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的起源:寻找意义的物种之诗
——观看纪录片《生来为何 第1集:找寻意义的种族》
一
周末的清晨, 我打开一扇窗—— 不是迎风, 而是迎着信息的洪流, 那些飞得比鸟还快的问题。
科学说: 人生没有意义—— 只是分子的舞蹈, 一种冷静的化学排列。 可我想起七十年代末, 中国的青年, 在《中青报》上争论了一两年: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那是幻觉褪去后, 人类天性中复苏的疑问。
“还原论”—— 现代科学的把戏。 将整体拆成碎片, 研究每一块, 再尝试拼出全貌, 以为这就是理解。
这部纪录片,太精彩。 中国要拍出这样作品, 也许还需半世纪。 技术并非障碍, 障碍在于我们太崇拜“官学”, 而不是“科学”。
“我们不过是 别人打一个嗝就忘记的东西。” 妙极了。 这些西方的科学家, 不仅严谨,还极有幽默感。
“菜单不是食物, 音符不是音乐。” 多么简洁、深刻!
看着看着我意识到: 我们依然踟蹰在现代的门外, 古老帝国的幽灵仍在, 万般皆下品, 惟有当官高。
“可以从底层解释世界, 但不能解释一切。” 这话恰到好处。
科学—— 能照亮部分真相, 但绝非全部。
“我们都是一个巨大幻觉的牺牲品。” 好笑又精准。
而我—— 在日常中埋首于专利草稿。 几百万件申请之中, 我的一点小事, 算什么? 有没有意义? 我没想过, 我只是享受。 尤其是 当我想到一个别人未曾设想的设计, 那一刻, 我忘记死亡,忘记命运—— 仿佛拥有了永恒。
这纪录片令人着迷—— 有趣,好玩, 但别太当真, 别坠入无解的思想黑洞。
宇宙的四个时期: 原子、化学、生物、认知—— 多么精巧的划分。
“趋同”—— 若无随机,宇宙无法存在; 但即使是随机, 仍自有其律。 逻辑,令人佩服。
太多聪明的人—— 言之成理, 却彼此矛盾。 谁是对的? 每个神情都像 真理的唯一守护者……
大脑与电脑, 电子元件与神经元—— 如此迷人。
物质与抽象共存, 甚至有人说: 抽象世界早在大爆炸前便已存在。 这个想法,真是醉人。
我写下一个专利, 从无到有, 文字落下, 它也许真的能 在地球某处变为现实。 这感觉,奇妙无比。
思维, 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有信仰的科学家说: 科学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也有人说: 神学根植于情感、权威与欲望, 因而不可靠。
而科学—— 是诚实与想象之子。 艺术? 全是想象,缺乏诚实—— “那你就是诗人。” 老头一句,幽默得妙不可言。
网上查了下, 这纪录片是2016年的, 出自美国。
我所谓的“现代社会”, 是西方文明几百年来塑造的生活方式。 明白这一点, 你大可释然一笑。
“神学是不靠谱的范例。” 一句话,干净利落。
“只有想象,没有诚实? 你就是诗人。” 他笑着说出这句话, 让人无法不笑。
科学主义, 将世界缩减至可解释的范围。 可有些人说—— 那仍不够。
周末早晨, 看完这部片, 我轻声自问: 我的世界, 是不是又大了一点?
二
我们生来, 不是只为生存—— 而是为思考。 不仅是为了吃, 而是为了问: “为什么?”
这部纪录片, 从沉默开始—— 然后让思想 一点点填满空白。
一群思想者的合唱, 每人聪慧绝伦, 却彼此矛盾。 但你却觉得, 他们都 不可或缺。
物理学家、 生物学家、 哲学家—— 各自绘出一张地图, 通往“意义”。 但每张都不同。
“菜单不是食物, 音符不是音乐。” 听着, 忽然之间, 世界深了一层。
还原论, 那灵巧的工具—— 将宇宙拆成原子, 再拼出神秘。 可神秘 总在缝隙中滑落。
科学, 是诚实与想象的孩子。 它坦然承认: “我不知道。” 而这句承认, 是一种罕见的勇气。
神学家祈祷, 诗人做梦, 思想者倾听。 他们的语言各异, 说的却是同一个渴望。
我们来到这世界, 不是为了解答, 而是为了提问。
而光是提问, 就已足够, 构成一种意义。
一个清晨, 屏幕闪动, 思维点亮。 就在那一刻—— 世界, 又被一个新问题拓宽了边界。
附:
吴砺 2025.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