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废墟中抓住的奇迹: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
——观看纪录片《战后日本景象第一集:经济奇迹》
一
在疲惫稍稍退却的时刻, 我总会不自觉地寻找 带着“知识”的影像—— 就像干裂的大地, 在某个瞬间,想起了雨水的声音。
这不是夸张, 是渴望, 是太久未曾被滋养的心。
我点开一部纪录片—— 2015年,只两集, 却藏着一整个国家的重生之语, 一段从废墟走出的 文明史诗。
不到二十年, 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年, 三十四岁的下村治, 走入战后的东京, 在黑市的喧嚣中, 像医生读脉,解析物价的跳动。
他看见了国家的动脉—— 消费的渴望, 制造的冲动, 那是一种和平的引擎。
他相信: 战争起于贫穷与失业, 而增长,是避免灾难的出口。
冷战来临, 意外地, 为日本注入一剂强心针。 两年后, 朝鲜战争爆发, 又一次机会从战争中洄游而来。
但战争终将结束。 而失业, 再度席卷街头。
轻工业兴起, 纺织成为希望的布匹, 但官员不满足—— 他们梦见重工业的力量, 梦见钢铁、船舶, 沉重却坚硬的未来。
1956年, 多数人悲观看待前路, 唯有下村治, 坚定预言十年以上的高速发展。
池田勇人上台, 借力于下村的理论, 提出“十年收入翻倍”的宏愿。 恰逢人口红利风口, 一个愿景,化为现实。
1970年, 日本已成为经济巨人。
他们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就像多年后的中国, 在改革中 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1973年, 石油危机如雷击, 击中日本高速发展的电网。
下村判断: 日本进入零增长期。 这一次, 他错了。
八十年代, 泡沫如幻梦升起, 光滑、完美, 在沉默中不断膨胀。
直到—— 一场漫长的停滞 静静降临。
二
从废墟中, 一个国家站起—— 不是靠烈焰, 而是靠工厂、公式, 和对未来无声的信念。
这不仅是复苏, 而是一场自我重塑。
钢铁在瓦砾中扭曲, 但思想的火苗 却从未熄灭。
下村治, 在混乱中捕捉一束微光: 消费的欲望, 制造的本能—— 他将其命名为和平的引擎。
当众人预测停滞, 他却看见 十年的繁荣蓝图。
池田登场, 带着远见: 十年收入翻倍, 让这个曾跪地的国家 重新挺直脊梁。
但这不仅是日本自己的奇迹。 历史敲门—— 穿着军靴,带着冷弹。 冷战、朝鲜战争, 在阴影中 点燃了日本工厂的晨光。
援助披着战争的外衣, 利润戴着外交的面具。
1970年, 日本高高屹立——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仍回响着核爆余音的星球上。
可这一场上升并非坚不可摧。 石油,从燃料变为烈火; 1973年,裂痕从梦中蔓延。
下村说: 零增长时代到来了。 可他错了。
泡沫经济如海市蜃楼, 在光中漂浮, 在无声中膨胀, 直到…… 静默的崩塌。
不是失败, 而是历史的凝思。
这部纪录片没有颂歌, 只有记忆。
日本的奇迹, 不是天赐, 而是从机会中夺来, 从理论中锻造, 从苦难中挣得。
但正如所有奇迹, 它的代价, 总在光芒之外, 悄然等待。
附:
吴砺 2025.5.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