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金神墩

桐城诗派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2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细细研究.
不过吾觉得诗自唐后即衰,至清更不必论矣.当然每朝均有好诗,但诗派之言能否服众,另当别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2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钱仲联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21: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文由 [B]桐川[/B] 发表:
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钱仲联
[/quote]----------------------------

那要到下个世纪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2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五百秋韵律和谐

因词害意呀!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2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呀.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

主题

284

回帖

29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99

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9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汪茂荣,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理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68

回帖

1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9 18: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地读了一遍,感觉两个人最重要:
一,姚 鼐,组建桐城诗派的教化主;
二,方东树,普及桐城诗派的大功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5 1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见最详细的版本了,值得一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0

主题

429

回帖

47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79

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14: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桐城诗派(二)
<b>桐城诗派诗学理论述评</b>

  桐城诗派的诗学理论新见叠出,内容丰富。这里仅拈出两条,以为评议。

  一、熔铸唐宋,由摹拟以成真诣
  要了解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先得回顾一下清初以来的诗坛。
  清初的王渔洋,被诗坛推为一代宗匠,钱谦益对之有“代兴”的
期许。但渔洋论诗每与谦益相左。谦益主张学李、杜,渔洋则主张学
王、孟;谦益反对严沧浪,渔洋反以沧浪为归宿,“取性情归之神韵”;
谦益痛诋明七子,渔洋对于七子的议论,反有承袭之处。渔洋自作
“枕葄唐音,独嗜神韵,含蓄不尽,音有余于诗,海内推为正宗”。
“但士祯之诗,富神韵而馁气势,好修饰而略性情。”(见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所谓“一代正宗才力薄”云云,正反映了人们
对“神韵派”的不满。继起者群起补苴罅漏。除赵执信作《谈龙录》
从理论上针砭渔洋以外,钱唐厉鹗参会唐宋,精深峭洁,在渔洋之外,
独树一帜,成为浙派的大家。“肌理”、“性灵”、“格调”各派亦
络绎而出,“王士祯之诗既为人所不餍,于是袁枚昌性情以矫士祯之
好修饰而涉于泛。翁方纲拈肌理以救士祯之言神韵而落于空,沈德潜
论格调以药士祯之工咏叹而枵于响。”(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但效果并不理想。浙派好用僻典,矜奇炫博,不免有饤饾挦扌奢之习。
翁方纲拈出“肌理”二字,本欲以实救虚,然自为诗自诸经注疏、史
传考证及金石文字,言言征实,殆同书抄。袁枚一切推倒,矜新斗捷,
独抒“性灵”,而流于纤佻、轻薄唐俗。桐城诗派中人对并时各派皆
深致不满,惜抱尤甚:“今日诗家大为榛塞,虽通人不能具正见,吾
断谓樊榭(厉鹗)简斋(袁枚)皆诗家恶派。此论出,必大为世怨怒,
然理不可易!”(见《尺牍与鲍双五》)又云:“覃溪(翁方纲)先
生不应以大家自待”,“近人为红豆老人(钱谦益)所误,随声诋明
贤,乃是愚且妄耳。覃溪先生正有此病。”(见《尺牍与陈石士札》)
桐城诗派中人并不菲薄渔洋,惜抱在《今体诗抄序目》中即向渔洋三
致意焉。而与沈德潜的“格调”派亦有会心默契处。《昭昧詹言》所
集各家诗话,采自沈撰《说诗晬语》者有六十余条,几占全卷的四分
之一,可见方氏命意之所在。他们都推崇盛唐,都对明七子作了一定
程度的翻案。但桐城诗派与之亦有诸多同中之异。渔洋于盛唐只推重
王孟,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桐城诗派则主张学杜,“杜公包括宇
宙,含茹古今,全是元气,迥如江河之挟众流,以朝宗于海矣。”
(见《昭昧詹言》)取法的境界比渔洋要阔大。沈德潜亦主张学杜,
但没有解决好如何学杜的问题,终究不得“杜门”而入。故“格调派”
诗作一味高腔,难免赝古成病,如王昶,方东树对之即颇有微词(见
《昭昧詹言》卷一)。这就又重蹈了明七子的覆辙。桐城诗派则主张
熔铸唐宋(见《惜抱轩尺牍。与鲍双五札》),通过唐宋互补,来解
决“有所法而后能”的问题。“《昭昧詹言》承着惜抱论诗的宗旨,
可算是代表‘熔铸唐宋’的眼光。”(见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卷
下)“熔铸唐宋”的提出是以前此及并时各派汲古的负面作参照的。
我们推测桐城诗派的用意,是要打通唐宋,以唐人的“元气”来医浙
派的饾饤碎屑;以唐人的“高华”来激活“肌理派”的饭羹士偶;以
宋人的“思深”“理致”来滋补“神韵派”的虚薄及“格调派”的肤
廓;以宋人尤其是山谷的“高雅”来药“性灵派”的庸俗,姚范即云
山谷诗“玩诵久之,有一切厨馔腥蝼不可食之意”(见《昭昧詹言》
卷十),惜抱亦云山谷诗“真所谓似不食烟火人语。”(见《今体诗
抄》卷八)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熔铸唐宋”呢?

  本来,“熔铸唐宋”一例的话前此已有人不同程度的提过,算不
得什么惊人之论。桐城诗派的过人之处,在于其真正找到了一条切实
可行、圆通无碍的“熔铸唐宋”之路。“熔铸唐宋”并不是将唐宋平
分秋色。桐城诗派汲古的主要祈向是学唐,尤其是盛唐,惜抱就说过
“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见《今体诗抄序目》)桐城诗派学唐并
未象前人那样沦于一偏,或就唐学唐,如明七子;或表面未尝薄唐,
而骨子里却是扬宋,如翁方纲。结果都犯了偏枯的毛病。桐城诗派的
意见是将学唐分成两个层面,循序渐进,以形取神。第一步是学唐人
之形,也就是学唐人的规矩方圆。但唐诗浑成圆融,一片天机,摸不
到门径,即使其规矩方圆亦谈何容易学!这就用得着“明七子”了。
“明七子”邃古功深,虽难免有优孟衣冠之诮,但显豁地保存了唐人
的矩矱. 借径“明七子”学唐,不失为一条舂容大雅的终南捷径。所
以桐城诗家群起为七子翻案。薑坞前已论及,惜抱态度尤为激烈:
“在昔明中叶,才杰蹈高遐。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蒙叟(钱谦
益)好异论,舌端骋镆铘。抑人为己名,所恶成创痂。众士遭丰蔀,
皎月沦昏蟆。”(见《惜抱轩诗集》卷五)并明确告诫学生:“吾以
为学诗,不从明李、何、王、李路入,终不深入。”(见《尺牍与陈
硕士》)但“明七子”食古未化,规矩既得,便应上升到第二个层面,
借学宋来由表及里地抉取唐人之神。郭亻频伽《樗园销夏录》卷下:
“吾师姚姬传先生曰:‘近日为诗,当先学七子,得其典雅严重,但
勿沿习皮毛,使人生厌,复参以宋人坡谷诸家’”。学宋所取法的主
要对象是黄山谷。桐城诗派之所以格外重视黄山谷,除前已论及的借
黄诗以医俗外,更重要的是借鉴山谷遗貌取神、善于学唐的方法。山
谷本人崇奉的是“领略古法生新奇”,“随人作计终后计,自成一家
始逼真”。他学古的方法很别致,“明以来诗家,皆求与古人似,所
以多成剽袭滑熟”;而“黄之学古人,皆求与之远。故离而去之以自
立。”(见《昭昧詹言》卷一)“此即恪守韩公‘去陈言’‘词必己
出’之教也,……凡前人胜境,世所程式效慕者,尤不许一毫近之,
所以避陈言,羞雷同也。……真用功深造,而自成一家,遂开古今一
大法门,亦百世之师也。”(见《昭昧詹言》卷十)以学杜为例,“山
谷之学杜,绝去形摹,尽洗面目,全在作用,意匠经营,善学得体,
古今一人而也”;“杜七律所以横绝诸家,只是沈著顿挫,恣肆变化,
阳开阴合,不可方物。山谷之学,专在此等处,所谓作用,义山之学,
在句法气格。空同专在形貌。三人之中,以山谷为最,此定论矣。”
(见《昭昧詹言》卷二十)故山谷自作虽不能“出杜境界,却有自家
面目”,非李空同辈伪体可比。山谷学唐的成功,使他成为桐城诗派
“熔铸唐宋”最需借鉴的人物。但山谷也有用意浅近的弱点,桐城诗
派又主张在学黄的同时,当辅之以学欧阳修、王安石,“从欧王入,
则用意深而不袭。”(见《昭昧詹言》卷二十)且学宋只是阶梯,紧
接着当借宋诗的长处和宋人学唐的方法,走下学上达一路。“欧王两
家,亦尚能开人法律章法。山谷则止可学其句法奇创,全不由人。凡
一切庸常境句,洗脱净尽,此可为法;至其用意则浅近,无深远富润
之境,久之令人才思短缩,不可多读,不可久学。取其长处,便移入
韩,由韩再入太白、坡公,再杜公也。”(见《昭昧詹言》卷十一)
“七律宜先从……山谷入门,字字著力,但又恐费力有痕迹,……故
又当以杜公从肺腑中流出、自然浑成者为则。”(见《昭昧詹言》卷
十四)这就登堂入室,“字字著力”,从肌理到格调完整地掌握了唐
人的神韵。从而辩证地处理好了学唐学宋的关系。可见,桐城诗派
“熔铸唐宋”并不是机械平面地剽剥,而是曲线式地由唐到宋,又由
宋回归于唐。第一个层面侧重掌握的是唐人的格律声色,第二个层面
侧重掌握的是唐人的神理气味。取精用宏,由摹拟以成真诣,由此酿
成了桐城一家之诗。如果说,“熔铸唐宋”是实践了“有所法而后能”;
那么,酿桐城一家之诗则落实了“有所变而后大”。故标准的桐城诗
有唐人之音节高亮、自然浑成,而无“明七子”“神韵派”之“肤廓”
与“脆薄”;有宋人之精工典雅,而无“肌理”“性灵”二派之呆板
与庸俗。唐韵宋意,如盐著水,不见形迹。这在《惜抱轩诗集》中,
来得尤为明显!

  二、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
  桐城诗派的另一重要理论是主张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拓展以文
为诗的风气。桐城诗家大多是古文家,他们论文皆重“义法”,以古
文义法通之于诗,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何谓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呢?
即作诗时要合理取材,妙用结构,以古文之穿插跌宕,用入诗中,以
造成层次的丰富与内容的充实。对此,方东树有具体的阐释:“凡学
诗之法:一曰创意艰苦,避凡俗浅近习熟迂腐常谈凡人意中所有。二
曰造言,其忌避亦同创意,及常人笔下皆同者,必别造一番言语,却
又非以艰深文浅露,大约皆刻意求与古人远。三曰造字,必避旧熟,
亦不可僻。……用典又避熟典,须换生。又虚字不可随手轻用,须老
而古法。四曰隶事避陈言,须如韩公翻新用。五曰文法,以断为贵。
逆摄突起,峥嵘飞动倒挽,不许一笔平顺挨接。入不言,出不辞,离
合虚实,参差伸缩。六曰章法,章法有见于起处,有见于中间,有见
于末收。或以二句顿上起下,或以二句横截。”(见《昭昧詹言》卷
一)吴孟复先生评这六点正是“桐城古文”的义法所寄,是古文义法
通之于诗的具体应用。因此,桐城诗派中人多从古文家的眼光来赏鉴
批评古诗,角度独特,往往发前人所未发。正面的例子,如《昭昧詹
言》卷十二评李白的诗“叙事未了,忽入议论,牵扯奇妙,太史公文
法。”卷一评杜诗“文法纵横,高古奇妙。”卷十一评东坡诗“纵横
如古文”,并认为七古“须解古文者,而后能为之。”相反的例子,
卷一就批评曾巩的诗“篇法少变换、断斩、逆折、顿挫,无兀傲起落,
故不及杜韩。”卷十一亦批评王士祯“号知诗,然不解古文。”甚至
对黄山谷也有憾词,卷十二即指出:“山谷于变化中少讲究,由未尝
知古文也。”
  有人对桐城诗派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颇不以为然,讥讽揭示“义
法”的评论圈点之学是评制艺、试贴诗一类的陋习。我们不这样认为。
第一,桐城诗派以古文之法为诗只是属于“法”的范畴,是一个文学
技巧的问题,借助散文的写作方法来锻炼作诗的技巧,何陋之有?惜
抱就曾说过:“文家之事,大似禅悟;观人评论圈点,皆是借径;一
旦豁然有得,呵佛骂祖,无不可者。(见《尺牍与陈硕士》)可见形
而下的”法“以外,还有更高的形而上的追求。得鱼忘筌,又有什么
不可?第二,桐城诗派以古文为诗,也确实拓大了诗境,增强了诗作
的艺术表现力。以惜抱所作《别梦楼后次前韵》为例,吴孟复先生对
此诗”文心“曾作过精妙的赏析:”开端,‘送子拏舟趁晚晴,沙边
螟立听桡声’。句中层叠,两句已尽题意。插入‘百年身世同云散’;
接回‘一夜江山共月明’。何等突兀,何等灵活!五六写王之信佛与
携梨园两事,与后来所作王梦楼《墓志铭》选材若一,尤见文法。结
以‘莫道空林此会轻’,绾合极妙。“(见《桐城文派述论》)由此
可以看出,桐城诗派的”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不失为一种宏通的理
论和有益的探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0

主题

429

回帖

479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79

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14: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桐城诗派(三)

<b>桐城诗派的创作群体与创作成就</b>

  桐城诗派的诗学理论震铄一时,其诗歌创作亦大有名于世。但细捡民国以来的文学史著作,除极少数以外,大多数著作对桐城
诗派的创作成就皆避而不谈。原因何在?要了解这个问题,必先巡礼
一下桐城诗派的创作历程,然后才能确认它在文学史上究竟应处于怎
样的一个位置。
  我们权且把桐城诗派开派以来的创作历程分成三个时期。
  前期:这一时期以开派前后为断。主要诗人有姚范、刘大櫆、方
世举、朱雅、李仙枝、王灼、姚鼐等。代表人物为姚范、刘大櫆、姚
鼐。
  钱仲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推许“桐城则薑坞、海峰皆尚是作手。”
薑坞为诗“事料醲郁,善于俪事”,(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有《诗集》十卷。刘大櫆则有《海峰诗集》十一卷。刘为诗富有思想
深度,刘师培就曾说过,桐城古文家“唯海峰稍有思想”。(见《论
文杂记》)吴定于此论之甚详:“先生高才而遇穷,于诗靡所不工,
而古诗尤超越国朝诸贤之上,其抑塞腾踏悲壮之气,充满天壤,莫之
能御,傥所谓有郁而鸣者也……”(见《海峰先生诗序》)吴孟复先
生更就具体诗作加以析:“如刘大櫆《杂感》诗:”团圞一门内,弟
寒兄不知。深宫狎阿保,而闵百姓饥?岂非天使然,知临大君宜?吾
闻晋帝言:何不食肉糜?中人数家产,涕泪诵此诗。‘读来直如读黄
宗羲《原君》、唐甄《室语》。其《感怀》言:“弱冠负勇气,乡闾
婴祸罗。仗剑出门去,饮马昆仑河,’殆为方、戴书案而发。又《饮
酒》:”一去涉世故,将为祸网婴,‘辞气愤激,《杂诗》亦同。
“(见《桐城文派述论》)故程鱼门当时就评刘大櫆”诗胜于文也
“。(见《随园诗话》)
  姚鼐是本时期的大家。姚作诗并不专主温柔敦厚,其诗中也说了
一些其文中所不敢说的话,吴孟复先生于此亦曾索隐发微:“如《述
怀》中‘自是百年来,法家(即酷吏)常继轨。刑官不易为,乃及末
小子。顾念同形生。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百年来’即清
入关以后,‘刻深’‘用威’,欲人之死,写出清廷的严刑峻法。在
《漫咏》中,又说:”秦法本商鞅,日以虏使民,竟能一四海,诗书
厝为薪。发难以铲除,藉甚项与陈。焉知百世后,不有甚于秦?‘这
些话就更激烈。与此同时,他在《咏古》中借汉武帝的’巡游既已疲,
神仙不可遇‘,讽刺清帝的’下江南‘,告以’广心焉所务‘;而
《漫咏》则指斥’人君取士‘,’抑扬恣其胸‘,因此,’宜于朝廷
士,进者多容容。所以歌《五噫》,邈然逝梁鸿‘。共愤激与刘相似。
这些皆是当时其他诗人所不敢言不能言的“。(见《桐城文派述论》)
《惜抱轩诗集》各体皆精,”以五古为最,高处直是盛唐诸公三昧,
非肤袭貌取者可比。七古用唐调者,时有王、李之响;学宋人处时入
妙境,尤不易得。七律工力甚深,兼盛唐、苏公之胜。七绝神俊高远,
直是天人说法,无一凡近语矣。“(见姚莹《识小录》)钱基博评姚
诗”以清刚出古淡,以遒宕为雄,“……与文之萧然高寄者异趣。”
(见《现代中国文学史》)张之洞轻姚文而推崇姚诗,曾国藩至定姚
七律为“国朝第一家”。(见《吴汝纶尺牍。与萧敬孚》)现代的一
些评论大家亦钦心于姚,钱钟书先生论诗眼高于顶,独许惜抱诗“尤
粹美”。(见《谈艺录》)
  中期:发始于姚门四子,而下沿至晚清。这一时期时间长,名家
多。举其声誉卓著者,有梅曾亮、姚莹、刘开、方东树、姚濬昌等人。
  梅曾亮:梅有《柏枧山房诗集》十卷、《续集》二卷。其诗“汰
肤存骨,由瘦得坚,以崚嶒出妥贴,以清削见识趣,盖亦衍韩退之黄
山谷一派。”(见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姚莹:莹有《中复堂全集》九十八卷。莹为诗“由明何景明、李
梦阳入,而以盛唐李杜为宗。古体胜于近体;七古尤胜五古,震荡错
综,阖辟顿挫,其原出李白;而近体亦颇脱去纤秾,独抒高浑,嗣响
杜陵,不为格律所拘;庶几姚鼐之血脉!”(见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方东树:方著有《仪卫轩诗集》五卷。仪卫精于言诗,至自为诗
“则横空盘硬,好作生语;由黄庭坚斅韩愈以窥杜甫,力避俗熟,自
是姚门师法。……而五七言绝,独缘情绮靡,出以清丽,不为拗体”。
(引文出处同上书)
  刘开:开有《刘孟涂诗前集》十卷《后集》二十一卷。孟涂诗
“覃精极思,颇喜巧琢,词务妍练,格求生峭,……与姚鼐之不贵绮
错,由韩学杜,以坚苍出古澹者,体气迥异。”(同上)此亦可见同
一诗派中亦同中有异也。
  姚濬昌:濬昌少时以诗受知于曾国藩,晚年自订其集十二卷,诗
续集九卷。钱基博评其诗:“一秉家法,属辞比事,蔚然与薑坞同风;
而骨力之清遒,神情之俊朗,则鼐之遗也。”(见《现代中国文学史》)
  后期:自清末民初至当代,是为后期。这一时期,新诗骤兴,桐
城诗派亦同其它旧文学形式一样,受到致命的冲击。但仍有人留连忘
返、乐此不疲,在一定圈子里也仍然产生了一些名家。代表人物,如
方守彝学黄,方守敦学杜,皆卓有成就。姚永朴、姚永概昆仲为诗
“清刻而峭发,又不害尽;盖笃守姚鼐之教也。”(见钱基博《现代
中国文学史》)当代名家如马茂元先生为诗“由山谷而溯义山,穷尽
其妙,殆张文襄所谓‘双井义山君一手’者。”(吴孟复《马茂元传
略》)一生“故乡宗派守桐城”(钱钟书语)的马厚文先生,有《鸦
山皖水集》二卷。其诗“五古端凝,而能纡徐;七古排奡,而臻妥帖。
惜抱老人有嗣响矣。”(钱基博语)作于抗战时期的长篇五古《避难
纪行》、《入山纪行》,方槃君许为“号称诗史”。吴孟复先生学术
名家,一生以研究桐城派为职志,余事亦作诗人,有《吴山萝诗文录
存》传世。程千帆教授评其诗:“诗格老而韵,气深稳而卷舒自如,
此惜抱圣境也。”
  综上所述,桐城诗派名家辈出,诗作繁富。对于文学史上这样一
个庞大的客观存在,文学史家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推测起来,大约
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桐城诗派的“诗学”要深于“诗功”。以诗
派的三个核心人物为例,姚范论诗“极度超诣深微,可谓得三昧真诠
……;但其所自造犹是凡响尘境。”(见《昭昧詹言》卷一)方东树
的《昭昧詹言》嘉惠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本人所作“排奡而
未妥帖,意境兀傲而未及华妙。”(见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姚鼐
虽诗作精美,堪称大家;但他文名更大,诗名卒为文名所掩。所以桐
城诗派的创作不能如诗论那样足以耸动一世的视听,在声誉的流播上
便产生了偏至的现象。第二,桐城诗派中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既无缘经历重大的政治斗争;又不愿深入下层,接触民众。他们基本
上过的是书斋型生活,生活面狭窄,创作题材较为单调,“风云气少”,
产生不了震古铄今、领导时代潮流如龚子珍、黄遵宪那样的大家。他
们的创作基本上不处于主流地位。第三,民国以来,文壇盛行的是厚
今薄古的潮流。凡古皆薄,桐城诗派“有所法而后能”的学古主张也
就被武断地归咎为“复古”,从而其命运同桐城文派一样,被粗暴地
打入“谬种”的行列而几十年不复。这是由特定时期的学术背景决定
的,文学史家纷纷绕开它,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桐城诗派的创作是
绕不开的,也是不应该绕开的。它毕竟代表一定时期诗坛创作的“这
一个”,在文学史上自应有其一席位置。这个庞大的实体包含了丰富
的文化资源,我们最起码要发掘它研究它,看看哪些是精华,那些是
糟粕,批判地吸收,庶能收借古开新之效!


<b>桐城诗派对近代诗坛的影响</b>

  桐城诗派对近代诗坛的最大影响是孕育了宋诗派的产生。宋诗派
是近代文学史上以学宋为旗帜的一个庞大的诗歌流派。它分前期和后
期,后期宋诗派即通常所说的“同光体”。桐城诗派与前后期宋诗派
的关系,就如同古文上桐城文派与阳湖派湘乡派的关系一样:分开来,
它们是三个流派;合起来,则都属于泛桐城诗派或泛桐城文派的范畴。
这是因为彼此在传承上存在着渊源关系,虽不无歧异,但总体来说都
处于同一风气的笼罩之中。以诗派来说,它们都提倡学韩、学黄。唐
诗擅丰神情韵,宋诗多筋骨思理,宋诗派主张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
为一,岂非桐城诗派“熔铸唐宋”的翻版?此不赘论。这里只重点揭
示一下前后期宋诗派与桐城诗派的传承关系。
  前期宋诗派与桐城诗派的传承关系:
  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道光而后,何绍基、祁隽
藻、曾国藩之徒出,益盛昌宋诗。而国藩地位最显。其诗自昌黎、山
谷入杜,实衍桐城姚鼐一脉。”这段话如果前加上程春海,后加上郑
珍、莫友芝两位,就完整地揭示了前期宋诗派与桐城诗派的传承关系。
这些人物中,有三位是最主要的,即祁隽藻、程春海、曾国藩。祁、
程年辈稍先,我们先看祁、程与桐城诗派的关系:祁少时师事其舅陈
用光,而陈用光师事姚鼐最久(见刘林《桐城文学渊源考》),祁通
过陈用光系统地接受了桐城诗派的“家法”。程春海虽与桐城无直接
师承,但亦有瓜葛:“祁文端为道咸间巨公工诗者,……常与倡和者,
惟程春海侍郎,盖劲敌也”。(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一)倡和
劲敌,说程春海通过祁隽藻接受了桐城诗派的绪论,虽不中也不远吧!
其次,我们看一看曾国藩与桐城诗派的关系:姚永朴《旧闻随笔》卷
四:“(戴钧衡)先生乡举北上,曾文正公询古文法,先生以《惜抱
轩尺牍》授之,文正由是精研文事。”曾自已也承认:“国藩之粗解
文章,由姚先生启之。”(见《圣哲画象记》)至将惜抱列入圣哲画
象三十二人之中。故曾论诗宗旨大段出自惜抱,如“作文作诗,皆宜
专学一家,乃宜长进。”(见《家书》)这是学诗方法相同。“吾于
五七古学杜韩,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此外则古诗学苏
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看。”(见《家书》)这是取法
对象近似。曾还采用惜抱的“阳刚阴柔”之说,开列过一张《文章各
得阴阳之美表》,分诗文为四象。凡此种种,皆足以说明姚、曾一脉
相承的关系。再其次,我们看一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祁隽藻于曾
国藩有救命之恩(见姚永朴《旧闻随笔》卷四),与程春海的高足莫
友芝有来往,并密荐过程最负盛名的弟子郑珍。曾国藩与程春海虽无
直接交往,但与程的弟子辈则相知甚深。程弟子何绍基是曾的湖南同
乡,曾在《家书》中曾多次盛赞过何的诗文书法;莫友芝是曾的幕僚,
曾素知郑珍学行,拟通过友芝驰书约见。郑珍的内弟黎庶昌又是曾门
四大弟子之一,选他的古文入《续古文辞类纂》;曾门另一弟子张裕
钊,选《国朝三家诗抄》,列郑珍为三家之一(另二家为施闰章和姚
鼐)。可见郑珍诗文在桐城派心目中的地位。这样,通过纵向的继承
和横向的濡染,桐城诗派的“家法”便为宋诗派所完整接受并拓展了
新的领域。其中,曾国藩以名公巨卿纵横其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说曾国藩空前光大了桐城诗派的门庭,识者当不河汉斯言。
  后期宋诗派(同光体)与桐城诗派的传承关系
  什么叫“同光体”呢?陈衍说:“同光体者,余戏目同、光以来
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见《石遗室诗话》卷一)钱基博更有具体
的解释,说他们为诗“出入南北宋,标举梅尧臣、王安石、黄庭坚、
陈师道、陈与义以为宗尚,枯涩深微,包举万象;盖衍桐城姚氏、湘
乡曾氏之诗脉,而不屑寄人篱下,欲以自开宗者也。”(见《现代中
国文学史》)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同光体”在传承上与桐城诗派、
前期宋诗派所构成的血缘关系。其中,桐城诗派是“同光体”形成的
远源;前期宋诗派是“同光体”形成的近源。我们且以“同光体”巨
子范当世与陈三立为例,来说明这种关系。范当世与吴汝纶颇多交往
且随其学古文辞;他又是姚濬昌的女婿,永朴、永概的姊夫,与马其
昶则是连襟。因广泛亲炙桐城派中人,故于桐城“家法”浸润最深。
在《读外舅一年所为诗因论外间诗派》中,即对姚鼐顶礼膜拜:“泥
蛙鼓吹喧家弄,蜡凤声华满帝城。太息风尘姚惜抱,驷虬乘鹥独孤征。”
为诗亦一遵惜抱矩矱,于黄山谷诗的兀傲倔奇、玄思瑰句,参悟极透。
吴汝纶甚至认为:“当今文学无出肯堂右者。”(见《姚叔节》)范
早年与陈三立亦多交往,并结成儿女亲家,范陈并为同光派学黄而能
别开生面的大家。梁启超《巢经巢诗抄跋》说:“范伯子(当世)、
陈散原(三立)皆其(郑珍)传衣。”这就可见范、陈二人在取法桐
城的同时,又就近接受了前期宋诗派学黄大家郑珍的影响。“同光体”
远承桐城,近衍程、祁、曾、郑,在近代诗坛上造成了巨大的声势。
所以,钱基博说:“惜抱之诗,方兴未艾。”即使是当代的旧诗大家,
如钱钟书、江南二仲,亦何尝不受其影响!
  对于在桐城诗派影响下产生的前后期宋诗派,历来的评价多是贬
多于褒。尤其是“同光体”,几乎成为反动内容与复古形式合一的代
称。其实,这是很偏颇的。钱仲联先生曾说:“同光体中各派,艺术
上都有创新,绝不同于明七子之摹仿盛唐。即以思想内容论,也不完
全都是写些无聊消闲的东西。……‘同光体’当然学古的倾向重一些,
但并非不关心现实政治。陈三立诗中,就有不少从庚子事变到日俄战
争时期一系列悲愤国事之作。”(见《清诗三百首。前言》)我们觉
得这段话才是对“同光体”最为持平中肯的评价,对桐城诗派及前期
宋诗派的评价亦应当作如是观。


<b>结语</b>

  桐城诗派是清代文学史上在理论上卓有建树,在创作上颇具特色,
作者众多,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我们亟待加大对桐城诗派研究
的力度;我们更期望文学史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改写这段历
史,以确立桐城诗派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2000年正月

省份:安徽 作者:逸庵

转自榕树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