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菜籽油,是我的最爱。 老家叫它“香油”,这仅限于我们老家的通俗说法。但我很喜欢这个称呼,我喜欢闻它发出的淡淡的清香,并不在意它是否名副其实的香。它跟超市里卖的香油(芝麻香油)不是一种油类,也不在一个档次,相行之下,芝麻香油更显得其高贵。 油菜花盛开后结出的果实叫油菜籽,油菜籽送到油坊,榨出的油就是菜籽油。 也许是味蕾的习惯性,初到外地,我并不习惯市面上的“豆油”、“色拉油”、各种“调和油”之类的油品,很是想念家乡的菜籽油的味道。只是心念是一回事,现实又时一码事,那年月想买也是买不到的。后来逐渐习惯了食用“玉米坯芽油”和“葵花籽油”这两个品种,这另一种自然的清香也很容易被人接受。 超市里现在也能买到全国各地的菜籽油,大部分来自四川。我买过一回,同样叫菜籽油,还是感觉味道怪怪的,吃不出心中珍藏的那股香味。家乡的菜籽油那独特的味道已经深入骨髓,任何的油类也是代替不了的,或许商品油跟手工作坊压榨出来的油不是一回事吧。 曾经跟妈妈一起去过油坊,榨油的繁琐工序,劳作的沉重令人咂舌。我约略记得一些步骤,不很详细。
图片来自网络,炒熟的菜籽被捆扎进模
榨油过程中,第一步是炒油菜籽,炒熟以后倒在地上,等待装模。模子是一个个铁环做的,模子里满铺上稻草,熟菜籽就倒在模子里,把稻草收拢归齐覆盖好菜籽后,上面再放一个铁环,顺序往上码放。等到铁环码到一定的高度,好像要怎么给它捆起来,等地上的菜籽全部被装进铁环做的模具里,就等着上大木榨了。 木榨那边别人家炸过油的菜籽饼卸完后,就开始上新榨,一户人家上一个木榨,菜籽过多就分为两个榨来做,付两榨的工钱即可。反正就是不能跟别人家的菜籽混杂,这一榨里出的油全是你一家的。 木榨是靠人工重力压榨出油的,几百斤的大木槌,用绳子吊在房梁上,五六个人分站在木槌的两侧,拉动手里的绳索,大木槌就向木榨上镶嵌的木尖撞去。看见过古装剧里撞击城门的镜头吧,类似于如此的蛮力。一次次的撞击,铁环包扎的草捆在明显收缩,慢慢的木榨上就看见第一滴油冒出来了,继而油滴就慢慢地连成一片,逐渐就听见了细雨般的“滴答”声,油成行的落下来了,渐渐进入榨油的高潮。
图片来自网络
油榨的末端有个接油的地方,一般是油坊里有自家的大铁桶放在下面接着,全部接完你再把油倒在自己带来的容器里,榨油的过程真可谓是“滴滴皆辛苦”。 听说现在榨油用的是一种电榨,我没见过是什么样的,这里不做评论。 榨出的菜籽油挑回家先沉淀几天,等混在油中的杂质全部沉到容器底部,再把上层清亮的好油倒入别的容器。以釉瓮为最佳,盖上特制的用布包好的圆形木盖,防止油的走味。翁口一般挂着一个街上买的“油端子”(一种铁丝和小铁桶焊接而成的舀油的工具),用的时候用“油端子”捞取。 这是好多年前使用过的方法,现在储存菜籽油的容器就是大塑料桶,更简单也更方便。 菜籽油的食用,一般要先加热一下,锅里起烟之前把菜放进去翻炒,口味最好。我曾经见过有人一种很奇怪的吃法,菜炒熟了不放油,凉了再倒点菜籽油进去搅拌后食用,我没敢尝试,我觉得这样的口感应该不会很好。 平时或者过年回家,家里炒菜都是用的菜籽油。桌上端上一盘炒青菜,拿筷子夹起来一尝,心念已久的味道瞬间从记忆里被唤醒,莫名的动情,那叫一个香。 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口味也不相同,我独好我老家的菜籽油这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