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9|回复: 12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1 1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0043ff][size=4]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之一)——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
[/size]
作者:吴承学/曹虹/蒋寅 [/color]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两位好!拜信息时代高技术之赐,我们得以千里咫尺,在网络上作(视)窗北之谈。两位很早就用功于明清诗文研究,发表过不少论著,我是近年才开始涉猎清代诗学。受《文学遗产》主编之嘱,想请两位就明清诗文研究谈些看法。
我的感觉,明清诗文研究在本世纪是呈马鞍形发展的。民国初因近接同光遗老声嗽,研究清代诗文尚不乏其人,比如汪辟疆的著作和曾克耑《论同光体》等,钱钟书《谈艺录》对清诗情有独钟,也与家学渊源有关。但随着鲁迅倡言“好诗被唐人做尽”,闻一多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上也就完了”,学术界便对明清诗文日渐冷淡,以致陆侃如、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将狭义诗歌的历史截止于唐末,并断言“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列而删去”。两位前辈当时不过三十多岁,读书未广,上面的结论有点武断,所以汪辟疆在《编述中国诗歌史的重要问题》里对这种诗史观作了批评。批评归批评,情形并没有转变,建国以来明清诗文的研究与戏曲小说相比远为冷落,直到八十年代以来情况才稍有好转,不知两位的看法如何。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11: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圣施(耐庵)曹(雪芹)、土芥归(有光)方(苞)

在特定的时代是可以的,毕竟白话文应该被重视,但如果脱离时代仍旧高喊旧日口号就很可笑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当时有些作家只承认“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有血缘关系,对清代诗文则予以批判,比如对桐城派直斥为“桐城谬种”。这是因为倡导白话文而以桐城派作为古文的代表来抨击的,并不是学术层面的结论,但却对以后的学术研究起了想不到的导向作用。近二十年明清诗文研究取得进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意识地走出“五四”。比如早在1985年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上,王气中就认为“五四”对桐城派的评价大部分是不正确的。钱仲联则提出对此应该“大胆地来个否定之否定”。
曹虹(南京大学中文系) “五四”以来,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是以诗文为正宗,“五四”时期引入的西方观念是以戏曲、小说为正宗。应该说,新文学的推进者们有他们“神圣施(耐庵)曹(雪芹)、土芥归(有光)方(苞)”的权利。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为俗文学研究打开了新天地。问题是明清诗文研究遭受的损失比较大,尤其是过去士大夫所擅长的古文、骈文等雅文学的重要形式退却到了学术视野的边缘。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1 11: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的东西应该8少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寅 “五四”时期的新旧文学之争,曾激发清理文学传统的热情。正像刘大白在《中诗外形声律说》自序说的,“不论是想把自己所有的古董向人家夸耀的,不论是想指摘人家底古董尽是些碎铜烂铁,一钱不值的,不论是想采运了洋古董来抵制国货的,似乎都得先把这些古董查明一下”,否则“新旧交哄,未免有点近乎瞎闹”。闻一多自述整理国故的动机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虹 三十年代前后出版的成果,可贵之处是有独立的追求。所以几十年过去,他
们的工作仍有参考价值。黄山书社的《安徽古籍丛书》中,有刘声木1929年刊行的《桐
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不仅详示传授流别,而且对千余位作家,都尽
量摘引同时及后世的重要评论,并注明出处,兼具“学案”、“目录”、“索引”的作
用。尽管有将桐城派的影响过于广泛化之嫌,但由于资料采集、运用的丰富谨严,仍是
研究桐城派乃至明清古文的重要参考。
吴承学 1934年商务印书馆同时出版了宋佩韦的《明文学史》和钱基博的《明代文
学》,影响颇大。钱基博对明代诗文的评价相当高,把它和欧洲文艺复兴相比,认为是
汉魏、盛唐文学的振兴。而且对于明代何、李的复古,也有较高的评价。另外,周作人
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其实就是对于明清诗文的研究。清代文学共有二讲,分
别讨论八股文和桐城派。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寅    以新文学家而讲八股文,倒是很耐人寻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承学 本世纪在三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形成研究八股文的热点。卢前在1937年
曾出版《八股文小史》。宋佩韦《明文学史》和钱基博《明代文学》都很重视八股文,
列专章加以研究。宋佩韦非常强调八股文对于明代文人思想与创作的不良影响,而钱基
博对八股的态度则比较平和,对八股文的艺术性也比较关注,而且注意到八股不仅是代
圣贤立言,有些八股文中已反映出强烈的反民族压迫精神。另外,像周作人等文化人也
写了一些有关八股文研究的文章。周作人很强调从汉语的语言特点来研究八股文,也比
较重视八股文的艺术性。
曹虹 在那个旧学培养与新知激荡都比较充分的时期,学问的风格也很多样化, 学
者有条件自出手眼。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出版于1934年,它对归有光《史记评点》
为“‘评点学’最上乘”的分析,教人感到什么叫内行见解。舒芜在该书重印前言中说
,自己这一辈要有些成就,非比父辈多付出几倍几十倍的努力不可,因为“客观条件的
限制也是不能不承认的”。当我们接触五六十年代某些出版物时,已能真切地感受到这
种“限制”的意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寅 建国后受当时主流观念的影响,许多问题都不能谈了。六十年代出版的邓之
诚的遗著《清诗纪事初编》,似乎是这个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它启发了钱仲联主编的
《清诗纪事》。还有张舜徽的《清代文集别录》,也是六十年代编成的,但与邓书一样
,都是多年积累的成果,它后来启发了袁行云的《清集叙录》,虽然一主学术,一主创
作,着眼点有所不同。做这种工作,在学术上是要有点牺牲精神的,不光要苦读博览,
而且须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我对这样的学者总是充满敬意。
曹虹 这一时期出了一些颇便利用的资料选编或旧籍点校,如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
社的《中国近代文论选》,按时代和流派选录了嘉道以下作家论文学的诗文,如果要考
察桐城派的流衍、“文笔论”的由来等问题,可获基本线索。刘大櫆的《论文偶记》
、吴德旋的《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的《春觉斋论文》也合为一册点校出版。当然,
选文与点校者的前言后记中的说明文字,如对曾国藩的定性,仍可见时代的限制。
吴承学 清代诗文研究到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复苏,它也可以说是近二十年古代文学
研究最有开拓性的领域之一。1980年《文学遗产》刚复刊,郭绍虞就建议“赶快组织力
量编辑全清诗、全清文、全清词、全清曲等等以保存一代的文献”。苏州大学中文系成
立了明清诗文研究室,并编辑出版“明清诗文研究丛刊”。1983年底,《文学遗产》编
辑部与苏州大学合办的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在苏州举行。当时最集中的话题就是清诗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意见认为清代不是诗的时代,它不可能与唐宋抗衡,也不可与同
时代的小说、戏曲相提并论。而多数代表的意见则认为,就数量而言,清诗作家的众多
和作品的丰富远远超过唐宋,也有不少超过前代的新成就。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为清
诗注入前所未有的思想内容。在艺术形式上,清代诗歌流派之多,诗学研究之深,都非
前代可以比拟。许多名家、大家的优秀作品,较之前人不仅毫无愧色,而且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和超越。结论是应当还清诗以中国古典诗歌终结阶段的较高历史地位。八十年代
以来的清诗研究,正是在这个认识基点上开展起来的。后来,《文学遗产》在1984年第
2 期辟“清诗讨论专辑”,所刊论文就是苏州会议的成果,这次专辑影响也相当大,和
会议都可以说是新时期清诗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蒋寅 钱仲联和他主持的明清诗文研究室,培养出一批清诗研究者,也贡献了新时
期第一批清诗和诗学研究成果,包括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
究》等。他自己的《梦苕庵诗话》、《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梦苕庵专著二种》更
是研究清代诗文必读的参考书。
曹虹 他主编的《清诗纪事》采录五千余家诗人,奠定了这个研究领域的文献基础
,是功德无量的工作,不仅资料丰赡详备,使唐、宋以下历代诗纪事的配套工程得以完
成,而且在编纂上也是后出转精。随着这样的标志性成果的问世,以钱先生为首的清诗
研究队伍也愈益引人注目。在这方面,可以和苏州大学媲美的是复旦大学章培恒领导的
古籍所,它也同样培养出一批青年学者,对明代诗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全
明诗》、《全明文》这两个大工程,意义重大。章先生的《洪昇年谱》是
新时期第一部古代作家年谱的力作,后来他又主编《新编明人年谱丛刊》,已出版多种
,相当可观。
吴承学 目前不少有关明代诗文的研究成果,就是出自章先生的高足之手。章先生
主编的《全明诗》目前才出版三册,而出齐的话,据说要二百册左右,任务相当艰巨,
但造福学界之功甚伟。章先生和课题组成员的工作绝不仅是“板凳十年冷”,而需要数
十年几代学人的努力。在学术界弥漫急功近利风气之时,他们的执著和牺牲精神颇有悲
壮之感,值得敬佩。
蒋寅 选择明清诗文作为研究课题,就意味着要准备打持久战。我们高兴地看到,
现在投身于这一学术领域的青年学者越来越多,相比老一辈学者来,青年学者的确是更
重视明清诗文研究了。
吴承学 考察一下新时期以来学位论文的选题,对于学术史研究也许是一个别致的
角度。这些选题既有老一辈学者的引导,也有新一代学者的学术追求,比较能反映学术
新动向和学科前沿问题。我国首批文科博士人数极少,其中研究明清诗文的就有马美信
《晚明文学初探》、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的艺术特色》、赵永纪《清初诗歌研究》。近
年,明清诗文研究的许多重要成果都出于八十年代以后培养的博士、硕士之手。比如在
明清诗文的通史方面,几位博士的专著,朱则杰的《清诗史》、霍有明的《清代诗歌发
展史》、陈书录的《明代诗文的演变》,都是各有开拓性的,而共同的优点是注重理论
的深度、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使我们对于明清诗文的主要作家、流派总体上有了初
步的了解。而流派研究方面,已出版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曹虹的《阳
湖文派研究》、吴兆路的《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阶段史和地区文学史,则有陈建
华的《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文学与社会生活》、饶龙隼的《明代隆庆、万历间
文学思想转变研究》、郑利华的《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东方出版社最近推
出的日晷文库“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是近年古代文学博士论文丛书,共12本,其中就
有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张仲谋《清
代文化与浙派诗》三种研究明清诗文。这一现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曹虹 回顾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诗文研究,总体上虽比不上六朝唐宋兴旺,但也还
是有自己的热点问题的。我翻阅了一下报刊目录索引,总体印象是明代的诗文,热点是
晚明,主要是公安派及晚明小品、明清之际的诗文;清诗方面,热点集中在钱谦益、吴
伟业、王士禛及神韵派,袁枚、赵翼及性灵派。清文方面,桐城派是学者关注比较多
的。
蒋寅 这的确是明清诗文中成就比较高的部分。晚明文学研究自近代以来就有一个
传统。因为晚明是个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明朝和清朝的矛盾,农民起义和上述两方的
矛盾,烈士和阉竖奸臣所谓清浊流的矛盾,遗民和贰臣的矛盾……沧桑巨变和复杂的人
际关系使那个时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和心理状态最复杂的时期,读书人的命运和选
择也在那个时期表现得最为艰难和沉重。所以当文化人面临改朝换代或异族入侵的情境
时,很自然地就会对晚明历史和文学产生共鸣,在晚明的历史语境中寻求寄托。从柳亚
子到谢国桢的晚明研究,意识深处是不是都有这种情结呢?我在瞎想。至于以顾炎武、
黄宗羲为代表的古典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更是今天研究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应该追溯
的起点。无论从哪方面看,明清之交都是个极有魅力的历史时期,当时的诗文创作也许
是明清两代成就最高的时期,我心目中的清代十大诗人中的五个,陈乃乾《清名家词》
百家中的三十三家,四大古典名剧中的两部,著名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虞初新
志》,最杰出的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张竹坡,最杰出的诗论家王士禛、叶燮,都属于
这个时期。还有小品文、民歌散曲。
吴承学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比较关注起明清文学来,
如赵园出版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陈平原也写过八股文、小品文研究的论文。周
作人曾把晚明文学运动与“五四”后的新文学运动比较,认为“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
乎都很相同”。近年张福贵、刘中树的《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则进
一步阐明两次运动的联系与差异。朱德发的《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把晚明看成
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发端。这些研究对单纯在古代文学史范围内研究明清文学
是个超越,它把明清文学看成是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中的一环,而且是尚在发生作用的文
学史现象,这就为明清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代文学研究者的
参与,对明清诗文研究是一大促进。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1: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寅 文学传统是生生不息,代代承传的,今人的血管里流着古人的血,现代文学
里也带着古代文学的基因。林语堂、周作人的创作与晚明文学的血缘关系,就是十分明
显的。
吴承学 不少现代作家认为,“五四”的散文创作与晚明小品有血缘关系。如周作
人就认为现代的散文小品,肇始于明代公安、竟陵两派。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曾有一股晚
明小品热潮,林语堂等在《论语》、《人间世》上极力推崇袁中郎等人的小品,郁达夫
、阿英、施蛰存、刘大杰等作家群起响应,又出版了不少晚明小品文集,引起一场包括
鲁迅参与的关于晚明小品与小品文的论争。但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争论也不是心
平气和的纯学术讨论。
曹虹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小品“热”了不止一回,每一回都与特定时代的文化流
向不无关系。吴承学在《晚明文学研究》中指出九十年代新一轮“小品热”的原因,在
于原先束缚人们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意识形态渐渐淡化,盲目追求文学上的崇高的时尚也
随之改变,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世俗化和闲适化的文学又受到人们的
喜爱。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文学的现代命运是有启发的。
吴承学 桐城派无疑是明清散文研究中的又一个焦点。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代表,
百年来评价差异很大,也可能是明清诗文研究中争议最为纷纭的地带。《文学评论》19
97年第4 期周中明《关于桐城派及近百年来对它的评论》对此有比较全面的概述,他把
本世纪对桐城派的评价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及三四十
年代、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四个时期,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史非常典型地反映出百
年来学术研究的曲折走向。
曹虹 关于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的关系,六十年代初钱仲联、段熙仲等学者的辩论,
已有将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的趋向。但无论断定桐城派是以时文为古文,还是主张
将时文的影响限定在只是沾上一些气息,古文自是古文,那时的学界似乎都仍默认一种
绝对的价值预设,即时文毕竟是不美之文。如果在评价尺度的把握上能更宽容一些,会
有利于在科举与文学的联系上更实在地切入问题。应该说八十年代以来这个时机越来越
成熟了。我注意到,八股文自九十年代以来又一次成为明清诗文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是
着眼于科举制度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八股文本身只是粗略提到,像卢前《八股文小
史》那样的系统研究还很少。
吴承学 近年的八股文研究,真正有水平的不多。较有影响的专著有启功、张中行
、金克木合著的《说八股》,是三位先生学术随笔的合集。他们对八股体会较深,信手
拈来,涉笔成趣,有些地方则属借题发挥。邓云乡先生《清代八股文》一书则更为严谨
全面些。近年还有海南出版社出版了田启霖编注的八股文选集《八股文观止》,可惜断
句与注解错误不少。值得注意的倒是从文体学角度研究八股与其它文体的关系。钱钟书
《谈艺录》曾论及八股文与戏曲的关系,近年《文学遗产》也发表过黄强关于八股文与
明清戏曲和蒋寅关于八股文法与诗学关系的论文,都是饶有趣味的探索。但这种研究还
是太少了。问题是难度相当大,比如八股与古文的关系,有人以古文来提高八股的品格
,而有人作古文却受八股影响,这些都需要有大量实证性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果不是对
古文和八股文法都有深切的体会,就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了。
曹虹 八股对其它文体创作的渗透情形,可能值得谈出来的都不是表面的。不少作
家的学文经历是先学了十余年的时文,然后学古文,成了古文家之后对时文的修养似乎
抛而不弃,有成就的作家在弃取之际还能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不容易作风格上的辨析。
吴承学 八股文研究困难确实比较大。它有一定形式规范,但又不像诗词曲的形式
那么好掌握,形式本身比较复杂,而且又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现在对于八股文的研究
比较虚,多数只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外部的研究,没能深入八股文的文体体制,对八股
文的形态结构与技法不甚了了,只是根据前人的一些说法来演绎。近年我从事古代文体
史的研究,也花点时间读些八股文,但至今仍觉得雾里看花。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往
往是你不懂处,他偏偏也付之阙如。
曹虹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想什么样的研究都会是有意义的,只要能积累成果。
就说外部研究吧,先清理一下八股和传统文学各部门的关系不也很有必要么?比如八股
评点与明清文学批评的关系,就是个重要问题。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