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4|回复: 16

[转贴]恢复黄岩市的理由

[复制链接]

6

主题

75

回帖

8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8 07: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包括后面本人的回帖,全是转载。


不该出现的“地级市用行政力量做大的风气”的典型
-----------------------------
黄岩的发展需要省县直管---恢复黄岩市的理由

  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关于黄岩和台州的争论,而且这些争论是很多年来的延续,此间有很多人对黄岩表示理解,也有好多人觉得黄岩的现状是咎由自取?小的方面我尚且不谈,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黄岩争的道理在哪里?该不该恢复黄岩市由省直管?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金华和义乌,这话题里面自然离不开省里的“省县直管”的财政体制。义乌的繁荣可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浙江的“省县直管”财政体制,但是假如现在金华要对义乌兼并,这也肯定是明摆着金华盯上了义乌的油水,那么此时会有多少人支持?义乌被兼并后还会不会保持目前长足发展?但是又假如说义乌被金华用行政手段变着法子吃下后,你们又是不是觉得义乌就应该对金华心服口服俯首称臣?至于义乌发展的不行而抱怨的话,你们会劝说金华建的多好啊,金华的东西义乌人也可跑过去享用啊等等,义乌应向金华看齐等等......就好比现在台州比黄岩行政高一级,如果调一下位置或回到原位肯定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国人太相信权威,但权威不一定正确啊。至少我觉得中国的地级行政体制是在浙江并不适合的,按专家的话说地级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地级市的生存事实是集中各区的财、力来建设自己的行政中心,就是“用行政力量搞区域经济”,但是由于浙江省的财政体制是省直管地、县的模式,地级市吃不到县的油水,于是地级市采用行政力量做大,把周围的县并做市辖区,从而“规避了省管县,(地)市不管县”的制度,达到过去市管县的财政效果。黄岩明显就是这个典型,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既是自私的也是不合理的。
  当然各有各的道理,因为人各有志,我黄岩要发展你的台州市中心区一样的也想要发展。现黄岩成为台州的市辖区的阶段,在各政策利益方面,事实说白了看谁争的赢,但是台州市在利用行政级别优势取得的“超强争食本领”带来的市区“蓬勃局面”及今后“宏伟蓝图”,他的行政优势是黄岩无法比拟的,黄岩虽然用巨大的代价争到一些,但是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更添台州内耗,结果是离省县直管、全民实富越来越远。
  对照近年的黄岩状况,黄岩尚须很多很多的努力,要致力于实干中去,更要争取更多政策和空间,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这个“用行政力量把周围的县并做市辖区”的错误风气扭转,还我县级本身正确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接下去大家看到的将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黄岩,黄岩也绝不会在再出现几年时间竟如此落后于温岭的情况!有句话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好比浙江的财政体制“不管地级还是县级,发展就是硬道理”,此话不管在经济建设、发展机会、政治利益等应该都适用啊!穷则思变,这体制在黄岩行不通就得变,何必要墨守成规,至于变得行不行,还是用事实来证明,怕什么。何况从浙江民众富裕程度的事实来看,对比其它省份,浙江的省县直管的财政体制是成功的,每个县富了才是真正的实富而不是城市富乡村贫的“虚富”,民富国才强,在这种情况下所以也就有了关乎民生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发展空间的黄岩之争。如此当然会使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发展相互矛盾,这也是浙江的地级市普遍弱小的原因,但是地级市大了又能怎样,看看四川成都市够大够猛吧1000多万人口,GDP达2185.7亿元,号称西部中心、力争中国第四城位置,但是纵观整个四川省却实际上只有成都瞩目,其它的还不被远远的抛弃在后面。都说全民富裕,别说了,这样下去城乡差距只有越来越大的。
  综上所述,黄岩这些年对县级事权的争取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而且考虑到当前台州和黄岩的特殊情况,黄岩应尽快完全的恢复县级体制黄岩市,回归省县直管,这个争取利省利市(台州)利民(黄岩),完全必要。黄岩已浪费大量的发展时机,如今的黄岩已没有理由再坐以待毙。



[此帖子已被 纵横江淮 在 2005-6-8 7:20:0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57

回帖

6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6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0 2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这样的分拆进行下去,今天的桐城,会变成明天的黄岩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0 2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文由 [B]渔樵老叟[/B] 发表:

呵呵,谢谢!我会这么有名?
[/quote]
还有橘子也会让我想到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75

回帖

8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1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9 13: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人从现在起就要有危机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16

回帖

1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9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渔樵老叟:
   现在很多人都在混淆视听!
黄独宣言主题第二章:
我们并不反对台州设市,也不反对市政府易地建市,更不反对做大做强台州主城区!
但是我们反对台州未经黄岩人民同意人为故意析分黄岩打压黄岩.如果市政府在临海我们没有意见,在椒江也没意见,划分路桥我们有意见,黄岩撤市设区更有意见,黄岩十年之内被台州只吃不吐更是愤慨!



连我这个都记得住,佩服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9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渔樵老叟
就想到浙江黄岩.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16

回帖

1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1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9 2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文由 [B]hzjs[/B] 发表:
说到渔樵老叟
就想到浙江黄岩.
[/quote]
呵呵,谢谢!我会这么有名?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8 11: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心岂独是桐城?民意应该得到尊重!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75

回帖

8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1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07: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5日电

浙江省的财政体制是省直管地、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区一级(市)财政只对省财政有结算关系,且预算内财政收入仅限于地级政府所在市,而与行政辖区内的县(市)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

  时至今日,浙江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一场静悄悄的手术才浮出水面。

  11月23日,由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等负责评定的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浙江省获27个席位,占1/4强。

  县域经济占浙江省GDP的7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实力及其增长却反而没有县域经济实体那么快那么强,“相对显得弱小”。

  国内其他省市一般是强(地)市弱县(市),浙江为何截然相反?

  浙江省农办、浙江省财政厅和(地)市、县(市)财政局负责官员告诉记者,浙江这一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与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很大关系。与浙江省财政的“省直管县”相适应,“地级市的权力逐渐弱化”,并实现“市县分治”,即“市”只管理自身,县改由省直接管理。

  浙江省财政厅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恰好与时下“撤消地级市”的呼声相吻合,“中央领导在内部会议上指出,浙江此经验值得推广”。

  县财政直通省财政

  浙江省财政厅官员表示,尽管成绩斐然,但浙江省对此一直非常低调。因为,浙江的做法与国家《预算法》规定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不相吻合,“过去一直有很多非议”。

  浙江省财政厅调研处处长蒋晓波说。浙江省的财政体制是省直管地、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地区一级(市)财政只对省财政有结算关系,且预算内财政收入仅限于地级政府所在市,而与行政辖区内的县(市)没有对应的财政结算关系。

  而在“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下,按照目前中国五级行政体制(中央、省、(地)市、县、乡镇),形成“(地)市管县”的财政和行政体制。“浙江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就是没有(地)市管县,而是省直管县”,蒋晓波说。

  以金华地区为例,行政层级上,义乌市是县级市,义乌财政局属于金华财政局下级。“人事和行政上,金华比我们级别高,金华财政局长与义乌市长平级”,但在财政体制上,“我们同金华没有结算关系,我们直接同省财政进行结算”,义乌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李晓玲告诉记者。

  具体操作上,预算内的财政结算,义乌财政与浙江省财政直接结算;但预算外的各种“费”,“还是有上下级结算关系的”,李晓玲表示。此外在政策上传下达、业务指导上,金华财政局对义乌财政局还有行政上下级关系。

  “全国仅浙江省和海南省采用这种模式”,蒋晓波说,“但这并不是浙江的创新”,而是“自解放以来,一直就是这样(省直管县)”,“只不过要坚持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为何要省管县?

  对于为什么浙江要省管县,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表示“只有强县才能富民”。

  “省管县直接减少了地级市这一中间层级”,从而避免了“市刮县”的现象。“原来的地级(地区行署)是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改为市后,地级市行政和财政立即膨大”,“即使按照一个(地)市1万人吃皇粮,一年财政就要1亿以上,实际开支还不止”,一位地级市官员说。

  此外,地级市政府为了在短短任期内搞出政绩,往往集中县(市)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诸多县和乡镇,造成“虚富”。而“省直管县,县能够拿到更多财政收入”,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省里也可以集中更多的财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顾益康指出,“浙江省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就是一个例子”。

  “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是整合资源的最好范围”,蒋晓波认为,地级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用行政力量搞区域经济”。目前,浙江省正实行“放水养鱼”政策,把更多的原属地市的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强大”,和逐步消除“地市”计划体制的束缚,记者获悉,目前,浙江有27个县(市)获得了(地)市的经济管理权限。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一直坚持省管县财政体制”蒋晓波表示,坚持的一个原因是1993年,浙江30多个发达县的财政收入已经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到2002年底,浙江全省财政总收入上亿元的县(县级市)达到57个,其中,上10亿元的县(县级市)达到16个。

   渐进式改革

  谈到浙江省这些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蒋晓波将其归结为“新人本主义实践”,新人本主义就是破除计划经济思想和小农思想束缚,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是理性的又是利益的动物”。

  改革的关键之处,用蒋晓波的话来说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即“承认党政干部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因为,财政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制度肯定个人利益诉求”,从而达到激励作用,而自利是人的本性,蒋晓波认为。

  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地方增收、地方收益和地方官员奖金直接挂钩,长达8年“两保两挂”“一直保持增收的5%用于个人奖金”,从而为造就县域经济神话提供内在激励。

  1993年以来,浙江省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根据实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浙江省以县财政收入亿元划线,高于此线的37个县属于发达县,低于此线的17个县属于欠发达县,各占全省县数的60%和30%。

  据此制定“分类指导”政策,对发达县,实行“亿元县上台阶”政策。1994年起,一次性给与30万元奖励,此后地方财政每年增加3000万元为一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给予奖励20万元。

  对于17个欠发达县和贫困县,则推出“两保两挂”。1995年起,规定这些县(市)在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确保完成消化历年累计赤字任务的前提下,省财政的体制补贴和奖励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挂钩。

  根据实际情况,省财政进一步扩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从1997年起,浙江省财政对“两保两挂”县、市实行“两保两联”,这些县在确保收支平衡和完成历年赤字的前提下,省财政的技改补助和奖励与地方财政体制收入年增收上缴额相联系(环比)。1998年加大力度,增加5个百分点作为技改补助。

  1999年,省财政对“两保两挂”地市、县(市)实施财源建设技改贴息补助政策。实行“两保两挂”市(县)地方财政年增收额与省财源建设技改贴息补助挂钩(环比)。

  从1999年起,浙江省还对杭州、温州等10个发达地级市实行“三联三保”,即在“两保两联的基础上,增加“一保一联”:一保所辖县(市)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一联城市建设补助(含市管理经费),联系比例为全市范围内增收上缴省20%部分(环比)的25%;对衢州、舟山、丽水、金华等4个欠发达地级市实行“三保三挂”政策,即在“两保两挂”基础上增加“一保一挂”:一保所辖县(市)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一挂城市建设补助(含市县经费),挂钩比例为当年全市范围内增收上缴省20%部分(环比)的25%。

  李晓玲介绍,2003年开始,义乌按省里部署,进一步完善两保两联。地方财政收入年增收部分的20%上交给省,省里再从这20%中拿出其中的15%-20%奖补给县(市),其中“约11%作为技改补贴,5%作为奖励,用于个人奖金发放”,李晓玲说,“2003年财政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2.3亿,上交省4600万,省从这4600万元中拿出15%~20%,也就是近1000万奖补返还给义乌市”。

  统计显示,近10年来,浙江省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5.7%。2002年浙江全省的财政总收入已是1992年的9.86倍。同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700元。两项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省管县下一步

  在这一体制下,地级市被弱化,于是浙江“出现地级市用行政力量做大的风气”,蒋晓波指出。地级市采用行政力量做大,把周围的县并做市辖区,从而“规避了省管县,(地)市不管县”的制度,达到过去市管县的财政效果。
  作为地级市的金华市财政局徐局长表示,这一体制需要“与时俱进”,而作为监督机构的浙江省人大财经委办公室楼主任亦对记者表示“这一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徐局长认为,此种体制“不利于大中城市的建设,浙江省没有较大的城市”,而且造成了“县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小而全,不上规模”。他举例说,义乌市修了个体育馆,永康市也争相上体育馆,但规模都比较小,“如果财力集中到地区,则可以办成一个可以举办国家赛事乃至世界赛事的场馆”,但作为目前财政体制下作为地级市的“金华无此财力”。

  对此,蒋晓波认为,“每个市都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从全省来看,所有的县都达到这样富裕的水平,比10个10亿元大城市都更强”,“中央一些专家都夸浙江是真正的实富”,而不是城市富乡村贫的“虚富”。
  同时,顾益康亦认为,浙江省的财政体制与历史和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有关,“推广到全国,可行性存在问题”。但徐局长表示,“对于县域经济还不发达的地方来说,浙江的经验非常值得推广,但就浙江而言,已经经过了这阶段,应该与时俱进”。

  对于为何不直接撤销地级市行政构架,蒋晓波表示,虽然方向如此,但此行政区划设置权力属于中央,地方并无此权。现在主要是在探讨,而且撤消地级市,面临直接和最大的问题是,地级行政机构人员去向和吃饭问题。“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改革者的勇气”。(21世纪经济报道/罗小军)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75

回帖

8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1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07: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市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中心城市的话,我们的各种要素迟早要流失.请问黄岩人:这个中心城市建在自已头上好呢,还是建在宁波和温州好呢?估且说这个中心城市是椒江好呢,问建在10公里以外的地方好呢.还是建在100公里以外的温州和宁波好?
黄岩最近十年发展不快,难道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撤市设区吗?
我以后不再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我的态度是台州建市,是台州的一件大事情,是符合大部分台州人利益的,也为我们参与区域竞争中加了一个非常大的筹码.台州建市,对黄岩也是有利的.虽然目前的利益没有体现出来,但不远的将来一定能看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