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741
- 积分
- 24
- 威望
- 20
- 桐币
- 20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0-20

文都童生

- 积分
- 24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2 1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鲟鱼的风景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鲟鱼。停船暂借问,桐川君知否?
依稀还记得鲟鱼学校的小张老师曾跟我说过,所谓的枞川夜雨,其实就在鲟鱼的外江,名之桐川夜雨更为合适。我对此是一无所知,只能随口说说:有证据吗?小张老师是个较真的人,他马上拿出桐城年鉴,信心满满的。果然,上面一篇关于鲟鱼的文章上赫然写着: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即位于该镇。我再看文章的下面,赫然署着小张老师的名字。我们相视而笑。
鲟鱼三面临水(为什么不是四面?因为只有三面),北隔长河与枞阳县城相望,西为安庆宜秀区,南为长江,对江池州,江中为枞阳铁板洲(铁铜)。镇北的长河聚集了桐城一百单八条河,会聚三湖之水,浩浩荡荡来到老桐城南乡的枞阳镇,故枞阳鲟鱼之间长河一段又被称为枞川,也谓之桐川。旧时桐川两岸,广布芦苇,其中又以鲟鱼外江(外滩)一带为盛。旧时桐城水运交通发达,桐人远行,无不经由水路,通南京,达北京,大多由城区至孔城,自荻埠乘舟南下,经枞阳换大船沿江东行。于是鲟鱼嘴三江口就成为桐人远行或归桐必经之地,而在换船或停留间隙,不能不对两岸如海一般的芦苇留下深刻印记。尤其是微风静夜,苇叶沙沙作响,犹如夜雨江中,远行者听之泪雨婆娑,更添愁肠,悲戚北望;归乡人闻之感乡雨洗尘,更觉荻埠在望,归心似箭。方以智建还庵于此,专候至亲,夜雨之声,当是得之于耳,感之于心。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经此上京赶考,他自然也是听过鲟鱼的雨声。面对悲风凄雨,南山先生不知可曾黯然泪下,而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倾听桐川夜雨了。方苞归桐,必由鲟鱼返乡,长河之水,出自龙眠山,那里长眠着方苞的嫡祖,夜语长河,方苞或许就听到了先人的召唤,而他本人一生都以龙眠方苞自居。刘海峰晚年归老枞阳江上,传道授业,夜夜听雨,乐不复出。姚鼐晚年主讲南京等地书院,桐川自是往来频繁,“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这江声不就是枞川夜雨吗?
芦苇依旧,桐川依旧。旧时桐人已远去,两岸老桐乡,唯鲟鱼一隅称桐人。苇雨夜响,桐川何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