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3|回复: 0

[散文] 《20世纪的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下)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9-25 13: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的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下)



大自然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形状、式样和韵律的多样性。我们借助照相机、望远镜、放大镜观察,它们扩大了雕塑家的视野,但只是复制自然没有任何意义。经由艺术家的观察,将个人视野及其对自然平衡法则、韵律、结构、生长、地心引力、排斥作用的研究,应用于雕塑之上,那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自然会战胜环境因素,制造出不寻常的生长。当生长环境中缺乏空间或阳光时,树木和植物会产生不对称的反应,我对此极感兴趣。如果树需要更多阳光,它的枝干会改变方向;如果一根枝子断了,它会自行封口。我试着让人们更加了解生命和自然,协助人们睁开双眼去感受。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忽略它或是创作中少了它,对我而言都是有违常理。P132

初遇艾莲娜是我在皇家艺术学院的时候,她是那儿的学生。我在公共食堂里偶然看见她,平常我们都在那儿吃9便士一餐的午餐。学校舞会时遇见她,那时不知道她已经有男朋友,还当着她未婚夫莱斯利的面约她晚间外出,完全无视于她男友的存在。之后,我走路送她回金辛顿车站,可怜的莱斯利一路跟着我们,我和艾莲娜走在人行道上,莱斯利则在街边排水沟中蹒跚而行。

艾莲娜总能给我最宝贵的灵感和建设性的批评。当然,我是因为娶了个画家而有所不同,我们可说是同行,因此她了解我所面对的问题。我做的东西她喜欢,她就会告诉我,我也就会留意。她让我不好高骛远,但也使我无后顾之忧。两人同心、共同参与、兴趣相同,她甚至还与我一起搬运石头。

宗教艺术曾经是伟大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教会一度是最大的资金提供者,吸引了所有的艺术天才为他们服务,或许在英国不是这样,但是在意大利确实如此。英国教堂的石雕艺术,有些很不错,但都是当地石匠所为。他们从孩童时候就进入此行业,做十三四年的学徒,学习当时流行的风格和技巧,只是模仿,没有创意或变革。若有规则和标准,不具原创观念也可以雕刻;不过,某些哥德式建筑中的雕刻和肖像颇具创意,风格较自由。P140

你喜欢的工作会让你感觉愉快,若是再擅长,那就更幸福了。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来自其所见所为,因此,我至今依旧每天让眼睛充电。我每天都会坐车外出,去看大自然、乡间、树、天空,让自己焕然一新。我绘的素描,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喜爱。

即使87岁的我,每天下午出门兜兜风,也能一新我的视野。

眼睛对于艺术家,正如耳朵对于音乐家。日常所见所闻不会总是相同。记忆很宝贵,但仍需更新。我非常享受我的午后兜风之旅,即使走一样的路线,眼中景物犹新,因为光线总是不同。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会只受单一因素影响,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发展和经验随时影响其创作。而且,能展现自己创作风格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然后,创作除了理念和技能之外,还希望作品中有一种附加的生命力。这种蕴藏的生命力,发自艺术家本身。

完成一件雕塑,抒发了我的想法、情绪与感情之后,我才能审视它,解释我创作这件作品的原由。但是,那也无法完全正确。谁能告诉我,昨天的经验,或十年前的经验,或出生时的经验,是否影响你的创作?我不能。

我不记得是有人要我画绵羊,或只是我自己想画。工作室周围全是绵羊,我开始认真观察它们。之前,我以为,一只羊就是羊毛、四条腿及一个动物的形状。后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有些瘦而姿态优雅,有些胖而懒,个性各不相同。于是,我将之画人速写簿中,并持续画下去。我喜欢画它们。羊给人的感觉不像马、猫或狗。羊群常来我的工作室附近,离工作室910尺,那种非常接近的感觉就像共处一室。进行素描时,我走入 田野,观察在大自然中的羊群,为它们写生。我开始能认出它们了,我知道这只我画过,而那只还没有。我估计,田野里整整有50只羊,或者更多。

不要因为我所有的雕塑都对同样的主题感到兴趣,如母与子、斜倚的人体、坐像等,就说我沉迷于这些主题,这只不过是我尚未对它们感觉厌倦。如果我可以再活一百年,我仍然将会以雕塑这些题材感到心满意足。我总能从人体中发现新的想法和点子,我乐此不疲,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154


附录二:关于亨利·摩尔雕塑的论文摘录:

() 李鹏伟:“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雕塑观念探讨”

亨利·摩尔的雕塑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以富有生命力的体量与神秘孔洞相结合的方式,给处于时代生活困境的人一种健康 的启示。而他之所以能够割造出有着现代性的雕塑形态学风范,这与他对雕塑的全面  深刻的认识,包括对自古希腊以来传统雕塑的真知灼见有关。

古希腊人通过人体表现这种理想,这就是古希腊人的“人神 形同性”的美学观,它建立在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基础之上,神不过是人的观念的理想化。神是一种人类在实践经验基础 构建起来的逻辑性存在。正如《丹纳艺术哲学》 中所言,神只是比普通人在肉体和精神更为完美普遍的本质的人。

这种对人本质的把握,从视觉形态学的角度表现为希腊古典盛期雕塑中所透露出来的单纯静穆的力键。这种伟大的静穆的力量, 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的微笑和轻松的站姿,还体现住把这种明朗轻松的自信灌注在松紧合度的体量关系中,从而使血肉之躯沐浴一种永恒生命的节律之中,每每观望,都如重新焕发的生命,扣动观者心弦。达就是一种理想的生命和理想形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少了这种形式的黄注,造型的生命感将荡然无存。有了这种理想的形式所折射出来的人文的光芒,则人类虽经历危险也能沉着应对。这一点就如希腊化时期的拉

奥孔群雕中的特洛伊祭师拉奥孔,以轻微的叹息来抗拒苦难的命运,这显示了在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抗争。

摩尔正是看到了自身文化传统的伟人之处,看到了自身文化中伟大的观念和完美的形式之间的表里关系。在摩尔对古代雕塑的谈论中,他时常提到古代雕塑单纯的造型、力感的造型、形式的自觉以及体量中进发出来的被抑制的力量,无非都在强调完美的形式和伟大的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时代的崇高观念的角度,摩尔对造型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从简洁、单纯中透露出抗拒暴力的人格力量,这一点和米开朗基罗的想法相同。米开朗基认 “好的雕 应该是从高山上滚下来也不会摔碎的实体,这几乎可以看成是对西方传统雕塑某一方面的总结性说法。"l 原因何在,从结构力学和美学原理来讲就在于圆雕的外部轮廓和团块的内部结构是完全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才不至于使人感到一尊雕像仅仅是充满表面刻绘的藻饰,多了一分表面的赘疣,少了一分内在的力感。”是在此标准之上,摩尔说:“后期古希腊人崇拜形似,把以往任何时代存在过的现实主义的再现看得比什么都很重要。文艺复兴复活了希腊的理想,从那时起到现任,欧洲雕塑一直为希腊理想所统治着。”[7l摩尔所说的后期古希腊人崇拜的形似,可能是指希腊化时期的艺术家在雕中所追求的个性细节性特征。这一点,在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以及斯科柏斯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前者专注于人体皮肤圆转、柔润、质感的描写,把人体女性化、优雅化;后者则以锐利的体量转折造型来表达人在痛苦中的感受。这一切存摩尔看来都充满了太多的伪饰,不像古希腊盛期雕塑,在民族意识高涨的氛围下所酝酿出来的单纯和静穆的时代特质。这种专注于逼真的刻画容易带来圆雕中造型力感的削弱,这在

拙劣的雕塑中普遍存任。正因为如此,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划恢复了探索现实世界热情的时代以及以达·芬奇的“镜子说”为时尚的时代,优秀的艺术家仍然意识到造型的重要性。文艺复必初期的多纳太罗,他就是一位懂得体积之重要性并决心把体积的完整还给雕塑的艺术家,无论从哪个角度,他的圆雕都能在三度空间中展示充实的体最。他的代表作——青铜铸像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 表现了宏伟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应的体量的宏人性。这尊雕塑,虽然构图庄重严谨,解剖精确,但毫无抢占体积之嫌,反倒成为了充实体积之浑厚性的一个有力因素:通过坚厚的物质体量来充分展示时代的理想精神,人的自信得到了最崇高的体现。以精通解剖闻名的委罗基奥,在雕塑中为了宏伟的体量而重视归纳概括,以此换来了力量的强大和体量的充实。我们看到,人与马的控制关系,比起《加塔梅拉达骑马像》更为紧凑,体积更加雄浑。正是这些优秀写实雕塑对体量研究的自觉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才使得以后的雕氇家在以纯粹体量来直接传情达意和表达某种观念中有源可资。可以这样说,现代抽象雕塑的纯粹形态隐匿在写实的传统优秀的雕塑之中。这种传统雕塑中隐匿的抽象结构,正是摩尔所说的单纯,也是米开朗基罗所说的外部轮廓和团块与内部结构的完全统一,只不过在张扬个性风格的现代艺术运动中,艺术家往往会强化造型元素中的某个方面并使它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势,而其他方面只能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如此则呈现为一种鲜明的风格。比如,印象主义强调表现自然光和色的微妙变化而导致了古典艺术坚实造型的解构;立体主义则以坚实的几何形体来建构画面稳定的结构,来

纠正印象主义因强调画面的光感、色彩感所导致的在造型上的松散模糊,并使色彩和明暗服务于单纯的几何结构。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为了以最大的单纯把握宇宙的秩序,他以粗壮的直线分割出单纯宁静的方形平面并填以单纯的颜色以此把握纷繁的、嘈杂的物质世界背后静穆的宇宙秩序。他抛弃了一切与单纯、宁静气启、无关的运动感和具象性。在雕塑领域里,既有突出体最的马约尔、布朗库西、亨利·摩尔,又有突显空间意义的波丘尼、杜桑、贾格梅蒂。那摩尔的雕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传统保持着古今呼应呢?我认为就是在他的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体量设计和空间设计。以上我们谈到了理想的形式设计和人文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雕塑的领域,主要表现为体量、空间和崇高的精神尺度之间的关系。


(二)李鹏伟:“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 摩尔雕塑形式探讨”

    除此之外,这种因非对称性所带来的雕塑生动感,使有限的实体造型与无限的宇宙深空相互交融,使摩尔的雕塑把无限延伸的深空中的宇宙之力引入雕塑中,这一点类似于中国建筑为了追求雄伟的气势通过建筑群体布局的空间韵律把自然之势纳入其中,以此强化建筑的气韵,达到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归属感。而摩尔的雕塑在通过非对称性造成的气势把自然之力通过孔洞为媒介而引入,目的仍然是通过空洞和实体相结合的形态来达到一种神秘和静穆的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空间的完整,以显示一种澎湃的人格力量——即一种在强大的生命热情推动下的无惧无畏的探索精神。其实,这种微妙的非对称性所达到的深度平衡也表现了摩尔在雕塑中对雕塑物理方面稳定感的考虑。这是雕塑,特别是喜好大型尺度雕塑的摩尔所强调的。这种对物理稳定感的强调,类似于建筑所要求的稳固原则。

总之,摩尔雕塑中所强调的微妙的非对称性所导致的静穆的生命感,显示了他的人格境界,即一种面临未知世界的从容与安详的心态,这是人类在遭遇任何困境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孙晋云:“有生命的石头——一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摩尔雕塑艺术的恒久魅力,与他的表现技法亦有很大关系。他的创作,采用凹陷、孔洞、套叠、穿插、分段等多种手法,建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对孔洞的热衷是其雕塑创作中的一大特色。摩尔说:“我对孔洞的喜爱大概来自于创造空间和三维形式的愿望。在我看来,这个空间并非只是一个圆洞,它是从一块实体的前部到其后的穿透。这是极大的精神努力的启示,要实现这个观念相当困难,它不只是播要体力的付出。”那些实体上的孔洞,从主题的角度看,可被视为大地之母及生命源泉的象征符号,它们具有神秘的力量,“一如那些山脊悬崖上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岩洞”;从形式角度上说,则是雕塑形体的延伸,是雕塑体积的一个构成要素,“孔洞本身如同实心的体积一样具有形体的意义”。孔洞穿透实体,虚空的洞与实在的形便融为一体,相互依托,相得益彰,让人不免想起中国美学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这种开放的造型观念,在西方现代雕塑艺术中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西方传统观念中,雕塑是被空间包围的实体,但孔洞的引入显然打破了这一传统概念。摩尔对孔洞的运用最早出现在1931年,其实这不是摩尔的首创,在此之前,曾有艺术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尝试过这一手法。不过摩尔对此作了持久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从而使孑L洞成为其雕塑艺术的重要“商标”,而带孑L洞的斜倚人像也成为其经典的造型程式。在较早的作品中,孔洞通常是以较为传统的形式出现的,如弯曲的手臂与主体相连而形成的孔洞。后来,孔洞逐渐发展为主体的构成要素,它们与起伏的形体完美地结合,演绎出虚空与实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特殊张力。作于1938年的《斜倚

的人》,正是摩尔在体积上挖凿孔}同的一个实例,斜倚的女人体、流畅的轮廓线、空与实的关系,让这件雕塑获得了某种自然而又神秘的特质。而在1951年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的人》中,人体的颈、胸、腹部的圆形孔洞与流线型穿插的体块,让这件雕塑有了更多的抽象意味,微妙变化的人体结构、虚实相应的空间关系,传达出独特的韵律感、复杂的多变性以及思辨的哲学意味。

对人体的分段处理,是摩尔颠覆传统的另一件重要的技术武器。把人体断离成几个部分,再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摩尔对此法的最早尝试几乎是不经意间的偶然之得,不过随后它就变成了明确的概念。在摩尔的人体雕塑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暗示性和一致性,弯曲的膝盖、隆起的胸部有如自然中的高坡峰峦,摩尔觉得,它们一旦被分离开来,就会更多地倾向于某种自然景物,而不是人体。确实,当我们面对一件单体像时,通常会猜测它像什么,而面对分段式的雕像,尽管也会借助完形心理来想象它的模样,但景观的视点可能会获得更多。这种分段手法其实也是摩尔探索空间与体积关系的一种方式,段与段之问的空问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实体上的孑L洞一样重要的意义,为 r这个空间距离的大小,他常常得处心积虑,反复揣摩,以获得最佳的表现力。

摩尔的段落式人体雕塑,可让观众步入其间,对作品的尺寸、形状、方向、组块等进行多重角度的观照,获得全面、真实的感受。它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给现代雕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摩尔的独特贡献还在于他把雕塑从人造空问推向自然空间,达到与自然的共语状态。约从1935年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探索雕塑与树林、山峦、田野甚至天光水色的整体和谐,无论是作品的形态,还是色彩,他都仔细推敲,以期与环境有机融合。摩尔的雕塑有色彩吗?其实是有的,它主要是材质本身的颜色。为了让雕像与环境色协调,他曾经刻意选取石头的颜色,也曾经使用过化学腐蚀剂以获得锈绿。对于完成的作品,他希望它们身处自然,“雕塑是一种露天的艺术,自然光

线,是雕塑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最好背景和补充就是自然。我宁愿把作品放在户外任何一个地方,也不愿意把它放在我认为最美丽的建筑中。”“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首先愿意把我的雕塑置放在自然景致当中,而不愿与人造的建筑物为伍。”这样,他的雕塑便植根于大地,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自足独立的同时,也与自然息息相通,在日光、草地、树木、河流、山坡的呼吸中,获得更加丰盈的生命力,和更为强大的形式力场。


(四)宋玉成:“人环境空间”

在2 0 世纪雕塑家中, 还没有一个能超越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际声誉的, 他之所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一方面, 20 世纪的人普遍具有现代意识, 无论是环境、建筑、绘画等领域都是如此, 摩尔的雕塑艺术已是与现代工业社会时代的气息紧紧相连; 另一方面, 现代化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类反而在思想上向往原始的古朴性, 心态越来越向自然回归, 摩尔艺术的原始性正适应了20 世纪人类的这一心理需求。他在雕塑中, 把原始性、自然性与现代意识作了绝妙的结合, 使现代人获得了难以言状的审美感受。像他这样把两种倾向有机完美地统一起来的高超艺术处理手法是其他艺术家所望尘莫及的。

1 9世纪末期以前的雕塑, 往往都是神或人的替代物出现的; 在罗丹那里, 雕像本身具有了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因素;马约尔的雕塑则把雕像与人一样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把人当作自然中的树木山川, 这也是他的作品何以题名《地中海》或《法兰西岛》的原因之一; 摩尔的雕塑是将马约尔的艺术观念进一步演化: 雕像既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那必然要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 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或许就是摩尔创立被腐蚀形体的原动力。

此外, 有史以来, 雕塑的内容常常以塑造神圣的英雄、贤者、政治领袖或运动员为主。20 世纪以前, 塑造一个无明确内容的形象雕塑, 是前所未闻的。摩尔正是创立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 这种与环境对话的雕塑语言, 充满了时代的人性话题与时代环境相合谐的现代感。


吴砺

2019.9.25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