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814
- 积分
- 52
- 威望
- 48
- 桐币
- 56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2-22
文都童生
- 积分
- 52
鲜花( 0) 鸡蛋( 0)
|
我的书法情结
钱忠
记得孩提时,小学语文老师曾教我们写毛笔字,授以悬腕执笔之法,要求指实掌虚,肘起腕平。从那时起,便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屈指算来,已与书法结缘二十余载。回顾习书历程,不胜艰辛,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学书过程中,读帖非常重要,我在临帖前先仔细推敲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偏旁错落的安排,揣摩古人对字的形体与用笔的方法,可以从理性、规律上认识碑帖的特点,这样对临帖实践直接起指导作用,经常读帖,对那些书法中的章法、韵味、格调和笔意等难于言表的问题,会不知不觉有所领悟和理解,这对提高书法的修养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人云:“所见要博,所临要广,熟古今之流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蜜,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我深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要义,遍临名家法帖,自唐楷入手,不拘一家;后研习汉隶,对圆润典雅、秀丽平和的《曹全》和潇洒飘逸、气韵盎然的《乙瑛》二碑下过苦功;继而专功行草,以帖为宗,由王羲之《圣教序》起点,熟悉笔法,掌握要领。对《兰亭序》曾临百遍有余,迷醉于其中安详自然的体态,整篇章法的布局不事雕琢,随意经营,却俊朗洒脱,清气袭人;有了行书的基本功,便开始在草书上认真临习,以《三希堂草书字帖》为范本,用功尤勤。
“学然后知不足,唯学方知艰难,只有学之而未能者,未有学而不能者”。综观历代书家,无不靠勤奋笔耕才能终有大成:智永禅师临池三十余年不下楼,米芾一日不书便觉手涩,怀素习书池水尽墨……前贤这些生动的事例始终激励着我不敢懈怠,曾书“每怀古人自知不足,既生斯世岂能无为”的隶书横幅挂于座右,时刻警醒自己勤奋努力。
在所有书体中,我最喜欢也是功夫下得最多的是行草书,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草书之笔画,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引自刘熙载《艺概》)。草书线条的长短疾涩,结构的繁简疏密,行笔的轻重缓急,布局的收敛开合,通篇黑白关系的处理等等,这些都取决于书家的个性气质和对艺术理解的深浅度。和其他书体相比,草书更能以外在的形式美来表现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美,一件优秀的草书作品是书家功力和性情的完美结合,在短暂而连续的创作过程中,书家的艺术表现力和才情通过笔墨挥写,全数倾注在点画线条和结体态势之中,里面包含着书家的笔墨功力,审美意识,气质修养以及进行书法创作的当时情绪波澜。古今书家常说:“书如其人,”如果以为人处世和政治态度来论书法的格调,往往勉强而缺乏说服力,但如果指书家个性气质和审美气质,则正是造成其作品风格的内因所在,也是其书法作品的精神境界所在,从这一点上说,“书”确实“如其人”的。
三年前,我曾去上海书画出版社拜访过本市范岗镇的许诗文老师,顺便带有两幅个人习作:一幅隶书一幅草书,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及理论家方传鑫、胡传海二位先生指正,我先打开的是一幅隶书作品,方传鑫先生给予赞赏与鼓励,在一旁的胡传海先生让我打开另一幅来看,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只见胡先生神情一振说道:“嗯,这幅草书写得不错,比那幅隶书要好,而且不是好一点点。”能得到全国著名书法理论家的认可,我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最后胡传海先生这样评价:“气势完足,用笔洁净,在技术层面上已有一底的功底,若想提高水平,当从字外功夫中吸取营养。”先生的指点,使我受益终生。我明白,字外功是借鉴姊妹艺术充实学养,提高审美层次。艺术皆有共性,书法与文学、美学、哲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皆是达其性情,行其哀乐的结果。
我兴趣广泛,爱文学、好音乐,闲暇间,兴趣至,除铺纸执笔、泼墨挥毫外,写些心灵独语,吹首葫芦丝曲,自娱自乐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虽然工作繁忙,但我深知艺无止境,只有以持之以恒的毅力、义无反顾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方能脚踏实地迈出每一个坚实的脚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法艺术将作为我的毕生追求,爱它,就追随它。
写于08年4月1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