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通过对皖西南重镇安庆历史文化梳理和挖掘,以简介形式进行推介,是了解安庆的一个窗口,更是对外宣传的索引。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巷的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与三块天花庵(痘神庵)残碑。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图一: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现存唯一照片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有太多的历史印迹,不仅有邓石如读书处,还有天花禅院、天花庵、痘神庵等等等等。“邓石如读书处”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庆西门外大观亭后山的痘神庵内。痘神庵是一座主祭痘神的小庙。痘也叫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旧社会小孩子们常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痘神即主司麻豆(天花)之神,所以痘神庵又名天花禅院。图二:完白山人正是邓石如
据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痘神庵即天花禅院,在正观门外余忠宣公祠后,不知建自何年。清朝乾隆壬辰(1772年)巡抚裴宗锡捐廉买隙地重修,四十九年(1784年)僧悟本又式廓焉。悟本字云衫,思从完白山人学书,特为山人辟憩息之所。后武进李兆洛题其处曰‘完白馆’。”图三:观音巷邓石如读书处保护牌
晚清民国时期,来天花禅院探寻邓石如遗踪的文人着实不少,相关记载散见于当时人的文集中。然而,经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沧桑岁月,“邓石如读书处”几乎不为人知了。直到1983年,它才又被安庆著名文史学者金杏村先生发现,金先生在《一代高人留胜迹——“完白山人读书处”》一文中说:“去年我参与大观区编史修志工作,为调查大观区的名胜古迹,曾登大观亭旧址,在平坦如坻的旧址俯瞰,破败的天花庵、赤帝庙一一映入眼帘,可是出我意外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仍完整的保存在天花庵之后坡上……循着赤帝庙前石级而上,走进‘读书处’。”图四: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一
对于金先生发现的这处古建筑是不是‘完白山人读书处’,如今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如今天花禅院的门侧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依稀可辨是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捐资重建赤帝祠石碑,那么这处古建筑恐怕是赤帝祠。痘神庵与赤帝祠一墙之隔,位置上是很接近的。“完白山人读书处”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观音街,为天花庵(痘神庵)群体建筑的一部分。邓石如,清著名书法篆刻家,怀宁人。生前与天花庵主悟本和尚过从甚密,庵主专辟此屋(在天花庵西隔壁与天花庵并排,今天花庵还较为完好,庵内有粗大圆柱),供其读书、挥翰之用。李兆洛所题“完白山人读书处”石额,早已佚失。又名“完白山人旧馆”。图五:邓传密(石如儿子)书法二
邓石如读书处依大观亭北面山阜围墙而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高5.7米,进深9.8米,通面阔四间(正房三间,配房一间)13.8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前廊深1.8米,为二步梁,廊前有天井庭院,与大观亭故址的山阜接壤,倚山筑石垒墙。198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应邀为读书处题额。1990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六: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自成一家,世称邓派。其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邓石如(1743-1805),号完白山人,安庆怀宁人,清乾隆、嘉庆年间书法篆刻名家。他在家乡安庆留下的遗迹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五横乡的铁砚山房、集贤关的集贤律院、大观亭后山的邓石如读书处。图七: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痘神庵“邓石如读书处”的房基与房前空地原应该为邓石如读书处,首先来看两张老照片,照片是1959年安徽文物部门调查各地古迹时所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是一间茅草屋,屋前放着两架纺车,还有一只母鸡在觅食,注意细看屋前与屋侧摆放着一些条石等石构件,旁边还码放着一堆青砖。照片背面文字注:“房基与房前空地原为邓石如读书处”。从那次调查情况看,“邓石如读书处”应该在1959年前就已经被拆除了。图八:镶嵌在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墙璧上的石刻
痘神庵又称度生庵,民间混称。照片为痘神庵的大门,中间正门敞开,依稀可见门内有两人在神龛前烧香祈福,正门为石拱门,尚能看到石基上有雕刻纹饰,门上有一竖式匾额,只能看清最后一字是“庵”字。侧门已用砖砌封闭,侧间可能已作它用。据程小苏《安庆旧影》介绍:“痘神庵于民国十年(1921年)经予添建,改办第四小学。”这张照片应该是今天唯一能见到的痘神庵大门照片,为这处古迹留存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图九:观音巷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群体建筑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邓传密(邓石如之子)书法作品题识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邓石如与安庆天花禅院的记载,内容是《荀子·劝学篇》,在最后一屏正文后,书有三列题识,如下:皖省西门外有天花禅院,左眺龙山、柏子,右瞰鸭渚、石门,饮瀼泉,观芙蕖,为郡中游览胜地。先君子乡城往来寓此,盖数十年。颜其厅事曰:‘裁云补衲之庐’,为书大幅篆、隶各一于壁,后之好古君子多于此访寻遗迹焉。癸丑孟陬,皖城陷没,烈焰弥天,寺院尽毁,奚有于碧纱之中文字因缘耶?辛酉之秋,湘乡相国毅勇侯、威毅伯昆仲戡平乱虐,慎简贤良,乃得我善征先生明府君摄宰是邦,出水火之民,登衽席之上,其年竟有能于当时劫火中,拾得院中隶幅,跻堂以献代寿觥之称者。府君珍弆有年,今闻兹院重兴,慨然出之,俾刻之,裁云庐壁返珠,还去思之情,岂有既乎?因书此奉呈,匪敢云报,聊永矢高谊于弗谖耳。同治戊辰立冬后二日,皖山遗民邓传密并识,时年七十有四。图十: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一
这段题识的开篇介绍了安庆天花禅院周边的名胜:大小龙山、百子山、鸭儿塘、石门湖,瀼泉等,并提及“先君子”(指其父邓石如)当年从乡间进城每每住在天花禅院,这与文献记载相符。而又补充了一条重要史料:邓石如曾为天花禅院写过篆书和隶书“裁云补衲之庐”两幅大字,并刻于壁上,后来好古的人常来此寻访、观摩。题识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癸丑孟陬即为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陷安庆,战火中,天花禅院难逃一劫,院中的邓石如书法作品自然不知踪迹。辛酉(1861年)之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击败太平军,收复安庆,并广纳贤良,起用“善征先生”来治理安庆。“善征先生”就是贵州独山人莫祥芝(1827-1890),字善征,曾任怀宁县知县,他与其兄莫友芝都是曾国藩幕府中的重要人物,精通古籍、书画,好收藏。图十一: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碑刻二
邓传密题识中记述:当时战火之中,莫祥芝在天花禅院中拾得邓石如隶书“裁云补衲之庐”幅,如获至宝,悉心收藏很多年。当听说天花禅院要重建时,莫祥芝慷慨的拿出这个字幅,重新翻刻于壁上,恢复了“裁云庐”的旧观。邓传密由衷感激,于是书写了这幅《荀子·劝学篇》隶书作品奉呈给莫祥芝,以永远牢记这份情谊。关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天花禅院的重建,《怀宁县志》的记载是:“咸丰三年毁。同治间,僧一乘募化重建。”邓传密这段题识的落款时间是同治戊辰,即1868年,那么可推知天花禅院重建应该就是在这一年。完白山人早已不在,但仍保留了这处“读书处”。此后“读书处”也成为了大观亭景区的胜迹之一。1896年,李鸿章侄子李经达作诗《丙申挈仲秋内子儿女登大观亭》一首,诗中有言:“半醉重寻邓石楼”,此乃“读书处”知名度高的很好例证。时光荏苒,战乱无情。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观亭景区,历经抗日战争的炮火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图十二:天花庵(痘神庵)赤帝祠一角
(本篇完)
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