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1|回复: 1

桐城名人录(二)

[复制链接]

86

主题

819

回帖

1863

积分

桐网贡生

桐网创始人

Rank: 3Rank: 3

积分
1863

站长论坛建设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5-6 04: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大将(刘棣怀先生生平介绍)

赵之云


楔子

在我依稀的记忆中,这是个难忘的日子。

1955年 4月10日,上海文化俱乐部大厅里人头簇簇,聚集着数以百计
的围棋爱好者,他们纷纷前来观看“上海围棋友谊赛”优胜者魏海鸿、刘
棣怀的对局表演,由著名棋手顾水如现场解说。在解放初期,这可算是难
得的围棋盛会。

就在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被棋界誉为“大将”的刘棣怀先生。此时
他已年近花甲,两鬓稍许斑白,但身体硕壮,显得举止稳重,精神抖擞。
刘先生的棋素来以力量强大闻名,而刘先生其人,似乎在举动之中也给人
一种浑厚充实的力感。

由布局进入中盘以后,双方争夺加剧,逐渐形成犬牙交错、群龙见首
的格斗局面。刘先生强韧无比的战斗力也渐渐地显示了出来。只见他及时
抓住战机,在对方薄弱处猛烈地一击,一瞬间便占了上风。顿时全场哄动。

“真不愧是刘大将!”在当时上海棋界,真不知有多少棋迷为刘先生
的棋艺所倾倒,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初入此道的少年了。

从那一天起,自“品芳茶楼”到黄陂北路“304 棋室”....我经常接
受刘先生的热情指点。其实,又何止我们这一代人,凡五、六十年代甚至
七十年代在大小比赛中一显身手的棋手,谁没有受过刘先生的指点?他是
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地坦诚和蔼,把自己的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代
又一代新人....

刘先生早生于我四、五十年,这时间差距无疑是巨大的。今天想了解
走过曲折道路的刘先生的一生,显然具有难度。我翻阅了自20年代以来多
种报刊、杂志、书籍、油印件及手抄记录中的记载;刘先生的生前挚友如
陆茂斋、朱剑秋、林勉、陈舜年诸先生先后向我讲述了很多可贵的轶闻,
刘先生的女儿惠卿同志还提供了刘先生的亲笔自述....面对这些犹如一盘
散珠般的大量资料,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去追寻这位具有代表性的前辈国
手的生平足迹....


少年头角

“五四运动以后,文风发展,桐城派的光芒日趋黯淡了,但棋界却出
了高手刘棣怀....”

以往介绍刘棣怀生平的小传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他的籍贯安徽桐
城以及桐城派文学。

从盛清时期直至民国肇建,桐城古文风行海内近 200年,其间先后涌
现了方苞、姚鼐直至吴汝纶、马其昶等众多古文大师。人,谁没有乡土之
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只要是桐城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自豪
感。

刘棣怀生于1897年 5月,更准确地说,桐城只是他的祖籍,因这时他
全家已由桐城迁移至南京(当时称江宁),刘棣怀的少年时期主要在南京
度过。

刘家是个旧式家庭,刘棣怀的祖父也以古文见长,当时他正在一所私
塾中教书。刘棣怀的父亲字安农,幼承庭训,能写一手古文。

旧式家庭,重视家族的蕃衍。刘棣怀是长子,又是长孙,理当受到全
家上下的钟爱。他被取名昌华,字棣怀,大约取“孔怀兄弟”与“常棣之
华”之意,表示兄弟间的和睦相处。既有兄弟,又能友爱互助,“光大门
楣”也就有望了。后来,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刘棣怀添了
弟弟之后,母亲便去世了。

不久,他的父亲续了弦,无力继续照顾这些孩子。于是,幼年的刘棣
怀便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

祖父为人宽厚随和,对失去生母的长孙爱护备至。可是,在那清王朝
即将总崩溃的剧变年代里,该怎样培养孩子,连不少有识之士也感到了茫
然。

幼年的刘棣怀开始学习初浅的古文基础知识。祖父的教育不算严格,
使刘棣怀有相当充裕的时间从事各种儿童游戏,他善于思索,能玩几种牌,
又好与小伙伴争强赌胜。可是直到十一二岁,他与围棋依然无缘。

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刘棣怀13岁了,他进入南京城内小营的一所中学
读书,这算是“新型”的学校了。

新学校放假期间,祖父总是高兴地带他去逛街。南京是六朝古都、文
化名城。祖父毕竟上了年纪,走一段路,总要到茶馆歇脚品茶。他万万没
有料到,就在夫子庙的茶馆里,刘棣怀迈出了棋手生涯的第一步。

茶馆里子声叮叮,有对局的,有观战的。这种满盘黑白纵横的游戏引
起了刘棣怀的莫大兴趣,他也加入观战人群,好奇地盯着棋盘上的棋子,
久久不能离去。茶馆里的棋客见到一个孩子对围棋如此入迷,觉得他聪明
可教,有时就顺便传授他一些基本知识。刘棣怀悟性极佳,学棋又十分专
心,不久,即开始与来往棋客争胜。

刘棣怀成了茶楼的常客。每天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回家后,稍有空
隙,便摆弄着棋子,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有时外出,棋下得兴高采
烈,遗忘了随身衣物也毫不察觉;有时上学,又忘了携带课本书包,似乎
书也懒得念了。他的变化,引起了祖父祖母的不安。可是已经到了这地步,
怎样劝说或训斥,刘棣怀对围棋的兴趣仍是有增无减。

清末及民国初期,南京一带棋风极盛。所以1910年日本棋手高部道平
初次来访,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战即在南京举行。当时知名棋手张乐山、王
彦青、丁礼民、蒯光典、李祥生、陈子俊、常仲卿、吴祥麟均常往南京交
流。可是,据传对刘棣怀指导最多的并非当时的一流棋手,而是一位法名
叫“可慧”的僧人。

可慧原籍湖南,住在南京石坝街一所小庙里,他曾与寓居南京的棋界
耆宿丁礼民对局,被让三子。丁礼民出身镇江科第世家,几代人都喜好棋
艺,晚清著名国手周小松与丁家过从尤密,从旧的“师承”角度来看,可
慧也算是周小松的“再传弟子”。当刘棣怀从可慧学弈时,丁礼民已经老
迈,他的裔孙渠清与刘棣怀颇有交往。后来丁渠清也成为上海棋坛的活跃
人物。

刘棣怀16岁左右,在南京一带已小有名气,他重视实战,着法剽悍犷
野,与同时代棋手相比,他受中国古棋影响较深。

到了1914年,安农先生在北方政府中谋得一个中小职务,于是,刘棣
怀相随父亲到了北京。


二 北游录

刘棣怀初到北京,原想投考新式中学,第一年未被录取。在这空闲的
一年间,他访遍了北京各处对局场所,如武进馆的“心余弈社”,宣外的
“海丰轩”等,与北京棋手广泛切磋棋艺。

刘棣怀的棋艺逐渐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主要是在北京这段时间。

清代以来,北京的围棋开展状况不如江淮皖浙一带。在鸦片战争前后,
晚清名手如沈介之、潘可鉴、李湛源、秋航等先后挟技游京,促进了北京
棋艺的开展。可是,到了1863年,秋航病殁,北京一带就只剩下少数二三
流棋手了。

北京围棋活动日见萧条,但在官僚阶层中,围棋仍在不断传播。如1887
年,当晚清最后一位国手周小松北上时,对局场所就安排在九代肃亲王隆
勤府邸。此时北京最强棋手英星垣、刘云峰均被周让二子。其中英星垣常
在琉璃厂一带设局教棋,清末名手张乐山、赵毓甫等都曾从英学艺。刘云
峰则培养了一位弟子汪云峰(一作耘峰,名富)。

当刘棣怀来到北京,张乐山、赵毓甫等均已去世,汪云峰亦已年近花
甲。同时名手虽然尚有伊耀卿、段俊良、朱叔庄、张力仁、刘玉堂等,但
他们在棋界的威望都稍逊于汪云峰。

此时正是我国棋界十分不景气的时候,棋手对局一般都在茶馆进行,
他们要依靠“赌彩”、“帮彩”与下指导棋来谋取微薄收入,如果不兼有
他职,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即使当时号称第一名手的汪云峰也概莫能外,
据传汪云峰每日至少要挣到大洋两元的收入,否则将不能维持他一家祖孙
三代人的生活。在环境逼迫下,汪云峰练就了一手快棋,往往一日十余局,
如此不假思索地“撒豆成兵”,质量当然大受影响,但这位历尽沧桑的老
棋手到底别具慧眼,指导青年棋手对局毫不含糊。汪云峰赏识刘棣怀的棋
艺才能,乐意与他大量对局,使刘棣怀受益不浅。后来,到了30年代,老
年的汪云峰来游江南,此时刘棣怀棋艺已称雄上海,转而可让汪云峰先二,
汪欣然对局,并将受子棋谱公布报刊《豳风》围棋栏。一代高手,能如此
坦荡地自认技不如人,此种胸襟也大非容易。

对刘棣怀影响较大的棋手除汪云峰外,另有一位是比他仅年长五岁的
青年名手顾水如。

顾水如是金山枫泾人,当时在棋界已有名气,比刘棣怀在阅历、见识
等方面,都有一日之长。他与刘棣怀几乎是同时期来北京的。顾水如来京
后,赶上与日本棋手高部道平五段屡次对局,他的才华很快就受到上层人
物的青睐。

顾、刘出身、性格各不相同。顾水如善于思索、谈论、交际;而刘棣
怀却寡于言辞,平时习惯在茶馆中大量对局。由于他们都是从外地远来北
京的青年,在开拓围棋事业方面有着共同的愿望,因此在最初几年间,双
方交往十分频繁,顾宅就在离“海丰轩”不远的绒线胡同里,刘棣怀也常
去那儿作客、对局。

不久,顾水如便拉着刘棣怀去访李律阁。李在北京、天津等地广有产
业,是有名的大老板。他不常对局,却喜欢观战,每逢棋手前来李宅献技,
不论胜负,李都悬有赏金,有是乘兴也留下棋手共餐。在哪那里对局,收
入自然比茶馆中要丰厚得多。

这样反复切磋棋艺的日子不觉持续了两年,刘棣怀的见识日广,棋力
愈增,对当时引进不久的日本先进棋艺技术也有所领悟。他的着法浑厚而
有气魄,终于在北方棋界崭露头角,进入一流棋家行列。

到了1916年,刘棣怀考入北京一所商业专科学校,攻读一项在短期内
就可结业速成的专科,在读书期间,他仍是茶楼的常客。此间,他结识了
一位名叫白聘珍的棋友,白的棋力比刘棣怀约差二、三子。

白聘珍在东北张作霖处任军职,与奉军参谋长杨宇霆等有交情,他见
刘棣怀为人淳朴厚道,可以信赖,又十分赏识刘棣怀的棋艺才能,便主动
介绍刘棣怀参加工作。经他推荐,刘棣怀1917年到东北长春一家实业公司
任记帐员工作,开始有了薪金。

仅仅过了一年,这家公司蚀本停办。幸亏白聘珍鼎力相助,刘棣怀又
转到沈阳一家建筑公司担任文书。

刘棣怀在东北前后约五年,这期间他从未放松棋艺的磨练,对长春、
沈阳等地的棋艺开展也起了促进作用。据传在“九一八”事变以前,东北
曾举行一次大型围棋比赛,特地聘请刘棣怀去担任“总评判”,实际上是
从事教练工作。

1921年,沈阳这家公司又亏本倒闭,刘棣怀再次失业,从关外返回北
京。5 年之间,北京政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时而张勋复辟,时而直皖
大战,冯国璋、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军阀先后走马登场....然而,当
此风云扰攘之际,北京棋界却呈现出一线复苏的迹象。

一是段祺瑞在提倡围棋方面起了作用。段氏一生好弈,以他当时的权
势,每月总能从陆军部拨出千把大洋分赠左右棋客,因此他的府邸也成为
在京棋手的聚集场所。1918年后,段氏重任国务总理,段府也由原西子胡
同迁至美仑美奂的府学胡同。这期间他对围棋的兴趣愈加浓厚,邀请日本
棋手来访相当频繁。

二是一些社会上层人物纷纷爱上了围棋,其中有当时任中国银行总裁
的王克敏和大老板李律阁等,另外,每当日本棋手来访时,某些在社会上
有声望的人物也一一出面捧场。如前清十代肃亲王、此时任民政大臣的善
耆,曾任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兄弟杨士骢,朝阳大学校长汪有龄等。这些人
为数虽少,但使围棋活动产生了社会影响。

三是以顾水如为代表的年青棋手迅速崛起。顾水如来京后,受到当局
者的赏识,约于1917年被选送日本深造。

1919年秋,段祺瑞邀请日本名人本因坊秀哉一行访华。此间,中国棋
手以顾水如表现最为突出,他在与秀哉、濑越宪作等对局中,“棋份”比
同时北京名手要高“半先”。据顾水如自述,他在这一年曾获得秀哉授予
的“四段”称号,从当时每两段水平差距为一子的制度分析,顾确有获得
这一称号的可能。他的棋力已明显超过了老棋手汪云峰、伊耀卿等。

在此期间,刘棣怀仍经常出入各处茶楼,与北京棋手大量对局。他待
人平易随和,凡有人来请教棋艺,从不拒绝。尤其难得的是,他富于同情
心,看到左右棋手生活困苦,往往乐意解囊相助,又没有沽名钓誉的世俗
习气。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北方棋手十分推崇他的棋艺、
品格、涵养,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刘棣怀下棋胜率极高,又不骄不馁,
颇有大将风度,棋手们就热情地呼他为“大将”,不久,这一美称传遍了
棋坛。

刘棣怀在北京活动的地区较广,常去的地方除宣外的“海丰轩”外,
另有东安市场的“润明楼”、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以烹调福建菜肴
闻名的“长美轩”,以及“静宜轩”、“心余弈社”等处。但在那国匮民
贫的岁月里,他在棋界虽有盛名,收入却相当微薄,有时甚至陷入捉襟见
肘的困境。于是,他又与汪云峰、顾水如等走访李律阁,并开始进入段府
与各阶层棋手广泛交流。

1924年,刘棣怀娶了妻子,她姓牛名淑兰,是保定人。在艰难多变的
岁月中,牛淑兰贤惠而勤劳,对刘棣怀的生活十分体贴,过了两年,他们
添了个小名叫“阿兰”的女儿。

从此,刘棣怀的担子更加沉重,从酷暑到寒冬,他出入各处茶楼下彩,
有时通宵达旦对局,熬得两眼红肿,第二天仍照常应酬往来棋客,甚至大
年除夕,也不敢稍事休息。他的处境。引起了旅京日本友人的注意,这些
日本友人认为刘棣怀中盘实力颇为出色,如能到日本深造,不难达到高段
水平。当时高段棋手寥寥可数,即使在日本也不足30名,于是便萌生了将
刘棣怀移居日本的设想。

日本友人走访了刘棣怀的家庭,历述日本棋手与中国棋手在地位、待
遇等方面的巨大差别。这一切对处于艰难竭蹶中的中国棋手,无疑有着强
烈的诱惑力。可是,刘棣怀经过斟酌之后,却婉言谢绝了,他与中国棋手
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不愿离开他生长于斯的山山水水,作为一
名中国棋手,他有着贫贱不能移的拳拳爱国之心。

到了20年代中期,顾、刘被公认为北方棋界盟主,但其他棋手也已成
批涌现,除汪云峰外,如伊耀卿、德景贤、吉芝亭、雷葆申、金亚贤、崔
云趾、雷溥华等都具有相当实力,后来雷溥华棋艺愈进,技术全面,能攻
善守,渐渐成为刘棣怀的劲敌。接着,少年吴清源开始步入棋坛,他与国
内高手及日本名手对局中表现非凡,这些棋谱被当时报刊、杂志转载,受
到了国内外名手的赞赏,使整个北方棋界感到兴奋。

1926年,北京政局又发生剧变,任“临时执政”的段祺瑞被冯玉祥驱
逐下台。段自知大势已去,被迫离开执政时的吉兆胡同府邸,移居至天津
日本租界。段祺瑞本是军阀头目,但对围棋事业不无贡献。老段一去,对
北京棋界来说每月减少千把大洋的赏金,棋手的生活就愈加困难了。

1926年八月,刘棣怀在被让二子的条件下,中盘战胜访中的日本岩本
薰六段,这一战绩证明他不愧为中国最强棋手之一。

1927至1928年间,吴清源棋艺更进,开始与刘棣怀分先对局,其中部
分 棋谱被当时北京报刊转载,至今尚存,就棋谱内容分析,刘棣怀的战
斗力尚有一日之长,但大局观不如吴少年明快。后来吴清源在《以文会友》
中回忆:“我战胜了刘棣怀,名副其实地坐上了北京棋士的第一把交椅。”
面对这位稚气未脱的天才少年,刘棣怀也自叹才气不如,后来吴清源果然
成长为一代围棋巨匠。

此时,刘棣怀的棋力,从日本棋家濑越宪作1928年六月发表的《中国
棋界之现状》一文中也可窥见一斑。濑越认为:如果将中国棋手按日本制
度区分为九个等级(段),那么,这些棋手的棋力高下大致如下:

中国九(段)一人:吴清源;八(段)二人:刘棣怀、王子晏;七(
段)五人:顾水如、汪云峰、雷溥华、丁公敏、潘朗东。另外附有一至六
(段)二十余人。

濑越的观点或许不甚全面,但它是此时综观中国南北棋手的可贵资料,
足以证明:此时除神童吴清源之外,刘棣怀的水平已不在其他任何棋手之
下。

随着北伐军的迅速挺进,北洋军阀政权土崩瓦解。茶馆中生意萧条,
要求下彩和指导棋的人数量锐减,不少棋手纷纷另寻门路。1928年,顾水
如出走天津,吴清源移居日本....在这大动荡的岁月里,刘棣怀纵然棋艺
高超,也难免谋生乏术,他只能另觅前程,走向十里洋场上海。

三 北雁南飞

当时上海有个大资本家张澹如,对围棋活动非常支持。《新闻报》副
刊曾报道:

“张君澹如,吴兴巨室,屡世盐商,兼营他业于沪,赋性风雅,犹善
弈棋....且慷慨好客,谦恭下士。故海内善弈咸集其门,以为一识荆州,
荣于万户封侯也。即东瀛名手广濑(平治郎)、铃木(为次郎)、高部(
道平)、加藤(信)、都谷森(逸郎)辈来游,皆由澹如先生供给束修旅
费,俾教授吾国之学者,年来吾国弈界渐臻进步,胥赖其力焉。”

闻此,刘棣怀在1928年至1929年间,携带家眷,来到上海。

上海是南方名手荟萃之地,如潘朗东、吴祥麟、余孝曾、过旭初、过
惕生、张恒甫、沈君迁等都长期在此交流棋艺。另外,上海又是日本棋手
经常往来的地方。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上海棋手的总体实力足以与北京抗
衡。

刘棣怀到上海后,常去四马路一带的“天蟾茶楼”观战,接着便与上
海棋家交手,刘棣怀对局经验丰富,深信“力量”--即计算能力--才
是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上海棋手一般都挡不住他的攻势。从当时遗留棋
谱分析,多数名手雨刘棣怀都有一先以上的差距。此间上海最著名的力战
家首推潘朗东,他的棋灵活善变,时人比喻为“出水蛟龙”,但遇上了具
有“屠龙身手”的刘棣怀,也只得退避三舍。刘棣怀战绩辉煌,声名鹊起,
不久,经棋友介绍,他结识了被誉为棋界“韩荆州”的张澹如。

当段祺瑞自政界隐退之际,正值张澹如搞实业极盛之时。张澹如出身
湖州富户,长期从事丝言买卖,广有资产,及至民国创建以后,他的事业
不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原来张澹如的二哥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
曾经以巨资支援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自北伐战争以来,历任国民政
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要职。在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年代里,
张澹如除了经营实业外,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投机买卖,成为上
海有名的富豪。

当时棋界把张澹如、段祺瑞并称为“南张北段”,其实张、段对围棋
的支持程度大有差别。北段仅是个围棋爱好者,在聘请日本棋家来访时,
往往还要依靠一些财阀投资赞助。而南张本身棋力不弱。他自民国以来,
屡次独力聘请日本棋家来访,又在今威海卫路私宅开辟棋会,为招徕四方
名手,不惜每月支付大笔津贴,并广收大批日本棋谱。据老一辈棋手传说,
当南张全盛之时,每月用于围棋的资金不下数千元,有时甚至高达万元。
这听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南张在当时富甲全国的上海多方开展围棋活
动,用费几倍于北段是完全可能的。后来上海棋界经久不衰,南张具有一
定的功绩。

张澹如早已耳闻“刘大将”的棋名,但刘棣怀的棋力到底有多高?是
否可在南方棋坛独占鳌头?对此,张澹如也心中无数。

早先与张澹如交游的棋手中,有位被誉为“南方棋界第一人”的王子
晏。王绝少涉足茶楼,长期研究日本棋谱,自20年代以来战绩辉煌,在1925
年间曾连胜日本山平寿四段七局,从此被公认为海上棋界盟主。大约在1927
年间,顾水如南下与子晏决战,这实际上是当时最负盛誉的“南王北顾”
之争。现存棋谱五局,王胜其三。谱中部分边角变化精采可法,被日本《
围棋大辞典“收录,足见这几局棋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及至1927年 7月,
王子晏又经连续三日的奋战,迫和日本新锐桥本宇太郎,受到濑越宪作等
日本棋家的赞赏。子晏的声誉也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

刘棣怀在上海棋坛屡战屡胜,使人们预计王、刘之间早晚将有一场鏖
战,待到1929年11月,终于揭开了王、刘大战的帷幕。

王子晏着法细密稳健,步步为营,他熟悉各种流行的日本布局,残局
功夫在棋界首曲一指。对子晏的棋风与功力,刘棣怀早有所闻。他深知如
按常规“照本宣科”地应接,前途不免凶多吉少,唯有扬长避短,全力出
击,方为制胜之道。于是刘棣怀每局的着法均恣肆奔放,力求导致复杂多
变的混战局面。这一场风格迥异而又竭尽心智的格斗持续了12天,每三日
一局,合计四局。由于旧中国棋谱散失严重,四局中仅有二局记录流传,
一胜一负。估计此战刘棣怀以三比一领先。

王、刘决战,除了棋力、棋风等主要因素外,另有一些客观原因。王
子晏体质素来单薄,他在与刘棣怀较量时,已患有咯血症。子晏对待胜负
态度认真,一局未竟,每每昼夜苦思,废寝忘食。而刘棣怀在关键时刻却
能泰然自若,加上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自然占了上风。局后,王子晏对
刘棣怀的气魄与豪力十分推崇,刘棣怀对子晏的扎实功力也深感钦佩。

1930年间,刘棣怀先后战胜了日本女棋手都筑米子四段、伊藤甲子三
段,接着,又与日本筱原正美四段战成和局。

此间,日本青年女子棋手增渊寿子三段来到上海,张澹如上场与增渊
对局,不能取胜,使上海棋手们感到困窘难堪。当他们得知棋手汪振雄与
刘棣怀交情非同一般,便委托汪登门造访,叮嘱刘棣怀务必拿下此城。刘
棣怀果然不负众望,他发挥雄厚的中盘实力,挥兵疾进,直捣黄龙,大胜
增渊寿子。

刘棣怀在铅刀一割的关键决战中,每能制胜,终于蜚声上海棋坛。他
独树一帜的野战棋风,也影响了往来上海的年轻棋手。如余孝曾、汪芍亭、
过惕生、宋温善等在中盘阶段都十分耐战,就整体而言,上海围棋的水平
在逐步提高。此时,王子晏对局数锐减,渐渐退出了第一线,“南王”这
一称号也渐被“南刘”代替,中国棋界的代表也由“南王北顾”过渡为“
南刘北顾”。

1932年间,张澹如在私宅创办“上海围棋研究社”,刘棣怀受聘为围
棋指导,月薪60元,这在当时已算是不低的待遇。

张澹如建立围棋研究社期间,排场阔绰,经常以丰盛的膳食招待来客,
北方名手如雷溥华、王幼宸等也相继前来入社,上海棋界实力显得更加雄
厚,私家中、小型棋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可是张澹如经营的投机买卖本
身担有风险。约1933年间,张澹如在房地产方面栽了筋斗,再也无力为围
棋活动提供资金了,研究社就此倒闭。刘棣怀只得重返茶楼,靠对局为生,
此间他与棋手张恒甫过从甚密,经常对局。张恒甫主办小型围棋会“豳风
弈社”,他与几家报馆联络频繁,因此刘棣怀等名手的对局谱也在《大公
报》、《前线日报》等处辗转刊登。

1933年 1月,蒋介石将段祺瑞由天津迎至上海,顾水如也相随到来。
“南刘北顾”的称呼在棋界传诵了短暂的两三年,便自行消失。

1945年 5月,日本棋院棋手木谷实六段、吴清源五段、安永一等一行
来访我国,与我国棋手大量对局。刘棣怀执黑负于吴清源,但他在陪同日
本棋手前往“无锡棋社”时,击败了当时担任日本棋院编辑长的安永一。
安永一是风靡一时的“新布局”鼓吹者,在日本业余棋界颇有影响。此局
刘棣怀抓住了安永在角部行棋的错误次序,以强韧的战法不断扩大优势,
显示了中国一流棋手的实力。

自张澹如的棋社倒闭后,刘棣怀除了在茶楼中从事对局外,又参加各
种私家棋会举办的中、小型“春、秋季围棋赛”,他的对局谱也不断在报
刊发表,无奈收入寥寥,全家上下的温饱始终没有保障,有时从早到晚仅
购得几只烧饼充饥。刘棣怀历尽艰辛,在这灯红酒绿的上海也难于立足。

1935年,南京成立了一个有影响的群众文艺组织“公余联欢社”,社
内附设有围棋组。南京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希望招聘国内一流高手
担任围棋教练员。恰巧有位棋友张剑鸣在社内担任总干事,他是张澹如的
本家,熟知刘棣怀的情况,认为刘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于是刘棣怀又回
到了阔别已久的南京。

抗战之前,南京围棋活动较为频繁,拥有如陶虎文、厉祝余、冯穆仲、
陆曙轮、赵怀芝、范德民等一批地方棋手,刘棣怀的到来,结束了南京棋
界群龙无首的局面。1935年 6月,“公余联欢社”出面邀请上海名手前来
南京,举行“京沪埠际杯”围棋赛。双方名手先后登场较量。最后,由南
京、上海主将刘棣怀与顾水如决战,互先两局,以平分秋色告终。这两局
棋谱作为当时中国最高水平棋手的代表作被日本《围棋俱乐部》选刊。

“公余联欢社”每周仅活动数次,刘棣怀除指导来社棋手对局外,又
与赵怀芝等共同开辟围棋讲座。刘棣怀喜爱选择中国古谱为中盘实战教材,
在他的观念中,始终认为古谱在中盘格斗中表现不俗,可资取法。另外,
南京有位名叫张立山的棋友经常翻译日本书谱,他请刘棣怀作技术上的校
订,由此刘棣怀对日本围棋动态、技术也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1935年后的两年,刘棣怀奔走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广泛交流棋
艺,宣扬棋道,并经常将南京围棋发展的实况转告上海地区棋友。他希望
在棋手们的共同协助下,促使官方能投资支持围棋活动。逐渐地,南京多
处公园、茶室、游览胜地(如夫子庙的洋宫内、珠宝廊的“棋园茶馆”、
秦淮河边的画舫)等处均能看到游人对局了。当时上海《中国围棋月刊》
报道:“国内弈界年来确有蓬勃之象,而尤以首都(南京)为最,此则不
能不推刘君棣怀之力。”

至1936、1937年间,刘棣怀一度前往北京联络棋友,曾与张玉笙、萨
寿山等社会名流12人在“公余弈社”合下联棋。文人王蕴目睹全局形势“
风云变化,不可端倪”,联想到来日未卜的国家大事,不禁感慨系之,认
为“亦时局一小影也”,写下长诗《公弈行》以纪其事。

在刘棣怀等棋手的不懈努力下,至1937年春,在南京“吴宫旅馆”建
立了“南京围棋社”。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刘棣怀在会见上海《中国围棋
月刊》编辑长刘子长、沈伯乐时,直抒了今后开展围棋活动的打算,他渴
望中国围棋有进一步的发展。

1937年夏,刘棣怀函告上海棋友,提及南京市政府已允许创办“首都
弈社”,并拟定将南京“国货陈列馆”内的花园全部划归弈社作为社址。
另外在“公余联欢社”负责人的活动下,准备发起“全国围棋大比赛”。
筹备工作已开始着手,初步计划比赛将在这一年10月“全运大会”期间同
时举行。刘棣怀正殷切地盼望着全国名手聚会日子来临....

可是,这一切转眼之间都成为泡影。此时南京政府已处在岌岌可危的
境地,屯集在北方的日寇正磨刀霍霍,战火已然迫在眉睫!


四 飘泊生涯

1937年 7月 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件,长期奉行不抵抗主义的国民党
政府终于自食其果,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转眼间华北领土沦丧殆尽。

此时,南京城内沸沸扬扬,眼见南京早晚不保。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公余联欢社”围棋组被迫停办,刘棣怀
几年来为之辛苦经营的大小棋会纷纷瓦解。为了适应战争时局,南京政府
草草成立了“军法执行总监部”,刘棣怀也被编入部内充当一名“译电员”。
接着,政府动员各机关内迁,刘棣怀也整理行装,携带家眷,随着人流向
内地转移,来到了武汉。

武汉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又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临时驻地,此处
往来着无数流离失所的人群,随着日军的步步深入,大江两岸,人心浮动。
然而,当武汉地区棋迷们获知“刘大将”到来时,都感到机会十分难得,
他们纷纷奔走相告,邀请刘棣怀与当时武汉第一名手魏海鸿对局表演,远
道前来的名手陈嘉谋、宋温善、沈弈侯等也同时登场献技。

沿江茶楼中,棋迷们纷纷前来围观这一场精彩的棋艺较量,直至灯火
黄昏,茶楼已到了关门的时刻,而刘、魏一局战斗正酣。于是魏海鸿乘兴
将全部棋迷邀至家中,继续挑灯夜战。

江汉滔滔,光阴荏苒....若干年后,一些老棋手还记忆犹新地谈起此
景此情--这场在特定时局下的围棋集会....

刘棣怀在武汉为时短暂,不久,武汉的形势渐渐危急,传檄报警,一
夕数惊。刘棣怀便先将家眷由水路送往重庆,然后随着“总监部”辗转来
到湖南衡阳。到了1938年 5月,“总监部”裁减人员,刘棣怀再一次被裁
减失业,他只得绕道云、贵之间,奔波千里,至 6月间,他来到重庆。

为了全家的衣食温饱,刘棣怀常到朝天门一带茶馆中进行对局,争取
多得一些彩金。此间各地流亡至重庆的棋手已有不少,如刘棣怀的棋友白
聘珍、张剑鸣,由上海前来的尹澄宇、张恒甫、吕[氵睿]、陆成爻;常在
南京、上海一带对局的陈大夔、赵怀芝、辛亥革命前驱黄兴之子黄一欧;
北方名手祁志厚;刘棣怀的挚友陆茂斋等。其中张恒甫早在抗战前夕就到
重庆交流棋艺,并联合当地棋手组织了个围棋俱乐部,但他们之间始终缺
少一位权威人物,难免处于涣散状态。刘棣怀的到来,使棋手们开始聚集
在他的周围。

抗战期间,远走我国西南一带的围棋名手计有三名,刘棣怀为首,其
次是冯振与张恒甫,这两人棋力大约比刘棣怀差一先以上,当时棋界称他
们为“西南三杰”。

在推广棋艺上,刘棣怀除了不断传授技术外,又考虑到围棋、象棋原
是一家,便特地写信给远在衡阳的朱剑秋,邀他前来开展活动,这种患难
中建立的友情,使朱剑秋深为感动,不久重庆的围棋、象棋都得到相应的
发展。

1940年间,在以刘棣怀为代表的48名棋手共同发起下,成立了“中国
围棋总会”。为了便于筹款和扩大社会影响,由当时任“赈济委员会”委
员长的许世英挂名担任会长,会址社在重庆江门一带。

“中国围棋总会”创于抗战时期,设备比较简陋,但在以民族大义为
重的特定局势下,它提出以“发扬国粹”为棋会宗旨,这多少体现了爱国
棋手的意志。总会又拥有象刘棣怀这样众望所归的国手,具有相当的号召
力。不久,江西等地在过惕生等棋手的推动下,也相继成立了“中国围棋
总会江西分会”。

刘棣怀的精湛棋艺受到重庆棋手们的一致推崇,但他本身职务未定,
生活终究得不到保障。棋手们便介绍他进入教育部充当一名抄写文书的办
事员,暂时有了固定薪金,可是办事员待遇偏低,碰上物价飞涨的国难年
头,难免手头拮据。这期间,他通过对局,无意中结识了当时36军的师长
虞绍卿。

虞绍卿爱下围棋,他对刘棣怀的棋艺推崇备至,便让他在36军中挂名
担任“参议”。刘棣怀平时不必上班,虞下棋时就顺便把薪水带来,这笔
收入使刘棣怀全家暂时缓了口气。无奈好景不长,“参议”仅当了两个月,
虞绍卿随军转移,刘棣怀全家的生活又一次陷入困难的境地。

1942年间,日本棋手濑越宪作一行来访上海、南京等地,他们曾赠送
我国一批棋手段位称号。刘棣怀与顾水如、雷溥华、王子晏、魏海鸿、张
澹如被授予“四段”。此时刘棣怀寓居重庆,当然不可能参加沦陷地区的
围棋活动。

好歹熬到了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迎来了
抗战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秋天,刘棣怀经任“重庆引水管理委员会”主任
委员徐燕谋的介绍,调入该会担任“科员”,薪金比在教育部时大有提高。
至1946年刘棣怀随该会迁往南京,旋又迁至上海。

到了上海,刘棣怀会见了许多历尽沧桑的老棋友,彼此嘘寒问暖,真
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抗战的岁月中,一些颇有才气的中青年棋手相
继凋谢,其中有刘棣怀十分赏识的扬州棋手汪芍亭、上海余孝曾,均年方
30余岁,另有青年棋手宋温善,也因意外事故殁于避难途中。

随着岁月的消逝,上海棋界的阵容也有巨大变化,张澹如、王子晏等
名手已先后退出棋坛。于是资历最深的顾水如与刘棣怀并峙为棋坛盟主,
另有魏海鸿与福建籍棋手陈藻藩,在棋界也有较高声誉,以上四人当时被
称为“四棋家”。

此间,上海中青年棋手进步尤为显著,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当推过惕生、
胡沛泉、董文渊等。过惕生早在30年代已与国内一流棋手如潘朗东、吴祥
麟等争胜,但遇到顾、刘等最强棋手尚有明显差距。抗战胜利后,过惕生
棋理愈明,1948年间,在刘棣怀让过惕生先相先的 6局棋中,过胜三负二
和一,晋升至互先。这一战绩标志着过惕生终于步入国内最高水平棋手之
列。胡沛泉早年在北京即有“神童”之目,30年代移居上海,被认为是“
国内名手中第一快棋”,旋赴美国流血约八年,归国后在上海棋界十分活
跃,他与刘棣怀对局亦多,当时水平比刘棣怀约差一先。董文渊围棋、象
棋皆优,40年代初期开始崭露头角,他绝少看谱,全靠对局时随机应变。
据说刘棣怀在相当一段时期中特别赏识董文渊的才能,屡次与董对局。可
惜董自幼缺乏教育,沾染了不少旧社会的习气,后来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1947年秋,“引水管理委员会”结束,因棋友陈伯庄(曾担任粤汉铁
路完成委员会委员长)在铁道部颇有势力,便推荐刘棣怀至上海铁路局总
务科担任文书工作,每月工资约一百多元,使刘棣怀一家暂时能过上比较
宽裕的生活。这期间他开始注意创作,曾讲评全部清代棋手范西屏、施定
庵所谓“当湖十局”棋谱,刊于《铁道杂志》,一时颇有好评。

由于此时张澹如闭门谢客已久,上海围棋活动的中心便转移至成都路
一带的“品芳茶楼”。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旧式楼房,楼面宽敞,足可容
二三十桌围棋,但此处来人庞杂,不是高手切磋棋艺的理想场所,于是在
顾水如等名手的倡议下,发起“星期棋会”,嗣后,得到围棋爱好者李德
之、徐润周、赵云浦、陆成爻、李倜夫、丁渠清等积极响应。他们采用轮
流坐庄的办法,邀请上海高手至宅中对局,并经常悬有彩金。此种形式,
在当时有利于围棋水平的提高。刘棣怀是对局数量最多的高手,所以他既
是“品芳茶楼”的主将,又与上述围棋爱好者经常交往。

五 承前启后

1949年 5月,上海解放,这座全国最大的城市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围棋这门“小道”,何时才能得到党和国家
的重视呢?但世道变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上海围棋活动日渐活跃
了,除了“品芳茶楼”外,“襄阳公园”与延安路上的“延安棋室”也先
后辟为棋艺交流场所。

这时期刘棣怀对局流传极多。暂且不论他下了多少指导棋,单从他与
国内名棋手进行的“升降棋”、“比赛棋”来看,数字也颇为客观,例如:

1949年 7至 8月,让胡沛泉定先 6局升降棋,胜四负二。

10月至11月,与过惕生分先 6局升降棋,各胜三局。

1949年12月至1950年 2月,刘棣怀、过惕生再次举行分先10局升降棋,
弈至第六局,刘胜五负一。后四局过惕生受相先,过三胜一负。

1950年 5月,王幼宸从北京移居上海。王幼宸早在民国初年已入北方
高手之列,但因对局机会较少,与国内最强棋手在水平上还有差距。王幼
宸到上海后,立即与刘棣怀进行20局升降棋,由刘让王定先开始,弈至第
十四局,王胜九负五,晋升至受先相先。王幼宸精神矍铄,对局态度异常
认真,晚年棋艺愈进,成为刘棣怀在上海的主要对手之一。

为了棋艺交流的方便,此时上海棋手深感应建立如实反映中国棋手实
力的“段位”制度。于是棋艺爱好者便自发地拟定规章,公推刘棣怀为“
标准四段”,即以刘棣怀的棋力为准绳,来衡量其他棋手水平的高下,大
致是:凡刘让先相先的棋手,可授予三段称号;凡刘让定先的棋手,可授
予二段称号,其余可由此类推。

例如:1950年10月至11月间,刘棣怀让胡沛泉定先下“试验棋”六局,
各胜三局,胡沛泉被授予二段称号。

1951年 4月间,刘棣怀让过惕生先相先下试验棋六局,仅至四局,过
胜三负一,被授予三段称号。

随后,再由已经获得段位的棋手分别下“试验棋”。不久,王志贤、
林勉、陆成爻、李德元等多名棋手均先后获得段、级称号。这一制度虽然
创自群众,但得到当时棋手的承认。接着,南京等地也制订了相仿的段、
级制度。

1951年间,上海举行春季及秋季围棋比赛,参加者有刘棣怀、王幼宸、
过惕生、胡沛泉、王志贤五人,结果王幼宸战绩优异。9 月,王幼宸晋升
四段,刘棣怀与王幼宸之争开始引人注目(过惕生未及赛完即赴北京任职)。

约1951年夏季,刘棣怀所属单位上海铁路局决定调刘棣怀到内地工作,
刘棣怀不愿携带家眷外迁,更舍不得多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上海棋友,经
斟酌之后,他辞去职务,回到茶楼继续从事对局。

当时向刘棣怀求教的棋手很多,刘棣怀也参加了由棋艺爱好者组成的
“段、级位混合赛”。但如果连中国最高水平的棋手,也只能长期出入茶
楼“蹲点”而无法安排合适的职业,那末,围棋振兴的希望也就微乎其微
了。幸亏当时上海有一位十分关心围棋命运的领导人--陈毅市长。

陈毅同志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爱好围棋。后来在长期战争岁月
中,他对围棋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解放初陈毅担任上海市长,不久,他
结识了一位上海棋界的老前辈杨寿生。

杨寿生是清末名手杨士珊的弟弟,自幼能弈,他家有恒产,收藏的围
棋扇子与珍贵棋子在上海相当出名。杨一生喜欢观看棋战,他阅历既深,
对上海名手的状况也了如指掌。正是这位杨寿生,把刘棣怀棋艺高超以及
失业在家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陈毅。

1951年底,陈毅派工作人员去看望刘棣怀,并送去了 100元钱。上海
市长亲自关心老棋手的生活,直至今日,刘棣怀的亲属还满怀敬意地谈论
着这件事。

几天后,陈毅邀请刘棣怀、杨寿生共同进餐,随后,又派人与上海文
史馆联系,介绍刘棣怀进入文史馆。及至1953年,文史馆破例接收未满60
岁的刘棣怀为文史馆馆员。

后来陈毅调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当他路过上海时,还经常约刘棣怀
前去对弈、共餐。

1954年间,刘棣怀曾应“北京棋艺研究社”之邀,北上与在京名手过
惕生、金亚贤、崔云趾、雷葆申等互先对局,此时过惕生棋艺已公认为北
方第一高手,从此他与刘棣怀并称为“南刘北过”。金亚贤的棋风豪迈善
战,擅长歼击,与刘棣怀以“治孤”见长的风格不同。棋界传有两句谚语:
“一子不舍刘大将,满盘追杀金亚贤。”所以刘、金之战每每现象环生,
令人目不暇接。

当刘棣怀进入上海文史馆时,顾水如因年龄稍长,已先一步成为馆员。
顾、刘二人从年轻时期便常在一起切磋棋艺,后来成为长期并世的棋家,
但自他们成名后,很少互相对局,一般偶然公开下二局或四局,总以平分
秋色告终。在那棋手命运沉浮不定的旧中国,最强棋手之间或许有必要保
持一种“平衡”。

到解放后,刘棣怀主要坐镇“品芳茶楼”,迭克群雄,被公认为棋界
的强者;而顾水如则常去“延安棋室”,此时他绝少下对子棋,也使人感
到高不可测。按当时社会风尚,鼓励各家毫无保留地公开技术,经动员后,
顾水如同意与刘棣怀分先下二局棋。对局前,刘棣怀还以为按过去双方下
棋的“老规矩”,不料这次顾水如全力以赴,一举连拔二城。

1955年 2月,上海市文史馆主办“上海围棋友谊赛”,这是解放后上
海首次由政府机关出面组织的一场大赛。刘棣怀、顾水如、魏海鸿、王幼
宸、汪振雄此际都是文史馆员,另有名手董文渊、曹钧石、林勉、王志贤、
陈修崇等,可谓群英荟萃,济济一堂,比赛气氛紧张激烈,对局记录从文
史馆直至“品芳茶楼”四处传递。4 月初,比赛成绩全部揭晓:魏海鸿荣
获第一,刘棣怀第二,王幼宸、董文渊并列第三,曹钧石第五。此战顾水
如发挥不太理想,胜四负五,与汪振雄、林勉并列第六,他负的五局中,
也包括了刘棣怀回敬他的一局。

经过这一场较量,刘棣怀的实力又一次得到棋界的公认;顾水如到底
上了年纪,感到力不从心,他向来对培养青少年棋手十分热情,便从此不
再参加比赛。此后,顾、刘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缓和,刘棣怀空闲时也到“
延安棋室”与顾水如相聚。

1955年后,我们兄弟(我和哥哥赵之华)经常去“品芳茶楼”。那里
聚集了许多上海知名棋手,指导我们对局的除刘先生外,还有汪振雄、王
幼宸、魏海鸿、王志贤诸先生,其中刘、汪两位先生对我们帮助尤多。刘
先生传授棋艺热情耐心,一丝不苟,每有空闲,就主动招呼我们对局。其
实,我们这些少年棋手在追随刘先生之前,都早已从师学弈,而刘先生对
此是毫不介意的。

据我所知,此间唯一奉刘先生为师的少年棋手只有无锡的陈锡明,记
得他初从刘先生学弈时,曾师生合影,留为纪念。但即便是陈锡明寄居上
海期间,刘先生也从未给予任何特殊照顾,他对待少年棋手一视同仁,不
分门户,无私地传授棋艺,作为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国手,胸襟是颇
为豁达的。

在“品芳茶楼”中,一般棋手都有自己习惯的活动“地盘”。或许由
于棋手们对刘棣怀特别尊重的缘故,他的对局总被安排在茶楼中央一带进
行。在这里,与刘棣怀交情莫逆的当推汪振雄先生,他比刘棣怀小5 岁,
颇有文才,棋风柔和明快,为人风趣而爽直,待朋友很讲义气。汪有时也
会用诙谐的语言指责刘棣怀有些着法“霸道”,对此,刘棣怀只是和蔼地
一笑了之,看来对汪的见解他心中还是默许的。据说汪振雄在棋艺成长过
程中,刘棣怀对他帮助不小;而刘棣怀平时较少写作,因此也十分钦佩汪
振雄在文字方面的功力。

至50年代中期,刘棣怀等老一辈棋手感到普及围棋知识的重要意义。
刘棣怀便与王幼宸、汪振雄、林勉等名手合作,编写了一套丛书,计《怎
样下围棋》、《围棋定式基本知识》、《围棋布局初步》、《围棋中盘战
术》、《围棋官子知识》等五册。这套丛书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了围棋的
基本知识和战略战术,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

1056年底,刘棣怀赴北京参加“全国围棋邀请赛”。

1957年 8月,上海市举行规模较大的首届全市围棋比赛,共80人参加。
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结果刘棣怀艺冠群雄,夺得冠军。
紧接着,刘棣怀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围棋比赛,这一次刘棣怀出师不利,他
虽然战胜了主要对手过惕生,却失手负于江苏名手陈嘉谋与安徽青年棋手
黄永吉,屈居第三名。

1958年间,刘棣怀再次夺得上海冠军。11月,他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
全国比赛。刘棣怀重振旗鼓,显示了“南刘”的实力,以七胜一负的优异
成绩夺得冠军。王幼宸、过惕生获二、三名。

全国比赛结束后,上海市体育宫成立“围棋集训队”,刘棣怀、王幼
宸及少年棋手陈祖德被选入队,不久,又调入魏海鸿、汪振雄和少年吴淞
笙。在刘棣怀、王幼宸等前辈国手的悉心辅导下,陈、吴棋艺迅速进步,
后来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九段棋手。

1959年,围棋被列为第一届全运会竞赛项目之一。9 月,围棋决赛在
北京举行,刘棣怀以刘胜一负的成绩再次夺魁,他创造了62岁高龄荣登全
国冠军宝座的记录。

第一届全运会后,上海棋社创办了解放以来第一家围棋定期刊物《围
棋》,刘棣怀、顾水如、曹钧石、徐润周、林勉等老一辈棋手都参加了月
刊编辑工作。月刊中有关技术方面的稿件均由刘棣怀最后负责审阅,他工
作认真细致,使《围棋》月刊的质量得到保证。后来他又担任了《围棋》
月刊的副主编。

1960年 6月,在陈毅同志与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的共同倡议下,
迎来了首次日本围棋访中代表团,代表团由濑越宪作(团长,名誉九段)、
桥本宇太郎(九段)、坂田荣男(九段)、濑川良雄(七段)、铃木五良
(六段)5 人组成。此时中、日围棋实力悬殊,因此赛前商定由中国棋手
执黑先走,尽管如此,双方仍显得几乎不成对手。

在全部三十五局比赛中,我国棋手负三十二局,和一局,仅胜二局,
真是一场惨败!但由此也反衬出其中“二胜”确实来之不易。这所胜的二
局都是6 月14日在上海进行的。其一是王幼宸胜日本濑越宪作名誉九段一
子,另一局就是刘棣怀与濑川良雄七段之战。

这局棋堪称是刘棣怀后期的代表作,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顾这场激战
时,仍能感到全局波澜迭起,生机流动。此局刘棣怀在布局阶段已占有较
多实地,面临濑川的竭力反扑,刘棣怀显得胸有成竹,充分发挥“耍大龙”
的绝技,左冲右突,将白方包围圈捣得千疮百孔。双方激战近 200着,濑
川眼见水尽山穷,棋势破碎,只得推枰中盘认输,中国棋手在对子条件下
终于第一次击败日本七段高手。

局后,濑川良雄对这位年已63岁的中国棋家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六 桑榆晚景

自从首次中日围棋比赛过后,刘棣怀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了。尽管他在
对局时,还是那样勇往直前,那样充满着自信,可是,作为竞技项目的围
棋,每当两强相遇,进行激烈抗争之际,一个棋手的才智、精力、耐力总
会无可掩饰地表现出来。此间,刘棣怀的漏算情况有所增加,一向较高的
胜率,也开始起伏不定,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呈现出下降趋势。旁观者明,
岁月到底不饶人!

1960年10月,刘棣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比赛,经过一场激战后,
冠军被安徽青年高手黄永吉夺得。王幼宸、陈祖德分别获得第二、三名。
“北过”、“南刘”仅得第四、五名。一次比赛的成败固然不足以评定水
平的高下,但“南刘北过”的盟主地位无疑已经动摇。刘棣怀的年龄比过
惕生又长10岁,作为一名棋手,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

不久,刘棣怀又与全国各地名手云集北京,加紧训练,准备再次迎战
日本围棋代表团。

1961年 9月,日本围棋代表团来访,团员有曲励起八段、小山靖男七
段、伊藤友惠五段(女)和菊池康郎、安藤英雄两位业余棋手。其中除伊
藤友惠外,均为中青年棋手。

比赛商定在分先条件下进行,双方固定对手互下五局。这样捉对儿厮
杀,对于我国的主力,尤其是年迈的刘棣怀、王幼宸非常不利,因为对手
比他们年轻得多。刘棣怀作为中国一号主力,又一次挑起大梁,迎战曲励
起八段。

曲励起是日本名手岩本薰的弟子,他与刘棣怀有近30岁的年龄差距。
那时,他正处于竞技状态的极佳时期,就在来访的前一年,荣膺日本“围
棋选手权战”优胜。曲励起棋理清晰,又擅长战斗,平心而言,刘棣怀确
实技差一筹,难以与之一争胜负,双方激战 5局,刘棣怀均告负。经过这
场较量,中国棋手清醒地领悟到一条简单的道理--中国围棋要赶超日本,
非靠一代新人不可。以刘棣怀为代表的老一辈棋家,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
努力。

1962年夏季,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出访,由李梦华任团长、刘棣怀任
副团长,在日本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友好访问。

中国围棋代表团先后在东京、大阪等地与日本棋院、关西棋院的职业
棋手及日本业余界棋手进行交流;同时又到奈良、箱根、热海等著名风景
胜地游览。在这片被称为“围棋王国”的土地上,代表团无论走到哪里,
都受到日本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访问期间,刘棣怀先后会见了许多新
老日本朋友,其中有早在30年代就曾与刘棣怀对局的棋手安永一,前两年
间访中的棋手坂田荣男、小山靖男等;德高望重的日本棋界元老濑越宪作
还特地与刘棣怀手谈一局,表示彼此钦慕之情。经此次访日,刘棣怀对日
本自德川幕府以来围棋发展的情况,日本“棋院四家”的盛衰,以及日本
近代围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1月,刘棣怀赴合肥参加全国围棋比赛,他的战绩已不尽理想,但刘
棣怀与福建青年棋手罗建文的对局却被评选为比赛的佳局。此间,“中国
围棋协会”正式成立,刘棣怀与廖井丹、孙乐宜、姚耐等七人,被选为中
国围棋协会副主席。

1964年 2月,国家体委首次授予围棋手以段位称号,刘棣怀、过惕生、
陈祖德、吴淞笙4 人被授予五段。这是当时我国棋手的最高段位。

5 月,他到杭州最后一次参加全国围棋赛。这年他已67岁高龄,他虽
仍象往常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盘棋,但着法已不再具有当年那种令人感到
可怖的威慑力。这次年轻棋手囊括了比赛的前三名。

此后,刘棣怀退出了比赛第一线。他在编辑《围棋》月刊的同时,继
续辅导新手。那时上海棋社培养的大批少年棋手如华以刚、曹志林、邱鑫
等,无不先后得到他的热情指点。

刘棣怀这样一位倍受棋界人士尊重的老国手,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
国的围棋事业。他有老伴,也有儿女,家庭生活美满,按理说,他可以在
安定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晚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 5月,一阵政治
狂飙席卷中国大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具有悠久历史的围棋医术,自然免不了有“四旧”之嫌,随时要被列
入撤销项目,《围棋》也被迫停刊。

刘棣怀这个“权威”,从“靠边站”到“监督劳动”,那是自然的。
接着,吴兴路上海棋社关门,刘棣怀等棋手又返回到上海市体育宫,这时
他已年逾70。

一次,在清理房间时,因室内光线背暗,刘棣怀又年迈眼花,无意中
扫出一张领袖肖像,惹下了麻烦,被批判了一阵。随后,他又被安排到上
海游泳池,在那里管出租游泳衣物,约在1970年退休。

他的家靠近上海虹口公园,退休后常到公园散心,上海一些棋艺爱好
者也闻风前往,请他指授棋艺。

这期间,虹口还有一所小学围棋开展得十分活跃,便邀请刘棣怀去学
校向小朋友讲解普及围棋的积极意义,鼓励小朋友们力争上游,为国争光。
这个学校后来还向上海市队输送了数名优秀棋手。

后来,他患了中风,身体大衰,进入了风烛残年,只能在家中应接来
客了。渐渐地他已无法记起来客的姓名,但围棋仍然不离手,一直下着、
下着....

这时与刘棣怀对弈的以老棋友居多。他们过去均非“刘大将”敌手,
而今却棋艺不断“提高”,其中有位名叫黄鸿骞的老船长,已晋升至与刘
棣怀平摆了。围棋艺术以它诱人的魅力,将这些老朋友长期吸引在一起,
久久保持着真挚的情谊,也给他们在垂暮之年增添了不少乐趣,真是“共
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中强加在刘棣怀身上的不实之
词,被全部推翻。

1979年间,他再度患病,终于不起。11月28日,刘棣怀与世长辞,享
年83岁。

我国围棋事业日益昌盛。但即使再过百年,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桐城
籍的围棋大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3-23 1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围棋大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