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记者拿着话筒,满大街追问行人:家风是什么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家风到底是什么?家风,应该说是从家规、家训、家庭教育、家族文化等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抽离出来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在传统文化和语境中,家风是和宗族、乡土秩序关联,是门阀世族,经过多代营造、积累、培植而沿袭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潜在的,但无孔不入地规范、引导和熏陶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言行。所谓的大家风范,就是成长于那些有根基、有家学渊源环境中的人,举止规范、进退有度、处世豁达的独特身份符号。 现代意义上小家庭中的家风,其实就是小时候,父母挂在嘴边的话,或是身边长辈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处世应事的原则和态度。简单、质朴,没有太多的讲究,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同样是整体和全方位的,不容忽视。 家风是人生的起跑线。“人生而平等”是不符合实际的理想主义,许多东西是一出生就注定的,《红楼梦》里王熙凤感叹探春:“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足见即便同时托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因嫡庶之分,起点的差别也显而易见,更不用说生于寒门或世族,起跑线的天壤之别。朱彝尊说:“大抵为学必有师承,而家学之濡染,为尤易成就。”所以成长于底蕴深厚、家风良好家庭中的人,因为幼承庭训或子承父业,一出生就置于家族世代沉淀和积累高点,用牛顿的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用从头开始、白手起家去重复大多都人的奋斗,及早地奠定治学或从业的根基,容易形成自己思想学术体系或成就大业。家风这条起跑线,决定了终点的迥然不同。 家风是个人生命的底色。家是每个人在融入社会之前,就成长于斯的第一空间,家风是每个人从出生那刻,就不能剥离的生命底色,个人最终的选择,离不开成长环境,也就是家风的影响。 同为民国名媛的林徽因和陆小曼,均出生于富贵显赫的大家族,后天教育也不相上下,但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家风不同。林徽因的童年里,长期被冷落、被忽略的母亲,让她过早偿尽人情冷暖,从小她就懂得,自己的存在需要积极的付出和争取,需要获得他人的认证,所以幼年的她就不遗余力的证明自己、展示自己,以期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摆脱母亲终日生活的阴暗后院,成年后的她,选择安逸稳妥,举止合乎世俗规范,不逾矩一步。陆小曼是陆家的独女,一直承欢于双亲膝下,无需争取、不用证明,自有专属她的阳光和天地,所以她的生活中没有虚伪、敷衍和花哨,一切都是真实的呈现,从不顾及世人的眼光、他人的情绪,成年后的她,敢于出规越矩,甚至不在意那些惊世骇俗之举。林徽因的底色是世俗的、现实的,所以她终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陆小曼的底色是唯我的、童话的,因此她只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家风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鲁迅曾说,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使中华文明的传承,过多的依赖于“家文化”传承:家谱里记载有珍贵的史实;精湛的技艺依靠父传子、子传孙的代代相传;大量典籍多以家传秘本的形式,远离历代异族入侵的战火得以留存。所以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被中外史学界公认为没有断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家风为载体的“家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