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19|回复: 0

[桐城派] 翰墨香如故 文章天下知——桐城文化博物馆

[复制链接]

60

主题

343

回帖

2550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2550
QQ
鲜花(10) 鸡蛋(0)
发表于 2019-8-23 10: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文化博物馆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全省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桐城文庙中的博物馆,寻迹桐城璀璨夺目的地方文化,品读统领文坛二百多年的桐城文派——2 b* z1 x) O" k! t! X
翰墨香如故 文章天下知
·汪传荣

6 t  a$ W9 K- j& e( @" s, K$ H  日前,清代大学士张英第11世孙、清末民国书法家、篆刻家张祖翼孙女,现年102岁的张燕如主动联系桐城博物馆,捐赠她收藏多年的28件套书画作品。所捐文物中的《先太傅文端公遗像卷》系清代著名人物绘画家禹之鼎之作,填补了该馆张英画像收藏的空白。
4 G3 m' p7 p% X7 D, J5 Z* C( z) ]
  1984年,桐城市博物馆成立,设馆址于桐城文庙之中,是一家以保护、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宗旨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博物馆,馆内青铜器、瓷器及书画类等藏品共计2573件(套),单件数量11000余件。桐城市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4个,不可移动文物505处。2012年,桐城市博物馆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冠名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成为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全省第3家“国字号”博物馆。& O# F& U8 [' _  S

# C6 n0 A3 N! i5 o“国保”中留存着博物馆# J. {  S. H2 }! h
; F. b( y: U# V. t! Z" d
  在有千余年历史的桐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处拥有700多年历史、占地7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 W) Y) Y. Y( U/ N5 M

5 Q% W9 k5 x. c, f1 a! h2 _+ w  文庙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区。文庙内,桐城市博物馆展示出的传统文化就像附近流淌千年的龙眠河一样,在时光打磨流转中依旧生动、美好。
8 f" G" O9 D* ]% @8 i! c/ h
- x" w* t, ^, [9 f* j' }) F" M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明代洪武元年迁建于今址,是江淮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1986年,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张驭寰等先后考察桐城文庙,对文庙建筑大加赞赏,并拟对: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7 Z0 K  S  O" P5 L  C, h" n5 x7 l

) K1 A# v# F( ^: T; r, }  文庙现存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崇圣祠、土神祠、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长庑等建筑。文庙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庑殿建筑形式,通过中心轴线,形成北南西东对称格局,由层层的院落划分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又由重重的门连接通达。目前,这里设置有 “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 “精品文物馆”等系列展馆。. w8 B; P8 j' |( N% P2 x

  j5 z* J' h4 P( Z9 V$ C, P  走进大成殿,孔子及其弟子(一圣四配十二哲)17尊坐姿塑像庄严肃穆。塑像陈列恢复于2000年,同时恢复的还有清康雍乾嘉四朝皇帝手书匾额楹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塑像中的孔子穿着的是天子服,而其他圣贤则身着公侯服。同时,各位圣贤的冠饰和服饰图案亦有差别。从细节中,依旧还能品味出桐城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a, |  w# D5 o2 X0 `
/ u  l+ p5 T' v  s+ ~4 o( V% X
  历史上,文庙与儒学“学宫”连在一起。“庙学合一”的体制,对桐城崇文重教传统风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统计,明清之季桐城进士及第者235人,举人793人,贡生509人。1902年,桐城派名人吴汝纶更是亲手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中学堂。
) R7 K' q: r  C' _+ l2 u+ F' F8 r, x+ N4 i, w, c
  “今天,‘国保’文庙与博物馆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文庙保护修缮,一手抓博物馆藏品科学保护与陈列宣教工作。促进藏品与古建强强携手,相得益彰。”桐城市博物馆馆长、桐城市文管所所长吕昭文说。
8 f$ p+ o& u0 g
. J4 l( H6 E( a  桐城市博物馆支部书记、桐城市文管所副所长王胜介绍,文庙本体的最新一轮修缮和保护设施建设在今年5月底刚刚完工,动用维修经费609万元。2 A0 d, j9 s% V) I
% s' E* f( x6 t1 S4 Y0 W+ c
  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合理利用。桐城文庙暨博物馆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博物馆与多所院校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 ?6 V/ T/ c" g. J2 r+ H/ T' v; r. g
专馆里传承百年文脉' i7 ]' v% ?! e, [$ F6 K. N2 {

, T$ n* \' p% E) O) w5 D  “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历史上,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长达200余年,更让桐城这个偌大世界中的一个小角落成为天下文士心中的故乡。6 J+ P+ F6 ]. U* z5 u8 Y, {
9 Q# p, g3 {4 c6 E/ F6 J$ ^6 }
  在文庙西北隅的左氏老宅内,桐城市博物馆特别建立了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专馆集中呈现了桐城派群星璀璨、绵延不绝的文化存在,以及文论纲领的传承性与发展的多样性。
( K0 \* q  R3 ^9 ~2 A  v8 H  y
( y, o) k$ i! ]/ T  左氏老宅建于民国初年,是桐城显族“张姚马左方”之左氏私邸。古木掩映之下,即便盛夏也凉风习习。游客徜徉其间,感受到的是古典庭院的清幽雅致。而姚鼐的一副对联更是凸显桐城文派深厚的儒风雅韵:万类同春人己合,大虚为室岁年长。; n; q/ A. H$ p$ n. k0 z
( U' l% c; M& P+ _. O# J
  在这里,收藏着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的文章、书画及发展历史。依据民国时期文史学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考录的作家1206人,博物馆采用实物、照片、图版及文字的方式,全景式展陈桐城派源流、师承及私淑关系。同时,博物馆对其流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派内团体和支派,如姚门四杰、曾(曾国藩)门四弟子、阳湖派、湘乡派、侯官派等都进行了详尽呈现。
4 d0 i6 q6 E2 @( s. C. z
: q- X/ G) P, ], X- a8 C; p2 z  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梅生介绍,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宗立派,是桐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传统孕育的必然结果,更是古文文统和儒学道统发展的必然结果。难怪天下读书人对桐城文章赞誉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1 W7 I/ M" x! w/ H3 H
4 T  d. D7 W$ u1 Q
  有学者评价,桐城派学者远非坐享书斋的学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方苞还是曾国藩、吴汝纶,都有着对现实的深入探索和践行。
( p, b3 J2 [) z, N/ I
5 b6 ]( y5 c$ g7 d  {% W' D  如今,桐城既出了美学大师朱光潜、文学家舒芜等一批文化学者,更以一地之利,培育出近20位两院院士。桐城博物馆在传承桐城文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N8 e6 r- I& w9 r1 o. I" h: w) M1 u0 p. x: R7 W! Q" g
“精品”中再现“文都”风韵
( l7 s; R$ Y' O5 a
2 h# V& u+ f4 b- e3 p5 a' y# P  桐城,枕山临水,襟江带湖,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文明。通过考古发现,境内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等文化遗址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9 ^" b. y$ X' v) S, q  {7 c2 H% T0 H/ d* E" I9 C) b; S
  桐城市博物馆特设桐城馆藏文物精品馆,展陈自远古以来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繁衍留下的各种历史见证物。春秋青铜兽耳尊、宋龙泉窑洗、清方以智草书书法等一件件文物,保留着人类的思维成果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一件特殊的藏品——清代虎钮铜印,印文:“御赐 调梅良弼” 。这是雍正皇帝御赐大学士张廷玉的一枚印章,是对他竭诚职守、克己奉公的最高褒扬。. v: h$ u9 g7 _8 D
& U. @* s  M* j0 l/ k
  “除了馆内藏品,更多的精品文物展陈于辽阔的桐城大地上。在博物馆不远处,是六尺巷、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啖椒堂与左忠毅公祠等众多文化遗存。”吕昭文说。0 f" A! ]( o1 C6 _8 L" N
! k8 |8 d$ g- N+ N& T
  六尺巷位于老城中心区,北距文庙不足一公里。“让他三尺又何妨”,凝聚着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超逸又坦荡的精神风范。留下的小巷,于狭窄的物理空间恰恰体现出目光的远大,是睦邻精神的无限延展,物化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永久的独特禀赋——礼让,使之成为触目动心的永远存在,昭示后来人。
4 I; u, O+ P5 ^$ ]
- P$ W6 ~/ ]6 L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叶鑫介绍:“为确保国保文庙大成殿高达17米的金顶的消防安全,博物馆多次请来专家,专门精准释难解惑,并针对文庙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以及消防设施安装使用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博物馆实现了馆藏文物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
( D. E3 [. Q0 I+ j
% H4 I2 G  |. a. E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江面梭影  在2019-8-27 21:43  送朵鲜花  并说:辛苦了,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