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64|回复: 77

【戴名世列传】

[复制链接]

2

主题

18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26 17: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派四祖传记之一

戴名世列传

 

中华辞赋网/总编 潘承祥

 

夫戴公名世者,字田友,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皖桐城孔城人氏也。因家居桐城东北之南山冈砚庄(现属孔城镇清水村,距市区12公里),后人遂称“戴南山”,亦因《南山集》案发引发“文字狱”其作品遭禁毁而阴称“宋潜虚”。晚年自号“栲栳”,“栲栳”者,桐邑龙眠山之崇巅也。系清代著名古文家、史学家,桐城派奠基人、开山鼻祖,世谓“桐城派四祖”之一祖。《清史稿》有其传。克星为苏人左都御史——赵申乔。赵乃康熙帝之佞臣,实献媚邀功请赏之恶徒、极尽妒忌陷害贤良之能事一小人耳。

 

戴公褐夫,诞于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三月十八日),卒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虚岁六十有一。与康熙同月同日生而长帝一岁。其远祖出乎西周宋戴公,近祖桐城胜二公于明洪武年间徙自徽州婺源。兹引名世撰《戴氏宗谱序》云:“吾戴氏系出微子,为神明之胄,支裔最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迁自新安,已三百馀年于今。家世躬耕读书,仕宦皆不显,而十馀世谱系皆存”。宋戴公者,乃微子之后裔也。微子者,为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新安者,婺源也。据戴其复康熙四十六年所撰《续修家谱说》云:“桐之始祖胜二公,则迁自徽之婺源,其为隆埠一源也,无疑矣”。名世之嗣子梦沧有《仓前墓记》,记戴氏迁居桐城之地点,云:“戴氏始迁居东郭之仓前,遂相沿曰仓前戴。仓前者,合族发祥之始基也。自二世祖仕谦开葬于兹,三世祖祯公及四世祖子璋,并子琼、子瓒、子珉、子□,五世祖文杰、文清诸公俱葬于兹,因为住城,而六世、七世补葬者,不可胜举”。其六世祖曰南居,南居有二子:面峰、友峰。七世祖曰面峰,面峰有二子:时翔、时章。八世祖曰时章,时章为名世高祖。时章有四子:震、露、霄、霖。九世祖曰戴震,为名世曾祖父。震有二子:宁、宗文,宗文早卒。十世祖曰戴宁,为名世祖父。宁有四子:硕、磻、砢、岷。十一世祖曰戴硕,叔父曰戴磻。硕生子二,长名世,次平世,女三。硕妻,名世母方氏也,“为方苞从姑母。温恭贤淑,年十八归戴氏敬事舅姑,敬礼夫子,和睦家人,内外无闲言,姻娅族邻,群奉为女宗”。田友与望溪(方苞,字望溪)系姻亲关系而长后者15岁,故戴公为表兄,方公为表弟。至名世辈业已第十二世矣。名世无子,叔父磻有六子(辅世、传世、安世、经世、济世、卜世);辅世(堂弟)为长且与名世最善,辅世有三子,以次子梦沧为名世嗣子。从《桐陂赵氏宗谱》知,名世有一女为好友赵良冶第四子赵□裘之妻,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死于五十九年(1720),享年三十有六。名世先后有两妻一妾,俱无子,仅一女,以堂弟辅世之子梦沧为嗣。从梦沧于《南山集》案中幸免于难推测,其为名世之嗣,盖为其死后所追认。(石钟扬《戴名世家世考》)

 

昔者,戴公忧庵之母方氏,经南山冈返桐邑娘家探亲,遇玄鸟坠卵拾而吞之,遂有孕,怀胎七月,夜产名世。是时,其父硕往视,见红光盈天,紫云霞映,龙鸾驾射,瑞象环炫,笼罩府第,有慧星明而亮、耀而璨,自东而南,自南而近,焕然骤至,落于自家房表。三日后,有得道高士黄道人叹曰:“此文曲星下凡也,斯子异能焉!鸦巢生凤,池塘出龙;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王侯。然因脑后有反骨得『狂悖』、『另类』、『异端』之名而忤逆于世,乃至不得善终,身首异处”。云云。时人闻而愕然,奇之,莫之许也。

 

盖戴公药身真神人也,自幼聪颖,少有奇才: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一岁,能言合家诸人之姓名。三岁,能识两千零五百字。五岁,熟记圆周率五十位。六岁能文,七岁做诗,八岁填词,九岁撰辞写赋。十一岁,精通四书五经并倒背如流。十五岁观玩探研二十二史。记忆惊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十八岁前熟阅经史子集达5遍之多。“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戴名世《与朱生书》)。二十岁授徒养亲,二十七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颂,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三十四岁),戴氏方游京师,得进太学国子监并结交在京诸名士,如刘齐、徐念祖、汪份、刘岩、朱书、方苞、王源、万斯同、刘献廷等。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十五岁),以贡生补正兰旗教习,考授知县(待遇),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遂后游历天下近二十载。漫游于燕、赵、齐、鲁之间,眼观六路;涉足乎河、洛、吴、越之虚,耳听八方。“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自古文人奉孔子“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为立身之铭,于是乎,顿悟“莫待闲白了少年头”之遗恨后,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五十三岁),赴顺天乡试,中第五十七名举人。次年参与会试未中,复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五十七岁)再试,中会试第一(会元,进士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及第(榜眼),名嗓士林,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京,参与明史编纂。噫!自微子至此,戴姓族人中光耀门楣、名望鼎盛最为显赫者,莫大于名世也!

 

且夫戴公品性高傲不羁,不随世俗,不耽世荣,克承家学,颇负盛名。素喜放言高论,指斥朝政,臧否人物,朝中诸公皆畏其口,心存疑忌。金天翮评戴氏曰:“负才自喜,睥睨一世,世亦多忌之”。徐宗亮亦称戴:“既穷而游,多愤世嫉俗之论,以是积学之士皆慕其才,与之交,而驰声利挟权势者,则畏其口而忌其能”。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人颇怪之!”(戴《北行日记序》)。见王公贵族,一揖之外别无他语。因而“诸公贵人或且无故而欲摧之”。自游学四方后,其文名益盛,以诸生身份与达官贵人分庭抗礼。不齿于官场雷区之龌龊虚伪,痛心而疾首之;愤慨于士人以文域诗坛为争名夺利之工具,深斥而怒揭之。故得“狂士”之称,亦享“好骂人”之誉。戴曾云:“世多以仆为骂人,仆岂真好骂人哉?而世遂争骂仆以为快”。因以,其在桐城,在京师,“余居乡以文章得罪朋友,有妒余者号于市曰:‘逐戴生者视余。’群儿从之纷如也,久之衡文者,贡余于京师。乡人之在京师者,多相戒勿道戴生名”(戴《送萧端木序》)。其《与刘大山书》语:“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其在《与弟书》中慨然:“余生抱难成之志,负不羁之才,处穷极之遭,当败坏之世,而无数顷之田,一亩之宫,以托其身”。“余生平用意多悲,与世俗往往不合,人之所趋者就之,人之所必争者去之,萧疏寂寞”。为人如此,为文亦然。在《上刘木斋先生书》中言:“名世生于山林岩石之间,独立无与,徒以年少志大,不肯稍有苟且雷同,所为文字尤不悦世俗”

 

戴公自幼力学古文,自谓“佣书授经、窘若拘囚”,“以笔代耕,以砚代田”,“吾左手持觞,右手援笔,饮一觞得一句焉,吾醉而诗已就,而旷旷然,而熙熙然”。后因“家世零落”,“恒产尽失”,“名世家贫,无担石之储,佣书客游,乞食自活,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非卖文更无生计”,同里潘江(名世之老师,笔者之先祖)誉其“文有迁、愈之风”。擅古文,嗜诸史,常以“史才”自负,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广搜史料逸事,参互校订,不遗余力,以图私撰《明史》而求不朽,以寄其遗民之思,以扬其汉族文化之辉光。类同乎司马迁之于《史记》、欧阳修之于《五代史》,大有凭一已之力,成一代之史之雄心。一时之间,文名播于天下。宣称明末弘光年号不可废,亦采同邑方孝标(翰林、侍读学士,桐城人)《滇黔纪闻》所载永历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十九岁),名世弟子尤云鹗抄录其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命名为《南山集偶抄》,戴名世、汪灏、方苞、方正玉、朱书、王源、尤云鹗均于书前作序书后题跋,即震惊朝野之《南山集》。其《南山集·致余生书》云:“……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褒扬肯定同情南明小朝廷并用“弘光”“隆武”“永历”三王之年号,换言之,批评清廷处理南明历史地位之失当,讵料犯清庭之大忌。虽然如此,《南山集》中尚有不少章节、言辞颇具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汇集大篇幅载述明末清初史实。史传文学如《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杨维岳传》、《左忠毅公传》等,或歌颂抗清义士,或表彰入清隐居不仕、品节高尚之志士仁人。其中《左忠毅公传》记故明大臣左光斗事,较《明史》更为详尽具体。而如《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一篇更为赞颂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之英雄气概,并揭露清兵于扬州城破后屠城七日之滔天罪行,全然不知辟讳,竟直书其事,表露戴氏作为“信史”之胆略。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影响之赫,斯诚当时同类私家著作之罕见。正缘乎斯书,戴公之大名流布芳泽文坛两百多载,却也令其惨遭横祸而蒙冤遗憾千古,岂不悲哉叹哉也夫?

 

康熙五十年十月(公元1711年,五十八岁),奸佞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基于《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将南明与蜀汉、南宋相比,认为未可以伪朝视之,并于《南山集·与弟子倪生书》中提及清开端应为康熙元年,顺治朝不得为正统,据此,以“所作书内,将本朝年号销除,将永历年号写入等大逆不道之语”奏上,疏参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精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为此特疏纠参,仰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而人心咸知悚惕矣,伏侯皇上睿鉴施行!”(《清圣祖实录》卷248,赵申乔奏疏)。康熙帝览奏,勃然大怒,大有“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之感,现天下承平,正可借此整饬“异端”,以收监谤防口之效,遂下旨严查。由是,《南山集》案发,逮系戴氏等下狱。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3月6日,六十岁,虚岁六十一)二月初十日被枭首于市,身被寸磔。敲山震虎、杀一戒百;剜猴示鸡,以儆效尤。清廷重臣大学士李光地亲自出面,“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也“卒不可得”。戴氏族中,与名世五服相连,统皆斩首。此案株连数百人,死去者剖棺锉尸,存活者则延颈就戮,震动儒林,波及万方,为清初三大著名“文字狱”之最!牵涉者曰:方孝标(是时已死多年,剖棺戳尸),方苞、方正玉、汪灏、赵士麟、王英谟、汪汾等,亦牵连出版社、印刷厂、发行人、投资商,及藏有此书者、知情不报者,处置不力之地方官员者。最为恐怖可怕者,连及戴、方两族大批宗亲姻眷。按当时康熙批准屠杀范围云: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不分异性,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查出送部,律斩立决。之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其十五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查出照例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据雍正元年刑部题参)。总计死于非命者,应有三百人之多,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拨与乌喇、白都诺等处安插,活着受罪者,当有四百人之众。名世一家百余口闻其获罪,自知难逃一死,全部沉塘自尽。如今此塘以“鬼塘”而名于四海,时闻冤魂痛哭泣号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此案遭波及者将近千人之数。康熙摒除武力镇压汉人外,亦从思想舆论方面付诸严厉钳制,动辄屡兴大狱,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打击裁抑不驯服之文人骚客,《南山集》遂罹其难。亦为乾隆大兴文字狱树一恶例。自此,天下文人噤若寒蝉,避谈国事,以免招杀身之祸。时隔数个世纪,重述斯段酷烈血泪往事,犹感余悸未消而惴惴焉。

 

嗟乎!斩首之日,初,苍天哭泣,山河凝滞,江海不涛,日月失辉,乾坤倒置。继尔,雨天连连,乌云惨惨,天昏地暗,寂风呼啸,哀鸿遍野,如鬼如魅。一概治罪,骇人听闻,大肆屠杀,惊天地,泣鬼神,致使桐城地区,腥风血雨,万劫不复,经年阴晦,千载奇冤。甚哉!求功名汲汲何其苦,弃利禄忽忽何其速!清代不仁至极也,其文祸之厉,殄灭剥丧之威,亦何其歹毒惨绝人寰乃耳。“刻日行刑,亲戚奴仆皆避匿,唯文友杨千木雇车与名世同赴刑场。刑后捧其首而棺敛焉”(方苞《杨千木墓志》)。戴钧衡所辑《潜虚先生年谱》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下云:“先生六十一岁,是年二月初十日卒。(堂)弟辅世自京师扶榇归葬于所居南山砚庄之南”。即今之砚庄东南500米处山坡上“榜眼坟”,面积100平米耳。墓圹不存,封土稍平,坟冢仅高出地面0.7米。有碑,文曰:“戴南山墓”。

 

桐城戴兴撰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潜虚先生墓表》云:“呜呼,此故太史潜虚先生之墓也。先生之死,距今百三十年,村夫野老,尚能举其姓字一二。有知之士游斯地者,慕先生之学问文章,感其遭逄[逢],辄太息无言而去。而先生之孙子,闻仅有存者,饿寒奔走,已不卜踪迹。所徂空冈之地,孤冢之前,岁时无复有过而问者。呜呼,痛哉”!

 

“余向不识先生墓所,去年秋,偕文钟甫、王殿襄访得之。窃见冢陷碑欹,恻然心痛。今年春,约先生族孙某往修,给土人钱,命畚土筑之。钟甫、殿襄亦闻而至,至则大雨淋漓,衣具尽湿。强土人冒雨竣其事,余与三子冲泥蹉跌而归,不以为困也。既归,考其行略,篹为墓表,拟他日为立石焉”。

 

“先生姓□氏,讳□□,字□□,一字褐夫,桐城人也。世人今隐其姓名,称之曰潜虚先生。先生生一岁能言,六岁从熟师受学,凡五年,《四书》、《五经》读已毕。少长嗜周、秦、汉、唐以来诸家之史,俯仰凭吊,论其成败得失。时作为古文,以自抒其意”。

 

“年二十授徒他方,始习为科举之业。是时,时文风气不振,先生忧之,乃融会经史诸子百家之言,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潘木崖先生奇之,曰:此文章风气所关也”。

 

“年二十八,补县学生。康熙二十四年行选贡法,先生以廪生考得贡。前后督学使者为诸城刘公、吉水李公,二公俱以国士相待。岁丁卯,补正蓝旗教习,考授知县。厥后往来燕、赵、齐、鲁、河、洛、吴、越之间。所至,名公卿争相引重,而长洲韩,同里方舟、方苞、刘捷,长洲汪份,无锡刘齐,江浦刘岩,宿松朱书,吴越吴士玉,北平王源,此数人者,尤心折先生。先生与诸人计论经史,倡明文章之学,每有作,咸嗟叹以谓不可及”。

 

“岁乙酉,中式顺天举人。乙[己]丑会试,中式一名进士。时安溪李文贞为总裁,揭晓,文贞喜曰:“此天下一人也,今出吾门下矣。”殿试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越辛卯,文字祸起,以癸巳二月十日卒,享年六十有一”。

 

“高祖时章,官浙江通判,署县令,有声。曾祖震、祖宁、父硕,皆邑诸生。宁以军功官江西新涂[淦]、乐安二县知县。妻元配李孺人、继配周孺人俱无子,以从弟辅世子梦沧为子。卒后,辅世自京师以柩归葬于先生居宅之南,题曰□南山先生之墓。先生居南山,南山其自号云”。

 

“兴于[与]先生为同宗,居又同里,间从藏书家窥其著述,窃叹先生之才,凌迈秀发,不可一世。天之生此,宜非无意也。而乃少壮流离,百端困踬,垂老获遇,祻踵及之,天之所以待先生者何如也。先生在当时,足迹半天下,四方着才显名之士无不乐与之交;先生殁,同游诸君子以其获罪,当无遂无复敢道先生为人行事,浸寻日久,渐就湮没。故先生名在四方,而其著述、行为、家世、里居鲜能言其详者。再经数十载,将遂泯灭无闻,而斯墓且废毁于荒榛断棘中也。兴不敏,特用识之,以告来者。□□三月”。

 

至于戴氏古文之理论、史学之成就,亦震古烁今,冠盖群伦,“自成一家之言”。其潜心史学研究,精心散文创作。其文集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光华夺目。才思擢发、出语惊人、隽逸磊落,乃闻名于世一文豪者也。为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倡扬“道、法、辞合一,精、气、神并重”,其作品寓雄奇犀利于简洁朴实之中,匡正明末清初之颓废文风,为桐城派之重要奠基者,诚属“一祖”,梁启超谓:“桐城古文应推戴南山为开山之祖”。又云:“大抵南山考证史迹之恳挚,或不如力田、季野。而史识史才,实一时无俩”。徐宗亮语:“少负奇气,不可一世,文章学行,争与古人相后先,尤以史才自负”,其为文,周亮贞曰:“下笔超逸,雅有隽才”,于桐城派中自成风格。柳亚子叹谓:“戴氏与方苞齐名,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开山鼻祖”。晚年置宅於县之南山,又著忧庵记以述怀,世人遂尊称之为南山先生或忧庵先生。其大量著作书板多在清代遭禁毁,后世人隐戴公之名,称“宋潜虚先生”,盖以宋国昔为戴族之所出。道光间,族裔戴钧衡(系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广为搜访,排纂编次,易名《潜虚先生文集》刊行传后,使之免于湮没于世而不绝矣。

 

观乎戴氏之文章,皆以史论、史传、游记、序跋为主。尤其感兴趣于史学,常倾慕于司马迁、欧阳修独撰《史记》、《五代史》。“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万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汨汨,欲触喉而出……欲将之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戴《与刘大山书》)。以期年老退隐名山,悉心专事著述《明史》,秉笔直书,以成“信史”,岂知夙愿未了而大难猝然临头。然《南山集》一书亦可名垂后世,足彰其志。其所写史论、史传等,堪称行游天下、考稽放失旧闻之一小结云耳。

其史论言辞犀利,议论透辟,如《**论》、《范增论》、《抚盗论》、《史论》云云。后世学者咸嘉誉其“才气汪洋浩瀚,纵横飘逸,雄浑悲壮,举动得《左》、《史》、《庄》、《骚》神髓”(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其中《**论》以为**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为教主;《范增论》以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道论》以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如斯官吏正为“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五代史》为良史。综之,诚卓尔不群而真知灼见也。

 

至若名世之散文,最佳者首推史传文学与游记。《南山集》今本卷六、七、八中数十篇传记,卷十一中五篇《日记》,卷十二《子遗录》,卷十三中四篇《纪略》等,既凸彰明亡之后坚持民族气节、隐居不仕之文人,又讴颂抛却一己之私、奔走于抗清事业之忠贞烈士,抨击“受人主知遇得富贵而反颜事仇者”之徒,讥刺欲求富贵而摇身一变、腆颜事清之无耻故明官僚。戴公以史迁为师,史传作品成就为最高,或谓“先生为文得司马子长之神,归熙甫后一人”(邓实《戴褐夫集跋》)。《画网巾先生传》为其名篇,堪称史传文学之佳作。此文应用白描之手法,形象生动、笔调新颖、刻画细腻、人物个性鲜明,通篇寓庄于谐,情趣盎然,一位“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之反清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俨然不二承继司马迁史传文学之优秀传统。其史传普遍笔法生动洗练而又述事周详,故梁启超赞其为“史才特绝”。《南山集》中一些游记散文如《游天台山记》、《龙鼻泉记》、《雁荡记》、《游大龙湫记》等,“空灵超妙”(方宗城《桐城文录序》),写山川景色颇细,文笔清丽生动无比。

 

    至夫戴氏所撰之讽刺小品文尤精,匠心独运。譬若《鸟说》、《邻女语》、《醉乡记》等均颇负盛名,拟人写物、以物喻人,针砭时事,入木三分,堪称绝作。《鸟说》借小鸟遭遇倾诉自己与身处底层人民之不幸,堪称短篇佳制。《邻女语》乃一篇寓言体杂文,写西邻女陋而善嫁,东邻女虽美而无聘之才,出现如此反常现象之原因为西邻女善于取悦世人,“随时为巧靡之涂妆”,而东邻女却不以媚世以邀宠,故终“无聘之者”。从而讥讽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埋没人才之丑恶现象。《醉乡记》则用一“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之大醉乡讽刺当世。于醉乡中,少数清醒者却反而被醉客“指以为笑”。竟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表现手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深刻寓意,溢于言表,构思精巧,耐人寻味,斯诚杰作良构者矣。

 

据进士出身之孙慧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撰《戴氏宗谱》序载:“戴氏之迁桐由婺源,分派距今二十世矣。桐之望族不下十馀姓,戴氏称极盛焉。会元南山公,海内名宿。少承其父霜崖公(戴硕,字霜崖)之教,学有本原,读书目数千言,上自三代两汉,山川图籍,石经篆刻,旁及诸子百家,靡不兼综而条贯,其资性然也。走笔为文,天怀浩荡,卓越古今,一空尘障,不拘拘于礼法,无意组织,自然成章。每一脱稿,艺林奉为圭臬。与同里方望溪、胡袭参先生,并称三杰。韩慕庐尚书尤引重之,谓文有仙心,非凡庸所能道其只字,此才一出,信乎足以起八代之衰”。其嘉赏有如此者!

 

戴氏之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仅为目前所知者,计中华书局版《戴名世集》282篇,笔记《忧庵集》174条,《宋潜虚先生文集补遗》佚文58篇,佚诗28首,《戴田有自订时文全集》407篇,凡949篇。

 

其后,研究与翊护戴氏之学者,日益递增,尤以近年为盛。专著有清道光年间戴钧衡所辑之《潜虚先生年谱》,今有王树民《重订戴南山先生年谱》,石钟扬《戴名世家世考》与戴廷杰编《戴名世年谱》云。其他文论,亦层出不穷,新见迭出,蔚为大观。

 

《戴名世年谱》为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戴廷杰(原名Pierre-Henri Durand)研究员所撰。戴氏颇具深厚汉学之基础,穷十年之辛劳,广搜博采,竟用汉语文言笔墨,撰成近百万字专著《戴名世年谱》,匪夷所思,实为难得!走笔至此,不禁赧然,若戴名世其人其事,何其研究成果不出于中土学人之手?继而思学术固无国界,专著出乎法兰西学者之手,正足以昭示汉学浸润寰宇之广,而戴名世二百年前之沉冤借此令世人详其始末,明其究竟,又何其幸哉!而于中华学人之激励,尤当铭感。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曾刊载王凯符、漆绪邦先生之《戴名世论》,其精辟结语称:“我们认为就戴名世的文论和散文创作对桐城派的影响来看,说戴名世是桐城派作家,甚至以他为桐城一祖,都是可以的,但也不能因为他与方、刘、姚是一派,就不能分上下高低。戴名世的散文,无论思想高度或艺术成就,都在所谓‘三祖’之上,这是毫无疑义的”。善哉!其公正合理评价尊定推崇之如是者,诚高见也!英雄所见略同,旨在斯言!

 

呜呼!悲哉,千古之士,戴公。伟哉!乾坤大儒,栲栳。孔夫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潘子今曰:“三人行必有小人”。小人之害且厉,小人之狡狯,若赵申乔之徒,吃人血馒头之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竟然送名世上断头台,而赵氏因此案立殊功,擢为户部尚书。惨烈自任,刑戮相高,文字狱不休,夷灭构祸不止,伴君如伴虎,杀人若宰羊,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臣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

 

潘史公曰:清代“文字狱”距今近三百年矣,戴氏辉煌之处即尽头——镣铐与呻吟、蒙屈与痛憷、怨怼与悲怆、衔冤与沉埋、冥灭与无闻,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或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百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桐城后学承祥,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文,其事迹实录,详于旧传,而褒贬义例,仰师《史记》、《汉书》,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桐城派四祖之二祖《方苞列传》、之三祖《刘大櫆列传》、之四祖《姚鼐列传》,拟将不日面世,以飨同道,以祭先贤,岂敢怠哉,岂敢惰哉!

2007年元旦桐城派后裔潘承祥撰于望江亭)

[此帖子已被 雷池赋翁 在 2007-1-10 15:55:5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雷池赋翁 在 2007-1-10 16:00:54 编辑过]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18

回帖

22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2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6 17: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派四祖传记之一

戴名世列传

 

中华辞赋网/总编 潘承祥

 

夫戴公名世者,字田友,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皖桐城孔城人氏也。因家居桐城东北之南山冈砚庄(现属孔城镇清水村,距市区12公里),后人遂称“戴南山”,亦因《南山集》案发引发“文字狱”其作品遭禁毁而阴称“宋潜虚”。晚年自号“栲栳”,“栲栳”者,桐邑龙眠山之崇巅也。系清代著名古文家、史学家,桐城派奠基人、开山鼻祖,世谓“桐城派四祖”之一祖。《清史稿》有其传。克星为苏人左都御史——赵申乔。赵乃康熙帝之佞臣,实献媚邀功请赏之恶徒、极尽妒忌陷害贤良之能事一小人耳。

 

戴公褐夫,诞于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三月十八日),卒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虚岁六十有一。与康熙同月同日生而长帝一岁。其远祖出乎西周宋戴公,近祖桐城胜二公于明洪武年间徙自徽州婺源。兹引名世撰《戴氏宗谱序》云:“吾戴氏系出微子,为神明之胄,支裔最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迁自新安,已三百馀年于今。家世躬耕读书,仕宦皆不显,而十馀世谱系皆存”。宋戴公者,乃微子之后裔也。微子者,为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新安者,婺源也。据戴其复康熙四十六年所撰《续修家谱说》云:“桐之始祖胜二公,则迁自徽之婺源,其为隆埠一源也,无疑矣”。名世之嗣子梦沧有《仓前墓记》,记戴氏迁居桐城之地点,云:“戴氏始迁居东郭之仓前,遂相沿曰仓前戴。仓前者,合族发祥之始基也。自二世祖仕谦开葬于兹,三世祖祯公及四世祖子璋,并子琼、子瓒、子珉、子□,五世祖文杰、文清诸公俱葬于兹,因为住城,而六世、七世补葬者,不可胜举”。其六世祖曰南居,南居有二子:面峰、友峰。七世祖曰面峰,面峰有二子:时翔、时章。八世祖曰时章,时章为名世高祖。时章有四子:震、露、霄、霖。九世祖曰戴震,为名世曾祖父。震有二子:宁、宗文,宗文早卒。十世祖曰戴宁,为名世祖父。宁有四子:硕、磻、砢、岷。十一世祖曰戴硕,叔父曰戴磻。硕生子二,长名世,次平世,女三。硕妻,名世母方氏也,“为方苞从姑母。温恭贤淑,年十八归戴氏敬事舅姑,敬礼夫子,和睦家人,内外无闲言,姻娅族邻,群奉为女宗”。田友与望溪(方苞,字望溪)系姻亲关系而长后者15岁,故戴公为表兄,方公为表弟。至名世辈业已第十二世矣。名世无子,叔父磻有六子(辅世、传世、安世、经世、济世、卜世);辅世(堂弟)为长且与名世最善,辅世有三子,以次子梦沧为名世嗣子。从《桐陂赵氏宗谱》知,名世有一女为好友赵良冶第四子赵□裘之妻,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死于五十九年(1720),享年三十有六。名世先后有两妻一妾,俱无子,仅一女,以堂弟辅世之子梦沧为嗣。从梦沧于《南山集》案中幸免于难推测,其为名世之嗣,盖为其死后所追认。(石钟扬《戴名世家世考》)

 

昔者,戴公忧庵之母方氏,经南山冈返桐邑娘家探亲,遇玄鸟坠卵拾而吞之,遂有孕,怀胎七月,夜产名世。是时,其父硕往视,见红光盈天,紫云霞映,龙鸾驾射,瑞象环炫,笼罩府第,有慧星明而亮、耀而璨,自东而南,自南而近,焕然骤至,落于自家房表。三日后,有得道高士黄道人叹曰:“此文曲星下凡也,斯子异能焉!鸦巢生凤,池塘出龙;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王侯。然因脑后有反骨得『狂悖』、『另类』、『异端』之名而忤逆于世,乃至不得善终,身首异处”。云云。时人闻而愕然,奇之,莫之许也。

 

盖戴公药身真神人也,自幼聪颖,少有奇才: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一岁,能言合家诸人之姓名。三岁,能识两千零五百字。五岁,熟记圆周率五十位。六岁能文,七岁做诗,八岁填词,九岁撰辞写赋。十一岁,精通四书五经并倒背如流。十五岁观玩探研二十二史。记忆惊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十八岁前熟阅经史子集达5遍之多。“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戴名世《与朱生书》)。二十岁授徒养亲,二十七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颂,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三十四岁),戴氏方游京师,得进太学国子监并结交在京诸名士,如刘齐、徐念祖、汪份、刘岩、朱书、方苞、王源、万斯同、刘献廷等。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十五岁),以贡生补正兰旗教习,考授知县(待遇),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遂后游历天下近二十载。漫游于燕、赵、齐、鲁之间,眼观六路;涉足乎河、洛、吴、越之虚,耳听八方。“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自古文人奉孔子“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为立身之铭,于是乎,顿悟“莫待闲白了少年头”之遗恨后,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五十三岁),赴顺天乡试,中第五十七名举人。次年参与会试未中,复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五十七岁)再试,中会试第一(会元,进士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及第(榜眼),名嗓士林,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京,参与明史编纂。噫!自微子至此,戴姓族人中光耀门楣、名望鼎盛最为显赫者,莫大于名世也!

 

且夫戴公品性高傲不羁,不随世俗,不耽世荣,克承家学,颇负盛名。素喜放言高论,指斥朝政,臧否人物,朝中诸公皆畏其口,心存疑忌。金天翮评戴氏曰:“负才自喜,睥睨一世,世亦多忌之”。徐宗亮亦称戴:“既穷而游,多愤世嫉俗之论,以是积学之士皆慕其才,与之交,而驰声利挟权势者,则畏其口而忌其能”。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人颇怪之!”(戴《北行日记序》)。见王公贵族,一揖之外别无他语。因而“诸公贵人或且无故而欲摧之”。自游学四方后,其文名益盛,以诸生身份与达官贵人分庭抗礼。不齿于官场雷区之龌龊虚伪,痛心而疾首之;愤慨于士人以文域诗坛为争名夺利之工具,深斥而怒揭之。故得“狂士”之称,亦享“好骂人”之誉。戴曾云:“世多以仆为骂人,仆岂真好骂人哉?而世遂争骂仆以为快”。因以,其在桐城,在京师,“余居乡以文章得罪朋友,有妒余者号于市曰:‘逐戴生者视余。’群儿从之纷如也,久之衡文者,贡余于京师。乡人之在京师者,多相戒勿道戴生名”(戴《送萧端木序》)。其《与刘大山书》语:“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其在《与弟书》中慨然:“余生抱难成之志,负不羁之才,处穷极之遭,当败坏之世,而无数顷之田,一亩之宫,以托其身”。“余生平用意多悲,与世俗往往不合,人之所趋者就之,人之所必争者去之,萧疏寂寞”。为人如此,为文亦然。在《上刘木斋先生书》中言:“名世生于山林岩石之间,独立无与,徒以年少志大,不肯稍有苟且雷同,所为文字尤不悦世俗”

 

戴公自幼力学古文,自谓“佣书授经、窘若拘囚”,“以笔代耕,以砚代田”,“吾左手持觞,右手援笔,饮一觞得一句焉,吾醉而诗已就,而旷旷然,而熙熙然”。后因“家世零落”,“恒产尽失”,“名世家贫,无担石之储,佣书客游,乞食自活,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非卖文更无生计”,同里潘江(名世之老师,笔者之先祖)誉其“文有迁、愈之风”。擅古文,嗜诸史,常以“史才”自负,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广搜史料逸事,参互校订,不遗余力,以图私撰《明史》而求不朽,以寄其遗民之思,以扬其汉族文化之辉光。类同乎司马迁之于《史记》、欧阳修之于《五代史》,大有凭一已之力,成一代之史之雄心。一时之间,文名播于天下。宣称明末弘光年号不可废,亦采同邑方孝标(翰林、侍读学士,桐城人)《滇黔纪闻》所载永历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四十九岁),名世弟子尤云鹗抄录其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命名为《南山集偶抄》,戴名世、汪灏、方苞、方正玉、朱书、王源、尤云鹗均于书前作序书后题跋,即震惊朝野之《南山集》。其《南山集·致余生书》云:“……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褒扬肯定同情南明小朝廷并用“弘光”“隆武”“永历”三王之年号,换言之,批评清廷处理南明历史地位之失当,讵料犯清庭之大忌。虽然如此,《南山集》中尚有不少章节、言辞颇具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汇集大篇幅载述明末清初史实。史传文学如《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杨维岳传》、《左忠毅公传》等,或歌颂抗清义士,或表彰入清隐居不仕、品节高尚之志士仁人。其中《左忠毅公传》记故明大臣左光斗事,较《明史》更为详尽具体。而如《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一篇更为赞颂史可法守卫扬州、宁死不屈之英雄气概,并揭露清兵于扬州城破后屠城七日之滔天罪行,全然不知辟讳,竟直书其事,表露戴氏作为“信史”之胆略。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影响之赫,斯诚当时同类私家著作之罕见。正缘乎斯书,戴公之大名流布芳泽文坛两百多载,却也令其惨遭横祸而蒙冤遗憾千古,岂不悲哉叹哉也夫?

 

康熙五十年十月(公元1711年,五十八岁),奸佞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基于《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将南明与蜀汉、南宋相比,认为未可以伪朝视之,并于《南山集·与弟子倪生书》中提及清开端应为康熙元年,顺治朝不得为正统,据此,以“所作书内,将本朝年号销除,将永历年号写入等大逆不道之语”奏上,疏参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精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为此特疏纠参,仰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而人心咸知悚惕矣,伏侯皇上睿鉴施行!”(《清圣祖实录》卷248,赵申乔奏疏)。康熙帝览奏,勃然大怒,大有“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之感,现天下承平,正可借此整饬“异端”,以收监谤防口之效,遂下旨严查。由是,《南山集》案发,逮系戴氏等下狱。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3月6日,六十岁,虚岁六十一)二月初十日被枭首于市,身被寸磔。敲山震虎、杀一戒百;剜猴示鸡,以儆效尤。清廷重臣大学士李光地亲自出面,“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也“卒不可得”。戴氏族中,与名世五服相连,统皆斩首。此案株连数百人,死去者剖棺锉尸,存活者则延颈就戮,震动儒林,波及万方,为清初三大著名“文字狱”之最!牵涉者曰:方孝标(是时已死多年,剖棺戳尸),方苞、方正玉、汪灏、赵士麟、王英谟、汪汾等,亦牵连出版社、印刷厂、发行人、投资商,及藏有此书者、知情不报者,处置不力之地方官员者。最为恐怖可怕者,连及戴、方两族大批宗亲姻眷。按当时康熙批准屠杀范围云: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不分异性,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查出送部,律斩立决。之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其十五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查出照例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据雍正元年刑部题参)。总计死于非命者,应有三百人之多,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拨与乌喇、白都诺等处安插,活着受罪者,当有四百人之众。名世一家百余口闻其获罪,自知难逃一死,全部沉塘自尽。如今此塘以“鬼塘”而名于四海,时闻冤魂痛哭泣号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此案遭波及者将近千人之数。康熙摒除武力镇压汉人外,亦从思想舆论方面付诸严厉钳制,动辄屡兴大狱,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打击裁抑不驯服之文人骚客,《南山集》遂罹其难。亦为乾隆大兴文字狱树一恶例。自此,天下文人噤若寒蝉,避谈国事,以免招杀身之祸。时隔数个世纪,重述斯段酷烈血泪往事,犹感余悸未消而惴惴焉。

 

嗟乎!斩首之日,初,苍天哭泣,山河凝滞,江海不涛,日月失辉,乾坤倒置。继尔,雨天连连,乌云惨惨,天昏地暗,寂风呼啸,哀鸿遍野,如鬼如魅。一概治罪,骇人听闻,大肆屠杀,惊天地,泣鬼神,致使桐城地区,腥风血雨,万劫不复,经年阴晦,千载奇冤。甚哉!求功名汲汲何其苦,弃利禄忽忽何其速!清代不仁至极也,其文祸之厉,殄灭剥丧之威,亦何其歹毒惨绝人寰乃耳。“刻日行刑,亲戚奴仆皆避匿,唯文友杨千木雇车与名世同赴刑场。刑后捧其首而棺敛焉”(方苞《杨千木墓志》)。戴钧衡所辑《潜虚先生年谱》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下云:“先生六十一岁,是年二月初十日卒。(堂)弟辅世自京师扶榇归葬于所居南山砚庄之南”。即今之砚庄东南500米处山坡上“榜眼坟”,面积100平米耳。墓圹不存,封土稍平,坟冢仅高出地面0.7米。有碑,文曰:“戴南山墓”。

 

桐城戴兴撰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潜虚先生墓表》云:“呜呼,此故太史潜虚先生之墓也。先生之死,距今百三十年,村夫野老,尚能举其姓字一二。有知之士游斯地者,慕先生之学问文章,感其遭逄[逢],辄太息无言而去。而先生之孙子,闻仅有存者,饿寒奔走,已不卜踪迹。所徂空冈之地,孤冢之前,岁时无复有过而问者。呜呼,痛哉”!

 

“余向不识先生墓所,去年秋,偕文钟甫、王殿襄访得之。窃见冢陷碑欹,恻然心痛。今年春,约先生族孙某往修,给土人钱,命畚土筑之。钟甫、殿襄亦闻而至,至则大雨淋漓,衣具尽湿。强土人冒雨竣其事,余与三子冲泥蹉跌而归,不以为困也。既归,考其行略,篹为墓表,拟他日为立石焉”。

 

“先生姓□氏,讳□□,字□□,一字褐夫,桐城人也。世人今隐其姓名,称之曰潜虚先生。先生生一岁能言,六岁从熟师受学,凡五年,《四书》、《五经》读已毕。少长嗜周、秦、汉、唐以来诸家之史,俯仰凭吊,论其成败得失。时作为古文,以自抒其意”。

 

“年二十授徒他方,始习为科举之业。是时,时文风气不振,先生忧之,乃融会经史诸子百家之言,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潘木崖先生奇之,曰:此文章风气所关也”。

 

“年二十八,补县学生。康熙二十四年行选贡法,先生以廪生考得贡。前后督学使者为诸城刘公、吉水李公,二公俱以国士相待。岁丁卯,补正蓝旗教习,考授知县。厥后往来燕、赵、齐、鲁、河、洛、吴、越之间。所至,名公卿争相引重,而长洲韩,同里方舟、方苞、刘捷,长洲汪份,无锡刘齐,江浦刘岩,宿松朱书,吴越吴士玉,北平王源,此数人者,尤心折先生。先生与诸人计论经史,倡明文章之学,每有作,咸嗟叹以谓不可及”。

 

“岁乙酉,中式顺天举人。乙[己]丑会试,中式一名进士。时安溪李文贞为总裁,揭晓,文贞喜曰:“此天下一人也,今出吾门下矣。”殿试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越辛卯,文字祸起,以癸巳二月十日卒,享年六十有一”。

 

“高祖时章,官浙江通判,署县令,有声。曾祖震、祖宁、父硕,皆邑诸生。宁以军功官江西新涂[淦]、乐安二县知县。妻元配李孺人、继配周孺人俱无子,以从弟辅世子梦沧为子。卒后,辅世自京师以柩归葬于先生居宅之南,题曰□南山先生之墓。先生居南山,南山其自号云”。

 

“兴于[与]先生为同宗,居又同里,间从藏书家窥其著述,窃叹先生之才,凌迈秀发,不可一世。天之生此,宜非无意也。而乃少壮流离,百端困踬,垂老获遇,祻踵及之,天之所以待先生者何如也。先生在当时,足迹半天下,四方着才显名之士无不乐与之交;先生殁,同游诸君子以其获罪,当无遂无复敢道先生为人行事,浸寻日久,渐就湮没。故先生名在四方,而其著述、行为、家世、里居鲜能言其详者。再经数十载,将遂泯灭无闻,而斯墓且废毁于荒榛断棘中也。兴不敏,特用识之,以告来者。□□三月”。

 

至于戴氏古文之理论、史学之成就,亦震古烁今,冠盖群伦,“自成一家之言”。其潜心史学研究,精心散文创作。其文集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光华夺目。才思擢发、出语惊人、隽逸磊落,乃闻名于世一文豪者也。为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倡扬“道、法、辞合一,精、气、神并重”,其作品寓雄奇犀利于简洁朴实之中,匡正明末清初之颓废文风,为桐城派之重要奠基者,诚属“一祖”,梁启超谓:“桐城古文应推戴南山为开山之祖”。又云:“大抵南山考证史迹之恳挚,或不如力田、季野。而史识史才,实一时无俩”。徐宗亮语:“少负奇气,不可一世,文章学行,争与古人相后先,尤以史才自负”,其为文,周亮贞曰:“下笔超逸,雅有隽才”,于桐城派中自成风格。柳亚子叹谓:“戴氏与方苞齐名,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开山鼻祖”。晚年置宅於县之南山,又著忧庵记以述怀,世人遂尊称之为南山先生或忧庵先生。其大量著作书板多在清代遭禁毁,后世人隐戴公之名,称“宋潜虚先生”,盖以宋国昔为戴族之所出。道光间,族裔戴钧衡(系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广为搜访,排纂编次,易名《潜虚先生文集》刊行传后,使之免于湮没于世而不绝矣。

 

观乎戴氏之文章,皆以史论、史传、游记、序跋为主。尤其感兴趣于史学,常倾慕于司马迁、欧阳修独撰《史记》、《五代史》。“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万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汨汨,欲触喉而出……欲将之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戴《与刘大山书》)。以期年老退隐名山,悉心专事著述《明史》,秉笔直书,以成“信史”,岂知夙愿未了而大难猝然临头。然《南山集》一书亦可名垂后世,足彰其志。其所写史论、史传等,堪称行游天下、考稽放失旧闻之一小结云耳。

其史论言辞犀利,议论透辟,如《**论》、《范增论》、《抚盗论》、《史论》云云。后世学者咸嘉誉其“才气汪洋浩瀚,纵横飘逸,雄浑悲壮,举动得《左》、《史》、《庄》、《骚》神髓”(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其中《**论》以为**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为教主;《范增论》以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道论》以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如斯官吏正为“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五代史》为良史。综之,诚卓尔不群而真知灼见也。

 

至若名世之散文,最佳者首推史传文学与游记。《南山集》今本卷六、七、八中数十篇传记,卷十一中五篇《日记》,卷十二《子遗录》,卷十三中四篇《纪略》等,既凸彰明亡之后坚持民族气节、隐居不仕之文人,又讴颂抛却一己之私、奔走于抗清事业之忠贞烈士,抨击“受人主知遇得富贵而反颜事仇者”之徒,讥刺欲求富贵而摇身一变、腆颜事清之无耻故明官僚。戴公以史迁为师,史传作品成就为最高,或谓“先生为文得司马子长之神,归熙甫后一人”(邓实《戴褐夫集跋》)。《画网巾先生传》为其名篇,堪称史传文学之佳作。此文应用白描之手法,形象生动、笔调新颖、刻画细腻、人物个性鲜明,通篇寓庄于谐,情趣盎然,一位“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之反清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俨然不二承继司马迁史传文学之优秀传统。其史传普遍笔法生动洗练而又述事周详,故梁启超赞其为“史才特绝”。《南山集》中一些游记散文如《游天台山记》、《龙鼻泉记》、《雁荡记》、《游大龙湫记》等,“空灵超妙”(方宗城《桐城文录序》),写山川景色颇细,文笔清丽生动无比。

 

    至夫戴氏所撰之讽刺小品文尤精,匠心独运。譬若《鸟说》、《邻女语》、《醉乡记》等均颇负盛名,拟人写物、以物喻人,针砭时事,入木三分,堪称绝作。《鸟说》借小鸟遭遇倾诉自己与身处底层人民之不幸,堪称短篇佳制。《邻女语》乃一篇寓言体杂文,写西邻女陋而善嫁,东邻女虽美而无聘之才,出现如此反常现象之原因为西邻女善于取悦世人,“随时为巧靡之涂妆”,而东邻女却不以媚世以邀宠,故终“无聘之者”。从而讥讽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埋没人才之丑恶现象。《醉乡记》则用一“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之大醉乡讽刺当世。于醉乡中,少数清醒者却反而被醉客“指以为笑”。竟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表现手法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深刻寓意,溢于言表,构思精巧,耐人寻味,斯诚杰作良构者矣。

 

据进士出身之孙慧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撰《戴氏宗谱》序载:“戴氏之迁桐由婺源,分派距今二十世矣。桐之望族不下十馀姓,戴氏称极盛焉。会元南山公,海内名宿。少承其父霜崖公(戴硕,字霜崖)之教,学有本原,读书目数千言,上自三代两汉,山川图籍,石经篆刻,旁及诸子百家,靡不兼综而条贯,其资性然也。走笔为文,天怀浩荡,卓越古今,一空尘障,不拘拘于礼法,无意组织,自然成章。每一脱稿,艺林奉为圭臬。与同里方望溪、胡袭参先生,并称三杰。韩慕庐尚书尤引重之,谓文有仙心,非凡庸所能道其只字,此才一出,信乎足以起八代之衰”。其嘉赏有如此者!

 

戴氏之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仅为目前所知者,计中华书局版《戴名世集》282篇,笔记《忧庵集》174条,《宋潜虚先生文集补遗》佚文58篇,佚诗28首,《戴田有自订时文全集》407篇,凡949篇。

 

其后,研究与翊护戴氏之学者,日益递增,尤以近年为盛。专著有清道光年间戴钧衡所辑之《潜虚先生年谱》,今有王树民《重订戴南山先生年谱》,石钟扬《戴名世家世考》与戴廷杰编《戴名世年谱》云。其他文论,亦层出不穷,新见迭出,蔚为大观。

 

《戴名世年谱》为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戴廷杰(原名Pierre-Henri Durand)研究员所撰。戴氏颇具深厚汉学之基础,穷十年之辛劳,广搜博采,竟用汉语文言笔墨,撰成近百万字专著《戴名世年谱》,匪夷所思,实为难得!走笔至此,不禁赧然,若戴名世其人其事,何其研究成果不出于中土学人之手?继而思学术固无国界,专著出乎法兰西学者之手,正足以昭示汉学浸润寰宇之广,而戴名世二百年前之沉冤借此令世人详其始末,明其究竟,又何其幸哉!而于中华学人之激励,尤当铭感。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曾刊载王凯符、漆绪邦先生之《戴名世论》,其精辟结语称:“我们认为就戴名世的文论和散文创作对桐城派的影响来看,说戴名世是桐城派作家,甚至以他为桐城一祖,都是可以的,但也不能因为他与方、刘、姚是一派,就不能分上下高低。戴名世的散文,无论思想高度或艺术成就,都在所谓‘三祖’之上,这是毫无疑义的”。善哉!其公正合理评价尊定推崇之如是者,诚高见也!英雄所见略同,旨在斯言!

 

呜呼!悲哉,千古之士,戴公。伟哉!乾坤大儒,栲栳。孔夫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潘子今曰:“三人行必有小人”。小人之害且厉,小人之狡狯,若赵申乔之徒,吃人血馒头之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竟然送名世上断头台,而赵氏因此案立殊功,擢为户部尚书。惨烈自任,刑戮相高,文字狱不休,夷灭构祸不止,伴君如伴虎,杀人若宰羊,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臣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

 

潘史公曰:清代“文字狱”距今近三百年矣,戴氏辉煌之处即尽头——镣铐与呻吟、蒙屈与痛憷、怨怼与悲怆、衔冤与沉埋、冥灭与无闻,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或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百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桐城后学承祥,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文,其事迹实录,详于旧传,而褒贬义例,仰师《史记》、《汉书》,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桐城派四祖之二祖《方苞列传》、之三祖《刘大櫆列传》、之四祖《姚鼐列传》,拟将不日面世,以飨同道,以祭先贤,岂敢怠哉,岂敢惰哉!

2007年元旦桐城派后裔潘承祥撰于望江亭)

[此帖子已被 雷池赋翁 在 2007-1-10 15:55:5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雷池赋翁 在 2007-1-10 16:00:54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4 20: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戴名世列传】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0217&pid=1218171100&page=1&extra=page%3D1#pid1218171100

------北大中文论坛

其实,桐城在线---在言论开放度、民主自由度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北大哦。遗憾!!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0217&pid=1218171100&page=1&extra=page%3D1#pid1218171100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12

回帖

1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4 14: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戴名世列传】

明石秋色

<DIV style="FONT-SIZE: 12px">好檄!痛打落水狗。持才傲物者,非权贵之专利,小人得志便猖狂,聪明反被聪明误,却丢了一副人皮。</DIV><DIV style="FONT-SIZE: 12px"> </DIV><DIV style="FONT-SIZE: 12px"> </DIV><DIV style="FONT-SIZE: 12px">http://temp.ebobo.net/dzbbs/viewthread.php?tid=119257&pid=1063571&page=1&extra=page%3D1#pid1063571</DIV>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4 00: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12

回帖

1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3 16: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戴名世列传】

zhjun2002:

    斯人---尔,或神经不清,或弱智不冥,或口技黔驴,或胡吣满嘴······,然哑哑学语,五音不全,词未达意,语无伦次,诚不知所云,强噪聒聒也。憾哉!

     鄙人很本份,人不扰我,我不干人。否则,必击贬肇事者,决不宽贷!

     另,财政局,何以为财政所耶?痴人说梦一耳。做学问写文章,何须问出自何处?常言道:“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发光。”

     由是观之,zhjun2002类比乎鼠目寸光、小肚鸡肠、不学无术之妇孺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94

回帖

26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67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3 1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戴名世列传】

学习了,感受颇深!

潘先生辛苦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125

回帖

178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3 0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戴名世列传】

如此,你我确非差一个层次。难得你这么用心,旁征博引居然论证个五祖出来了。由此上溯5000年,你还是皇家血脉呢!

阁下如此高才,居然隐匿望江县一个财政所甘当一小公务员,实为难得,爱乡爱土之心昭然,佩服!

纵使如你所言,你家世显赫,祖上曾经是桐城派先师,请问这与你和桐城派有何干,难不成你身上还能流淌桐城派所有先祖血液?据我粗略了解,桐城派先贤作风与现今国家公务员作风可是有天壤之别的,那时侯可以纳妾,但不曾听说搞婚外恋的,为了桐城派清名,也为了还你先祖清白,纠正你侮辱你先祖的行经,我对你潘氏如此这样显赫的家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曾想你这不肖之徒,为了并不被大众认可的虚名,竟然口喷鸟粪,笔现魔魂,你先祖地下有知,定将你逐出谱系,跪谢世人。

也罢,潘氏与我何干,你败坏你潘氏家族名声理应有你潘家家法伺候,轮不到我来收拾。可桐城派与我有干,因为桐城派,我有爱家乡的理由,自然不能容忍你这无赖之徒玷污。

阁下65年生,今当40有2,正是人生壮年,如果正常,应有子女若干,正是建立早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有你这样父亲为榜样,实你家门不幸。

阁下强称在下小儿,又谓在下狺狺狂吠,岂不自归犬辈?你自归犬辈是你犬权自由,与我无关。可你强称在下小儿,岂不欺人太甚!欺人太甚者,多为狗仗人势,请问阁下,主人官至何府?如今法制社会,人权是国家法律保障的,岂容你犬类嚣张!

妄你自言博学,却如此灵魂丑陋、品格低下,你那一堆头衔岂不如狗屎一般!

先前当你是人,到此为止,今后你在我眼里如你自己承认的犬类,绝不和犬类一般见识,狺狺狂吠是你的自由。

在此向桐网所有网友声明:对于不慎遭遇犬类,搞得清净论坛空间犬声不绝,搅扰各位看官兴致,在下在此向各位表示道歉!今后如发现我和此犬辈纠缠,各位可以任意鄙视、辱骂本人,绝无怨言!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12

回帖

1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2 19: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戴名世列传】

桐城派“五祖”新说

 

——兼作《与zhjun2002阁下书》

 

作者:文都狂人


 

畜辈zhjun2002吣徒:

 

    尔曹竖子接旨!今乃祖乃翁——文都狂人兼独孤求败赐书尔等脚下,以问尔罪,以正视听!杀一警百,以儆效尤!剜猴示鸡,以循桐人!

 

    汝满嘴胡吣,狺狺狂吠;颠倒黑白,扰乱视听;居心叵测,误导网民;肆意诋毁,损爷清名!胡为哉?

 

    蒲松龄《日用俗字》云:“吐酒犹如猫狗吣,好土空把堑坑填”。换言之,汝狗嘴巴吐不出象牙来也!乃翁我自冠“桐城派之后裔”、自矜“桐城辞赋派创始人”,岂真自诩而无考耶?亦岂真若汝所谩骂之“今有『奇』才(潘氏),既非吾文都籍贯,亦未继承吾文都桐城学派一星半点,然自谓桐城派后裔,岂不有攀附之嫌,更兼有毁我文都桐城派美誉” 云?噫嘻!竪子尔曹小辈诚孤陋而寡闻、遗笑柄于方家者尔也!

 

    今理顺文派师承,正本清源;观乎文脉延续,后继有人;冀望文都今日,赋派勃兴。兹宣述如下:

 

    夫文派之师承,其源流易考:1)就目前学界同见,以为桐城派有三祖,曰“方、刘、姚”,即一祖方苞、二祖刘大櫆、三祖姚鼐。此,公论也,自文翁鼐薨后以降迄今而未变也,盖近200年矣。世谓“三祖”之说。2)近年来学界少数专家考证以为,戴名世之于桐城派之肇启而奠基,功莫大焉,当为“一祖”,“方、刘、姚”,位居戴公之后而顺延,即世谓“四祖”之说。持此论之学者约占百分之三十耳。3)亦有桐城派“五祖”之新说也,即“潘、戴、方、刘、姚”者,鲜闻矣,更不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墨守成规、腐儒惴惴者所接受。正如与当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而被世界承认者寡焉,何其相似乃尔。列位看官,请允许在下聒噪,探索一二。

 

    桐城派“五祖”者,一祖曰潘江,二祖曰名世,三祖曰方苞,四祖曰大櫆,五祖曰姚鼐。或曰:潘江者,何许人也?答曰:乃名世之尊师而桐城派之奠基人也。其各自之师承关系清晰脉然有序,云:鼐承櫆,櫆承苞,苞承戴,戴承江。又考,苞学古文师承其兄方法(苞胞兄,古文功力在苞之上,未仕而隐逸),方法师承名世,名世师承潘江。亦云,戴、法、苞均事侍潘木崖也。据何尊武《桐城派渊源探考》载,潘江,字蜀藻,号木崖,人称木公,桐城人。十岁试文郡邑,群士推为神童,后广极群书,游历齐岱京楚,与海内名流相结,主盟坛席者三十余年。清入后,屡征不就,性嗜风雅,尤留意两朝文献。遇人一韵之工,称赞不绝口。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名世初未有名时,潘奇其才,藏书资之,卒传其业。著有《木崖诗集》、苦心辑录《龙眠正雅》及与人合辑《龙眠古文》,分别多达92卷与24卷,其浩繁卷帙之编辑工作量岂在《古文辞类篡》之下耶?其后代苗裔——潘学固、潘田等也。另引《桐城县志》第十九章第一节·私塾·书院·县学载:


  明初,桐城地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明代中叶,朝政腐败,部分名宦硕儒隐居桑梓倾心办学。正德十六年(1521),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首倡讲学。继有童自澄设辅仁馆,赵代与其子赵鸿赐组织陋巷会,方学渐筑桐川会馆,授徒讲学。明末,县内聚友结贤、讲学论政之风更盛,钱澄之、方以智、方文、孙临等结有“泽园社”,胡如王珵、方亨咸、吴道新、潘江、吴德音等组织有多种文会。清代,桐城派崛起,其代表作家往往躬行力践,极力倡办教育。戴名世先祖多以教馆营生,本人师从潘木崖,承继父业,设帐授徒。刘大櫆三世以教馆为业,自己一生授徒数十年。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方东树毕生诲迪后进,孜孜不倦,年八十卒于馆中。吴汝纶知深州、冀州时,以教育为先,兴办书院,亲临讲坛,晚年创办桐城中学,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任。与文人贤儒重教重读相呼应,地方官宦士绅,亦积极捐资办学兴教。数百年间,学风薰染,书香四溢。《桐城耆旧传》称当时读书盛况为“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至此,潘公木崖与戴公南山之师徒关系,清晰毋辩,一览无余。为进一步论证计,则再不厌其繁而予以引述,以资佐证。亦据《桐城派先驱·戴名世评传》云:“戴名世青少年时代,深受其祖父辈与通博硕学隐逸之士以及前朝英烈之影响。其少时即忧世嫉俗,好作不平之鸣。同里博学隐士潘江者,予名世影响为最大。潘江,号木崖,尤专于诗、古文,与海内名流以诗文相交,明亡后,潜归桐城,吟诗论文,娱情山水,其后清廷曾两次征用隐逸文士,潘江有名在册,托故不就,仍隐居乡里,奖掖后学,培育人才。戴名世尤叹服钦佩潘公之高风亮节与学识情操,27岁师事潘公,尊为导师。潘公亦器重戴氏异常,赏识有加。倾出家中所有稀世藏书,供名世阅览,并加以细心引导,戴公若久旱逢雨,昼夜苦读,悬梁刺股,才学遂之大进,铸为时文高手。文稿脱手,随即贾人刊布以售,于是天下皆育其时文也。潘江誉其文颇具司马迁、韩愈之风。戴氏亦视潘木崖为终身尊师矣”。

 

    且夫潘学固(1893-1982年)者,乃潘木崖之苗胄也,名重,亦字行,号老学,安徽桐城人,世代书香。学固有堂弟兄潘田者,亦通儒也。其上祖潘江(字木崖)为明末大儒——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桐城派大家戴名世(字潜虚)、方苞(字望溪)皆从其学。时戴《南山集》冤案祸起,木崖公诸著作凡200卷均被列为禁书,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版印限遭焚毁。后族裔潘季野经苦心搜集,尚获残稿十卷刊行。再几经战乱,所剩渐稀,多不复见矣。伯父潘陛(号梦碑馆主)曾中解元(举人第一名),“诗书画”时称三绝,故有“江南才子”美称。父潘淇,少有奇才,堪称标新立异之良材。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蹇,多次应试,皆不取。后以拔贡与乡贤许世英(静仁)(曾任皖省主席等要职)同科,发补江西某知县,因故未赴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欣赏淇书后,大加赞赏,并长跋评语数百字,足见其深爱之心焉。故先生家学,可谓渊厚深邃,道德文章是为传承有序。

  潘先生曾于抗战间暂避重庆,时山城良贤齐集。先生与书法名流、学者潘伯鹰、曾克、周弃子诸贤相交甚厚,常聚一起雅集或办观摩书画展,颇受时人赞誉。解放后奉母(潘母王仲淹老人善诗,乃名门闺秀,为上海虹口区政协委员。曾为解放一江山岛及欢送青年入伍,歌颂盛况呈毛主席斧正,即得毛主席奖谢,殁时九十又五。)之命赴沪,久居上海,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与沈尹默先生同长文史馆书画组。(实沈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以京工作为多。沪上馆内一切活动皆由潘先生主持。)国画大师刘海粟,艺术名流赵朴初、方去疾以及日本名书家川上景年等皆与先生友善并对学固先生书刻艺术倍加推崇。

    先生书精行草,能篆隶;晚岁勤研飞白体。尝曰:“飞白自汉以后,习者甚少,作品流传,亦不多见。现今日本书家已开始摹拟,吾辈岂可坐视其湮没?”足见先生于中华古文字虔诚之心。然二载后,先生无疾安详仙逝于上海,闻者无不痛惜之。所存飞白体仅留世二三十件,可谓珍贵宝稀。

  至夫先生不仅书艺精深,篆刻亦颇出众,其法书上用印皆为亲制。其印宗秦汉之法,融古、钟鼎之本,旁揉清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诸前辈之印风,勾刻出自家印之风神。令人感动者,其不辞劳累,曾为中国登山队1964年成功登上希夏邦马高峰而兴奋不已,昼夜操刀为每位运动员精制名印一方,登山队也以全体人员签名登山照回敬先生,先生收照后,未私留,而是捐赠文史馆珍藏。时任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与印尼总统苏加诺来沪参观之际,由上海金石篆刻研究社公推先生为两位元首各制一名章,作为国礼馈赠。

 

    嘉哉!潘公学固享年九十,高寿也。其儿孙满堂,咸孝顺爱幼尊老之楷模,或习文、或练武、或经商、或从政、或从军,皆闻人也。其三子曰鸿富,字高台。潘鸿富有二子,曰名俊、名杰。名杰有三子一女,长子名承祥、中子名承觉、末子名承国。承国不幸,于1969年遭遇特大水灾而早夭,短寿3岁耳。一女名爱宝。承祥者,诞于西元1965年,字龙凤,号文都狂人,亦谓独孤求败,秉承家学,光大潘氏之族风,以振兴故里文化为己任,力挽桐派之颓势,延续文派之香火,创立桐城辞赋派,追求桐城文都后时代文化之复兴与崛起,与时俱进而长盛焉。因以,“自谓桐城派后裔”,有据可稽!

 

    一言以蔽之,苟无潘江,则无名世、方法方苞兄弟之博学卓识、情操高尚、周览远瞻及其胸怀大志者矣。诗书之泽,道德之懿,又得公为之依归,何其盛哉。推而广之,即无方苞之“义法”说——开创桐城派,更无刘大櫆之“音神”说——拓展桐城派,亦无姚鼐后来之“阴阳”说——综定桐城派矣。噫!谚语曰:“名师出高徒”、“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斯言不谬!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潘氏子孙勉之哉。故总结本文之观点:若天下无潘木公斯人,则绝对不存乎桐城派之诞生焉。

     

    呜呼!无耻zhjun2002小儿之狂吠而泣泣与强聒无休止之徒,斯诚无知匹夫、弱智掘劣、长舌怨妇、乳臭未干、不肖子孙之愚见蠢识也。吾堂堂潘氏大姓、闻闻旺族文胄,岂能坐视不管而容忍尔辈肆口游谈、凭空臆造、诋贬忠良、侮辱贤德之名门硕儒哉?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是可为而孰不可为邪?嗟尔乎!蠢猪,狗彘不如之卑痞小人,无事生非,自讨没趣,自取其辱,愚欤!!

 

    致

礼!

                         文都狂人 回拜

 

                公元2007-1-10愤然作于雷池文苑

[此帖子已被 桐城辞赋派 在 2007-1-13 16:22:2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12

回帖

1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12 2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