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天晴好,春山在望,树绕村庄,幸与邑中诸先生同往山里,访龙眠胜境,踏寻先贤足迹,不由豪兴勃发。
入龙门行至境主庙水库后梢,为龙眠河上游,旧称“大溪”。泽国先生指溪水深处即为石马潭,大溪之南,岩峦峭壁,则李公麟《龙眠山庄图》之垂云沜,而媚笔泉隐于茂林深秀之中,水丰无渡,亦无路可寻。
此地即为双溪,其北溪自黄柏山房而来,其南溪自蕉园(椒园)而来,老宰相文端公曾临溪构筑“双溪草堂”,康熙御笔书“双溪”以赐。南北二溪分别发自今姚岭与忽皮岭,至此汇合而入龙眠河。
循南溪逶迤而上,渐闻水声淙淙,响水崖雄踞溪谷之口,山崖堵峭,筋骨峥嵘。此时雨季未至,细泉如琴如瑟;若山水急至,则如穿云落石,奔流激湍,轰然如雷,传方圆十里多能听见,响水崖如是得名。
我们乘车直至崖顶,立于桥上俯目下视,只见草木相掩,一眼不能探底。石光洁而多青苔,水漫湿滑,我本欲攀石而下,不慎跌足,险落涧中,乃小心翼翼从原路返回。
复登车进谷,峰回路转,山道两边青峰相映,春花烂漫,满坡的茶树,戴着斗笠的采茶女,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赫然在目。前方就是椒园,茂林幽壑,山围树绕。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清徐璈《桐旧集》称椒园茶与顾渚、蒙顶相比肩。《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记载“桐城茶皆小树、丛生,椒园最胜,毛尖芽嫩而香”。孙晋之后,桐城种茶之风渐盛,椒园更是遍植茶树,至今南坡仍有古茶数株,真可谓“岭上茗芽三万树,春到山村草亦香。”
孙晋(1604-1671),字名卿,号鲁山。明天启五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其昶称他为继左光斗之后,又一敢于朝中直言的桐城人。然而时逢乱世,清兵入关,明朝覆灭,孙晋不肯俯首于清廷,四十多岁即归隐龙眠,得椒园佳处,率子弟读书,种茶邀友,品茗赋诗,倒也潇洒自在。
椒园四面环山,石硖云峰,向称“龙眠胜境”,姚永概亦称其“幽深静邃,胜双溪多矣。”这里也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孙闻园(曾任桐城中学第五任校长)祖居地,原有桫椤树二株,玉兰一株,均为三四百年之物,可惜已不可复见。
历史的车轮如烟云滚过,“椒园”遗存仍在,一幢老屋背依椒子崖,青砖碧瓦,前临山溪,一方天井仰望天空,正以它的龙钟老态诉说着岁月沧桑。
椒园西北山峰即为椒子崖,传说李公麟曾广植花椒树于此山坡,有诗曰“中有先生种椒处,擘窠[bò kē]大字山石镌。至今椒花作香雨,山人烂醉眠峰巅。(张若驹)”时过境迁,椒花如雨的场景并未得见,而椒子崖石刻深深吸引着我,在椒园后山坡,一位采茶人,热情地为我们指引上山的路径。
椒子崖谷邃壑幽,兰香浸逸,据说早年间古木参天,荫翳蔽日。知情者指崖间巨石之上有石刻,杂刺丛生,无路可登,只能扯着灌木树根,攀援而上,但见“品泉隈”三字,仿汉篆体横刻。再登至崖岭,溪流岩石间,有楷书阴刻“兰亭”二字清晰可辨。据邑人苏淳元推断:此间石刻为北宋以后所刻;我曾在桐城网听“同安闲人”推测为明末邑人吴季鹍(字子翮)所刻,都已无从考证。其它石刻如“喷玉泉”“雪廊”“游龙峪”等,因时间关系,且崖峭路艰,未能一睹风采,只待下一次寻访时邂逅吧。
下得崖来,脚下碎石瓦片吱吱作响,山民家犬吠阵阵,回仰椒子崖,山高峰险,瀑流飞溅,潺然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