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14: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卒子走遍安庆
宝瓶上马石与雕花石门墩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范熊二烈士专祠内的一对宝瓶上马石与一对雕花石门墩,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宝瓶上马石一侧


    在安庆地区广袤的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像卒子今天介绍的上马石与石门墩。图二: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石门墩正面图案


    这些石雕门墩与石雕上马石,经过长期岁月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石雕文化,这些石雕题材多样,受到历史上安庆地区富贵人士的喜爱。图三: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在明清二朝,安庆地区大多数的权贵人家的大门外两侧放置一对石门墩,这些石雕石墩有些十分精美,犹如一对保护神,看守宅门。屋证人也想通过石门墩避邪驱恶,守门看户。图四:宝瓶上马石正面图案与侧面图案


    今天卒子介绍的原博物馆收藏的安庆地区宝瓶纹样上马石,就是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的一种石雕精品。因为“瓶”与“平”同音,这种雕刻有宝瓶纹饰象征平安、吉祥的寓意,被民间各种装饰中被广泛使用。图五:宝瓶上马石另一侧图案


    这种宝瓶纹饰,相传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一种瓶,瓶内装有净水(甘露)和宝石,而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宝瓶也为佛家“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圆满不漏。瓶梵语音译迦罗奢,又称如意瓶,吉祥瓶。图六:石门墩一面图案


  在这对上马石二侧的石雕上,就刻有宝瓶图案,瓶中还插了鲜花,边上笙饰,其实这也是宝瓶纹饰和其他物品组合的常见图案之一,“瓶”与“平”同音,“笙”与“升”同音,寓意着官运亨通、反映出当时安庆地区的先祖们追求名利,希望官运亨通的心愿。图七:石门墩二侧图案


    在这对雕刻有童子图案的石门墩,是一组以花卉、童子图案为组合纹样,构图饱满,造型丰富,体现出浓浓的书卷气。历经百年、流传至今,除了其吉祥的寓意外,还有其本身丰富多样、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图八:宝瓶上马石图案


  从这二对雕刻有各具形态、纹样精美的石构件看,稳重大气,图案对称,无论是作为单独纹样本身,还是石刻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很有视觉冲击效果,像这样图案精致、经久耐看,寓意丰富的石雕图案,真是安庆的石雕文化的精品。图九:宝瓶上马石一面图案

[size=0.83em]07.jpg (566.4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46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27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亭上二棵百年古树——卒子走遍安庆
大观亭上二棵百年古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3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办事处大观亭社区的二棵百年古树,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日本人拍摄的东门迎江寺与西门大观亭照片


    大观亭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56号这一片区域。周日上午卒子再次来到这里,大观亭面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图二:大观亭旧址平山头


    据了解,大观亭始于东汉,盛于唐宋。吴名风在《游大观亭记》中曾说:“亭据山巅,在忠宣墓侧。为皖省第一名胜之区”;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士大夫从公来游,俯瞰长江,一泻千里,闾阎两岸,樯舳迷津,皖中风景俱若勇跃奋迅而出也。”可见“大观远眺”名不虚传。历代文人墨客跋涉登陆临,对景抒情、怀乡思古,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明清时期,其境内的大观亭就与武昌黄鹤楼、江洲庾楼并称为“长江三楼”,素有“皖省第一名胜之区”之称,曾被列为“安庆八景”之首。图三:平山头一侧110年二级古树


    大观亭有元末郡守余阙葬,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建亭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清朝咸丰年间,兵燹亭毁。同治年虽有重建,但由于世事乖谬,兵荒马乱,各处景点渐渐破败。图四:110年二级古树朴树枝繁叶茂


    据《怀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清朝末民国初时,大观亭景区是“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称为“省会绝妙江山”。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军战乱中大观亭尽毁,同治年间巡抚彭玉麟重修。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观亭景区内的望华楼设立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烈士生前衣物和战刀,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八名烈士和刺杀五大臣的吴越烈士的遗骨也安葬于大观亭后的平头山。图五:大观亭相关资料图片


     清初至民国期间,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发展领先于全国,晚清曾国藩等中兴名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在安庆率先进行近代化,大观亭得以在此期间进行大规模复建。在清朝政府主持下,修缮余阙墓园,也陆续新建了一批重要建筑。民国建立后,大观亭作为忠烈之魂所在地,又成为纪念徐锡麟等辛亥烈士的场所。1938年安庆沦陷,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图六:110年二级古树朴树需要三个成年人环抱


   平山头顶原有大观亭和望华楼两座主体建筑,北侧呈中轴线分布有赤帝祠、度生庵(又名“痘神庵”)、平头山皖江九烈士墓,南面为余阙墓园及其祭祠。但还有众多当时种植的树木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二棵百年古树,榆树与朴树。图七:110年二级古树朴树保护牌


    大观亭其内涵是文化精神。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曾屈身于大观亭后山上的天花禅院(痘神庵)中,勤勉研习书法,终成一代碑学大家,房屋虽已残破不全,但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心中的朝圣地。上世纪90年代,日本书道会访问安庆时,还专程来到这里拜谒。邓石如的书法风格古朴、雄浑苍茫,特别是将篆隶发挥到极致,备受世人所推崇,并将碑学推向书坛的巅峰,它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图八:大观亭相关资料


    在建筑文化上,大观亭遗址中轴线上曾建有“上达楼”,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炮火之下。1908年,安徽巡抚冯煦在其基址重建起一座新楼,名曰“望华楼”。据了解,望华楼是一座的西洋券廊式砖木结构建筑,现不存。图九:110年二级古树朴树枝繁叶茂


   在众多文物已经消灭以后,唯有这两棵古树依然保留下来。据卒子推测,这两棵二级古树,为一棵110年朴树和一棵110年榆树。这不但是文化的遗产,也是历朝历代安庆官员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图十: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大观亭是安庆的,更是安徽的,还是全国的。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认同、精神的寄托,成为国家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图十一: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这二棵古树,均为110年,倒算种植年代约是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左右,1900年。年轮久远,饱经沧桑。如今枝繁叶茂葱茏翠绿,可曾想过百年前安庆的苦难。这棵古榆树高18米,距地面一米处树胸围3米,胸径1.5米,三人合抱方能围拢。这棵古朴树高17米,距地面一米处树胸围2.5米,胸径1.3米,也需要三人合抱方能围拢。图十二: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有关大观亭的更多文物,卒子下次将继续为大家介绍,与一位九十岁左右的老人聊天时卒子发现,他就是十多年前偶遇卒子的老人,十多年过去,老人依然健在,老人说患有高血压,有朝一日大观亭重建之后站在大观亭瞭望长江,是他一生的夙愿。图十三:110年二级古树榆树枝繁叶茂


(本篇完)

2017-10-30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08: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龙岛龙王庙——卒子走遍安庆
白龙岛龙王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的一座古寺,介绍不妥之处,请斧正。图一:猴河水之间的白龙岛


   黄尾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北部边陲,西北与霍山县磨子潭镇接壤,东南与岳西县头陀镇、青山乡毗邻。黄尾镇是大别山北坡深山腹地的一个人口小镇,这里曾是三省交界和临边的古镇。图二:双河口


   黄尾镇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就是风景如画。今天卒子介绍的云峰峡谷中的彩虹瀑布景观为华东一绝,颇负盛名。图三:双河为猴河与黄尾河


  白龙岛是云峰峡谷中的一个二条河相交的岛屿,这现在是彩虹瀑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岛上有座龙王庙。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浩浩焉似泛沧溟之无极。图四:二河之间狭窄之地形成双凤洲


   白龙岛鸾回凤举、卓然嚣外,岛上翠藤并野花争妍。位于岛中的龙王庙是一座近代重修的古寺,其中一座清朝光绪十多年的石刻。上面记载着村民捐赠和化缘记录。在这里能够清楚看到彩虹瀑布!图五:双凤洲又称白龙岛


   龙王庙具体记载,从碑文上记录,清朝光绪十年(1871年)记载:“双河间有龙王庙”。关于龙王庙的来历,在黄尾镇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此处略。图六:白龙岛   


    龙王庙,其中只是一处遗址。位于岳西县黄尾镇白龙岛一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南向北。仅由大殿、两厢组成。占地面积约不足百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图七:龙王庙重修碑记


   传说有双河中一条猴河中有仙猴潜藏水底,故名猴河。河间建有庙,名龙王庙,当地村民祭祀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清朝重修碑及祈雨灵应碑。图八:龙王庙局部


    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境内,风景区方圆四十平方公里,核心景区有梦幻彩虹瀑布和原生态猴河峡谷,还有历经猴河与黄尾河交汇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许多河心洲、小岛,从而组成了数千米的山水画廊,因此大别山彩虹瀑布风景区可谓集峡谷、瀑布、丽水、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景区。图九:龙王庙


   猴河峡谷风景优美,猴河发源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天河尖,因峡谷内有猴群出没,猴河由此得名。猴河两岸群峰迭起,奇锋错列,河谷纵横,蜿蜒曲转。猴河峡谷全长8.5公里,谷深500多米,峡谷中悬崖峭壁,藤蔓垂壁,地势险峻,人迹罕至,至今仍保存原生态。图十:龙王庙四拼图


(本篇完)

2017-11-0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2: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岭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马岭宋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3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的一座古宅,横中村原为横中乡,人口最多时上万人,现在不足五千人。介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卒子联系,及时更正。图一:远望横中马岭宋家老屋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横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这里一条余家河从山间流下,其历史悠久、河上架有永镇桥结构稳固、造型美观而享有盛名。横中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面积二十多平方公里。图二:近看马岭宋家老屋


    数年前,卒子曾到访横中村,去过一个叫马岭的古村落。这个古村落位于一个山坡下,这里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据了解,这个小小的村落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村中原有百年以上古树有十几棵,最大的是一棵需要四个成人才能围抱住,可惜现不存。图三:马岭宋家老屋大门


    这个叫马岭的古村落,实际是顺山坡地势而建,四周为山、中间盆地,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凌乱,但由石阶小道、石头小桥把小村各个角落串联起来,鳞次栉比。这里估计原有几十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几栋古民居,卒子见到像宋家老屋已经破败不堪,留存许多断墙残壁,四处杂草丛生,树林茂盛,乡野气息浓郁。图四: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马岭,一个地名,传说太平军曾路过此地,抓走周围几个村子的男丁充军。留下不少故事,这里翻山就到了太湖县境内,因此有太平军路过是完全有可能的。图五: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为前后三进古民居,现已破旧不堪,漫步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中,其历经沧桑印在老屋的墙上,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透发着古朴淳厚的美感。图六: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老屋原有两侧厢房,厢房之间纵横交错、还有石阶小径,经历岁月风化的建筑物、如今的狭窄小道、石头小桥、老式物件等“原汁原味”的景象,别有一番风味。图七: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始建于何朝何时不详,据村民介绍始建明朝,祖上京兆郡世居。但从建筑物风格看,应该是清朝中期约道光年间建,整座宋宅共四百平方,由前后三进构成,建筑中使用了很多木雕,其雕刻艺术己发展至较高水平,故宅内雕镂手法由平面浅浮雕向深浮雕和透雕转变,精美绝伦。图八:马岭宋家老屋匾额


    宋家老屋整座宅院注重风水,冬暖夏凉,并且设计精巧,宋家在横中算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老人家讲有人制匾送往来,而家族分支收到牌匾后往往会凑以几百银元回礼,意味从此家中有族人身有功名有所靠山了,所有族人可以得到庇佑回复之意。从这些老人家口传下来的轶事中,其实也可以体会出一种中国传统的乡绅文化,别有一番风味。图九:马岭宋家老屋墙基与山墙局部


    据老人家讲,里面的雕刻是当年由宋家请专门的师傅整整雕了近一年多才完工,花费极大,可以说在马岭一带的古宅中,是雕刻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图十:马岭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主落大门上方悬挂“厚德延龄”牌匾,从牌匾上可以看出,自清道光到光绪年间,宋家几代共出过多位读书人,故有人送来版匾,也是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图十一:马岭宋家老屋木窗


  宋家老屋的墙基由一块块青石垒成,坚固如初。墙角处有波浪纹的石装饰。门框是石质的,上面雕刻有图案。房屋的梁、椽等处全部采用木刻花纹,斗拱上有镂空的人物图案,山墙上也有许多精美的扇形的花草纹,立柱的柱础四周雕有各式花纹,让人目不暇接。图十二:马岭宋家老屋石门框


    宋家老屋现已损毁严重,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在经历风雨侵蚀后,曾经辉煌煊赫的宋家老屋,显得破败不堪,看到那似乎即将掉落的砖块,和斑驳沧桑的老墙,让人顿生一丝丝的落寞与凄凉。图十三:马岭宋家老屋内屋雕花木床局部


(本篇完)

2017-11-02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南巷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南巷古井
——安庆古井系列
第13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井井位于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内,井宅藏古井,别有一番味道。介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卒子联系,及时更正。图一: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


    安庆老城里过去很多地方都有老井,现在通过探寻这些历朝古井的遗迹,来探索安庆过往历史。卒子不久前通过手机拍摄了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也是西门曾经繁荣的见证。图二:观音南巷此户民居已经被立保护性建筑


    卒子出生在与观音巷不远的大王庙街,小时候这条街仍然繁华。小时候见过伞厂还做过油布伞,刷过桐油的油布伞一股香香的味道。听老人西门一带主要是湖南做伞的。安庆人称外迁人口很多外号,卒子小时候听外公说,皖河过去就是胡角下,湖南人称为“驼子”,山东人称为“侉子”,在安庆西门一带也曾留下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遗迹。据安庆老一辈文史爱好者讲述,安庆西门沟儿口在清朝时期聚集了众多的湖南人,他们都是曾国藩带来的湘勇,就是后来横扫太平军的湘军。至于为什么曾国藩为什么要把他的湘军,按排到沟儿口,主要是西门河系发达,直通皖河至长江,所以曾国藩派他的老乡驻守此处。图三:观音南巷古宅里的古井


  西门的观音巷一带,过去曾经一度繁荣。小小的一片区域,自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攻克安庆后,就再也不平凡。这些湘勇平时以手工业者为主,在没有自来水的岁月里,这些军民饮用水自然就要靠这些古井来维持。数百年来,西门观音巷一带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老井来维持,像卒子今天介绍的这口古井,它不但是一口古井,还是一口私人家的古井。这口安庆古时普通的生活用井,饱含着周边老居民对它具有的特殊感情。图四:观音南巷古宅内宅门框与湘勇真实照片


    观音巷这户人家,想必当年也是财富一世,自家院内有这样一口古井,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绵绵数百年延续下来,如今只剩这口古井。图五:观音南巷古井与南京东阳双井相似


    通过这口古井井口的井圈看,为青白石雕刻的井圈,井圈直径约为八十公分,高约七十公分。从这个井口往下看,能看到井圈璧上几片杂草叶,井里有水仅能饮用。这口古井距离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想必很多湘勇也使用这口井来取水。图六:观音南巷古井


    从这口古井井圈看,可能是清朝年间的古井。这口古井取水方式依然延用手提水桶打水法,就是取水人用双手向上拉绳子取水,这口古井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比较有价值,希望能够挂牌进行了保护。图七:观音南巷古宅内屋与木梯


  卒子通过介绍这口古井,透过井圈看年代,再可由专业人员通过井壁或砖来看始建于明朝?还是更早的元朝或是宋朝?不知道是先有这口井,再造老宅,还是先有老宅再挖古井,不管怎样它已经烙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图八:观音南巷古井与驰骋大江南北的湘军


  从卒子观察事物的角度看,观音南巷古井有些类似南京市栖霞区的双井,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古镇老街上的宋代东阳街双井,该双眼井有上下两层井栏,井沿上一道道被绳子磨出来的凹沟显示了其历史的久远。即使碰到干旱年份,双井水量也很充盈,至今村民仍从井中汲水饮用。图九:练勇真实照片


(本篇完)

2017-11-03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5: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一革命烈士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八一革命烈士墓群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腊树镇八一村的革命烈士墓群。不妥之处,请批评指导。图一:怀宁县腊树镇镇牌


    抗战爆发时期,安庆地区怀宁县有腊树、雷埠、石牌及望江、太湖、潜山相邻地区热血青年,在查化群、霍震、产耀华、郝晓群、陈一萍等带领下,成立怀宁县(含第四区)抗敌后援会,地址在查家祠堂(腊树镇八一村)开展宣传动员抗日和募捐等活动。图二:腊树革命烈士墓群大门


    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大,不久与安徽省动运会地下党负责人张劲夫接上联系,改编为省动委会第十四工作团,同时成立了第十二工作团,由查化群(腊树人)任团长。图三:查化群同志墓碑与革命烈士照片想像图


    那时,安徽省第九游击队驻防怀宁,按照省工委指示,查化群奉命在腊树红庙建立地下交通站,转接地下党和军队往来人员,转送进步青年前往新四军,此时腊树地区是怀宁抗日大后方。图四:查化群同志墓保护牌


    查化群(1915—1943年),原名鸿志,又名曼云,化名华春,腊树查家老屋,今怀宁县腊树镇八一村人,抗战时期中共怀宁区委书记。图五:烈士墓园


  查化群少时就读于太湖鹿磨山小学。1931年考入贵池乡村师范学校,他一面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参加革命活动。回家后在郝家山一带宣传土地革命,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投入安庆监狱,后取保释放。图六:查化群同志简介


  1937年9月,与陈一萍(后名洪沛)、郝晓辉等人发动组织郝家山一带进步知识青年和流亡学生成立“抗敌后援会”,在郝家山、石牌及太、望、潜边境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6月,日军进犯石牌,他率“后援会”人员,转至岳西店前河,成立“皖一行政区抗敌工作队”就地开展活动。图七:查化群同志墓


    1938年11月,查化群被调任省动委会第二十四工作团团长,在立煌麻埠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工作。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经省动委会推荐(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同意)、省民政厅委任为怀宁县第四(石牌)区区长,旋又在党内担任中共怀宁区委书记。图八:潘红银同志墓


  1939年4月以后,在继任县长胡邦宪(现名胡允恭,中共早期党员,被王明路线排挤脱党,1982年恢复党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利用公开合法身份,掩护革命,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经常赤脚草鞋,风餐露宿,率领抗日工作团,到集镇、乡村及军队驻地宣传抗日;组织广大群众,募捐物资,慰劳前方将士;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走上革命道路。图九:查化群同志墓侧面


    1939年5月,怀宁驻军攻打日军占领的安庆城,他组织担架运输队入城送弹药、救伤员;战斗结束,又匆匆赶回石牌,召开千人大会,欢迎部队胜利归来。协助县长胡邦宪在长江北岸设立检查站,建立递步哨,参与计划制订,负责挑选、组织递步哨人员。由于选人得当,组织严密,所传信件,未出一次差池。还协助胡邦宪搞坚壁清野,防范汉奸侵入,查禁走私贩毒(鸦片)。在斗争中先后担任中共太湖特支委员、潜山特支委员,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图十:潘红银同志墓


  1939年9月,怀宁斗争形势逐渐恶化,皖一行署专员张威遐亲自到怀宁,与黄定文秘密策划,准备逮捕化群。幸得胡邦宪闻讯,及时通知和掩护,查化群和吴传福等6人迅速撤往无为解放区,10月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庐江)学习。不久,他和吴传福受组织派遣,又秘密回到怀宁,与坚持地下工作的郝晓辉一起,恢复党的组织。12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怀宁城乡一片白色恐怖。他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在红庙(今腊树镇芝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分批撤出了已暴露政治身份的共产党员和政工干部。最后自己也安全转移到无为解放区。他走后,石牌地区民众,在石牌三道桥立碑,颂扬他的功绩。图十一:李结海烈士墓


  到达无为后,即被分配到新四军二师四旅任副官主任。不久调到四旅参谋处任作战参谋,参与作战方案制定,做出不少成绩。不幸的是:正当他为国立功之时,却在锄奸运动中于1943年春被内部错杀,酿成触目惊心的“华春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非常重视华春案件,经过复查核实,1981年安徽省委作出了为查化群同志平反、恢复名誉和恢复党籍的决定。沉冤终得昭雪。现在在腊树烈士革命墓园内,还安葬着其它几位革命烈士的遗骨,向革命烈士致敬。图十二:李结海烈士墓碑


(本篇完)

2017-11-06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6: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
民族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民族村明代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


    在皖西南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昔日不为人知的皖南小镇,正在以其神奇的发展速度和特有的馒头、包子等发酵面食特色产业经济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悉,这就是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江镇镇,位于皖河之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被称为馒头之乡,大小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图二:明朝陈铭石


    在明朝两朝中,江镇更是在历史上也曾留下过属于它的辉煌。地处大别山余脉与长江、皖河之行系,境内古墓众多,其中明墓就有很多。在这些明墓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明朝各个姓氏的家族葬群。由于目前能够找到的现成资料过少,卒子希望能够广泛搜集此墓主人及其后裔的信息。图三:明朝文人像


    今天卒子介绍的民族村明朝陈铭石及后裔墓葬群,在一条省道的路边,可惜时过境迁,很多当时的地名已经无法考证。从这座明代墓群分布看这是陈氏的家族大墓。依据现有资料推测,此处墓葬群是清朝时期进行改建或迁至于此。从此墓葬群分布看,阴宅距离前方河滩较近,受限于狭窄地域,据分析其后裔恐不会将先祖安葬于此有关。卒子站在背后的高岗处远望,发现绝大多数明墓皆依山而建,均符合当时的风水格局。图四:明朝陈铭石墓与想像图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姓陈,名铭石,字不详,祖上应不是安庆地区本土人氏。从墓碑看,保存比较完好,碑高约一米,宽七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碑体文字清晰可辨,柳体楷书书写流畅,清秀坚劲书法功底深厚。根据碑文记载,这块墓碑是明考文学陈铭石的墓碑,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图五:明朝陈铭石后裔郡庠生墓碑与想像图


    陈铭石,明朝人士。文笔豪放。关于其本人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陈铭石在明朝随军征讨屡有战功,明朝的丝制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陈铭石墓原为青砖拱形合葬墓,其后裔多为土坑室墓。朝朝家族墓葬群对研究明朝安庆地区历史无疑提供了更加可靠和科学的现实依据。图六:明朝陈铭石后裔邑庠生墓碑


    据了解,陈铭石后裔中多位都是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他们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图七:明朝陈铭石墓葬群


(本篇完)

2017-11-07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与残碑
——安庆寺庙道观与古碑刻系列
第13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巷的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与三块天花庵(痘神庵)残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现存唯一照片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有太多的历史印迹,不仅有邓石如读书处,还有天花禅院、天花庵、痘神庵等等等等。“邓石如读书处”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庆西门外大观亭后山的痘神庵内。痘神庵是一座主祭痘神的小庙。痘也叫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旧社会小孩子们常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痘神即主司麻豆(天花)之神,所以痘神庵又名天花禅院。图二:完白山人正是邓石如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痘神庵即天花禅院,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不知建自何年。清朝乾隆壬辰(1772年)巡抚裴宗锡捐廉买隙地重修,四十九年(1784年)僧悟本又式廓焉。悟本字云衫,思从完白山人学书,特为山人辟憩息之所。后武进李兆洛题其处曰‘完白馆’。”图三:观音巷邓石如读书处保护牌


    晚清民国时期,来天花禅院探寻邓石如遗踪的文人着实不少,相关记载散见于当时人的文集中。然而,经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沧桑岁月,“邓石如读书处”几乎不为人知了。直到1983年,它才又被安庆著名文史学者金杏村先生发现,金先生在《一代高人留胜迹——“完白山人读书处”》一文中说:“去年我参与大观区编史修志工作,为调查大观区的名胜古迹,曾登大观亭旧址,在平坦如坻的旧址俯瞰,破败的天花庵、赤帝庙一一映入眼帘,可是出我意外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仍完整的保存在天花庵之后坡上……循着赤帝庙前石级而上,走进‘读书处’。”图四: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一


    对于金先生发现的这处古建筑是不是‘完白山人读书处’,如今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如今天花禅院的门侧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依稀可辨是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捐资重建赤帝祠石碑,那么这处古建筑恐怕是赤帝祠。痘神庵与赤帝祠一墙之隔,位置上是很接近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观音街,为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的一部分。邓石如,清著名书法篆刻家,怀宁人。生前与天花庵主悟本和尚过从甚密,庵主专辟此屋(在天花庵西隔壁与天花庵并排,今天花庵还较为完好,庵内有粗大圆柱),供其读书、挥翰之用。李兆洛所题“完白山人读书处”石额,早已佚失。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图五: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二


    邓石如读书处依大观亭北面山阜围墙而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高5.7米,进深9.8米,通面阔四间(正房三间,配房一间)13.8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前廊深1.8米,为二步梁,廊前有天井庭院,与大观亭故址的山阜接壤,倚山筑石垒墙。198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应邀为读书处题额。1990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六: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自成一家,世称邓派。其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邓石如(1743-1805),号完白山人,安庆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书法篆刻名家。他在家乡安庆留下的遗迹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五横乡的铁砚山房、集贤关的集贤律院、大观亭后山的邓石如读书处。图七: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的房基与房前空地原应该为邓石如读书处,首先来看两张老照片,照片是1959年安徽文物部门调查各地古迹时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是一间茅草屋,屋前放着两架纺车,还有一只母鸡在觅食,注意细看屋前与屋侧摆放着一些条石等石构件,旁边还码放着一堆青砖。照片背面文字注:“房基与房前空地原为邓石如读书处”。从那次调查情况看,“邓石如读书处”应该在1959年前就已经被拆除了。图八:镶嵌在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墙璧上的石刻


    痘神庵又称度生庵,民间混称。照片为痘神庵的大门,中间正门敞开,依稀可见门内有两人在神龛前烧香祈福,正门为石拱门,尚能看到石基上有雕刻纹饰,门上有一竖式匾额,只能看清最后一字是“庵”字。侧门已用砖砌封闭,侧间可能已作它用。据程小苏《安庆旧影》介绍:“痘神庵于民国十年(1921年)经予添建,改办第四小学。”这张照片应该是今天唯一能见到的痘神庵大门照片,为这处古迹留存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图九: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邓传密(邓石如之子)书法作品题识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邓石如与安庆天花禅院的记载,内容是《荀子·劝学篇》,在最后一屏正文后,书有三列题识,如下:皖省西门外有天花禅院,左眺龙山、柏子,右瞰鸭渚、石门,饮瀼泉,观芙蕖,为郡中游览胜地。先君子乡城往来寓此,盖数十年。颜其厅事曰:‘裁云补衲之庐’,为书大幅篆、隶各一于壁,后之好古君子多于此访寻遗迹焉。癸丑孟陬,皖城陷没,烈焰弥天,寺院尽毁,奚有于碧纱之中文字因缘耶?辛酉之秋,湘乡相国毅勇侯、威毅伯昆仲戡平乱虐,慎简贤良,乃得我善征先生明府君摄宰是邦,出水火之民,登衽席之上,其年竟有能于当时劫火中,拾得院中隶幅,跻堂以献代寿觥之称者。府君珍弆有年,今闻兹院重兴,慨然出之,俾刻之,裁云庐壁返珠,还去思之情,岂有既乎?因书此奉呈,匪敢云报,聊永矢高谊于弗谖耳。同治戊辰立冬后二日,皖山遗民邓传密并识,时年七十有四。图十: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一


     这段题识的开篇介绍了安庆天花禅院周边的名胜:大小龙山、百子山、鸭儿塘、石门湖,瀼泉等,并提及“先君子”(指其父邓石如)当年从乡间进城每每住在天花禅院,这与文献记载相符。而又补充了一条重要史料:邓石如曾为天花禅院写过篆书和隶书“裁云补衲之庐”两幅大字,并刻于壁上,后来好古的人常来此寻访、观摩。题识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癸丑孟陬即为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陷安庆,战火中,天花禅院难逃一劫,院中的邓石如书法作品自然不知踪迹。辛酉(1861年)之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收复安庆,并广纳贤良,起用“善征先生”来治理安庆。“善征先生”就是贵州独山人莫祥芝(1827-1890),字善征,曾任怀宁县知县,他与其兄莫友芝都是曾国藩幕府中的重要人物,精通古籍、书画,好收藏。图十一: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二


    邓传密题识中记述:当时战火之中,莫祥芝在天花禅院中拾得邓石如隶书“裁云补衲之庐”幅,如获至宝,悉心收藏很多年。当听说天花禅院要重建时,莫祥芝慷慨的拿出这个字幅,重新翻刻于壁上,恢复了“裁云庐”的旧观。邓传密由衷感激,于是书写了这幅《荀子·劝学篇》隶书作品奉呈给莫祥芝,以永远牢记这份情谊。关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天花禅院的重建,《怀宁县志》的记载是:“咸丰三年毁。同治间,僧一乘募化重建。”邓传密这段题识的落款时间是同治戊辰,即1868年,那么可推知天花禅院重建应该就是在这一年。完白山人早已不在,但仍保留了这处“读书处”。此后“读书处”也成为了大观亭景区的胜迹之一。1896年,李鸿章侄子李经达作诗《丙申挈仲秋内子儿女登大观亭》一首,诗中有言:“半醉重寻邓石楼”,此乃“读书处”知名度高的很好例证。时光荏苒,战乱无情。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观亭景区,历经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图十二: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一角


(本篇完)

2017-11-08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4: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岱鳌山——卒子走遍安庆
麒麟岱鳌山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远望岱鳌山如一只大鳌


    岱鳌山在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的西北角,主体位于枞阳县境内。因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这个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图二:岱鳌山山体结构


    岱鳌山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岱鳌山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图三:近望岱鳌山形态万千


   图四:岱鳌山


    图五:岱鳌山不同方位


    图六:岱鳌山顶


   图七:岱鳌山


    图八:站立岱鳌山顶看平原


    过杨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巅的山峦,名叫平顶山,又名谷林寨。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屡有绿林好汉,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部队也曾在此驻扎,各种痕迹至今依稀可辩,山脚下太平军当年修建的万人井更是恩泽民众。图九:岱鳌山风景


     龙王顶,大凹口东,分为两座山峰,形如笋竹,钻天而立,最高峰叫龙王顶,峰之巅建造一座庙宇,名“龙王庙”,现叫“龙天寺”。此峰气势宏大,犹如巨鳌之头,翘首向上,吞云吐雾,当地农民把它看做气象报告,素有“龙王顶招云,不是下雨就是转阴”的谚语,登龙王顶之巅,俯视环山,犹如东海波涛翻滚,蜃楼烟树,异彻神奇,亦犹如蓬莱仙境。山脚之下,庐江县乐桥镇、泥河镇、罗河镇、枞阳县钱桥镇、麒麟镇,五镇风光尽收眼底,美妙风光犹如一幅美丽山河的风景画卷。峰之左侧是簸箕山谷,谷侧峭立三座石壁,谷深百丈,中间石壁上,滋生出一块人头巨石。威武山峰之南,有三座小峰,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寨”,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寨迹尚存。图十:岱鳌山山顶


    岱鳌山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岱鳌山远古时期是东海之艄,后来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巨鳌便化成了岱鳌山。传说其后,秦始皇嬴政实施暴政,劳役百姓造万里长城,观音菩萨怜惜万民,暗给劳工每人一根红丝带,百姓干起活来就倍感轻松,秦始皇起疑,拷问百姓缘由,并逼迫交出所有红丝带,编成了“神鞭”用来赶山填海,所到之处无山不摧。秦始皇在岱鳌山连抽三鞭,岱鳌山因神化成,却岿然不动,便留下了“三鞭子赶不动岱鳌山”的神奇传说,但秦始皇的三鞭却将岱鳌山打出了三个山口,即大凹口,小凹口和杨梅山口,三个山口把山脉分成四截。图十一:远望岱鳌山


(本篇完)

2017-11-13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冲王家老屋与150年香樟树——卒子走遍安庆
阳冲王家老屋与150年香樟树
——安庆祠堂与古树系列
第13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阳冲村的王家堂轩与门前一棵150多年香樟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远望阳冲地形地貌与王家堂轩的青砖、石台阶


    早在春秋战国时,太湖县为楚国属地。西汉为太湖县又是皖县与湖陵邑地,后汉省湖陵入皖县。南北朝时,属南豫州晋熙郡,隋开皇初属晋熙县,直到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太湖县,唐朝几度变更,唐武德八年(625年)复名太湖至今。图一:王氏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晋熙镇历史上曾名城厢镇、震宇镇、新治镇、城关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始称晋熙镇,民国三十三年以后几度调整改称。经过数次的撤区并乡,又撤销城关镇、岔路乡,另划入刘羊乡汪洋村合并设置晋熙镇。现在的晋熙镇已经成为安庆市最大的城镇之一。图三:阳冲150多年香樟树三级保护树木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原属刘羊乡的汪洋村以内的阳冲村,阳冲村以王冲、阳牌两地居民较多。阳冲村,原刘羊乡,位于太湖东北部,距县城不到十公里,是一处近可守城关、外扼援兵的缓冲地带。图四:三级古树香樟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也是安庆地区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阳冲的王家堂轩建于清朝清同治时期与同时期种植的150年香樟树。王家堂轩为二进堂轩式老屋,老屋前是一棵150多年的香樟树。值得注意的是,王家堂轩天井处,是由河道里抬出的巨大平石,摆放平整异常。图五:王家堂轩的门头与先祖神位


    太湖县知事公署俗称县衙,下设建设、教育、民政三科,财政、警察两局和司法、监狱等机构,此外还有一个议会;在区一级设立自治局,在保设保董、甲设甲长。王家堂轩老屋一进的门板为百年前的老式榆木门板,厚重而坚实。门后挂有一个神龛架。图六:王家堂轩毛石基础与香樟树


    时任安徽省省长吕调元就是太湖县人。吕调元(1865-1932年),太湖江塘乡吕家大屋人。1920-1924年间先后两次任安徽省省长,1924年12月改任安徽铁路督办,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援军总司令。图七:王家堂轩的局部


    清朝时期,太湖县内有号称“曹百万”的占有耕地遍及全县。清末民初,寺前河熙福堂王幼铭占有田产5300余亩,是当时太湖县内占有土地最多、家业最大的地主。图八:王家堂轩的木门板


    今天,我们走过阳冲这幢王家堂轩的时候,不由想起当年的王幼铭地主。历史上太湖县是个易旱、易涝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当时农村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五天无雨小旱,十天无雨大旱,一月无雨无收,无雨受旱,雨大受淹。”图九:王家堂轩的窗户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多次在太湖地区作战,之后又是军阀混战的影响,太湖县周边乡镇受到极大影响。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东邻潜山、怀宁,南毗望江,西南接宿松,西北与湖北省的蕲春、英山接壤,北连岳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位置险要,物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图十:王家堂轩的天井里的一块巨大的平石


    太湖县是兵家必争的古县,在明末清初,太湖人民就四次支持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克县城。清末民初(1853年),太湖人民支援太平天国军队多次攻占了太湖县城。其中以太湖城西斗角山,当然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晋熙镇等地,曾涌现出像候补主事祝澄鉴、直隶州知州博勒霍布和知县张宝熔、典史官鲁纯信、把总赵鸿猷及宿松知县刘东书、英山知县祝昌奎等人物。历史上的这些争战,说明了太湖县地理位置的重要。图十一:王家堂轩的石台阶与百年香樟树


    1908年10月,清朝政府为对付革命党人和进步力量,调集南洋各镇新军于太湖举行会操。清军总司令冯国璋及陆军部右侍郎荫昌、两江总督端方等,纷纷来到太湖县;并邀各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与军事要员到太湖参观军事演习。安徽巡抚朱家宝率新军三十一混成协、鄂省统制张彪、宁省总制徐绍桢等也率师来太湖参加会操。图十二:王家堂轩各方位图


(本篇完)

2017-11-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