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回复: 0

[散文] 千年光色与柔水的呼吸

[复制链接]

9401

主题

203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9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光色与柔水的呼吸

                                             ——读董源《笼袖骄民图》





          第一部 记忆中的画与初见江南之光


        一

我第一次
真正地、认真地
“看到”中国山水画——
是在大学最后一年,
某个街角,
一本杂志摊开在午后的风里。

董源的《潇湘图》。

那之前,
我在图书馆
看过无数西方名画——
油彩里的肌肤、
风暴里的云、
圣徒的光、
暴雨的降临——
却未曾触到
属于自己
千年河山的影子。

四十二年
像一只轻轻抬起的袖子
悄然掠过。

而此刻,
我又站在画前。

        二

在《笼袖骄民图》中——
江南的两道山脊
斜穿画面。

山肩圆润,
背脊柔软,
绿色在湿暖的空气里
像苔一样慢慢生长。

最近的那座山
柔和而稳;
深绿的树
稀稀落落,
湿润得像旧事的边缘。

左侧的小山
彼此依靠;
左上方的远山
在淡绿的薄雾里
轻轻呼吸。

水在山脚之间
静得像被遗忘的歌。

山脚一排茅舍;
草地上十余个白衣村民
呼喊、搬运、
过桥、靠岸——
在水声边
遇见彼此。

三条长船
像一根身体的绳索,
由三十只手
往前拉动。

远处水光里,
渔舟一两,
像极淡的光点
飘着。

这是从山腰
缓缓俯下的视角——
轻盈,却饱满——
带着我们
一千年
回到江南。




          第二部 画法、诗意与跨越大洋的光


        一

看——
山水像丝绢
在轻轻吸气。

圆山沿对角线滑动,
被江南的湿暖
悄悄托起。

白衣村民
在草地上
像低声的气息
散开。

三十只手
拉着三条长船
缓缓前行;
更远处的渔舟
像几缕小光
漂在水色里。

世界没有喧响,
只在薄雾里
慢慢展开。
一切
由呼吸构成。

         二

这是董源的语言——
被江水塑形、
被湿润凝成的温柔。

他的山
不是北方那种
劈裂天空的峭壁,
而是顺着大地
滚动、弯曲、停下——
如同土地
自己的脉搏。

麻皮皴
层层叠叠
将山体包裹,
像从旧布上
拉开的丝线。

墨色沉,
光变薄;
颜色轻轻点在
船与衣上——
江南由此成形:
不是力量,
而是耐心。

         三

这也是唐宋诗人
熟悉的世界——

烟气
让远与近
交融成一体;
村落贴着水,
柳树贴着风;
春光像呼吸
慢慢落下。

王维的空明;
白居易的村岸;
范成大的水田——
他们的气息
在此复活。

人的存在
不是打扰;
而是山水掌心里
跳动的一点脉息。

自然不压人,
人不压自然,
在同一口
轻亮的光里
共存。

          四

然而——
画面又悄悄
跨越了大洋。

西方画家会想到
洛兰的薄雾,
康斯特布尔的天空,
或荷兰的水乡。

但这不是西方。
没有焦点透视,
没有上帝的光束,
没有几何的明暗。

视角在漂移;
空间在移动。
光不来自某处——
它只是存在,
像时间停在
一切之上。

由笔线与皴法塑出,
不是阴影;
靠墨色的深浅
轻轻退远。

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
而是心
懂得的境。

         五

丝绢再次展开,
江南缓缓呼吸:

温暖、
潮润、
古老——
从不惊讶
自己的美。

千年的距离
在这里
不是隔阂,
而是柔和。

画家、诗人、
还有我们——
隔着世纪,
却同时站在
同一抹
轻柔的光里。




        第三部 画史深处的江南与董源的回声


整幅画的气息,
是江南独有的温润:
山上有柔光,
水中有薄雾,
远景在清朗里
渐渐显出轮廓。

景色无声,
却满是生命;
不雄壮,
却丰盈。
含蓄的美
在画面里慢慢扩散,
而正是在这含蓄里,
诗意悄悄生长。

不同于范宽、郭熙
那种北方的峭拔与磅礴,
董源创造了
柔软、湿润、带水气的
江南山体语言。

细而连绵的皴笔
如麻皮般
顺山而下,
让丘陵起伏
既柔,又清。

大片淡墨、青绿、赭色
交替渲染;
水气层层过渡——
空间
不是画出来的,
而是“呼吸”出来的。

竞渡、敲鼓、行舟、过桥——
这些生活的细节
并不破坏山水的静,
反而让江南
真实、生动、可亲。

董源所处
是中国山水画的
关键节点。
他确立了:

  • 江南风貌的图像语言
  • 南宗温柔、湿润、抒情的基底
  • 影响深远的皴法系统


他的影响
沿巨然、赵令畤、米芾
流向元明文人画,
再入吴门画派——
成为中国审美史中
持续千年的另一条主干。

《笼袖骄民图》
不仅是江南的开篇,
更是中国绘画精神
一次深呼吸。

它让地域、观察、诗意、生活与哲思
在画面上
汇成同一种光。

在那光里,
山、水、雾、村民
共享一口
千年不绝的空气。

它的温柔是力量;
它的朴素是深度;
它的千年光色
至今仍照亮
我们的心灵。



附:
【董源传世名作《龙宿郊民图》猜猜图中百姓在做什么?-哔哩哔哩】 https://b23.tv/LYY9Iea



吴砺
2025.11.16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