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505
- 积分
- 30
- 威望
- 234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11
文都童生
- 积分
- 30
鲜花( 0) 鸡蛋( 0)
|
桐城文墨香 梦之仪 经合肥抵桐城已是夜色微茫了。第二天,问了很多店,就是买不到桐城地图,心里有些着急。没有地图可就难了,让我们上哪儿去游玩呢。我还依稀记得桐城网上看到过文庙,于是直奔文庙而去。在文庙,看到有书,其中一本《文都揽胜》便是介绍桐城的,心里踏实了,揣着书,一路地走去。 砖石结构的紫来桥在当地可是一景,桥很特别,朝着山迎水一面的分水墩是尖的,便于泄水,另一面的分水墩是方的,共有四五个桥垛。桥下的水,特别清澈。在桥上远望龙眠山,龙眠山远远近近地长卧着。“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据说是桐城的特色。岂止是茶呢,龙眠山还曾是北宋名画家李公麟晚年的归隐之地。当年苏东坡米芾黄庭坚他们在北宋京城卞梁驸马王诜的庭园西园中雅集,留下的那幅《西园雅集图》就是李公麟画的。李公麟善画马,传说他画马而摄去马的精神,西域送来的名马,当他画完画,马也死了。 我不知道,是先有龙眠山的名称,才有李公麟“龙眠居士”的雅号呢,还是因为李公麟来后,此山才改名龙眠山的,但我知道,一定是李公麟的原因,苏东坡黄庭坚也来了,桐城的灵泉寺留下了黄庭坚读书的身影,苏东坡曾在桐城官庄筑室呢,三个好朋友相聚在桐城,可以想像当年的桐城人是何等的幸福,他们走在街上,或许就能上前和苏东坡侃一会茶道,或请李公麟画上几笔,或请黄庭坚书扇呢。 想到这里,有些怏怏地走下紫来桥。按图索骥,来到了闻名的半山阁、六尺巷,然后朝勺园而去。 勺园在嘉兴曾是柳如是的留居之地,这里的勺园却不一样,最早是桐城派“四祖”之一、清代文学家刘大 (木加魁)讲学的地方,后来该派中坚人物、大学者方宗诚在此建了藏书楼,名九间楼。 我因为对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有了兴趣,很想在桐城看到一点与她有关的东西,我在文庙的一本编有当地名人的书中看到方令孺的祖父方宗诚和父亲方守敦的名字,又看到勺园为方宗诚的藏书楼,便来到这里。推开勺园的门,里面赫然住着人家。一个抱着孩子的小媳妇迎住了我们,我向她说明了来意,我们只是来参观的,她很友好地把我们让了进去,她名亚亚。 九间楼南北各四间,加上进门一间,共九间,中间是长方形的院落。短垣一道,长满了惹人喜爱的青苔,中间的屋檐下,一块很大的元宝石非常显眼。到了方宗诚的儿子方守敦时,大约是某年遭遇了白狼之乱(方诗中仿佛提到),书籍尽失,便做了住处。我还看到了方守敦七十岁时在勺园的一张照片,老先生白头发白胡子白眉毛,神态肃然。 看到方守敦晚年的照片,又想起方令孺在她的文章中提到她童年的事,我可以断定这儿便是方令孺的出生地。我问亚亚,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亚亚微笑地摇摇头,她们和方令孺的家人已没有联系了,但是和舒芜却还是联系着的。舒芜就是现代文学评论家,也是方令孺的弟弟、著名学者方孝岳的长子,亚亚叫舒芜为三爷爷。随后她去房里取出一本书,是舒芜送她的:《舒芜口述自传》。这本书我早就想买了,可惜一直没买到。书中看到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包括英俊、才气过人而又早逝的方玮德,有时翻翻书,有时听亚亚说说他们方家的人,看小宝宝老是朝我们笑,还真是趣味盎然。 九间楼北面原本还有个亭子,是方守敦做诗的亭子,名凌寒亭。亭前有“门”形粉墙一道,内植梅花五株,立石一方,上篆书“立云”两字。墙上爬满藤萝,大约就是方令孺所说的像山洞一样的门,可惜的是,想像中幽古茂美的凌寒亭连同这堵墙都没了。唯有北面院中的一株腊梅还在悄悄地绽放着芬芳的气息,恐怕就是当年五株中的一株吧。 这个园子里,除了亚亚和宝宝外,还有个老太太,和舒芜是同代人,表或堂兄妹。还有一个保姆一样的妇人,忙着做家务或照顾小宝宝。老太太很热情地倒茶,可惜她的安徽话听不懂,由亚亚给翻译,有时也要说上一两遍。我心里还有关于老太太和亚亚的疑问,如亚亚说老太太是她的姥姥而不是奶奶,却和舒芜是兄妹,如亚亚也姓方,应是方家的姑娘而不是外娶的媳妇,但她的房间明明就在南面的一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交流的不方便,终于没有再问下去。 走出勺园,心情是愉快的,真没想到会有这样意外的收获,我固执地相信这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厚爱,我想要找的地方,竟毫无准备地被我找到了!这种快乐的心情,别人又怎能体会得到呢?只有我知道!我抬头仰望天空,桐城给人的感觉真是美啊,城中每走几步,就有名人遗存。姚鼐手植的银杏树依然怆然独立在冬日的天空中,走过某处,左忠毅公祠豁然跃入眼帘,一条小小的巷子里,一个名叫凤仪里的地方,真是有凤来仪,竟然左一个方苞故居,右一个姚莹故居,走几步,还有一个方以智故居,而且都是普通的民居,里面住着普通的居民,其他如父子宰相府、方东树家庙、姚元之旧馆、朱光潜故居、严凤英艺术馆等,比比皆是。自宋、明、清以来,这个小城渐次崛起了“桐城画派”、“桐城学派”、“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故而小城有“文都”之称。“桐城派”也即“桐城文派”,单“桐城派”就拥有散文家有相当著述者12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三天后我们到了绩溪参观胡适故居,胡适是五四新文化的领军人物,宣传白话文,和“桐城派”所坚守的古文可谓水火不容,这真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方孝岳在北京结婚时,因为有新派人物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参加,他的岳父、桐城派最后的传人马伯通竟然拒绝出席婚礼,可见当时两派对峙是何等激烈。 桐城,一个小小的县城,人们很随意地走在街上,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都有可能和某个名家碰面,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来一场对话。他们不是讲学吗?他们一定不会像今天的名人一样厌烦普通人的纠缠。 桐城的交通也方便,这个县城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那种被当作公交车的面包车,在你要去的方向,只要你说一声到哪里,公交车就会把你送到目的地,随时停车。桐城给我留下的遗憾就是进不了图书馆,我在去之前匆匆上桐城网,问一些方令孺的事,有人答复说,故居没听说,资料图书馆应该有,旧馆拆了,新馆在盛唐广场那边,不知有没有迁入。我一住下就打听盛唐广场,原来我们入住的国际大酒店正对着盛唐广场,心里很高兴,但他们告诉我,这儿还在装修呢,空自欢喜了。我怎么也想像不出,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会出现空白,这让我深深地失望着。我还看到了另一个与文化古城极不相符的地方,那就是,桐城没有一家宣传地方文化的书店,哪怕仅占书店的一个角,都没有。这让我在安徽的日子里很怀念嘉兴,嘉兴至少有秀州书局弘扬嘉兴文化,嘉兴的新华书店还专门辟出一角经营嘉兴地方文史的书。民间文化的延续其实是靠很多普通人来共同完成的,作为一个嘉兴人,我为嘉兴感到自豪。 在一个清晨时分,我们踏上了去屯溪的车,告别桐城时,我还在想着,会不会将来我还会第二次来桐城呢? 200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