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1766
- 积分
- 60
- 威望
- 0
- 桐币
- 3
- 激情
- 11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4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7-7-29
文都童生
- 积分
- 60
鲜花( 0) 鸡蛋( 0)
|
一 借力平台 惊喜连连
2 Q0 z9 g- d% R' ~( @, n7 D' L去年金秋时节,拙作《【延平李氏】探寻书香门第》有幸在六尺巷文化微信公众号刊载,获得了广大文友和寻根溯源朋友的关注,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寻访线索。在此,一并感谢六尺巷文化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以及关注和支持我寻根溯源的广大朋友们。0 W+ I/ l* x7 e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彷徨和迷茫,我的探寻之旅终于迎来了回报,这正应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亘古不变的道理。) { t. O3 A. P: [+ H
今年三月十九日,一条信息打破了往日的平静。1 n1 a2 h6 F, j5 P
李宝齐,这位家住河南郑州的生意人给我发来信息,他自称延平李氏,祖籍安徽桐城,老家范岗镇高黄村尚有保存完整的延平李氏四修族谱。
O( n0 P" m# H9 d我在第一时间与他取得了联系,并核实了相关信息,所有信息完全吻合,他确实是延平李氏宗亲!我立即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告知亲朋挚友,大家都为我高兴。
6 J3 L2 Y/ V. Y“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好消息不断传来。5 q5 J/ r8 L+ K' O
四月五日,一位家住江苏常州的女士给我发来信息,自称她就是我正在苦苦寻找的那位名为李丽萍的宁国宗亲。原来她大学毕业后由安徽宁国辗转到江苏常州谋职,现已在常州成家落户,宁国原籍地户口已经注销。她是在六尺巷文化微信平台上看到我的寻访文章,才得知我一直在寻找她。5 d3 W5 C4 K! f% D+ ^: b
- u1 o7 @3 m4 J" s
第二天,为了尽快让我得偿所愿,她不辞辛劳,赶回宁国老家,将厚厚的十四册四修族谱拍照发给了我。终于,十二年来一直令我魂牵梦绕的延平李氏族谱,摆在了我的案前。怀着对延平家族的虔诚以及对先祖先宗们的敬仰,我一头扑进族谱的世界中。$ _4 h/ x) o$ j7 w
* ]! N- D/ O# q; d# W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 ^5 t9 ^. o2 z1 r' L
翻开一页页发黄的族谱,历史在厚厚的尘土里飞扬。先祖们的一颦一笑,静静地镌刻在这份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族谱中;一枚枚文字、一条条信息,讲述着先祖们在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这里可以看得见先祖们劳作的身影,听得到先祖们屋前宅后的鸡啼狗吠和鸟语虫鸣。/ k& t* ], t; {+ @) e! v
然而,时至今日,岁月的年轮增加了一百二十三圈,那个曾经让多少延平子孙引以为傲的书香门第,那个曾经振起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延平家族,他们桐城后裔的族谱竟然一个多世纪没有修撰!
2 \: T6 ^! a z7 |& F, y6 ^! c一百二十三年,整整六代人,期间经历过多次战争和动乱,族人住所几经变迁。如果按两代一修的惯例,我们延平李氏族谱的续修整整缺少了三次,要想明昭穆、别尊卑、绵世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日,续修族谱任重道远!
3 B( A! _; @' ]1 R6 _“驿路崎岖泥雪寒,欲登篮舆一长叹”,但是我们这代延平子孙别无选择,肩负着先祖们的遗愿和宗亲们沉甸甸的嘱托,无论这条道路多崎岖,我们一定会同心协力坚持走下去。% X# g. O- E$ K. W. {9 e
~0 H S0 ?4 T) b: d+ V1 E6 V! n
8 |3 S+ m! V, d
* M! ]( I/ P- ~' K* r! X& J. y二 云开雾散 真实再现 ; I1 C: c4 y! `0 D5 B
随着对族谱的研读,笼罩在延平李氏上空的迷雾渐渐被拨开,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延平李氏家族真实地展现在面前。
P! g# [" X- }9 E6 a! s据谱载,桐城延平李氏始迁一世祖宗祐公,明朝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庐都洲人,系延平理学侗公先生之后裔。正统二年进士,授浙江宁波府奉化县知县,居官方正,同寅不睦,奉调桐城,寿终官署。宗祐公去世后,夫人叶氏携两子戴孝归闽,另一子道斌庐墓弗归,择市乡之辽峰尖而茔,孝守先垄。
- r/ d7 I- \* B5 K. ^3 c* `2 b3 j
二世道斌公敏而好学,读书以外不知其他,虽随侍任所,但亦惟朝夕一编,不与问吏事。明朝进士桐城鹿城黄氏黄金公,爱其品学,以女嫁之。后授俢职郎,有司奉部牒促之赴任,道斌公觉世味无慕,隐居不仕。独爱龙眠山之秀美,养高自娱,以终余年。尝诫子孙曰:清白传家,诗书继世。# U, d) j( ~" e3 A$ H l3 y9 ~
9 ]. Y# Q, p1 I# [2 B0 Y# m递传三世,聪、思、懋三公,各卜幽居。聪公系太学生,居县东七里图;懋公,儒生,居县西棠棣铺;思公,邑庠生,独居城内观音阁。三股各治,瓜瓞绵延,人口日蕃,枝繁叶茂。
' p8 N" w* r4 E6 H. k0 ~
1 |. K- O6 N6 b* W% Q十世后,建祠修谱,祠成城东(现桐城经济开发区丹凤厂区内),号“福荫堂”。福荫祠堂,画梁雕栋,精雕细琢,气派非凡。后经屡次修葺,一直是收族场所。解放后被拆,材料建了钱庄小学。
8 z2 e* ~! ~7 m4 F4 N6 P/ @3 j. n; _桐城延平李氏历经四次修谱。一修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十世祖儒生怀壶公孤身一人举起大业,独以贫迈之身四出寻访,拟成墨稿,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未获刊印;二修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焕荣诸公在怀壶公墨稿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编修,获官府批准,得以付梓,实现了怀壶公的遗愿;三修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昌运诸公召集族人续修族谱,付梓刊印;第四次修谱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彼时洪祸之乱甫定,族人散佚严重,荫川公力挽宗族之危难,举起修谱大旗,获族人支持,成功续修。$ I, p$ `9 Q( f1 N: q' ^, e6 [
清光绪之后,国力衰微,积弱难返,战乱连连,民不聊生,族人四散域内。一九四八年,抗日战争结束不久,桐城延平李氏着手准备五修族谱,但是此时内战爆发,政局混沌,信息采集十分困难。一九四九年,大军横渡长江,迎来解放。桐城解放后,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四修族谱被烧之殆尽,再加上修撰之人去世,延平李氏族谱五修大业因此一直搁置至今日。
1 ^' [( M9 \9 \3 s% x. ?9 f
/ l! o9 h3 E: w* ~2 z+ s
三 怀壶墨谱 居功至伟
9 |8 m! { S: a& O说起桐城延平李氏,一个十分重要的先祖不得不说,那就是墨谱的修订者十世祖怀壶公。
, g0 T# z+ I1 E9 Q+ _. W怀壶公,聪公股恻公支后裔,讳通元,字太室,儒生,世居枞川,卒葬枞阳长冲。9 T! I! j( B. d( j
怀壶公眼见亲者不亲,不忍族人如途人,于乾隆十年间,独起而修墨谱。他为明昭穆、绵世系,特拟定十六字字派,字派曰“枝焕久昌,添华裕瑞,厥本宜培,嘉材时聚”。从十一世开始启用,为后世族人明昭穆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延平李氏族人就有了自己特有的宗族字派,一直沿用到现今。2 Q3 h6 i/ b% J$ X0 d8 D7 ]
“枝焕久昌,添华裕瑞,厥本宜培,嘉材时聚”,解读下来意思是,“树木,只有枝繁叶茂才能保证长久旺盛,开花结果就能富贵吉祥,用其树根适宜培育出更多的树苗,只有这样,栋梁之材才会不断涌现。”6 l5 s$ x# T& }
$ p. ?7 |3 \0 b, A2 ^
只有寥寥十六个字,宗族在他的笔下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暗喻延平李氏瓜瓞绵延、子孙兴旺,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示出他过人的文学功底和超人的逻辑思维,彰显理学大儒侗公后人的理学思想。# Z, V- ?" p8 F6 [0 i) K
怀壶公无疑是悲壮的,他未能完成修谱大业,但是,他也是幸运的,他的壮举,深深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延平李氏后人投身到修谱大业当中,并最终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 Y y# q# G2 ^( d! S( t! P他通过对墨谱的整理和字派的拟定,表达出对宗族的热爱,以及对后世族人最衷心的期望和祝福。作为延平李氏后人,我们应该对怀壶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 u. G8 P8 q: L* ?
( U* \, T1 e, e% E1 v
四 家风不减 支分派远
8 c" l. d6 p( W1 n3 `9 @. x3 g桐城延平李氏,渊源于南宋理学大儒侗公李延平。侗公后裔雄振于东南沿海,名人辈出,为东南望族,传诸桐城虽式微,但一直传承“清白传家,诗书济世”的祖训,耕读家风不减,世代文人赓续。
& R2 ~" O/ J4 C, Y6 Q: {$ X& I* v+ k9 E! \0 }3 L, a: E
勤劳质朴的桐城延平李氏子孙世世代代耕作于斯,苦读于斯,他们当中既有目不识丁的乡间野老,也有饱读诗书的高官大员;既有家徒四壁的清贫人家,也有一掷千金的土豪士绅。
- W, |' H6 m9 W' e( f从明朝中期始,延平李氏族人中有人为了生计迁居域外,他们远迁陕西、广东,近徙池州、舒城,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当中有的丢失了族谱,为了不忘自己的渊源,他们斩木为匾,搦管濡墨记录下自己先祖的信息。无论他们搬到哪里,他们就将记录有先祖信息的牌匾带到哪里,念念不忘家族的历史渊源。0 x, T, e& }1 ]& n' ~# C( v; h, t
下图是迁居宁国和安吉的宗亲先祖留传下来的祖宗牌匾。
C6 i1 g2 e& M. S# ^, y0 v
! z6 K1 e) f; Y: K% l 如今,延平李氏族谱五修大业在即,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寻找更多的延平族人,使五修谱尽量减少遗憾。5 [; d+ d; i& e, l9 D9 {
下图是依据延平李氏四修谱信息整理的《延平李氏外迁及失踪信息统计表》,希望能通过目前先进的自媒体寻找到更多的族人信息,这里烦请读过此文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寻亲信息,谢谢!
& q! f% G* K% k2 }# o
3 h5 Q3 _7 e5 ]4 y; W# s五 桐城延平李氏族裔联谊启 9 F) z+ H# T( Q& _
赫赫李氏,颛顼之后,始祖皋陶;老子得姓,李氏由此发源。唐兴以后,天下李姓翕然同宗陇西。“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历代兴亡,李氏播迁四海,枝分派出,繁衍全球。
! s1 c9 H$ R# {; J. e& |! e0 S山高有脉,水深有源,延平李氏,根系陇西。史载,唐高祖李渊第十八世孙侗公,蛰居延平,受教于“二程”理学,再传一代宗师朱熹,为世人推崇,世称“延平李氏”。后人尊为陇西李氏“入闽始祖”的火德公亦为延平后裔。明中期,侗公后裔宗祐公,自延平迁至桐城,尊为迁桐始祖,称“桐城延平李氏”。, I" U8 l* A* s# u3 ^; r
桐城延平李氏派字曰:“枝焕久昌、添华裕瑞、厥本宜培、嘉材时聚”,为桐城延平李氏延续之根本,凡二十二世矣!惜近代以来数十百年,宗谱散佚,族人疏于联络,同宗不相往来,信息几为蔽塞,以致长幼不知行辈,兄弟不知亲疏。殊为抱憾!2 [8 @0 @& B: X8 F5 `7 `
今逢盛世,国家倡导弘扬传统文化。我延平李氏,泱泱大族,世代繁衍,人才辈出,族中文化如家风家训、先人嘉言懿行,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需尽快发掘整理,以告慰先祖,激励后人,为振兴地方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1 U$ Q& w" w r望我族宗亲,从今以后认祖归宗,心系“延平”;加强联谊,合族同心;不忘祖先,传承良好家风。以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f* I; z% @) E) a
" W' w0 s% ~' w1 Z4 r4 c4 {- P, b
六 致桐城延平李氏宗亲的一封信
( X) i0 p9 t6 j6 F, c5 V9 I桐城延平李氏宗亲们:
2 x# [; i) g* ]# R/ ~凡具有以下特征的李氏宗亲,基本上属于桐城延平李氏,望大家仔细甄别并及时联络。5 P& L3 q" y' H9 u# h
一、桐城延平李氏始迁宗祠坐落在老南演乡钱庄小学附近李家祠,解放后被毁;+ u, D( _) U4 }/ ?
二、桐城延平李氏后裔聚居地较集中,后期散居各地。主要集中在老县城东郊、西郊、南郊一带,包括原桃园村李老屋,原钱庄村韩庄、毛庄、大中古以及光家坟、原城郊村考场一带、现范岗镇高黄村、老梅树、土桥、朱家桥、蔡家店,枞阳松茂岭、桃花、长冲等地。外迁方向主要为宁国、泾县、浙江、陕西、淮南、池州、铜陵、舒城、霍山等地;
9 W; \) s5 ~& Y3 i/ Q: K& w5 N三、桐城延平李氏字派十一世开始启用,字派为“枝焕久昌、添华裕瑞、厥本宜培、嘉材时聚”,近代集中在“添华裕瑞、厥本宜培”,由于解放后宗谱大多被焚,字派无以为据,被后人差错为“天华玉瑞、决本宜培”。( F0 D( @) ~9 R
; K3 O# F2 h; q& X
凡具有此三个特征的宗亲请加入桐城延平李氏宗亲微信群& h7 V9 `# Q& {* Q/ W$ s& X) I
/ L8 V& d8 Y2 H P- n3 Q8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