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0|回复: 0

[散文]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

[复制链接]

6287

主题

154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67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7-1-25 13: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





“事前在开封的宫殿认真进行了演习后,十月四日,真宗一行浩浩荡荡向泰山出发。二十三日,开始登山。同行的近臣们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可是年已四十的真宗却视蜿蜒无尽的石阶于不见,兴致勃勃如履平地。昨日的坏天气无影无踪,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第二天拂晓,在山顶举行了封禅仪礼。唐玄宗以来二百七十年,终于又举行了一次。这是一个宋朝终于与自己引以为范的大唐王朝并肩看齐的瞬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P074

司马光年轻时就策划编纂历史典籍。但是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是一个高级官僚业余所能完成的。退隐洛阳,使他有了充分的时间。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王安石的改革催生了《资治通鉴》。

这种“风大好卖桶”,把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项相关联的论法,古来称之为“春秋笔法”。这个笔法就是,在寻找后来发生的某个现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发现该现象发生以前的某个现象为其原因之一,而且从道义上看,前边发生的现象才是后来发生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把与实际行为主体不同的人物就像后来发生的现象的主体一样来描写。因为(被认为是)孑L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春秋》,就是用了这么一种写法(后世注释家如此解释)。所以说,如果没有政敌王安石,那么这部不朽名著很可能就不会完成。P094

说起中国的历史书,与司马光同姓的司马迁的《史记》最为有名。司马光一族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所以司马光很尊敬司马迁。但是,有关历史的记述方法,他们却完全不一样。《史记》开创了以帝王年代记和个人传记为主体的纪传体,而《资治通鉴》则继承了《春秋左氏传》的编年体,只有帝王年代记。

《史记》的个人传记采用了很多司马迁收集的民间传说等人史,加强了记述的故事性。因此,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物传记中互相矛盾的记述并不少见。某个历史事实,为了反映传承该事件的众多人的视点和记忆的多样性,特意全部记载,这是《史记》的一个特征。比如可看作整个《史记》最高潮的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大战,对项羽感情移人写成的《项羽本纪》与站在刘邦的立场上写的《高祖本纪》,读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项羽本纪》自古就被当作范文传诵。但是,夸张项羽英雄性的这种悲愤慷慨的笔法,并不是《史记》的代表性笔法。《高祖本纪》的主题,则是赞叹刘邦的坚实性和现实感觉以及对伟大王朝缔造者的敬意。这里并不判断笔法孰是孰非。与单纯地对善恶进行价值判断的笔法相异,《史记》具有一种把历史作为人生剧场看待的视角。

相对的,单一年代记的《资治通鉴》则是一个事件只用一条单线记述。他一贯的笔法是慎重比较各种历史史料,去除过剩的装饰修辞,只记录事件本质。这有他的追求,即所谓大义名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在自己所在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应该如何行动,特别是仕官之人为国家尽忠,到底为何?与欧阳修《五代史记》共通的这个问题意识,是司马光执笔的动机。

在此意义上,《资治通鉴》虽然作为读物,其魅力远逊色于《史记》,但是对于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事情本质的读者来说,却是一部非常耐读的历史书。《资治通鉴》并不是单纯地罗列事实,其中反映了司马光敏锐的历史观和读史眼光。如果说《史记》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通俗读物,那么《资治通鉴》则可以说是适合成人阅读的高深读物。P097

经过几十天攻防,皇帝父子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前往城外金军营地投降。金军迅速占领宫殿,招集文武百官,强迫他们拥戴取代钦宗的新皇帝即位。强要大家拥戴的这位新皇帝,不是别人,就是当年作为人质派送到金国的那个张邦昌。形式上受到宋朝文武百官拥戴,张邦昌即位。不过这是在金国支持下的即位,所以与石敬瑭创设的后晋情况相似。国号为楚。靖康二年( 1127)三月,在形式上,宋朝暂时灭亡。这时有一个宋朝高官高声抗议张邦昌登基,结果被金国逮捕押送北方。该人大名秦桧。

那么跟张邦昌一起做人质的另一个人康王呢?这时在哪儿干什么呢?原来金人当年看到他长于弓箭,不相信他是皇子,认为是宋朝派来的一个假的,要求宋给换了一个别的皇子。后来康王又做宋使被派往金国,途中听到开封危急,遂以开封北部的相州为根据地,开设大元帅府,组织抗战部队抵抗金军。此时有一个当地出身的将校加入抵抗军,名叫岳飞。

金军占领开封,强行组建楚国后,便带上宋朝原来的皇帝父子以及全部皇族兀自开拔撤回北方金国去了。傀儡张邦昌失去后台,皇帝这把椅子坐着就不舒服1哲宗皇后孟氏,当年被废黜后削发为尼,此时幸免落难,成了留在开封唯一一个与宋朝皇室能扯上关系的人。张邦昌遂请她出来垂帘听政,自己退位自认宰相。盂氏联络跟自己一样未被金人抓走的康王,请他继承皇位。P118

失去朝廷支援的华北各地,全部投降金军。金国为了统治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带,让最早投降的刘豫即位,建立齐国,年号阜昌。此年为金国天会八年、宋朝建炎四年、神圣罗马帝国一千一百三十年。这一年,有一个原来是宋朝高官的人物带夫人王氏(元丰宰相王珪孙女)从淮水附近金军野营地逃回朝廷。此人即为秦桧。后来高宗委秦桧以重任,渡过困难局面。也是在这一年,一个家在福建山区名叫朱松的士大夫也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朱熹。这个名叫朱熹的小男孩,对我们来说,其重要性超出本书迄今为止登场的所有人物。从王安石当上宰相到此整整六十年,当年出生的人,这时都迎来了花甲。P120

在相州大元帅府当上将校的岳飞,后来被宗泽重用,屡建战功,成为开封守备军的重要将领。宗泽死后替代宗泽的是杜充,杜充决定从开封撤退。岳飞坚决反对,但是最后还是很不情愿地跟杜充撤退到长江沿线。

杜充投降金军后,岳飞独自率军抗战。他率军转战江南各地,建炎四年( 1130)成功夺回建康(前年从江宁改称)。有一段时间被迫乘船逃到海上避难的高宗能勉强继续支配江南,完全是因为岳飞等将军们奋斗的结果。绍兴三年( 1133),高宗钦赐岳飞“精忠岳飞”四字。绍兴四年( 1134),岳飞攻克战略要地襄阳。岳飞所率军队号称“岳家军”,一时间令金人闻风丧胆。

当时,除了岳家军,还有张俊、韩吐忠、刘光世-刘锜等人物也组织军队,抵抗金军。他们组织的军队在形式上是宋王朝的正规军,但是与从前的节度使一样,实际上是将军的私家军,不接受中央的统率。放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将严重威胁宋朝文官统率军队的根本原则。

当初自称“大元帅”、组织救国军的高宗,这时逐渐也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包括禁军在内的军队不受自己的统率,而是各自根据自身的利害随意行动。建炎三年( 1129)甚至发生了禁军叛乱,逼迫高宗让位给太子的事件。不能再放任岳飞他们1一高宗决心整顿军队《e,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秦桧。P121

徽宗在绍兴五年( 1135)已经驾崩于金领土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但是直到绍兴七年( 1137)才向宋朝通告。这是一个对宋讲和的信号。徽宗对高宗来说,虽然是自己的生父,但是其生存本身对自己皇位正统性就是一个威胁.既然已经死了,他就要求金国返还父皇的灵枢(梓宫)。条件是只要返还父皇的灵柩,华北地区割让给金国亦可。绍兴八年(1138),时隔六年重新登上宰相地位的秦桧,与金国讲和成功。金国不但送还徽宗的梓宫和高宗的生母,还有齐国领土河南、陕西地区。但是条件是今后要跟以前的齐国一样,臣服金国。

但不幸的是金国发生政变,强硬派掌权,他们撕毁合约,又发动了南侵战争,洛阳、开封再次沦陷。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力反击,夺回了洛阳,并进军开封郊外。靖康之变以来,宋朝由于金军主动撤退接收过几次故都开封,但是还从来没有通过战斗夺回过。这时岳家军势如破竹,看其形势,夺回开封指日可待。

但是。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宰相秦桧严命停战撤兵。在讲和派秦桧看来,抓住自己军队处于优势时机与对方和议机会难得,不然到时如果金军重整旗鼓,反击过来,就得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和议。一个是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发誓收复华北的武将岳飞,一个是综观战况寻找和议机会的文官秦桧。两者本质上的区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岳飞对于政府“立即停战,即时撤退!”的命令一直置若罔闻。其他将军都撤兵还朝了,前线就剩下岳家军。孤军奋战,再加上一日十二道严命撤兵的金字牌,岳飞痛苦大叫:“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只好班师回朝。同年。十五年间一直是主战派重镇的李纲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死去。

绍兴十一年( 1141)宋金和议在即。对于主和派来说。岳飞们的私家军就成了一块心病。秦桧为了收回军权,采取了与太祖同样的手段。他也把将军们召集到都城,逼迫他们放弃军权,保证给他们高官厚禄。张俊、韩世忠同意了,刘光世已死,刘锜抵抗被革职。

剩下就是岳飞。岳飞坚决抵抗,秦桧最后采取强硬手段,逮捕了岳飞。但是,他并没有处决岳飞的大义名分。秦桧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最后还是他老婆王氏逼他下定决心。于是,该年年底,岳飞被处刑。时年三十九岁。

秦桧心狠手辣,他同时还处死了岳飞长子,并把岳飞九族全部流放广东。因为害怕使人联想起岳飞,他甚至连地名岳州都改成纯州。

秦桧死后,岳飞名誉恢复,子孙也都获赦回朝。有名的藏书家岳珂就是岳飞之孙。湖南与岳飞有关之地修建了岳飞庙,追谥王位。杭州也有岳王庙,庙里还有拴着铁链、跪在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妻像。参观的人有朝他们两个的像吐唾沫的习惯。英勇抵抗外敌的岳飞,是汉民族的英雄。P124

]南宋初期的编年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录了和议成功、心情舒畅的高宗对秦桧们说的话:“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再实行。朕才三十五岁,为了考虑周全头发全都白了。”处决功臣岳飞,高宗肯定也相当苦恼。但是,仅有理想搞不成政治。高宗还说:“唐太宗确是一个有学问的明君,但是却不及汉文帝的至诚。”秦桧回应说:“陛下至诚且有学问,远远高出他们两人。就算与尧舜和夏殷周三代相比都不逊色。”把这看成秦桧的阿谀奉承很容易,但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宗要取得朝野支持,在江南重建王朝,没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段是不可能的。

高宗在别的场合高谈阔论帝王的学问和土大夫的学问之不同,还讲述自己的帝王经,说当君王的要诀是保持无心,这样才能听从臣下的谏言等等,这一段时间有很多有关高宗真情吐露的记载。我们从下边这段发牢骚一样的语言,能看出高宗无奈选择忍耐常人无可忍耐的苦恼:“朕南北之民均爱。朕抑制自己选择和议,不是害怕战争。朕不忍心战争给天下之民带来伤害。士大夫中有人很偏激,批判朕和议是软弱,但那不是天下人的共识。”

南宋后期的士大夫们把此时的和议政策和责任全部推到秦桧—人身上。,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理由回避指责高宗软弱。后世的史书也继承了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不论说功谈罪,总之论及这个时期时的主角都是秦桧。但是,把从金国逃回的秦桧马上重用为宰相,不惜排斥一直支持自己的主战派将军大臣,而把所有宝都押在秦桧身上的,不是别人,正是高宗本人。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迄今为止认为一个叫秦桧的宰相独揽大权为所欲为的单纯构图。史料告诉我们高宗训导秦桧,说君臣上下秩序才是国家安泰的基础。秦桧专权,是因为有高宗的全面信赖才成为可能的。这个图式,就像神宗和王安石的关系一样。P128

绍兴十一年( 1141)和议成立后,直至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去,江南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政治事件。和议成立翌年,根据条约规定在两国国境设立交易所(榷场),金国也把徽宗的遗体和皇太后本人送还给南宋。不过,先帝钦宗(高宗兄)如何处置,和议条约里并没有明确提及,所以一直被软禁在金国。对高宗来说,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他希望维持现状。当然如果恶意解释,那么就是因为牵扯到威胁高宗帝位的正统性,而如果善意解释,那么则是高宗为了事先消除政权内部纷争的苗头。如果作为靖康之变悲剧象征的钦宗回国的话,那么失意的主战派显然很有可能团结起来拥立钦宗以求获得权力。钦宗被软禁三十四年,于绍兴三十一年( 1161)驾崩。驾崩后两国很快进入交战状态,所以钦宗遗体回到临安,已是数年以后的事?op131

这时救了南宋一命的,是虞允文。他随机应变的指挥取得成功,宋军在采石矾大败金军,成功阻止了金军渡江。完颜亮亦被暗杀,他吞并江南的野心也由此宣告失败。

面临十几年以来最大的国难,高宗亲自出征到长江沿岸的镇江,鼓舞前线土气。主战派士大夫也死灰复燃,慷慨激昂。但是,就在完颜亮被暗杀、金军主力撤退的大好形势下,宋军也没有利用这个绝好的机会开始北伐,收复中原。主战派虽然口气强硬,但是并没有超越临时国境、收复中原的战略战术。高宗也早早就打道回临安了。战线复归胶着状态。

翌年绍兴三十二年( 1162)六月,高宗让位给早已定为皇太子的养子眘,自己自称太上皇,移居到原来秦桧的豪宅享清福去了o高宗自靖康二年( 1127)临危即位以来,在位长达三十五年,此时估计比二十年前第二次和议时白发更多了吧。

高宗为何选择这个时候让位,详细的理由不清楚。但是可以推测的理由是:总算阻止了金军的南侵,可以向世人显示江南政府稳如磐石;前年接到兄长钦宗讣闻,威胁自己帝位正统性的可能已经完全消失;在自已有生之年,评价自己的治世,给自己的治世历史定位等。高宗生子早夭,他从许多王子中选择含有‘    太祖血统的眘为养子,此即后来即位的孝宗。因此,从血统上来说,宋朝的皇统从太宗系统又回复到太祖系统。但是因为孝宗是作为高宗的养子继承的皇位,所以没有发生以前濮议那样的争论。而且让位的太上皇还在,不出现什么争论也理所当然。所以这个让位,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要保证将来能把自己作为现皇帝的父皇祭祀。从太祖、太宗开始的皇统,由中兴之祖高宗顺利传递给其后裔,高宗成功做到了在自己有生之年亲眼确认这个事实。P134

经过前边异常长的年号以后,后来的隆兴仅两年就又改称乾道。就在这个乾道元年( 1165),经过几年交战的宋金,第三次和议成约。因为金国单方面撕毁条约,侵略南宋,而且吃了败仗,所以这次的条约改定条件对宋朝比较有利。以前条约规定的君臣关系,改为早先宋辽那样的亲戚关系,金为叔父,宋为侄子,通称叔侄关系。宋朝每年送给金朝的物品,也从岁贡变成岁币,数量也减少。P135

绍定六年( 1233),独占权力二十六年的史弥远死去。史弥远的执政年数,不但超过王安石和蔡京,也超过秦桧,是宋朝的最长记录。而且,别的人死后都被世人批判或唾骂,一族也都失去威势,走向没落。可是史氏一族却继续高官辈出。因为史氏一族以明州为基础,活用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确立了一族名门士大夫的地位。这点,跟吕夷简以后的吕氏一族相似。但是在扎根乡土这点上,史氏一族更为坚固。明州史氏,可称地方精英之雄。P151

欧阳修效仿韩愈,高度评价的孔子继承人是孟子。在古文运动中,孟子被尊为文章高手。但是这种看法与他们认为文章高手就是思想家这种文学观有关。而这一点,就完全隔断了从汉代到唐代的信奉谶纬思想的儒者们同欧阳修以后的新世代儒者们之间的关联。

作为学校教育的知识,提到儒教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孔子,然后就是孟子。儒教也就是“孔孟之道”。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宋代才产生的。宋代以前儒教的代名词是“周孔之教”。“周”,就是周武王之弟、周王朝成立的最大功臣、周成王的摄政、孔子多次梦见的周公旦。

这是宋代新兴儒教各流派共有的思想。特  ]别是出现了甚至可以称之为泛滥的尧舜赞美现象。不论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自己效忠的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找出汉朝和唐朝皇帝们的各种缺点,指出他们已经不是值得效仿的模范。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直到唐代,严格地说是直到宋真宗为止的神圣王权论失去市场,哲人王成为时代的要求。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动准则的君主。对王安石来说,皇帝也不过就是一个构成国家官僚组织体系中的一员而已。有人指出,其实这个构想早在欧阳修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那么,作为君主,与一般官僚的区别又在哪儿呢?这,就是与以往稍有不同的天命论。P197







吴砺


2017.1.22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