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498
- 积分
- 2105
- 威望
- 7300
- 桐币
- 5115
- 激情
- 13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6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9
桐网贡生
- 积分
- 2105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0 17: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敬轩故意抬出林琴南,让刘半农将其丑恶化。今天我们只知林琴南丑化新文化的《荆生》与《妖梦》,却不知他首先是新文化的受害者,然后才反噬。制造敌人的结果是新文化和旧文化彼此劣化。但从人格、道德上看,至少林还为他的小说公开承认骂人有错。他是被两位教授用计拉下水的,但治现代文学的已故教授吴奔星在正面意义上,称钱刘之举为“引蛇出洞”。是的,引蛇出洞,多么丰富的历史联想,然而,喝五四奶长大的生辈,运用之妙,显然比乃师更胜一筹。
$ l+ q+ r5 I( L1 I( C9 J. `- p. V0 d G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有很多文化不良:谩骂、造假、一元、独断、不讲道理却嬉笑怒骂,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果如推究,新文化即青萍之末。姑以目的/手段论,两教授不甘寂寞想进一步光大新文化,那是你的权利;但你不能用造假的手段来蒙蔽天下。但某些新文化中人认为目的就是一切,手段微不足道。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意图伦理”。该伦理目的至上,它为了某个它认为正当的目的,便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样的事例太容易见到,君不见,为了“国家形象”,就可以制造假唱。假唱蒙哄世人,但制造者冠冕堂皇,这是为了“国家形象”。一个糊里糊涂的怪圈,居然还有不少糊涂的人认同。意图伦理让我们意识不到,造假本身就是最坏的形象。
2 a# l3 h2 T8 c5 D3 T4 F, \ [/ E' \- P
而今处处“王敬轩”。当年两教授造假的示范作用相当恶劣。对此,我们至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果可以盘点,那时的造假之类到底给我们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风习。抱歉,我的评估是不高。(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邵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