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 I! O" N' f. x《声色》篇多着眼于文章的形式方面,姚永朴指出:“所谓声者,就大小、短长、疾徐、刚柔、高下言之;所谓色者,就清奇、浓淡言之,此其分也。”声与声调、声律有关,姚永朴认为古文亦应当重视声响,色则“所以助文之光采”,主要包括炼字、造句、隶事三方面。这些分析巨细无遗,纤悉备至,有力地推动了创作论的细化与深入。- z* f8 I+ N* c* b' ?
8 I. { Z4 `' p9 ?《文学研究法》对风格论也有所发展。桐城派文章风格论以姚鼐的阴阳刚柔说最为著名,其他则虽有所论列,但都属于零星谈及,缺乏系统性。姚永朴在《刚柔》之外,又撰《奇正》、《雅俗》与《繁简》三篇,对桐城派文章风格论进行了整合。 6 U4 _0 s- e& ?4 v- z! t 9 A# h; ~, v* c, ?7 R《奇正》篇分析了奇与正两种文章风格,认为古今文人好奇,在于“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而且“为文章者,说平实之理,载庸常之行,最难制胜。必力去陈言,标新领异,然后为佳”。但是“奇”作为一种文章胜境并不是容易达到的,“此种文字虽极可喜,然非根本深、魄力厚,而以鸷悍之气、喷薄之势、恢诡之趣、倔强之笔、浓郁之辞、铿锵之调行之,必不能窥其奥窔。使初学而骤希乎此,其流弊可胜言乎?”- Y5 X. S2 O' d3 s5 O6 c( X# O+ x
; ]7 `5 {" l/ Q, Y( a4 N
而且“奇”当出于自然无意,不可造作,“诸子一有意为奇之故,文章日流险僻,而不能造于自然,势将授人以口实”。因此文章当取法于《进学解》所说的“《易》奇而法,《诗》正而葩”,在“奇”与“正”间找到平衡点,“盖奇而不法,险僻而已,非奇也;正而不葩,肤庸而已,非正也”。# B2 C% p% I* v! g( A8 ^
4 ~! j) _# ?) `4 h4 R# n
《雅俗》篇则强调文章要分辨雅俗。这首先要求“绩学”,学识丰富自然有助于“免俗”;其次要“洗心”,因为“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胸怀与气度,故而洗心饰志、脱弃势利是文章“雅”的根基;此外“修词之功,亦不可少”,因为雅与俗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强调文字修饰之功是从文章形式方面对“雅”提出的要求。但这些仍显不够,姚永朴认为:“但欲为佳文,又必待有好题目而后可。”因此文章必须有为而作,依违庸世、敷衍成文,是肯定不能就雅去俗的。 ; }; p! }4 Z, R& \" | 9 y7 V* h8 L7 C: _《繁简》篇讨论文字风格的芜杂与简约。姚永朴指出:“古人之为文章,无分于繁简也,惟得其宜而已。”认为文章的繁简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但是“自世之不善于文者,或义失之赘,或辞失之芜,于是尚简之说兴焉”。姚永朴指出“简”固然可贵,但“亦有过简而文反不畅者”,因此“文章既因事体之大小,而有详略之分;则篇幅或长或短,自不能不分求之”。这仍然强调了繁简必须符合文体的要求与表达的需要。 # H* k6 ]* V$ h& e ) b8 K: o( a( a6 Y$ }$ T G《结论》一篇阐述了对“方法”应持有的态度,可看作是对所有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与超越。他认为为文“始必有人指示途辙,然后知所以用力,终必自己依所指示者而实行之,然后有得力处”,重视自行悟入与实行工夫,强调“方法”的引导作用,更强调对“方法”的脱化。这样,文章理论才是与个人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也才是有活力的。1 w1 V7 |: {; g9 M2 u6 [& r
" z# R1 {/ M; v6 }7 E
从理论建树来看,《文学研究法》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更多的新鲜理论,它将桐城派各期重要文章观点加以整合,并对零散的看法进行深入细化。姚永朴的努力增强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系统性,其著作集派别理论之大成。3 T% E1 l; w( c$ z% R7 r. w
% Q; T! R9 X3 z0 n 二 取法《文心雕龙》- @' X9 E& B) K+ }& {; M- \; W3 ]
1 ?+ u; j6 k- {& ?$ S( b% r《文学研究法》作为文话著作,较有理论系统性,这与姚永朴有意识地取法《文心雕龙》有一定的联系。其弟子张玮曾指出此书“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揭示了此书在结构、体例方面的特点。0 a- o. T7 |5 e+ c6 z
3 F: y3 j! `: j4 Q
《文学研究法》共四卷二十五篇。卷一《起原》等六篇主要探讨文章的根本性质,相当于本体论;卷二《运会》、《著述》等六篇从总论与分述的角度阐释文章体制特点,属于文体论;卷三《性情》等六篇结合创作情况论述写作的重点问题,约对应于创作论;卷四《刚柔》等六篇主要分析文章风格,近于风格论;《结论》一篇是对全书的总结,对应于《文心雕龙》的《序志》。 2 }8 _& e5 c1 F9 R* x/ b j/ N) ]$ u# k' R可以看到,这种结构安排惬当全面,和《文心雕龙》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的体例很接近。在一些单篇的结构方面,姚永朴对《文心雕龙》也颇有取法,如《门类》、《著述》、《告语》、《记载》论及各种文章体裁,先称引古语进行文体界定,然后论述其体制特点,并标明代表作品,与《文心雕龙》中先定义后阐释且“选文定篇”的文体论模式如出一辙。/ j( z; P0 \$ V( _
+ i: M) L1 ?( U
% a* s8 u' U/ I1 ?' Y ( U' m5 k; W" h' u) G( `在具体内容上,姚永朴也吸收了《文心雕龙》的见解。《运会》篇总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晋宋以前则完全采用了《文心雕龙·时序》,其后部分则沿用类似《时序》的正史文苑传序;在论及各代文章特点互有不同时,也采用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点。' T) i+ s8 c0 }3 @# j. O o4 }& V$ U# S
3 D- K# U# b* U3 S% G! c& P4 H
《性情》篇借鉴《文心雕龙·情采》,主张“为情造文”。姚永朴强调作品的个性特点,认为“既为文学家,必独有资禀,独有遭际,独有时世,著之于辞,彼此必不能相似”,也就是《文心雕龙·体性》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的见解。 & ]. Q' U! N3 `1 Q, H+ W" m/ f% Z& Z3 q( a% T# X3 H% W3 x$ g
《气味》篇论述文气,引用《文心雕龙·风骨》:强调刚健的风骨之力对于文章“意气”的重要性。论述要善于养气,不可耗损时,则汲取了《文心雕龙·养气》的观点,主张“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B9 t0 g# f1 p5 y+ v- o/ J7 Q
& x8 o* |% S o. O9 P* ^- a/ U7 T《格律》篇阐发文章的体制特点,先征引《文心雕龙·定势》,总论章表奏议、赋颂歌诗、符檄书移、史论序注、箴铭碑诔、连珠七辞的文体风格,然后分类论析,秉承了《诠赋》、《颂赞》、《铭箴》、《诔碑》、《哀吊》、《论说》、《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诸篇的论点。 8 ]' ~* P& R2 `- a7 V: X 0 _0 M* J' ?! o0 S. W在论述单篇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时,又采纳《文心雕龙·附会》“附词会义”的纲领。《声色》篇论述声调对于文章的意义,有取于《文心雕龙·声律》中“声有飞沉,响有双叠”以及“和”、“韵”的观点。探究文章形式技巧时,则借鉴了《炼字》中避诡异、省联边、权重出、调单复等方法和《丽辞》中戒不均与孤立两种弊病之说。3 n+ n {1 M, ?# o! X(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