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河,桐城人民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留下几多墨痕飘香.....
——题记
傍晚,我来到龙眠河畔,感受着春天的气息,细数着春天的美景,心怡人醉。
河水碧波荡漾,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波光鳞鳞。一阵斜风拂过水面,漾起闲愁一遍。岸上那一排排杨柳,低垂着长长的发丝,任风撩起,婀娜处,春色飘逸;那火红的茶花,粉红的桃花,紫红的木棉花竞相开放,与晚霞争艳。只闹得,山水一色;那不时与我擦肩而过的三三两两的游人,闲庭信步中,笑语切切,与鸟儿的啼鸣声和远处东作门城楼上传来的风铃声,相互缠绕。细听来,空灵委婉......
夜幕慢慢拉开,好景和赏景的游人也渐渐融入茫茫夜色中。静听风铃低吟,河水浅唱。此时,飞絮的思绪不再穿梭,浮躁的心情已慢慢平静。萦绕在我心头的是龙眠河你曾经留给我的记忆.....
我从小在龙眠河边长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龙眠河中嬉戏是我乐此不疲的事。那时,龙眠河水清澈甘甜,河中的鱼类资源也很丰富。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那是大人们的闲情逸趣。我所关注的是能否在河中捕几条小鱼,捉两三尾河虾,逮一两匹河蟹,这些在大人们看来是鬼混唐朝的屁事。如果有所斩获,通常,我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带来的玻璃瓶中,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一番。热了,就到河中深水处,狗刨几下,打打水战.......
时常,因为贪玩,忘了做家务事,免不了一顿打骂。多少次痛哭流涕地向大人保证:今后再也不敢了......可第二天,大人前脚刚走,一切依旧......
如果是晴天,每天清晨或傍晚,在通往龙眠河的路上,大多是去龙眠河洗衣服的人。龙眠河既是洗衣服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棒槌声和着吵闹声,随河水流淌,洒下一路欢声笑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捡一些龙眠河中小块的鹅卵石,挑回家磕碎,卖出,是大多数家庭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那时,人们的月工资,大多四五十元,而一立方碎石,稍细一点的可卖十二元,粗一点的可卖八元。多少孩子利用假期、业余时间,靠磕石子赚得的钱,交学费、买书本以及补贴家用。偶尔,还能得到五分或一毛的零花钱。
若遇上暴雨,上游的水库,便开闸泄洪。洪水将上游的泥沙和石块,冲刷下来。洪水过后,人们将堆积的泥沙和大块的石头用车拉走,卖给建筑工地,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春天,在龙眠河的岸边,挖些野菜,拔些小鸡草回家喂小鸡,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追寻儿时的记忆是甜美的,因为世界在孩子们的心中是美好的。一句褒扬,一杯清水,一块面包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而一份委屈,一番刁难,一通责骂他们转眼即忘......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如同孩子终会长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地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对生态和环境带来一些影响,龙眠河也未幸免。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扩张和龙眠河上游自来水厂的建立,龙眠河也随之慢慢地沉寂了。河道成了养殖场,沿岸被开垦出一块块的菜地。垃圾遍地,一片狼藉。龙眠河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背,站在寒风中......
水是城市的魂,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气。龙眠河生态环境的恶化,让桐城儿女深感不安。看着自己的母亲河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的模样,他们愧疚了,心疼了。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怀着对母亲河深沉的爱,拭去她眼角的泪花,抹平她被岁月刻下的累累伤痕,打开了她紧锁的心扉,露出了她曾被冰雪覆盖的胸膛......
如今,在桐城儿女的精心呵护下,龙眠河洗尽沧桑,变得年轻貌美。她笑了,笑得春波荡漾,笑得花红柳绿。
夜有些深了,风儿也渐渐的有些寒意,然而,此情此境,我已分不清哪是情哪是境。或许,情是境,境是情。如果有来生,我愿做龙眠河中的一块鹅卵石,让鱼儿从我的身上轻轻掠过,任河水在我的身上慢慢流过........
龙眠河,桐城人民的母亲河。因为有你,这座千年古镇,翰墨飘香,经久不息;因为有你,这块土地,人杰地灵,源远流长.......
注:紫红的"木棉花"因不知名,自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