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桐城方言
, a" {" f) \5 |3 \/ I+ x( l: L8 ~ ■徐庆寿 ( [7 @( I4 j% e" Q1 o6 C8 R
安庆晚报:2008-1-20 ; v5 {, F0 b) ?1 _2 P' h6 s
4 ]+ H8 g7 Q. L& H
桐城方言以城区话为代表,多是相同或相近,属江淮官话范围。少数西南部分村镇带有邻近赣语方言。如第三人称代词“亻渠 ”(ke),北边大关一带的“么晌子”、“好晌子”,为“什么时间了”的独特方言。东边鲟鱼镇在枞阳县南面,地方音与枞阳同,如“知”与“资”、“持”与“词”同音。 3 \$ p% }- }* f, A+ l
有些方言在谈笑之间耐人寻味,不妨与读者共赏: % b, B9 ?0 e/ e" {# `$ @/ [/ U1 Q
上世纪七十年代,某农家来了一位外地客人,主人说,中饭有“地委”作陪,客人闻言,大惊失色!“地委呢?”“‘地委’在田里闹水。”客人心想:地委怎么上你家来了,还言陪客,不敢当啊!我小小老百姓幸会这等大人物还来不及呢?又暗思,此地委真是深入群众,也不见有什么县委、公社干部陪同,可亲可敬!不一会,一位头戴破旧草帽子、卷着裤筒、一腿泥土、赤着脚、扛着铁锹的老人来了。他将铁锹放在门边,摘下草帽,只见他浑身是汗,古铜色的脸,黑里透红,客人起身良久,请地委上座,他推辞道:“远客上坐,我们天天相见,不是外人”。客人正当诧异之际,主人忙让客人上坐,并为双方介绍:“不外,不外,这位是我们生产地(队)地(队)委,这位是……”。客人恍然大悟,原来桐城方言“队”读“地”,生产(队)地委而非安庆地委也! 3 z3 E& A f" h: V( Z
多年前,有一位外地商人来桐城向人打听到各地车辆的通行情况。答曰:“匡匡有,匡匡没”;或答曰:“忽忽有,忽忽没”;“碰之有、碰之没”;“作性有,作性没”;“将问有、将问没”;“转头有、转头没”。一番寻问后,商人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有时、大概、可能、也许、不一定、一会儿之类的意思。它虽有夸张、虚拟的情节,但我们常听到人们使用这些语言。 * B" z l( q, V' u9 w* z
村里周大爷,一次他去安庆侄女家,侄女给他买了张八点安庆至庐江的汽车票,让他自己等车到庐江亲戚家。八点到了,广播里、站务人员连叫多遍到庐江的上车,他似没有听到。九点了,他问人,到驴(庐)江(桐城方言:庐江叫驴江)?答曰:不知道。无奈他又不识字,将车票递给人看,那个外地口音旅客看了一眼说:“到庐江。”他一听,脸都变了颜色:“吭人,怎么把我买了张到庐山的票呢?”
1 {% w1 ?2 s* v1 b4 [+ ^: m 笔者常在外地,每当不经意间听到有人说家乡话,就感到十分亲近。一句“你也是桐城人开(啊)?”“我节(们)桐城”……便拉近了感情的距离。
; c; o5 V* G8 s7 i( H 桐城方言,自然而亲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部分方言已渐渐淡出社会了。如“椒椒”,不少人已改叫“叔叔”;“嘎”已讲“家”;“奶奶节”、“老的节”已改称“女人们”、“男人们”了。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祖父仍叫“爹爹”,甜仍然讲“鲜甜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