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水小湾 于 2017-5-26 15:58 编辑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年在学校里背得透熟烂滚的《二十四节气歌》,还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入梅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梅总在7月8-19日之间”等等,因在外工作三年调回来就改行,应用于本行的时间并不长,倒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解决一些问答。 日出日落,万物苍生,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智慧,梅雨季节则是江南及其他地方特有的自然现象,每每有人问起什么时候入梅,又是何时才能出梅,那种神态象是对梅雨躲之不及但又无可奈何,全然没有那些诗人笔下生花的感觉,尤其是家庭主妇在梅雨季节显得更为关心和担心。 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就渡过了多少个恼人的梅雨,成家前母亲的收掇晾晒是我最大的印象,婚后家中的事务被夫人料理得有条不紊但梅雨期间的翻晒也总是免不了的,我能在其中参与的就是打打下手,真正独立完成的就是洗涮筷箩、暴晒筷子。 过去农村里用的筷箩基本上都是泥巴烧制的,形状各异但大多只是一个开口的容器,只注重了一个装盛的功能,在厨房里时间长了就会附上油烟,加上筷子水淋淋的,梅雨季节发霉变色是极为正常的,特别是筷子朝下的那端稍过一段时间便呈现霉变过的虽经洗涮仍然有些黝黑的痕迹,现在的筷子虽不值钱但当时的条件也是不会轻易撤换的,于是时间一长筷箩里就有了长短粗细不匀、颜色深浅不一的混成筷团。除了日常的清洗,出梅入伏之际利用阳光的威力暴晒筷子成为农村人普遍的举动。 成家后生活在城里,发现让筷子见见阳光也是居家必有动作。 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在脱离温饱之后千方百计大大享受着每一次味蕾的刺激,而这些都离不开那小小的筷子,一日三餐的使唤和冲洗让使用者与它们亲密的接触,细微的变化也逃离不了他们的眼睛,而这种变化在梅雨季节则会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好事的霉菌定不会放过这腐败的大好时光,它们会在筷箩里大显身手、疯狂生产,让每一只筷子都逃不掉它的亲吻吮尝,于是经历暴晒最终被主人抛弃的筷子无论是数量还是频率在一个家庭来说都称得上最快消耗品,而筷箩则还呆在原来的地方。 现在的筷箩被设计得美观漂亮,这些年来使用过好多个,筷子不管是什么质地也做得越来越精致,使用的数量那是相当可观,究其原因无外乎在梅雨季节都会发生变色污染,自己吃饭也好、客人用餐也罢,发黑的筷头那真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一边挑选,一边使用,一边晾晒,一边淘汰,常换常新仍然免不了有那么几天,总归没有那么好啊! 不过从前几年搬到新居,一个造型简单但特别通透适用的不锈钢丝筷箩进家之后,我完全没有了这些担心,全天候的通风透气加上不锈钢丝自身拒污能力让霉菌无处生存,我们使用的筷子现在都是竹木制品,它们还象原来一样工作之后休息在属于它们的方寸之地,只不过浑身暴露再也没有被污的死角。 乔迁新居,小区的环境优美宜人,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一个小小的筷箩,让我对有些事物诸如当今最热门的“反腐”等有了某种开窍通智、触类旁通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