太大, 老机体太瘦。 他们前移位置,打破平衡, 再用MCAS去矫正偏差—— 看似聪明, 实则埋下噩梦的引线。
2012年, 一位测试飞行员在模拟器中失控, 他发出警告: “我救不了这架飞机。” 高层却选择沉默, 甚至有人提议 把MCAS从手册中删去。
不是小说, 不是臆想, 而是真实的公司决策。
FAA—— 监管机构的部分员工, 竟是波音的薪资对象。 自检、自批、 安全成了纸上的游戏。
MCAS原设计仅限高速启用, 后来却能在低速中触发, 而且作用强度扩大四倍。 飞行员没有被告知, 也不需要模拟训练。 只需——保持沉默。
这部纪录片, 不只是讲述一个技术失败, 它揭露的是 整个信任机制的瓦解。
也让我想到, 国内众多“芯片公司”的泡影, 当初的论证,有人监管吗? 成千上亿的损失, 有谁站出来总结?反思?追责?
那架飞机, 只有一个攻角传感器, 孤零零裸露在机头。 它若失灵, MCAS仍继续运行。 于是——飞机向地面俯冲。
第一次事故后, FAA估算:两年会再发生一次。 于是,波音得到180天,去修复。 可他们选择了赌, 而他们——输了。
看到这里, 即使是我, 一个外行, 也本能地想到: 为何不用两个传感器? 甚至三个? 风险岂不是会骤降几个数量级?
没想到, 片尾FAA的一位工程师 说了同样的话。 而这, 也正是波音最后的补救方式。
2018年, 在好友郭若驹的陪伴下, 我曾以游客身份参观波音总部总装车间。 那天, 我在巨人脚下行走, 心中满是敬意。 这个公司, 曾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 让地球变成村庄。
如今, 我看到的是年老的病症, 一个曾伟大的存在, 病了。
但我不相信 一次错误 就该招致死刑。 波音值得治疗, 而非遗弃。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 组织也一样。 关键是 找出创口, 诊断病因, 防止重蹈覆辙。
这, 才是天空之下 我们应当吸取的真正教训。
二
从前, 有一家工厂, 为世界造出翅膀, 让遥远变得亲近。
那时,工程师主导一切, 每一颗螺丝 都是一份庄严的承诺。
但后来, 股东的声音压过了螺栓的响声。 报告中的利润线, 盖过了驾驶舱里的心跳。
老机体撑不起新引擎的体重, 他们前移位置, 打破重心, 用程序去纠偏, 却不告诉驾驶者, 你要飞的飞机里,藏了一只幽灵。
没有提示灯, 没有训练, 没有预警。
只要一个传感器 出错, 整架飞机就会像被召唤般 俯冲坠落, 飞行员毫无察觉。
测试人员曾失控, 发出警告, 可波音选择沉默。 有人甚至提议—— 删掉MCAS存在的记录。
FAA的员工, 一手监管,一手拿薪, 两面人, 筑起了信任的幻影。
两架航班, 数百条生命, 消失在蓝天的悲鸣里。
他们仍继续拖延, 与命运赌局, 再一次——败北。
直到那时, 才有人问, 为何没有两个传感器? 或三个?
而回答是: 太迟了。
这不只是一个软件的失控, 不只是金属的塌陷, 而是傲慢、贪婪与麻木 共同编织的灾难之网。
安全, 不是事后的补丁; 沉默, 比火更迅速地杀人。
巨人也会坠落—— 不是因为翅膀太重, 而是因为, 它忘了自己 为何起飞。
附:
吴砺 2025.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