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 Y3 }/ j' | 蛛丝水过贤良祠门前,折而南过太平坊。(案,据志书中文、图所示,其大体位置应在今公园路与原市政府之间。)其下流经地点,志书中文、图不相对应。道光志载:“(蛛丝沟)又南至杜家桥,过学宫前,东至三步两个桥。”虽与康熙志“杜家桥,在儒学西”的记述一致,但与道光志《城内外街道图》中所示位置不相吻合。图中无“杜家桥”,而是“竇家桥”,地点是在圣庙西南距离较远的南大街中段。“杜”、“竇”同音相互,是本为一桥,还是确有二桥,令人费解。经查明清桐城方志,并未见“竇家桥”之记述。据此笔者认为,杜、竇二桥实为一桥,图中标注的桥名与方位出错或系绘图者笔误。(案,志中此类差错并非孤例。)由是观之,蛛丝沟过太平坊、穿杜家桥,东折徑入圣庙,符合故道印迹。 + d9 f, j' c# }" w 圣庙又称夫子庙、文庙、学宫,亦称儒学。元明清时期,它既是祭祀孔子的庙堂,又是各地专供生员读书的学校。据明许浩《桐城县重修儒学记》载:“桐城县儒学,旧在县东桐溪桥东。(案,今紫来桥。)元季兵毁。”明“洪武初,知县瞿那海徙建县东南佑文坊。”(案,此县指县衙。)明初易址的儒学即文庙今址,建筑年代较桐渠稍早。在瞿那海之后,“洪武(三年)庚戌,知县孔希善重修明伦堂及斋舍。洪武(八年)乙卯,知县左彬撤新殿宇。”(明弘治《桐城县志》)业经三任知县的后先接力,此时儒学已初具规模。其后继任的知县胡俨在后来桐渠的规划设计中,除了发挥其引流灌溉的主体功能之外,还赋予了它全新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将桐溪之水引入学宫。引进儒学的桐溪清流,入泮后化作了洙泗活水。正是这泓灵泉圣水,经年滋潤着这方沃土,从而孕育出绵延五六百年的灿烂文化。9 x/ r F' [4 k2 O: M5 w
* `, x7 \+ r- i2 @5 d5 w$ L
清道光志圣庙学舍图
1 ]+ Y0 p" i, s- W% z# p
明清儒学遵循庙学合一的统一体例,桐城县学即如其制,为左学右庙式。东面县学,西面文庙,左右并列。历任桐城知县无不以文化教育为己任,据方志记载,明清时期文庙较大的增扩修缮工程就达二三十次之多,其规模格局甚至超过一般的府、郡学宫。至清嘉、道年间,儒学形制大备。“其制中为正殿,殿旁为东西庑。前为戟门,门前为泮池,池前为棂星门,东为文昌祠,西为土神祠。正殿后为明伦堂。堂之旁东为崇德斋,迄南为聚奎坊,西为广业斋。堂之后有存存堂,为教谕署。东南为库楼,环有书舍。又东为乡贤祠、名宦祠。南为训导署。署之东为启圣祠,前为尊经阁,前有启圣坊。中为门,南有照壁。”(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 ! U2 w4 S+ G$ y 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庙、县学内曾先后开办过“县立洙泗小学”(光绪三十年)、“区立文庙小学”(民国元年)、“县立桐溪小学”(民国七年)、“集成女子职业学校”(民国十七年)等新式学校。(民国《桐城县志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庙、县学为县委、政府机关办公、宿舍区,文庙大成殿曾一度为县革委会食堂。八十年代中期,文庙保存部分划作县博物馆馆址,原县学部分建筑被先后拆除。 m: M0 o( l1 U) o9 [
文庙大门前原有“万世宗师”照壁,“壁外开洙泗沟潆绕明堂”。 沟过儒学前洙泗桥,又东南跨三步两个桥。“诸桥皆平跨沟水,存其名而已。”(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旧时文庙与学署前并无广场,而是学前横街。蛛丝水穿街南行,沿杜家桥街而下,过欧家弄,(案,今名欧家巷。)经上潘家拐,一路穿行于民居密集区,过南园穿门,抵南门城墙衖。最后由南门水关出城,東南流入城外洗硯池。(清《康熙桐城县志》) ! }9 o5 U* s1 H! H" p" ?+ J 在蛛丝沟流经的南城内,有几处有稽可考的私家园林,其中较为有名的当数“渉园”和“南园”。城中园林,一般须引活水,洙泗沟于是也成了城南世家的造园水源。$ T# I7 d3 u- c ?: y8 v
渉园位于南薰门内街后,蛛丝沟以西,其地后称南昌府,是明代南城中张氏的一处私家林园。张英曾有文章记曰:“城南有涉园,有心远楼,皆方伯公旧时读书处。”方伯公即张英大伯父、明崇祯山东左布政使张秉文。张英少时与三兄张杰曾就读于园中心远楼。(《张氏宗谱》)从其相关诗文看,当时的涉园清溪绕堂,楼阁隐翠、**曲沼、景物清幽,堪称城中名园。 , ]* W! V. ^* l0 w0 m+ O: P 南园,位于南园穿门内,蛛丝沟以东,是清代南城内的一处私家园林。(道光志《城内外街道图》)南园的主人是谁,姚莹在他的《姚氏先德传仕绩续编》有记载:“南园公鋐,字兼南。…以忧归,遂不仕。为园林以娱宾从,乡之耆宿多从之游。”原来南园为姚鋐宅第,既是园名,也为名号。姚鋐为陕西阶州知州文熊孙,大学士张英外孙,麻溪姚氏第十四世。南园落成时,岳父大学士张廷玉题其园曰“洛社”。可见该园非同一般。 ( T/ _& s! ~! ?& k2 t- k& i 至于南园景致,后世刘开曾有《南园记》纪其胜:“庭宇壮丽,景物缤纷,奥旷咸宜,广狭合度,亦可以洗尘虑而悦视听,荡寒雾而暖心骨。”其笔下之园,青松红兰,小池镜开,碧荷锦鳞,假山飞石,占尽城内林园之胜。南园虽中途易主,但一直为姚氏所有,前后存续两百余年。园名日后亦成地名,园外称南园大场,牌楼曰南园穿门。南园旧址约在今老百货公司及相邻的和平路区间,至今仍有其后人居住。3 ? d B5 f: g' x3 g4 H# N
桐渠二水分流,穿城而过,其间有多少私家林园已不得而知。道光志登录的豈园、五亩园、勺园,大概是其时城中所剩的几处园林标本。; o5 W+ N* ~- G
7 E* ], ~% u, m# R+ S m 说到桐渠二水,人们可能会问到一个问题,这就是50年代出生的城里人还见过桐溪塥,怎么就没听说过还有一条蛛丝沟呢?笔者以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原因,是与蛛丝沟、桐溪塥消失时间的先后有关。 ) O! Q. Y. t$ n6 j: {' M 蛛丝沟的毁废时间有稽可考,它比桐溪塥要早。据《桐城县志》载:“1958年,辟文庙前场地为人民广场,并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向南、向东、向北新辟建设路、解放路和公园路。”三条新开之路,就有二条波及蛛丝沟。南向“拆潘家拐、鼓儿街、向阳巷,辟人民广场至南园穿门地段为建设路,后称和平路。”蛛丝沟南段与此间街区随后消失。中段也同样命运,在观音阁街、杜家桥街、(案,志中称南大街,有误。)清风市街口等街市民宅的拆除过程中被填埋,就此成了公园路。北段亦随之废弃。至此,蛛丝沟成为历史,后人莫知其事。笔者行文至此,曾联想起儿时的一件事。一次暑假躲猫猫,曾藏匿于一段干沟中。其地在新开的和平路旁,是一片蒿草丛生、瓦砾成堆的废弃院落,人称都家大院。(案,今新华书店)今天回想起来,也算是与蛛丝沟曾有过一面之缘吧。. h7 T4 V' ]' r* _2 m, j
桐溪塥相对于50后的桐城人来说都比较熟悉,80年代以前的桐城中学、桐城初中学生都有记忆。因为两所学校的校园内都有一段砌筑规整、溪流潺潺的河沟。桐中的河沟较长,主体为南北走向;桐初的相对稍短,为东西流向。其实这都是桐溪塥的躯干真身,只是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案,桐溪塥与蛛丝沟二水于城外合流,最终汇入龙眠河。)桐溪塥各段的毁废时间不一,其报废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它并不像蛛丝沟那样被一次性填埋、整体消失,而是被流经单位分段截埋,自行处置。故而无主塥段尚存残余,如原马氏宅后、余家湾、操江巷等处,至今存有几段较长的废塥干沟。其中自桐陂桥至操江巷一段较为完整,长约50米、宽1.4米,沟沿残缺,底多淤塞。 & N' e& ~) {8 L* R
今操江巷内桐溪塥残段
5 S$ B* K4 S8 X( y 桐溪塥从何而来,从未有人问及;其倏然而去,也同样没人注意。它润物无声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没有谁曾在意过它的兴废。其何时断流,又因何而废,皆不得而知。近查《桐城县志》,其中“桐溪塥”辞条有释义曰:“…(桐溪塥)原为无坝自流引水,因龙眠河河床下降,自流引水渐趋困难。1983年投资5000元,建堰口节制闸1座,以控制汛期河水入城。现灌溉面积0.16万亩,受益地区包括县农科所和石河乡的翻身、三里、文昌3个村。”由志书资料提示,经走访专家得知,节制闸建成5年后又建抽水站一座,用以提水导渠。说明在1987年12月《桐城县志》纪述下限前和抽水站1988年建成之后的这段时间,桐渠还在使用,只不过自流引水渠已变成抽水导流渠。2012年出版的《桐城市志》中,桐溪塥还依然在列。据笔者调查,桐溪塥出城的首经之区,1992年始建西苑新村。据住户回忆,1997年之前塥沟尚在,但其后不久沟水断流,时间在市志纪述下限的2000年以前。由此推断,桐溪塥最后的废弃时间,应在上世纪末的98、99年前后。 4 Z: z* v; I- \) Y5 N; u: ] 2009年,龙眠河实施滨河改造工程,桐溪塥堰口节制闸、抽水站旧址被废。其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现为小区商住楼。 4 w, d9 Q7 k q. {. l% V l" O0 V4 i; W+ q2 B6 \5 ~. z
关于桐渠的终结,笔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因河床下降导致引流不畅。1970年,县水泥厂投产。其后,原县(花山)采石厂迁至城区龙眠河畔,扩建为县水泥预制厂,主要生产电力、通讯电杆,水泥涵管及民房构件等水泥制品。(《桐城县志》)其生产材料除水泥外,主要就是砂石,当时选址迁厂的目的,就是看中了龙眠河床这片天然的材料采集场。当时很多城里人参与了挑石头、磕石子的原材料加工行列,见证了龙眠河床十多年不断下降的这段历史。尽管80年代末,水利部门通过建站提水来解决这一难题,但水源不足、塥段干涸的状况已呈常态,不可逆转。第二是因土地属性改变而无须继续导水。滥觞于西苑新村的房地产开发与其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使西郊农田变成了城区。桐溪塥服务的对象既不复存在,其引水灌溉的功能当自行终结。另有关方面对桐渠内在功能的无知与短视,也是造成桐渠殒命的外在原因之一。第三是缺少名城保护规划与文物保护意识。在当初的城市建设与老城改造中,因缺乏对桐渠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以及所谓老城改造的片面误导,再加上缺少名城保护规划的法律约束,致使桐溪断流后,各单位自行其是,率意填没所经塥段,最终导致全线报废,大部渠道消失。! A. P2 D0 S; `7 M
( ~- R! _. C4 g( d
( F+ ~3 G6 S; q4 G$ G. L
原马氏宅与孙氏祠堂间桐溪塥残段
3 h' k1 {* b/ N0 n9 m5 c9 f/ E/ l0 J% d
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多少对桐渠有了些认识。或许有人会说,桐渠的历史已成过去,今天来说它还有什么意义吗?笔者愿就这方面的思考以与大家分享。4 P2 @) l$ L& b1 W+ a: H/ e, v$ F
一.桐渠的历史,是桐城明清城池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桐渠在古城原有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无论是对古代城邑的类型研究,还是对于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3 R I6 O6 b9 h- D7 C) }4 T# z桐渠建造者的初衷,是解决西郭农田的灌溉问题,但在流经区域的水系组织上,则又兼顾了城内需求的其它功能。桐城明清治所是在唐宋元旧城故址上逐步建起的城池,其型制不是传统规制的方形,而是呈自然状态的圆形。其寓意被解读为“金龟永寿”,有专家称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圆形城池”。(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城区的格局亦较为罕见,俗称“七拐、八阁、九衖、十三巷”。除东作门至西成门、观音阁至南薰门一横、半竖的两条直街以外,余皆弯街曲巷,交织盘互。桐溪塥与蛛丝沟一渠两道、双向分流,如龟肠般深深嵌入龟形城池的腹腔肌理之中。这样的渠道设计,既扩大了城区流域的覆盖范围,又增加了服务用途的功能容量,充分体现了建造者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与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9 u4 t" B: v( W5 p( d- Q6 [ 这道城乡共享、世代延用的古城名渠,解决了城区防火、排涝的系统问题,六百年中,城内未见火灾、积涝的方志纪录。引水造景,营建林园,美化了城区的生态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桐渠在发挥主体功效的同时,提升出许多与城市相得益彰的有益功能。) R# Q' K; l x' L
二.桐渠是明清时期桐城地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亘古流淌的龙溪之水,打通了千年古城的经络血脉,孕育了桐城文化的勃勃生机。桐溪水流经县衙,呈奉资治镜鉴;洙泗水注入圣庙,疏通文脉泉源。桐渠开通以后,域内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古邑文风昌炽,科举日盛。“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通衢曲巷,书声夜半不绝。”“士人晨夕以文字往来相攻错,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近时穷究经术多习考据,其以诗古文词闻于艺苑者尤多。”(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万千学子自桐溪的水流声中启蒙,从学宫泮池的状元桥上起步,后先接踵,登科入仕,跻身于天子朝堂,一时间“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据马其昶统计,桐城一县有明代进士80人、举人165人;清代进士153人、举人628人。(《桐城耆旧传》)入仕者上至宰辅公卿,下有州府县令;为文者号称“桐城派”,文领天下,独踞文坛数百年。在桐溪活水的滋养哺育下,龙眠大地文脉绵延、生生不息,世代演绎着两江巨邑的传奇神话。$ t, C' }, s. G
三.桐渠是桐城明清时期世俗民风、道德风尚的历史见证。桐渠是“县内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桐城县志》)其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收成,灌区的农民是这项工程的获益者。桐渠穿越城中,居民虽附带受益,可其利甚微。而城中渠道的日常维护与管养,却由沿渠居民负责。一旦渠道淤塞,还须担负主体责任,负责清淤疏浚。正是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才客观地揭示了桐城明清时期民风世俗、道德风尚的真实状况。8 z, X( F, c7 K
桐渠是一条连接官民城乡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又是一座贫富贵贱不同阶层人们相互通连的桥梁。知县凿渠引水,是心中装有百姓;城里人管护沟渠,是懂得稼穑的艰难。桐渠之水注入的水田旱地,生产的是稻麦黍稷、五谷杂粮,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桐渠之水经过的宅第园林,出品是文人士大夫的文章著述、诗词书画,是馈遗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桐渠在使用的六百年间,一共才疏浚过三次,这样的维修纪录说明了什么?它反映了文化古城所在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体现了列居世族官宦人家的公益美德和品质素养;它展示的是邻里坊间和谐共生的市井画面,彰显的是小城独有的文化传统和道德风尚。 ! W# y( q4 g4 K% U/ s 桐渠承载着明清古城的历史,见证了桐城文化的辉煌。桐渠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留下的是对塥沟残迹文物保护的期盼。本文的结尾,就以明代诗人许浩的《桐渠》一诗作结,诗人对桐渠及其缔造者的深情赞美,对重拾这段历史记忆、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应该说不无裨益。诗曰:“令尹开渠出市廛,满渠流水碧涟涟。凿通北郭双溪脉,灌尽西郊万顷田。词客流觞成醉乐,农夫椎鼓贺丰年。谩夸郑国功难泯,修利须知白老贤。”: q3 g5 k. n1 F* y% c! N/ E
2 I* W5 w$ J, l5 [# F* x
, x+ G; t/ D; ~9 ~) z, z
戊戌中秋泽国写于骏园 ( ?) r/ r* M, s( n% P* A 2018.9,23
0 ]- G& L0 w1 @; d! N# y 5 W8 f/ P8 r$ _! K ( i0 \. R8 M' \9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