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7|回复: 0

[散文] 《超现实梦幻色彩画家——德尔沃》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9-30 1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现实梦幻色彩画家——德尔沃》


                         (一)


翻阅《超现实梦幻色彩画家——德尔沃》/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5(世界名画家全集)

看这本画册的封面,是一个现代裸体金发女郎,站立在一幢二层楼房前的小广场上。虽然是全裸的模特,右手弯曲放在左侧乳房下方,却如服装店中的裸女的模型,已经现代的塑料制品化了……似乎没有了情色的感觉……

看封底上说德尔沃(1897-1994)是20世纪的伟大画家之一,以绘裸女为生。这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以《花花公子》这样以有名年轻女性裸女高清晰的彩色照片为生的期刊杂志存在的时代,一个画家还能生存下来,并且还被称为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是什么角度看和表现人体?

这个画家这么长寿,接近一百岁,这在中西画家的世界里,都十分的罕见的老寿星。是不是因为他成天看着美女的美妙的裸体,乐不思蜀,忘记自己还要去死亡之地狱这件事了?

画册第一页是画家的彩色照片,带蓝色的中国式的毛线编织的老头帽,帽子边子边上露出了部分弯曲的白发;身穿粗麻花格的外套,左手扣拿着画板,右手拿着画笔,在照片在下三角地带侧身对着镜头,老头放松,他的目光落在如墙面一样的一幅现代的带楼梯、有两个穿衣女郎的、现代建筑的大画面前……

看这老头活得很轻松,很有精神气……


我有一个习惯,一页一页地向下看画册,决不想提前翻看后面的页数,以防自己失去新鲜感,尤其你想写点什么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感觉,若是你不及时记下来,你看第二遍就可能麻木不仁了,你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

《车站小广场》(1963年),这是让我印象颇深的画面,月牙如钩挂在一小车站的上方,小广场上的十个人,却如塑料制品般的、无动感地凝固在小广场不同的位置上……塑料模型设计式的图案,用图案装饰设计风格,或许更准确地反映这个画面……

这就是一种标新立异,构成了一种风格……

《向儒勒·凡尔纳致敬》(1971年),一个现代的金属支架上走廊中,右侧有一男一女蜡像式的裸体站立,左边两个男人穿着整齐,一个看手上物体,一个老头摆着一个姿态;走廊后面的背景,却有一百多年前船在天际线上……这真的是超现实风格……

对现代西方世界的画家而言,独创的风格特点,是一个艺术家想永生的唯一途径。绘画技术性的创新能力,是大家追求……

“德尔沃转向表现主义的画风固然深受恩索尔影响,但更具关键的因素乃是:德尔沃在画中融入了新的体验,其一就是1934 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米诺陶尔’展(1Expo Minotaure)中,他看到了契里柯的作品,其二便是1932 年在布鲁塞尔参观斯皮茨尼博物馆的经历。


斯皮茨尼博物馆(Musee  Spitzner)19世纪中叶法国斯皮茨尼博士开设的卫生博物馆,馆中以蜡像塑造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人物或病人的症状等。根据德尔沃的回忆,博物馆入口两侧装饰着19世纪写实风格的绘画,一边是精神科医师向学者或学生说明有关歇斯/健坦等病症的画面,对面一边则是小孩接受诊疗的情景。人口处卖门票的女孩被骨骸环绕,再往里面是有蜡人像横躺的玻璃柜子,蜡像名为《沉睡的维纳斯》。‘这里留给我强烈的印象,即便许久之后也无法忘怀。’德尔沃曾说。

参观斯皮茨尼博物馆的震撼显现于他的作品中。1932 年的《沉睡的维纳斯》(现已不存),描绘的正是斯皮茨尼博物馆的维纳斯,展现了他最初的震撼。为了同时表现眩惑和恐怖,他运用了豁达自由的绘画语言及超现实主义的技法;他以‘斯皮茨尼博物馆’为题的作品有二幅。此外,当德尔沃还是小学生时,在生物教室中看到骨骸的记忆也在此刻重新被唤醒。

斯皮茨尼博物馆的创设意图乃在于启蒙人们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但是,博物馆不也就像是一场热闹的魔术杂耍!德尔沃对斯皮茨尼博物馆特别关心,也正因为他对魔术杂耍的世界深感兴趣之故;不是对活生生的人,而是被当成魔术般的人类,一种奇观般的兴趣,这是参观斯皮茨尼博物馆之后,德尔沃深受冲击,心中浮现了此种想法。不可思议的、奇形怪状的事物,触及记忆深处的事物,都犹如魔术一般,让德尔沃的绘画方向逐渐清晰呈现,同时激发了他的想像力和不安感。

斯皮茨尼博物馆的影响导致一位真正艺术家的诞生。德尔沃日后曾如此表白:‘在斯皮茨尼获得的观感震撼了我,这确实是我生命中重大的转折点。老实说,这更早于契里柯的影响,但是两者对我具有相同的意义。斯皮茨尼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绘画的思考。当时,我确实感觉,那儿有一种戏剧张力,就是表现绘画性的戏剧张力。’这段言论阐明了斯皮茨尼博物馆和契里柯作品的平行关系和他对戏剧性造型的体验。1941 年的代表作《不安的街道》可说明他这一阶段的所思所感。”P21

用蜡像来表现人类,原是蜡像馆的技术创新手段——被一个画家借用,作为终生受益的绘画风格——这是一个苦苦追寻与别人不同的、艺术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结果……加上人的骨骸,联想小时候生物课中的骨骸——画家或许有万事皆空的感慨,这些就发明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侍女们》(1977年),两个着连衣裙子的年青女子一个正面一个侧面,左边一个立镜中有那个正面女子的部分背影,右侧后方一个躺坐的裸女,右侧一个侧坐的祼着上身的女子,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梦中般的呆立,而画面中间是横着铺地砖的屋前宽松休闲道路,更后方是牧场小山头,紫蓝色天空与灰黑云层相互映衬……很是梦幻泡影中的世界,半清醒半呆痴的透明感的梦世界……

《夜之海》(1976年),这是第一幅真正给我强烈印象的画面,一轮明月挂在左上角,月亮照亮了四个裸女,左边两个坐在地上,中间站立裸女手拿着横笛呆立着,右边半立坐在圆蹬上肌肤全白的金发裸女,而且裸女白亮不是月亮照亮效果,这是人的想象……海平面式的一半半黑色的背景,月光照亮画面的下半画面大半区域,月亮自己也十分的姣白,还有右上角的一点树枝——这是特别独特月光下的诗意……

我突然产生一个创作的冲动:摄影家可以在月亮升起的海边沙滩上,先拍出月光海面,再拍人工灯光照射下裸女模特儿,仿这幅画面意境,创作月亮女神来到人间的超现实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这么呆立裸女,而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维也纳从海上诞生的形象……

当然,我只是空想,我不会摄影,更找不到裸女模特儿……

这本画册,开始不断让我惊艳。

《都市的入口》(1940年),画面以想象的古代空旷的接近废墟的街道为背景,左下角一个裸上半身的青年男子翻看地图,路中央站着裸女,背后用手背缠着黄色的绒被单,右侧站着古希腊立柱式的裸女,最神奇的是天空青白,青蓝,渐渐变色到上空的蓝黑,而初春的树上不多的叶片印在天空中,很美很美……

画面有古希腊雕塑式的平静,在如水春光无限的天空,肉色的祼女,真是太有想象力了……

《办公室的骷髅》(1944年),这是将办公室中活着的人,用骷髅的方式画出来……这表达生死之困惑……任何办公室活动的人,都不过是几十年后的骷髅,死亡前的活动衣架而已……这真是人类最糟糕的死亡意识……

《大型骷髅》(1944年),在房间中站着的人,变成了活着的骷髅……

《沉睡的维纳斯》(194411月),趟在床上是裸体妙龄美女,站立后面的,左边有两具骷髅,右边有一个去皮的站立人体医学解剖结构模型,墙面上有人体解剖结构图解教程图,正中间是人间的远山好风光……这是生死之困惑……

我突然想到,若是以西湖春天的白堤春晓为背景,中国画家能否画一个裸体西施,走在白堤上的超现实的主义的画面?如果我是画家,立即组织实施这个画面……

《斯皮茨尼博物馆》(1943年),走廊上的人类骨架,赤祼站立男子,显然是困惑于生死:如此赤裸裸对比,一个半裸上身的年青女子,闭眼站在骨架前,右角几个沉思的男人——这是生死之惑的表达……

《呼喊》(1944年)这是裸女与骷髅同立阳光灿烂世界之中……

《埕葬图》(1957年),在墓穴中躺着的是骷髅,在对着墓穴悲痛欲绝的八个骷髅,这真是人类生命的悲剧,所有人都会变成骷髅,只是活着的人并不知自己也不过骷髅……这是画家对生命的感悟……

《埋葬》(1953年),《基督受难》(1951年),《看此人》(1951年),《磔刑图》(1951年~1952年),活着的死去的,全是以骷髅来画出……

这将基督受难图中的基督画成骷髅,这是真正的西方画家的创新精神所致……

《影子》(1965年),《队伍》(1963年),这里面的风景,真的画得非尘世般的仙境,轻松明快的色彩……
    我不再更多的叙述德尔沃的画面了,难得一见的看到一个现代画家的作品,能够如此的吸引我的目光,而且还是大部分画面,让我觉得颇为意外的惊喜和感受到其诗意……
    画家在情.色的表达上,更多的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式的平静,他的画面也呈现另一个时代的清冷,有日本人近代绘画的清淡色彩,但有更多实在的诗意……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出现伟大的人体画家,以呈现东方人的人体美。为什么不能出现中国的现代德尔沃呢?配上东方特色的彩色的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景色,将东方人体的美,在这样的景色中展现,这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可以填补东方空白的伟大工作和事业啊……

或许,我真的应当有一个同学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这样,在我看完这套世界名画家全集后,我才有机会为中国现代绘画事业,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为中国下一代绘画人才,提出一系列有创意的外行的指导意见,使中国绘画人才从此百花齐放,天才辈出……没准还会使我会活得像德尔沃这老头一样长寿……

只是,这前提并不存在,我只能在文字上,发挥外行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吴砺
2019.9.29



                            (二)



附录一:《超现实梦幻色彩画家——德尔沃》摘录:

“比利时20世纪最出色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 - 1994),是一位在精神上趋向超现实表现的艺术家。他没有实际参与任何超现实主义的活动,只是受到马格利特和契里柯的影响,画作从印象主义转向超现实主义的梦幻风格。

德尔沃1897年出生,1916年进入布鲁塞尔的美术学院。从20岁到 30岁,绘画属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作风。他获得国际的声誉,是在创作出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作品之际。以写实的笔法描绘梦境中、眼睛凝视前方的半裸女性。画中情景似乎是熟悉的现实景物,但又非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实景。这种虚拟的女性邂逅景况,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作了讽刺。深沉而忧郁的女性,陌生而又孤独的感觉,成为德尔沃艺术表现的主题。有时他甚至将时空拉远至遥远的古希腊时代的理想世界,是他潜意识的解脱与自我满足的乛l一种具体化。

德尔沃的绘画,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假借了存在物、场所、主题,创造他想像中的光景,身材修长的女性们,造访失乐园,忘却了过去与现在,踏进一块全新的旅程,给人奇妙的视觉印象。

正如德尔沃的绘画创作自白:“一幅艺术作品,必须让它能令人体验到一种快乐,那种旅行者发现的快乐。当我在画画的时候,我随时保持这种想法,一幅画应成为我们能在那儿生存的一个场所。”他把超然的幻想景物——裸女、火车站、宁静的乡村、空寂的小路、荒野的小屋、骨骸等,细致地描绘到画中,心中的诗情,如梦幻地涌现,散发出迷人的艺术气氛。P000

西方现代绘画史中,保罗,德尔沃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的极为特殊。在漫长的绘画生涯中,他承袭早期所受的影响,累积后期辉煌成熟时期的经验,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如梦如幻的绘画风格。他的画风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因为他将绘画与朦胧的意识融合,虽然以别人为借鉴,却能够不为他人画风所役,在欧洲超现实主义画派中,德尔沃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人。

保罗·德尔沃的作品中,并没有所谓的静物画,即便是学生时代的习作亦是如此。1920 年以前的作品以风景居多,20 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的构图则以女性为主。此后,静物则与女性的主题合二为一,产生了德尔沃独特的“全裸女性风景”。就 20 年代的风景画而论,其中有少数二三幅描绘田园,但大抵均是市区街道的景致,描绘了建筑物、街道或车站等。总而言之,德尔沃很早就对人工的空间有高度兴趣,废墟、古希腊罗 马的都市,都是德尔沃描绘的虚构都市的原型,根植于他对此种人工空间的高度兴趣。

但是,30 年代起出现的虚构都市与全裸女性为主体的人物群像,与其说是人物画或风景画,更让人感觉近似静物画。德尔沃曾论及他画中的人物:“大半是女性,这些女性都如同雕像,并不具官能性。”这句话似乎暗示着德尔沃将女性与雕像做等同的思考,表现她们也就像描绘同为人工物体的神殿或废墟一般。我们若再进一步思考德尔沃的话:如果女性如雕像,那么她们又如何能够具有官能感?

德尔沃的作品或多或少让人感觉并非真实景象。关键在于他塑造的空间和人的组合关系,女性的各种姿态经常呈现出瞬间的凝结感、完全不连续的动作,甚至让人觉得就像是蜡像;她们就和骷髅骨骸一样,仅具形体。德尔沃的作品正因为裸女和骷髅的并存产生的不同,诱发观众进入一段奇妙的旅程。那么,就让我们随着德尔沃画中的裸女和骷髅展开这奇妙的旅程吧!P003



附录二:





吴砺
2019.9.29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