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之镜:动物与人性的双重回声
——观看纪录片《生来为何》第三集《动物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
一 “自私的基因”, 他们这样称呼—— 一种工具,一扇窗, 用来打开我们内心深处 那片野性的沉默。
如果人类互相残杀, 等于自断未来。 于是,进化得出答案: 合作,更合算。 道德, 不过是求生的巧妙本能。
二 “动物本性冷酷”, 有人这样说。 宗教也认同: 我们有两面, 一是野兽, 一是灵魂。 上帝赐下律法, 让我们束缚内心的兽。
科学没有否定, 只是换了说法—— 用理性代替灵魂, 用基因代替兽性。
三 一位研究猩猩三十年的专家, 反对所谓“文明只是薄板”的说法。 人类的内心, 不只是阴暗; 如同银背大猩猩—— 光与影交织而成。
他说, 最极端的暴力, 只是少数人的错乱, 不是我们的本质。
四 主持人曾与一只小黑猩猩 共同生活五年, 它被放归自然, 不久病逝。
珍·古道尔说: 它是因“被遗弃”的感觉, 抑郁而亡。
五 “合作, 是进化论中遗漏的章节。” 一位数学家建模模拟, 发现背叛与合作, 如藤蔓与石壁, 缠绕共生。
没有合作, 没有任何物种 能够存活。
六 公平与共情, 并非人类的专利。
猴子若拿到较好奖赏, 会因伙伴所得不公而拒绝; 若它自己吃亏, 也会愤然扔掉。
这不是理性判断, 而是 本能的回响—— 共情是直觉, 不是推理。
道德, 是从泥土中生出的草木, 不是从天上传下的圣旨。
七 语言,是分界。 珍说: 黑猩猩不能问“为什么”, 不能建立宗教, 无法将信仰跨代传递。
但她曾见过, 一只猩猩 在瀑布前 跳舞。
八 “我该不该?” “这是对的吗?” 这, 是人类所独有的鸿沟—— 明知其错, 仍选择踏入其中。
九 这部纪录片 不告诉你答案, 只递给你一面面镜子—— 有的裂开, 有的清晰, 在不同角度 映出 你是谁, 也许, 你还可能是谁。
第二部
他们说, 这是部关于动物的片子—— 可它一直 在讲我们自己。
不是獠牙, 不是毛发, 而是那双 在伤害之前 犹豫的眼睛。
道德, 不是刻在石板上的戒律, 而是 肌肉深处的低语, 血液间共享的悸动, 黑猩猩心口 那一阵 无声的颤抖。
那位曾抱小猩猩的女人, 像抱婴儿一样, 在它因悲伤而亡时 泪流满面。
科学家用算法 替代神的命令, 他说: 公平, 不是发明, 是祖先的遗产。
一只猴子 拒绝了甜美的葡萄, 因为伙伴只得到了黄瓜—— 不是因为它饿, 而是因为它知道: 哪里出了问题。
它知道。
瀑布前, 一只猩猩 跳起了舞。
在没有文字的丛林中, 也能感受到 敬畏的光—— 这就足以唤起 我们内心 最初的神圣。
这部影片没有结论。 它只是递来镜子—— 每一面 映出一个可能的“我们”, 一个 尚未成形的未来自己。
我们探寻动物的内心, 不是为了了解它们, 而是为了—— 重新 想起 我们自己。
附:
吴砺 2025.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