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7
- 积分
- 3200
- 威望
- 247
- 桐币
- 5002
- 激情
- 258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53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7-22
荣誉会员
- 积分
- 3200
鲜花( 2) 鸡蛋( 0)
|
说起泻园,也许很多人都不知在哪里。而泻园的主人何如宠,恐怕知道的人更少。其实,只要对桐城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是不难知道何如宠这个人。现在桐城妇孺皆知桐城清时出过张英、张庭玉这一对父子宰相,而桐城明时出过一个宰相可能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宰相就是何如宠。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桐城(今枞阳县)人。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兄何如申同举进士。崇祯即位后,被授如宠吏部右侍郎,拜为礼部尚书。何如宠一生襟怀坦荡,操行谦雅,在朝数十年,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奏疏》3卷,《后乐堂稿》若干卷。这些文字叙述是我从有关资料上摘录的,相信有更多的人看后,会知道桐城在父子宰相之前还有何如宠这个明末的宰相。何如宠的泻园是其当官后请辞在家侍奉老母时所修建,园子就建在风景迤逦的龙眠山中双溪地,它背倚飞瀑流泉,茂竹修林的山峰,面朝潺潺的溪流,春有兰花满坡,百鸟争鸣;夏是松涛阵阵,荷花满池塘;秋来枫红醉山岚,山菊蝶舞忙;冬则银装素裹,腊梅报春晓。这样一个极佳的名胜所在,让人不禁心簇神摇,产生欲身临其境的欲望。
立春刚过,就有朋友邀约去郊外走走,问我去哪里比较适合。我略一思索,就自然想到了泻园,这也是因为我比较熟识泻园所在的地方,而且还约略知道一些泻园的古今,这主要源于我在它所在的地方工作多年的缘故,同时,一路上龙眠山风景颇多,可以一并介绍给朋友,诸如,颂嘉湖、碾玉峡、湄笔泉、张英草堂,宋大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以及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名人、桐城派诸多文人在龙眠山的游踪等等。这样下来,朋友可以收获很多,旅途也不会寂寞。朋友听了我的介绍,欣然同意。
我们到的时候,天气不是太好,是灰蒙蒙的那种。不过,山风吹拂过来,带有一种暖暖的春意,挺舒适的。我们贪婪地吸着,心情舒畅了很多。走过一座石桥,沿着新修的山路走了不一会,就到了泻园所在的地方。如今泻园已经不复存在,就连遗留都没有。我与朋友越过窄窄的田埂,来到一处竹园。正好有一个荷锄的老农从这里经过,我们递上一根烟,就向老农打听泻园。老农微笑地告诉我们,你们真是好运气,你们站的地方就是过去泻园的所在啊。我们听了甚是欣喜,忙着低头在竹园里搜寻,想着哪怕找到一丝过去泻园遗留下的蛛丝马迹。老农看我们这般焦急寻找的形象,就劝着我们,别找了,都过去几百年了,历史里或者老人的嘴里还有一些关于泻园、关于何如宠的事情呢。闻老农之话,觉得有音。于是我们将眼光收回,期待着老农讲述一点,好在老农不拘束,他把我们当作了朋友。我们就着竹园边的岩石与老农席地而坐。
老农的讲述,让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四百多年前。朦朦胧胧里,我看见何如宠寒窗苦读、发愤成才,在大青山的巨石上书刻:“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这首诗;随熟师出游,用:“黄泥岗上黄毛小儿摘黄瓜”,对出熟师触景生情的句子:“白鹤峰下白发老翁挑白菜。”;在朝廷里与魏忠贤斗争,遭其免职的灰暗时光;由于其文才俊秀,道德崇尚,廉洁奉公,被崇祯重用,因而在朝廷里舌战那些因清兵入关,假惺惺招募兵丁帮助守城这样心怀叵测的人的场景;他忠肝义胆为受反间计而受到陷害的兵部尚书袁崇焕奔走解说的情形。与方以智、冒辟疆等复社诸公子一起座谈时局的画面......
“你们可知道桐城的茅草堰啊!”老农的话讲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实。我是知道茅草堰的,以前也在茅草堰所在地工作过,但我却不知道是谁修建的。老农见我们有所不知,也不买关子,直截了当地对我们说,也是何如宠宰相所修啊。传说桐城北乡靠山易旱,何如宠知道后就奏请皇上,想让皇帝拨银修渠引水。当时国库空虚,崇祯皇帝不允。何如宠奏道:“老臣只请修一茅叶宽的水渠,请皇上恩准”。崇祯心想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何如宠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最长的茅草,少说也五六尺宽。崇祯后来知道,也只好一笑置之。老农接着又告诉我们,茅草堰修好后,还诞生了至今还在流传的桐城一道美食呢。哦,还有这样的事情啊。我们迫不急待地欲知是什么,老农吧嗒抽了一下烟,不慌不忙地告诉我们,就是“水碗”,当时茅草堰放水那天,何如宠也来了。沿途百姓感谢他,都匆忙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的给宰相尝尝。因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没想到却汆出一道名吃。听吧老农的话,就想着平时经常吃的水碗还有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不禁对何如宠敬爱有加。
山风渐渐地变浓,它将身边的竹园吹得沙沙响,是否是热烈的欢迎我们做客泻园呢,还是对逝去泻园的一种漠然举动。看看眼前景色依旧,没有了以前的园子和园子里的主人,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怅然。时候也不早了,已经接近了中饭时分,我们非常高兴地与老农握了握手,与他作道别。同时也借这个吹拂到泻园的山风,在风中与泻园的故址握一握手。
(资料引用桐城县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