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不围城 年少的时候久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旷世之作,对文学的爱好促使着自己赶紧寻机会找到围城,细细翻看一番,只是看完后大大失望,一部描述一位学术不精的纨绔子弟与多位女性之间的世俗暧昧纠葛竟然赢得那么多的赞赏。当时很不明白,看完围城的感觉一点比不上看国外经典名著的震撼和向往,所描述的全是俗世俗语,没有太多美好浪漫,却又不得不承认很现实,现实的让年轻的我不屑一顾这部著作,看完一遍即扔一边,而钱钟书先生的名字便不在我欣赏的文学家之列。唯一从那本书中记得的就是流传甚广的那句: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在当时年少轻狂自诩文艺青年的人儿来说这句话仅限于对婚姻感情的描述,也是那么俗不可耐。
那时的自己与婚姻很远,觉得结婚就是找个相合的人开始一段如郝思嘉与瑞特那样传奇、经典、浪漫的爱情故事,有着续集中完美的大团圆结局。沉浸在文学中的小女子以为世界上只有婚姻这一个围城,而其他的领域都是任君驰骋。于是离开校园后开始闯荡江湖,以为凭着文学里所赞赏的正直、诚实、与人为善就能让自己左右逢源,至少能小有成就。只是当自己折腾了多年,固执地执着着以为正确的方向,不惜舍弃很多亲情爱情友情的牵绊潜心修炼奋斗,结局却是惨淡,在不得不放弃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这么多年转了一大圈只是回到原点,回到最初最初的起点。而过去的这么多年的时光,恋爱,分手,再恋爱,再分手,工作,辞职,换个城市工作,又辞职,又换,交友,误会,断交,又有新的朋友,回家,离家------我仿佛就是进入一个围城,被困住,烦扰,下决心离去,又不小心进入另一个围城,又被困住,又烦扰,又离去。这些围城有工作,有生活,有朋友,有恋爱,有对自己所追求的以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困惑,有对社会诸多不良现象的不解,更有对人性劣根性的厌恶和无能为力。原来现实里有太多的围城。城里城外我转来转去,反而找不到方向了。这时才深刻地体会到钱老先生的那句关于围城的经典台词,城外的人总以为城里很精彩,拼命的想进去,而城里的人已饱受辛酸羡慕着外面的悠闲自由。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有些人想进城削尖了脑袋都终生未愈,另外一些城里人却念着城里的某些利益不愿真的离去。城里城外都是一片纠结,真正能够对每一座有形无形的城墙释怀,出入游刃有余的高人少之又少。我不是高人,却又向往高人的生活态度,于是不断修炼,却只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城堡里的物质越来越少,精神也没有与之成反比,于是越发折腾越发不得安心。我以为自己热爱文学,研究历史,善待朋友,尊敬他人,有自己的原则和处世观,勤劳有理想,以历史上诸多心学大师为榜样,总能习得大师一丁半点处事精华,到此却发觉离大师还远得很,只是俗世俗人一个,无所超脱,限于无数围城中,不能自拔。
也许更多时候自己内心设置的与他人他事他物的隔阂距离反而比现实中有形的城墙更多更厚吧,所谓心魔即是如此,因为世人总是忍不住拿自己与他人对比,有对比就有高低贫富优劣,就心生不甘羡慕怨恨嫉妒,遥望着别人的城池,总是觉得别人的生活更好,星空更灿烂,月儿更圆,而不知珍惜错过自己的幸福。其实很多围城并非都是独立的,也有很多交集相互关联,这座城你经营不好,换了另一座城你也是褴褛不堪;每座城里都有自己的喜悦幸福,也有他人一眼望不到的辛酸悲苦,这座城里你不懂得享受快乐,千辛万苦挤入另一座城,你照样不会快乐。
生活中何处不围城?处处是围城,有形的,无形的,进来的,出去的,自由的,被束缚的,旁观者陷入当局者的迷雾中,当局者稍一清醒就对另一当局者幸灾乐祸。能如庄子般逍遥游世,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太难了,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追求,珍惜拥有,经营好自己每一个阶段所拥有的城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