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坛(下)
阴天。我站在外墙的东南角上。我在这里,突然想起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古老民谣,我看着前面的平台,仿佛回到了古人歌谣中的那个世界中……
再看天空,顿觉这天比地大得多,整个天空变成了巨型的灰色蝶盘,人类所在的大地,在天的宇宙中显得很平簿,如这眼前的平台,仿佛一叶片舟,可怜而孤单的悬在宇宙的这巨型的蝶盘真空之一……
这里,不是供游人娱乐场所,这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中的东方式的教堂……
我在东墙边向北继续环行,有两群黑色蜂群般的鸟群,在北面的天空中翻滚,飘来飘去……西北角的树林中,传来几声老鸦的“呱”“呱”的叫声;不时有成群的鸟儿,从我头顶上方无声的飞过……
我身后的天空中,有一阵呼啸声吹过,这应当是低空飞过的鸟……
这真是,这一刻北京城中罕见的人迹稀少的地方……
人类竟在这里,用最简单石头砖块砌成的的几何结构,再现大地的存在……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
有喜雀叫声,从我身后的树林和前方的树林中,此起彼落的传来;老鸦也呱呱叫的加入……
我到了外墙的东门,面朝西看着院中央的平台。那象征大地的平台离我很近,似乎有些弯曲,它很充实,仿佛与天空并肩同行……
左边南门上方,低空飞行过一群黑鸟,我第一次同时看到和听到鸟群飞过,竟带有如此大的呼啸声……
上帝让阴雨天天来到此地,让地坛此刻此地专属我一人……
内墙黄色墙头墙檐,墙面中间三分之一是酱红色的,这里一切都十分简洁……
东北角有一个两三尺高升旗的小台面,我犹豫是否要登上去……最终还是登上去了。
站在旗台座上,我看到了三圈方层:内墙和中间两层平台的方形……
这时候,你感觉是完全不同:这地坛中心只是一个很小祭坛,而地坛的外墙所围起的,变成了无限的大地,这是大地上升起的天地中心中的祭祀活动的墙……它是很谦虚地落在大地上……
抬头扫视天空……你会发现,这个地坛真是整个大地的中心,大地唯一的中心……过去古人在这里向大地朝拜……
在如此简洁的建筑上,表达对生育自己的大地的崇高的敬意……
人类,这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生物!一百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大地之神的敬畏之心,是真实存在的……
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被西方国家的科技革命知识普及了的中国人,这样对大地之神同样敬畏的人,几乎全部消失了……地坛真正的成了文物古迹,人类思想历史的印痕……
我从旗台上下来,继续沿北墙边行走……我再次感受到方泽坛外墙围出的世界,承担着整个大地,从外围墙地面升起,悬着在宇宙中……
或许你像我一样的这样慢慢地沿地坛外墙边漫步时,你会说:我怎么一点也没有你现在的感觉呀……
所以,我将这篇文章名字取为“我的地坛”……我肯定是将我此刻的心情,真实的写在这里,或许你们中也许有少许几个人,会有我相同的体验……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在福州鼓山上一个小亭中,听几个练气功的老人在聊天。其中一个老人,指着天空一个方向说:我看到“天眼”了!几个老人家都附和说,“我也看到了!”——我也朝老人手指的天空方向看去,只有太阳光华中一片荧荧发蓝的天空,与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区别……
只是,我不敢说那几个老人在说假话……心灵感应这东西,的确很玄……科学研究发展到现在,世界还有四分之三的人信神啊……
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感觉,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啊,也是天差地别啊……
走到北门正中,朝南方向观看。内墙的三道门中间的门槛上部,正如挡住了对面南门外的庙宇的庙顶,打开的右门使视野中的平台视野有点失衡……
太阳出来了,发白,在平台偏在一点的上方,迷朦,仿佛睡觉后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我怀疑他,是不是对我这个现代人类十分地困惑不解……
我身后后脑壳不远处吹过一阵风声,那肯定又是一群低空飞行鸟群带来的……
太阳很快就对我这个平凡的人类,失去了好奇心,又沉到云层中睡觉去了……
我又一次感到,外墙的大院是大地的代表,它超越了围墙变得无限的辽阔,直到天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与天空重合……
我现在准备从北方方向进入地坛的内墙,我现在才发现,三层色彩相间,三层青石三层黄色琉璃瓦色,二个平台侧面贴有黄色琉璃瓦,院墙外的庙顶也是黄色……
进入内墙门框,真美……围墙墙头的黄色与院外的庙屋顶连接……而南门庙顶那一层黄,仿佛是使地坛得到了庇护?不会太孤单?
走下台阶,东西南三面内墙,使大地有被保护的环境,家与国在这里被统一了,这里有巨大的家被保护起来的感觉,人类在大地上不再孤单了——被墙围出的国保护了,这大地上有了一片人间的世界……
内墙的砖地面已大部分干了,发白……
我开始从北墙照例逆时针环行……很干净,不大面积内墙的地面,很干净,发白干净,一种土色温暖……墙,半人高……
这灰墙一样地砖,似乎代表中国的青墙,在这里,我总有一种巨大的安全感;到了西北墙角,再回头看地坛,两层平台。风吹得有点凉……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家,围墙围出的家……
刚才在外墙行走,我感受到了大地;现在在内墙行走,我感受到国与家,这一内墙之内,就是国与家,比家大一点国,双层平台变得充实,结实;人类的信心变得充实……
不知乾隆皇帝重造这个地坛时感受什么?是出于对中华文化敬畏,还是一种自豪……
雨已有好一会不下了……
我有点担心,我写地坛这样的文章,不知道能不能有十个读者……如有,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恐怕我这篇文章,也是这个地坛建立以来,中国人为它写的最长的一篇游记……
我走到了内墙的西南角……
天色灰白,天心变得好亮……
今天,我在这座方泽坛里,我平生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感到了一个国家的存在,而且它在大地上被结实地保护着……
在一个乌鸦从上空边叫着边飞过……这是表示时光?远古的时候……
此刻,我似乎理解了长城,理解了二千年中国,那种把地球几百万平方公里陆地,用城墙围起来的冲动的感觉和感情……
我在内墙角的墙头转角琉璃瓦上,看到每一侧都有一个如突出鱿鱼眼睛的眼睛形象,不知道什么含义……
我在墙内行走,现在不断听到头顶上鸟儿成群呼啸而过的声音……
我在内墙东门回头看地坛平台。多么充实的国家中的双台面!它仍是低调的,人类仍是卑谦的,一点也没有想与大地争高地,只是想在这里,向大地之神表达敬意……这坛上,仅仅是比地面高了一点点……
今天,一个有点诗意的现代人漫步在这里,似乎他的心灵一直在与已逝去了二千多年间地坛的设计者和建造的者们一起对话……
走到内墙北门,我下意识地看了上方的天空一眼……发现太阳又半睁开眼睛看着我……
我到了正南方向……
发白、干了的有点圆弧形的青石道,通向中间的平台,两侧各有窄的青石边条……
这两个平台都没有石头围栏……走到第一组平台上,可以看到第一平台整个方型平台的掠面……我这时才发现这平台四周有深度可能有两米的沟槽,不过,现代人在上面装了保护铁网防止游人意外的掉下去?这不难猜想:这当年一定要放水的,表示海水环绕着大地,大地浮在一片汪洋之上?
原来这是依《周礼》中“夏至日祭地于泽中方丘” 所言,建方形泽渠。
整个地坛宏伟旷敞……
这样一个极端平实的建筑……这里看到另一侧平台边缘与外墙的琉璃瓦盖顶奇妙的连在一起……那平台从此有一个薄薄的黄边,黄色或许是代表皇帝保护庇护着这片大地……多么奇妙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啊……
这里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让我无比感动的质朴……
我沿着平台的边缘走,有些不安全感……这四周的水沟槽太深了,即使现代人加上了安全保护网……
我从北方终于登上了最高层的平台……
如果你是心急的游客,从你进“方泽坛”外墙边门,到这个平台,或许不会超过十秒钟……我却花了几个小时……
我看到两层黄红墙边圈出的大地和国家,我看的很温暖和很有安全感……
这是世界上最质朴的建筑之一,不能再简单……我绕着平台边缘走到了一圈……
我朝南方向看去,我看到了三层门,它让我有点畏惧,那是围墙不得不开的门……
我环看四周,大地呈现无限大,可是有双墙围出了一小片家园,尽管显得很小……
我走到南侧台阶处,朝北看去,我才第一次发现有一个方鼎立于方坛之上……
真是让人落下泪水的质朴和表达人类的谦卑的祭坛……
我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北面的三道门,从这个角度看,有方鼎护住了大部分,开放的并不大……让人放下心来……
我走到东侧,才发现方鼎并不在方坛的中心,而是更靠南方一侧……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三角香炉。
我再次回到北方,方鼎掠住南门视野,与外墙等高,挡住了南门,使开门不受外面邪气影响?从而使围墙在视角中变完整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设计?
我走向方鼎,站在方坛正中央,环视四周……
我注意到鼎上刻的是两只鸟相对而视,而不是平时的龙……不知道这神鸟象征什么意思……鼎的四个脚,也是方脚……
我走下方坛,发现西门也有大方鼎式的香炉,上面刻有另一种鸟……
当我再次走上方坛中心,我的所有感觉都完全消逝了,是离开的时候了……
走向南门,在南门门口,我再次向北回首,我注意到,方坛上的方鼎是第三级的方坛,最小的方坛……它呈V字型上翘,无比结实,安宁安详,这是否是象征着一鼎在方坛上,大地会安稳……
一个现代人在古城中的感叹,与我在地坛听到的喜雀,鸦,还有布谷鸟,还有众多的麻雀发出的感叹,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你想说什么,就像这样鸟儿叫几声,这什么又不好,如果你还有一个地方叫的话,至少今天地坛公园的鸟儿的歌声,就有我这样不多的人类听众……
只是人非鸟,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人希望整个世界人都听到自己的声音,不仅是自己这一代……当然,永远都不可能让前人听得到,但是,却希望自己的后世界还能听到……
地坛建筑师倒真是做到了这一点,只是我们并不知他们的生平……
人心真的很奇怪的事物……
现在写散文,对我己变成一种习惯。时间流逝太快,文字是其存在过的痕迹证明,是一个寂寞的人纸上的舞蹈。
“每个不想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说。
吴砺
201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