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2009-03-26
3 N' { O$ P4 q. S2 c8 ]& K- i- d# R; [. ~" p8 n6 z8 O: N) K6 i) J& r
他打开箱子,翻出了一张黑白照片。家里仅有的一张吴越的照片。屋内光线昏暗,照片则让人心悸,我不敢再看上第二眼。一个赤身汉子,胸腹已被炸烂,内脏正外流。三个人正围着他,其中一个正揪着他头顶上发辫,一副恶狠狠的表情,像是擒住一个战利品。 ~/ ~- P% Q$ z, y4 i: G
7 s$ K l/ c$ O* v
“烈士吴樾殉义后摄影”,照片底下有一行字,据说是孙中山的笔迹。一九零五年的照片,曝光过度,缺乏精度,但时代的气氛却一目了然。# j# X, v& k: a, K9 R3 {. F5 E" |
% B/ i. X- V3 Z d: j4 |一声爆炸声后,九月二十四日的正阳门火车站从欢送气氛,转向了混乱、惊愕与恐惧。四个人已经死去,三位是送行者,而最惨烈的这一位制造爆炸的人,除去下半身被震碎,他的手足也断了,当场死亡。他穿着普通官差的布袍,头上是无顶官帽,像是一名普通的送行衙役。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他满脸血污,面目不清。
/ d4 v- t( }$ @# Z: X0 y$ `. R# f% y5 g; k% ^9 C
桐城会馆的一位住客第二天醒来,在一夜未归的吴越的枕下发现了一封书信,上面写着“此行决实行暗杀,惟成否不可知。然我必死,我死不足惜。恐诸同乡因我而被累,可将我之行李移置他处,以免受嫌”等语。这是一次惊心策划的暗杀,除去留下遗书,吴越吞食药品弄哑嗓子,一旦被俘,他不会说出任何情报。0 n/ A, C8 v; n% N& O, S, ]
( f3 v4 u8 f A. K; q) g% W
五大臣中的两位受了轻伤,送行的官员也受到影响。他们中最著名的两位是徐世昌和伍廷芳,日后是民国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出洋考察暂时终止了,大规模的追查开始了,清廷因权威被挑战而深感震怒。爆炸也引起国际性的关注,第二天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革命党在北京车站引爆自杀炸弹》的新闻,刺杀者被定义为“无政府主义者”,该报评论说“众所周知,俄国的无政府主义分子在大清国境内传播他们的教义已有一段时间了,而一个相信无政府主义观念的秘密团体也已在大清国成长壮大”。
6 n) C3 B) z+ V- C/ Q: F+ r( j( i9 o- m) T$ u
刺杀者的面目经过药水洗涤后清晰了,警厅用玻璃匣载入,拍摄了很多照片,警员四处散发与探查。一直到十一月,才有一点线索。桐城会馆的小女孩看到警员的照片,叫到这不是吴老爷吗?$ ]( ?. ^6 Q: F: R* P/ H" {: {
/ H3 \: h2 {5 `2 L, z' \“今日这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这个神秘刺客的大名,最终随着他的长文《暗杀时代》的发表和传诵,尽人皆知。吴越在刺杀前十天,给他的朋友和未婚妻邮寄《刺杀时代》与《意见书》。这其中的论调既激昂又悲观——革命需要群体的力量,而暗杀需要个人力量。在群体尚未觉醒时,他要用一己之力来唤醒这个群体。他对未婚妻详告了自己的计划,并希望她成为英勇的“罗兰夫人”,“欲子他年与吾并立铜像”。
. L% ?8 }& ?) |- ]# {8 G. E8 P0 b- M3 z9 }+ I3 a' T* |
这张照片,是吴敬仲与吴越唯一的联系。吴敬仲出生于一九四八年,他的父亲是吴越的侄儿。据说,在那份著名遗书里,吴越曾希望能将其弟弟的儿子,过继为自己的儿子,他虽然二十七岁了,却尚未成婚。这在南方中国是常见的行为,它保证家族内部的联系和延续性。他的朋友陈仲甫也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叔父了。
X, J: ?: U8 @5 m9 t' @2 N! q
5 k5 ~% }! m! _7 J吴敬仲有了这样一个著名的爷爷。在桐城市老城的小巷里,我转了很久,很少有人知道吴越的故居了。人们记得住张英的府第,因为他中过状元,还当过宰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