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寒曦 于 2013-8-17 15:36 编辑
常回家看看 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 随着新法的修订,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争议是有的,但不管是以道德约束还是法律约束的的手段,能让做儿女的想起常回家看看,能发起全社会来关注老人,就也是一种进步了。
常回家看看,恩,我有多久没回家了,差不多快一个月了吧,其实我是很想回家的,回家吃妈妈做的饭,回家抱抱阿宝,回家督促老爸刮胡子,可是可是-----哎-----
一想到近年来和母亲的关系,心就酸痛的很。有三年了吧, 哎----人怎么会痴迷于一个东西到这种程度呢,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视所有想拉他出来的人为仇敌,我怎么努力改变都无效。这几年来母亲因为对我的诸多不满意,用尽了讽刺挖苦责备的语言来骂我,有时忍不住也会顶几句,每次过后我都会哄她,可是没好一段时间又闹僵了,骂的我实在受不了几次离家出走,甚至不想回家了,最终我还是在市里租了房子住了,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吧,这样每次回家不到两小时就走,才避免了冲突。有时我真是觉得世界上最难改变的就是人的性情,从小到大父母亲总是吵架,我怎么好好学习都无法让他们满意,我怎么努力调解都无法改变丝毫,我每每在他们吵架的时候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唱的泪流满面,他们照样吵的昏天暗地。这种童年的影响导致我成年后对爱情对婚姻,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着很深的恐惧感。我很努力地克服着这些恐惧,让自己不至于有心理缺陷。长大后对他们频繁吵架很是嫌烦,干脆随他去了。父母的婚姻在我们的眼里是很失败的,只是因为习惯就这样磕磕碰碰地走着。小的时候护着母亲,觉得一切都是父亲不对,长大了重新思考,其实母亲占很大责任,总是抱怨父亲不会赚钱,不会做事,不会心疼人,不会说话,处处不给父亲面子,处处挑剔,甚至屡伤父亲尊严。母亲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告诫我不要做这样的一位妇人。可是再怎么样她都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在那个困难年代拉扯我们姊妹三人长大,督促我们好好读书,砸锅卖铁供我和弟弟上大学,省吃俭用维系着家庭的开支,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所以我不能怪她,除了这几年母亲为了自己所谓的信仰痴迷偏执,她仍然是我心中最崇尚的人。
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我也会告诉她要控制好脾气,不要老是怪父亲,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多好,母亲答应的爽快,可是性情脾气一上来,又是吵个不停,我稍微为父亲辩解几句,她就认为我偏心,觉得这么几十年来她对我好都是白好了,每次无论是在家还是不在家,我感受着母亲的伤心自己也伤心不已。我一直感觉自己和母亲是心灵相通的,从小到大,我都是母亲的开心果,和母亲关系好的就像好朋友似的,在一起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学校里,工作中的开心的事情我都和母亲说,母亲每次都是高兴地听着,也和我说父亲的不争气,要不是为了三个孩子她早就走了。为了弥补父亲对母亲的伤害,我总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母亲开心,我努力学习,奖状贴着满屋;我只要有有趣的事情就告诉母亲;母亲去田里摘菜忙到天黑了还没回来,我就克服自己怕黑的胆怯心理,鼓着勇气去给母亲送电灯;工作了赚钱了我就买开心果给母亲吃,告诉她吃了开心果就会很开心:有一次在外地突然梦见母亲喊我,惊醒后第二天我就请假回家,还没到家,路上就很巧的遇见母亲挑着一担粪水去老远的菜地浇菜,我就和母亲一起帮忙抬水;我在大关上高中的时候天冷了,母亲骑了四个小时的自行车只为给我送棉被子,正好我在食堂吃完饭出来,就遇见母亲,我让她做客车回去,她坚持骑自行车,又骑了四个多小时才到家--------和母亲好多好多的快乐往事浮现在我脑海里,我好想回到过去和母亲相伴的快乐时光,可惜现在很多都不一样了,因为母亲的信仰,更因为我嫁的不好,母亲对我越来越不满意,动不动就对我发脾气。而我也因为自己的工作、家庭无法经常守在她的身边了。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就像世界上最了解母亲的人也是我一样,我常常在心中默默念叨着希望我的母亲身体健康,还有力气骂我。
从父母亲的家庭走出来,进入我自己的小家庭了。在世俗的眼里我是嫁的很不好的了,父母亲在这一点也是难得地保持一致,认为我大学白念了,作为村里第一个读大学的女孩子,还不如人家小学没毕业的嫁得好。表面上他们觉得很丢人,母亲常常讽刺挖苦我,让我很是接受不了,可是内心里我是知道其实他们是心疼我的,时常力所能及的接济我,心疼我住在街上什么都要买着吃,我的老父亲隔几天就把家里菜园里种的菜送一大蛇皮袋给我,这一个多月都是高温,天气热的不行,忙完家里面的事情送过来时正好是大中午的,我规劝了好几次,父亲还是坚持送。坐下喝杯茶,抱抱外孙子,又匆匆忙忙赶回去照顾孙子。
其实在很长的童年生活里,我对父亲是很仇视的,就因为对母亲的偏爱和保护心理,因为母亲对我灌输的很多父亲的恶劣行迹,因为他总是让母亲伤心,所以幼小的心里特别恨父亲,觉得家庭悲剧的一切起源就是父亲的坏,以致很多年,我都没有喊过爸爸。儿时的印象里父亲也没有一个好的形象,不修边幅、抽烟、酗酒、脾气暴躁、总是骂我们,认为读书无用,又赚不到钱。我的成熟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特别希望远离那个让我童年很不快乐的家庭,终于可以住校了,很是开心。真正远离了才静下心来思考家庭不幸福的根源。偶尔也会听一些大人说一些父亲的事情,我才慢慢了解了我的父亲。父亲在那个年代是个品学兼优的青年,考上了石河高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那时刚刚恢复高考,父亲是很想上大学继续深造的,只是深受当时爱国青年要去当兵保家卫国的思想熏陶,也因家境困难,最终父亲成为了一名海军,在部队里父亲也是觉悟很高的一个士兵,立过二等功,现在父亲的士兵证还在家里老柜子的抽屉里,还有父亲当兵时的英姿飒爽的照片,那时的父亲清秀帅气,英姿勃发,一定也是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只是退伍后一切都变了,因为家里没有关系,父亲又心高气傲,不愿阿谀奉承,送礼走关系,很多好的职位都错过了。在那个时代,稍微动点歪脑筋的人都富裕了,可是因为父亲的过于正直古板,很多事业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也就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徒四壁的贫穷农民。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父亲有些沮丧,再加上母亲的抱怨不理解,父亲索性破罐子破摔,抽烟酗酒,脾气越来越坏。
上高中的时候住校,为了节省路费,一般两三周回家一次,有一次离家之前我偷偷写了一封诚恳的信,压在父亲的烟灰缸下面,大体是规劝父亲不要再抽烟酗酒,不要老是和母亲吵架,要做个家庭榜样。这封信发生了神奇的作用,那一次我隔了很久才回家,回家后,父亲再没有对我大吼了,笑容多了很多,殷勤地给我夹菜,从那以后,父亲对我对孩子们好了很多,抽烟喝酒都明显减少,再没有醉酒过了。也许父亲是终于感觉到家庭里有人理解他了。打那儿之后,和父亲的关系开始缓和,他们吵架时我也不再一味地帮着母亲了。父亲也经常和我说话,叮嘱我照顾顾好自己,父亲喜欢看书,写的一手好字,喜欢谈论政治,我就陪着他讨论他喜欢的内容。对比着以前当兵时的照片,父亲是老了,头发稀疏花白,胡子拉扎,瘦的皮包骨头,看书要戴老花镜了,学打羽毛球半天学不会,学用手机看信息打字怎么都不会。父亲老了,属于他的意气风发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了,剩下的日子就是将所有的心思花在子女身上,将对三个子女的关爱放在唯一还算在他身边的的二女儿身上,而我能做的只是尽量常回家看看,陪他聊聊他的政治构想,给他理理头发,督促他刮胡子,父亲总是笑着说阿宝就喜欢摸他的胡子。
父亲母亲对我都很好,可是他们对彼此却不好,不懂得相互体谅宽容,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性情脾气,只有在他们吵架时努力调解 ,转移话题。我已经走出这个家庭了,可是这个家庭却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因为生活拮据生气懊恼吵架时也时常想我是不是也会和母亲一样的命运,那时候就深刻地理解母亲的抱怨,与母亲不同的是我懂得克制,丈夫是自己选择的,生活也是自己选择的,抱怨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而鼓励和赞美反而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虽然我们起点比别人低,但我们是自力更生,虽然目前清贫,但我们工作都还不错。就像前苏联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并坚定地告诉妻子"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的婚姻没有婚纱照,没有婚礼仪式,没有婚戒,只有一纸证书,是名符其实的素婚、裸婚,但我依然像当年父亲迎风屹立在军舰上憧憬未来一样憧憬着我的面包和牛奶,并为之不懈努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小竹 在2013-8-19 12:50 送朵鲜花 并说: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多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