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42
- 积分
- 230
- 威望
- 37
- 桐币
- 366
- 激情
- 71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1-26

文都秀才

- 积分
- 230
 鲜花( 5)  鸡蛋( 0)
|
翻开日历,看到里面有大大小小的节日、纪念日。这些日子对我或多或少总有点影响。 各地的习俗不同,节日的氛围也不同,也许我们觉得司空见惯的东西,别人看起来觉得新鲜。现在我把自己记忆中的感受写出来,算是跟大家分享我的童年。
春 节
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我们这里春节大概从年三十开始到元宵节结束。如果觉得不够尽兴的话,还可以延续到正月结束。小孩子们虽然最有这个愿望,但永远是最没有权利决定的。最值得留念的,就是年三十晚上了。
腊月24过小年开始(北方的腊月23),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意——大人们上街的次数多了,回来总带点红红绿绿的年货:对联、点心、鞭炮、蜡烛什么的。农田里暂时没什么事情,村里热闹起来。剃头的师傅会挨村跑着“剃年头”,顺便结算一年的剃头工钱;爆米花的师傅在村口架起了炉子,摇起爆米花机,边上围着一群大媳妇、小孩子。我们总是捂着耳朵听那“轰”的一声响,接着一拥而上,抓起爆米花就往嘴里塞。
家里开始磨糯米粉、炸圆子、做豆腐。做豆腐的时候不能乱说话,否则会挨打。例如可以说“做豆腐”(都富),不能说“做豆干”,豆浆点完卤之后,过一段时间会用一根筷子放下去,看成没成膏,这时候不能开玩笑——我就因为学过筷子沉入水底的声音挨过一顿打。
年三十傍晚,贴上对联,厨房里热火朝天地做着饭,我们也像猫抓心一样的等着。等祭完祖后就可以吃年夜饭了。不过,我们期待的还不仅仅是吃,吃完年饭后,打着灯笼满村蹿也是我们最期盼的节目。我小的时候,农村里都很穷,街上虽然有油纸灯笼卖,但一般都不会去买,自己糊一个最实惠。糊灯笼是手艺活,技术不好的糊出来的不漂亮。我父亲是个读书人,又精通雕刻,刻过很长时间的墨模,所以他做的灯笼很漂亮。记得有一次,他做了一只兔子,下面安上了四只轮子,拴上绳,可以在地上拖着跑,非常逼真,很有艺术性。但艺术终究不能脱离生活,农村的路常常是凹凸不平的,我比较有生活经验。所以即使非常喜欢那个兔子,但还是礼让给了姐姐。到了晚上,果然如我所料,我们提着灯笼撒欢的时候,那只拖在地上的兔子屡屡翻车,最后一次终于起火,灰飞烟灭。那时,我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远见而对自己钦佩不已,自豪感一直延续到现在。除夕夜,大人们通常是相互串门,喝酒聊天。吃完了聚在一起打牌贴胡子。过了12点,年的气氛被推向高潮,家家户户燃放“开门鞭”,期待第二年更加红火,万事吉利。
大年初一,孩子们要到本村每户人家去拜年。家家都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点心来招待我们。但小孩子没有耐性,通常是去喊一声“新年好”就要开溜,所以大人们就把点心往我们口袋里装。口袋装不下了,慢慢的,孩子们拜年的时候都会拿个袋子,回家的时候,里面糖果糕点就很不少了。这些糖果,我们会留着慢慢享用,最节约的能吃到三四月份。
小时候我感到最不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我在大年初一这天过生日。别的孩子过生日,都会吃到一个白煮蛋,我过生日这天,虽然吃得很好,但大家都是一样吃,体现不出生日的特殊性。这个到现在我还耿耿于怀。
小时候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春节是快乐的,充实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年味没那么浓了。有时候我也想给我的孩子营造那种过年的气氛,无奈他好象没有我那么兴奋。也许是条件好了,就体现不出过年的特殊了吧。
而我们年纪大了,过年就会感到日月如梭,时光易逝,渐渐满头华发,在回想童年的年时总带着点伤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