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 s4 o1 V5 x9 K# X# a) j1 ?& c' [' a' u- @8 p* x
宋海珊烈士(1898—1942)出生于安徽桐城挂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父母将他送进私塾,由于家境举步维艰,幼小的宋海珊仅仅读了10个月书就被迫辍学回家,上山打柴,补贴家用。迫于生计所窘,11岁的宋海珊就开始帮工,受尽了老板及地主的冷眼和欺凌。苦难身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海珊从小就憎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憎恶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的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同情广大的劳苦人民。宋海珊烈士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坚强的共产党员奠定了思想基础。( L% @6 R" x% n( z! W4 e3 n
9 U+ X$ m% l$ z2 w7 \, o
) t8 q6 m4 a+ Y 宋海珊烈士的家乡,地处鄂豫皖根据地的边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在那里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宋海珊思想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深知红军是穷苦人自已的队伍,经常在暗地里帮助红军修理枪支等武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揭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国民党军队继续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红色根据地实行一次又一次的大“围剿”。敌人为了控制和封锁鄂豫皖根据地,就在其门户——宋海珊的家乡地区修筑碉堡,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和五户联坐法,成立反动民团自卫队。国民党县党部还派出大批便衣特务,到处搜查、逮捕、暗杀革命者,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宋海珊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对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他暗地里组织群众成立了僚枫乡人民自卫队,当地人民一致推选他为队长。这是一支不为伪政府委派,也不受其调遣的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它只对当地人民负责,起着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1937年国共合作后才自行解散了。0 V0 O: J1 H8 q5 r
! W4 z0 L% {9 a5 r9 c. }- U- M( t
f1 J, j: q" f8 m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不战而逃,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1938年6月,日寇侵占了桐城。在桐城沦陷的危急关头,宋海珊响应中共桐城县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拿起武器,武装保卫家乡,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担任了桐城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分队长。这支队伍活动在大别山脚下沿山口一带,与新四军四支队9团配合行动。他们一面打击驻在青草塥的日军,一面保护山内外逃难的民众。1938年秋,日军撤离桐城后,桐城国共两党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当地的地主豪绅乘机联名诬告宋海珊等人为“土匪”,国民党当局下令通缉。宋海珊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离开桐城到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处继续参加抗日斗争。不久,由于斗争的需要,他复回到家乡担任中共桐城县二区的区委书记。1938年9月,国共两党摩擦日益加剧,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屠杀共产党人。面对恶劣的形势,中共上级党组织通知在国共统一战线中已暴露身份的县委领导同志和党员立即转移,并将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转入地下。宋海珊同志因身份暴露被调离本区,到县委负责武装斗争的工作。3 n/ @4 k" I7 A* M
- x5 ~- w2 g$ h/ R' }/ J6 M- Z7 G5 s' [3 L1 V: F
1940年初,新成立的桐怀潜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同时,又面临遭敌特搜捕破坏的险恶环境。为统一桐城地下党的思想,独立自主地展开对敌斗争,中心县委在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蒋铁乡望狮岭华家祠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会上中心县委作出了坚持抗日、反对内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自卫斗争的决定。根据代表大会精神,宋海珊率领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地缴获了桐城县二区松陶、银峰两个乡公所的枪枝。夺枪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他们一面责令反共专员周雄派敌特人员到处侦探、查找夺抢人,一面派176师在当地进行拉网式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武装,甩开敌人,中心县委将这支队伍转移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桐东水圩一带活动。并在桐东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宋海珊同志先后担任了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的临时管理排排长和二连副连长。+ {6 Q, _, N. @% F*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