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13: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山飞来石——卒子走遍安庆

龙山飞来石

——安庆风景
第11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
      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的大龙山森林公园,有一处似天上飞来的飞来石屹立在山顶,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大龙山森林公园是大龙山主要景区之一。
      位于安庆杨桥镇境内,滨临石塘湖,是安庆的后花园。
     远观大龙山全貌,满山巨石逶迤相叠,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
     景区内奇石遍布、浑然天成,其中闻名中外的飞来石引得无数游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大龙山的山峰不仅绝崖突兀、奇峰巍立;
     峰峦之间还犬牙交错、峥嵘嵯峨,群峰竞艳,蔚为奇观。
     大龙山的山洞洞壑幽邃、千变万化,是探险猎奇的迷宫;
     这里处处是景,景点比比皆是。大龙山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龙山晓黛景点继续再上行走,不远处就是飞来石了;
     几块巨石独立立在大石块上,让深冬的天空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大龙山野山攀登是近年来,安庆兴起的旅游项目之一。
     有机会的朋友可以到这里走走。
(本篇完)
2016-12-19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面尖寨——卒子走遍安庆
四面尖寨
——安庆山寨遗址
第11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四面尖山,因其“形方而锐,四周如一”,故名“四面尖”,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历代军事堡垒,为什么这里能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四面尖山 因其“形方而锐,四周如一”,故名“四面尖”。四面尖山主峰海拔509米,有石桥、古刹、浮屠、皇藏峪等景点,其中有名气的要数皇藏峪,据说这里曾是唐玄宗李忱避难的地方。
   据《太湖县志》记载,唐玄宗第十三子李忱,登基前,曾在山腰上的“四面寺”当比丘避祸,所以“四面寺”又称“仁皇寺”,寺所在地称“皇藏峪”。唐宪宗当政时,宦官挟军干政,皇嗣争夺皇位,当时的李忱“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幼时宫中以为不慧”。“甘露事件”之后,李忱不远万里到太湖诗言志:“穿山渡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史称宣宗“器识深远,备知人间疾苦”。他于公元859年下旨重建“四面寺”,并钦定十二根大石柱,每根横截面半个平方米,长一十二米。重建后的寺庙,改称“大中寺”,显得特别雄伟高大,别具一格。遗憾的是在“横扫一切”的“文革”中大中寺被毁,十二根大石柱,现仅剩一根独立于山野之中。
    清咸丰三年(1853)七月,太平军从英山至太湖,知县张宝熔率团勇出逃,太平军间道进城,焚毁县衙及粮仓。随即径趋怀宁江家嘴。九月,太平军又占太湖。
    咸丰四年(1854)十月,太平军云集县境,知县张宝熔请兵于庐州(太平军攻克安庆后,省会一度迁至庐州)巡抚福济。福济派知州博勒霍布及候选知州李元华带兵来县,张宝熔为向导,从虚袭击,夺去县城。十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四面云集,击毙候选主事祝澄鉴于斗角山,不久占领县城,斩杀博勒霍布、张宝熔及典史鲁纯信,把总赵鸿猷、范履祥,训导沈周丙,千总史克谐等。激战中,清军死者数千人。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巡抚福济又遣李元华拔潜山,乘胜攻太湖,知县蔡锷集团勇声援,太平军失去县城。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潜山,李元华令霍山团总刘遐志往救,刘被伏兵击毙。太平军来太湖,将李元华围之数重,清兵粮草耗尽,伤亡惨重,李遁走英山,太平军再次占领太湖县城。
  咸丰七年(1857)八月,清副都统多隆阿自楚来攻,驻兵宿松。总兵鲍超驻宿松县二郎河,县团勇设卡应之。十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新仓卡,斩杀练总何清岳、胡恒来、汪发乾、汪咸林、何元珠等。十一月初五,太平军攻破东西长冲卡,斩杀练总黄泽笏、王德润、徐艳培等,杀死勇丁无数。
  咸丰八年(1858)三月,太平军一部驻太湖县南阳河,扼险立寨。团勇乞援于楚军,楚军丁锐义、余际昌与乡团联合共战太平军。乡团选壮健者三十余人,攀石壁而上,抢先拥入,楚军继之,兵营被击破,太平军北撤三十里。五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由英山来太湖,八日,与楚军丁锐义、余际昌战于白洋关。八月,清廷派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由英山进攻太湖,扎营于城北法华寺,多隆阿、鲍超率兵会之,进逼城下,十六日城破,太平军向东北退走,李续宾乘胜追至舒城三河镇,陈玉成将其紧紧围住,杀李续宾于乱兵之中。陈玉成掉头乘胜南下,复占太湖,逐清军于宿松。多隆阿、鲍超驻宿松年余,常来县好汉包、香茗山等处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九年(1859)十二月,曾国藩自楚进军县八里岗。多隆阿扎营于新仓,鲍超由棋盘石渡河扎营于岔路,成犄角之势以围县城太平军。陈玉成率部万余来援,驻扎小池驿,连营数十里。鲍超前往小池迎战,被太平军围困,超粮草几断,多隆阿率马队送盐米以资。十二月二十七日,多隆阿与太平军激战于花山尖,为太平军打败。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同治三年((1864)九月,捻军由英山至太湖西北乡,清廷遣僧格林沁领兵来太湖追击,捻军退走霍山。
  四面尖寨为太平军军事遗址,这里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后来修建电视塔时将石料全部使用掉,据说原有四门或两门。四面尖寨遗址都带有浓厚的瞭望军事特色,是一组难得的保存完好的军事遗址。
  四面尖寨也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以及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目前卒子前往安庆太平天国军事遗址群,各个寨遗址去过一些,还有一些未出版,这些山寨均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军事研究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太湖地理位置更是独特,地连吴楚,襟带江淮,在皖西南这个小文化圈里,吴楚文化、江淮文化也是这里碰撞、交融,是一块文化极其丰富、活跃之地。大家看看地图,北有大别山,南有长江,我们太湖县就在这个中间地带,是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连接南北东西的一条古驿道,就经过太湖,与潜山、宿松相连,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有多少名人大家,从这条路上经过。林则徐日记里,就三次写到过太湖县。
  明代御史彭纲过太湖县,写有《太湖道中》,云:“邑巨居民盛,衢通过各频”,应是太湖县的真实写照。位置的重要,自然成为兵家的必争。交通的便利,带来的是文化、商业的繁荣与兴旺。
(本篇完)
2016-12-20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1 18: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氏花屋——卒子走遍安庆
蒋氏花屋
——安庆古宅
第11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小河南,因地处大别山腹地,成为少数族裔避难生息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
     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
    卒子到访了大别山腹地的小河南村,它处在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也是大别山大峡谷景区的入口处。小河南在当地是双河村的小地名称谓,因一条由南向东而下的大河纵横境内而得名于“小河南”。
  小河南境内的明朝至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以至现代古建筑文物遗存甚多,有河东花屋、河西花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其中一座,这些老宅和遗存景物无不记载着小河南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景盛,在岳西县乃至皖西南片是颇有名气的“古建筑文化自然村落”。卒子建议将小河南申报国家级古村落。
    据了解,岳西县蒋氏以蒋横第四十七世蒋伯龄为一世。唐朝蒋莘为歙州别驾,因黄巢之乱,避居徽州;蒋谦迁居祁门县;宋高宗时,蒋文熹率领乡民抗击金军,保卫家乡,后升任校尉。宋末战乱,蒋发显由徽州黄山走出,一路逃难,颠簸不停:其迁徙路线为:黄山至江西瓦屑坝蒋家湾,又迁到安徽省潜山县到湖北省英山县杨家桥,蒋发显生子万浩。
    蒋万浩由英山县迁居岳西县五河镇茅山小河南。其子蒋元二世居小河南,后裔又迁居来榜镇斑竹村蒋坳组。岳西县蒋姓有个传说:先祖蒋福四之妻斯道安,丈夫早殁,其子胜祖尚未出生。斯氏带着身孕改嫁叶子富。当初改嫁之时,斯氏带着香纸来到前夫坟前祭奠,将七株铁色树枝插于丈夫坟山,祷告:如蒋家能够接续后代,此树则活,如不能接续烟火,此树则死。斯氏在叶家生子名引祖。引祖成家立业后,叶子富令其恢复蒋姓名胜祖,送归蒋家。蒋家为了感谢叶子富,在祠堂中供奉“恩祖叶公子富之神位”。

    清朝乾隆时,蒋家才子蒋雍植殿试高中第四名,发现祠堂供奉“恩祖叶公子富之神位”,遂将其移出。不久天降暴雨,鸣雷闪电,蒋氏祠堂被雷击毁掉一角。蒋氏族人以为是上天警示于己,遂将恩祖牌位重供祠中。乡间遂有“蒋家不服弱,雷打祠堂角”的俗语。至今每逢蒋、叶二姓同席之时,蒋姓都客气地将首席让位于叶姓。这也是蒋姓乡民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具体表现。
(本篇完)
2016-12-21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2 17: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三贞庵记事碑(张廷玉捐银记录)——卒子走遍安庆
麒麟三贞庵记事碑(张廷玉捐银记录)
——安庆古碑刻
第11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某县的一座小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着什么样的内容,让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留存研究价值?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樊城区沿江大道九街十八巷的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块清代石碑,经初步考证系襄阳湖南会馆功德碑。据介绍,碑上刻有“两江总督部堂世袭毅勇侯曾国藩捐银五百两,彭玉麟捐银四百两,刘长佑捐银四百两”等字样。此外,碑文还记载了易德麟、刘锦棠、黄万友等多位清代将臣的捐银记录。这是襄阳市相关的记载。那么安庆呢?当然也有。下面卒子向大家介绍由安庆著名清朝官员张廷玉三兄弟捐银的一座小庙,那么为什么身为清朝一品大员的张廷玉要联合二个兄弟来捐银重修这座小庙呢?
    原来,这座小庙位于枞阳县麒麟镇的西北角的岱鳌山,因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从这个丘陵地境内突兀而起,宛如一头巨鳌,故称岱鳌山。清末淮军将领有一半生在岱鳌山东北麓的庐江境内,以吴长庆、刘秉璋、潘鼎新、丁汝昌为代表。
    岱鳌山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县结合部,主体在庐江乐桥镇。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卒子之前向大家曾介绍过这里。
    由奇石向西越过一道山梁,便见一峡谷,谷西岸,有一山间小平地,修篁敝日,古树参天,泉水叮咚,鸟语声不绝于耳,环境清雅秀美。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张氏三姊妹春游岱鰲山,见此地山水秀美,誓不还家,便结茅而居,建成“小围净土庵”,吃斋修行。逢十二强盗惊扰而节贞不屈,圆寂后就地葬于庵旁。她们的故事则在民间传为佳话,清朝宰相张英听说后命人查谱得知此三圣女原为其三世祖姑。
    在此情况下,张氏三姊妹的十世孙,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虽经战乱,但张廷玉及其弟兄所立的一块巨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被破坏的庵堂现今已原址重建。
    “三圣庵”西,有两座形如狮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狮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狮子峰,一雌一雄。狮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诱人辗转流连忘返。在姚家狮子峰一侧,有一筲箕型谷地,人称“龙王殿”。箕谷的三壁为奇岩怪石构成,后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壮威武,酷似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谷底正中有座墓冢,墓前立巨碑一块,文曰“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穷其根底,原来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又有传说因葬此坟出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称作“香姑坟”。
    过杨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巅的山峦,名叫平顶山,又名谷林寨。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屡有绿林好汉,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部队也曾在此驻扎,各种痕迹至今依稀可辩,山脚下太平军当年修建的万人井更是恩泽民众。
    卒子向大家介绍的这块三贞庵碑记石刻记载,至今留于庵内。该碑系张氏十四世张英儿子张廷玉题记。清朝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同为宰辅,父子宰相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居官五十载,政声颇著。父子宰相抑奸扬忠,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
(本篇完)
2016-12-22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燃灯寺(唐代古寺)——卒子走遍安庆
燃灯寺(唐代古寺)
——安庆寺庙
第11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一座寺庙,相传是我国唐朝时期建造,这究竟是一座什么寺庙,传承了一千三百多年,至今仍然存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安徽门户地处皖赣鄂三省七县交界处的宿松县,东接望江、西界黄梅、北临太湖、南望匡庐。某村就位于皖南大别山南麓,宿松县西北角,陈汉老山区大门。隋代以后,特别是唐朝以来,安庆各县纷纷建起一些小庙,其中燃灯古寺就是其中一个。燃灯村境内,长溪河段一千余米,河上原有两座桥,一座燃灯公路桥,是古燃灯公路之咽喉。另一座是熊河桥。
    据说,燃灯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朝,位居于长溪河水之滨,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奇峰险境、碧水蓝天、景色怡人,为宿松县十景之一,曾有“上有燃灯古寺,下有小孤绝境”之称,更有“佛教圣地,学海文澜”之美誉。燃灯寺位于燃灯村,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四十年、清顺治八年曾重建,现仅存寺中黄鹤亭正殿一间,现存明朝“石雕”和“青砖”。
  燃灯古寺是宿松县古十景之一,燃灯寺门头的明朝石雕,刚到寺庙门口,在门头处就赫然看到镶嵌着的十余块纹理丰富的大石块,石块上方是醒目的略有褪色的红色“燃灯寺”三个字。表现的形式是双狮戏球。从双狮戏球旁边的图案看是明朝流行的外八仙图案,现在俗称“中国结”就是这种形式,从整体画面上看,是明朝石雕工艺流行的典型图案之一。
  据了解,燃灯寺始建于唐朝,此庙历史上最盛时期有一百五十间房子,五个大殿,总共占地面积达二十余亩。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们为破除封建迷信,古寺中大多数庙宇被毁被拆,只剩下一个后殿。在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再把庙宇重建了一次,但很难建成往日的规模了。
    走到燃灯寺前,门头的明朝“双狮戏球”石雕是比较明显的。在寺庙各处散落的大石块上均雕刻着各种装饰纹理,从花纹上看,所有石雕均采用浮雕工艺,雕刻深度深达寸许,雕刻的内容有人物、鸟兽、花草装饰纹,不仅有古建筑中常用的龙凤狮等形象,还有不少佛家装饰图案。这些雕刻粗犷有力,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除了门头上的石雕还是在寺庙的周边搜寻来的,但只找到了部分,许多在文革时期毁坏了。在燃灯寺其它各处及周边居民区,也还能见到许多这样的石雕,这些石雕大小形状各异,有的重达数千斤,有的轻也达百余斤,有的形状完整,有的残损不堪。这些石雕皆来自己燃灯寺散落的明朝残缺石雕。
  走进寺庙内,则是后期重修的庙殿,在庙殿的梁柱柱基、墙基、门槛、门梁等各个角落均能看到形色各异的“石鼓”和“石柱”等,从寺庙的侧面向里走进,则是由几十多块石条垒砌而成的台阶,这些石条上也是布满了各色纹理和图案,台阶旁边是一围墙,围墙全是由许多宽厚的青褐色砖块垒砌而成,大约有五百余块,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原来重建寺庙时留下的。据测量,这些砖块的尺寸基本一致,厚度是三寸,宽度是六寸,长度是九寸,是明朝特有的青砖,俗称“三六九”。青砖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寺庙内的石雕是明朝时期的。
  据了解,这些石雕工艺品个个雕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相当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宿松县就在小孤山发现了小孤山石刻,这是宿松县第二次发现大型集中的明代石雕,此次发现对研究明朝石雕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道光《宿松县志》卷五《舆地志》古迹附“十景”记载,即海门天柱、严恭石道、西源九井、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燃灯古寺、秀河烟柳、十里桃园“十景”。
(本篇完)
2016-12-23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7: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
本文由过河卒子首发,未经许可拒绝转图转文
——安庆旧址
第11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一处叫瓦窑凸的地方,过去曾是著名的砖瓦烧造的村落,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位于安庆某县大别山腹地。从砖瓦窑外形看,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砖瓦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回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
    烧砖瓦时,窑工将制好的窑坯码入窑室之内,然后通过窑前的坑道将木柴从火门放入火膛,火膛上有火口,木柴在火膛中燃烧后,火焰从火口进入窑。窑室底部砌有回火沟,四周有四个排烟孔,进入窑室的火烟从四壁的烟孔排出。当砖瓦烧好后,为使砖、瓦冷却并转为青灰色,窑工必须将水从烟孔中倒入窑室,因此窑室底部的回火沟又起到了回水的作用。最后,待窑冷却后,烧成的砖、瓦由窑顶逐层取出。
  瓦窑凸砖瓦窑旧址窑体坐北朝南,窑口为正南;坑长约二米,宽二米,深二米;火门高一米,宽一米,火膛壁厚均为青砖支撑。从窑室出的砖瓦形状、尺寸看,瓦窑凸砖瓦窑属清代晚期至民国期间所建造。烧制出的砖瓦运往各地。
    据了解,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900℃-1100℃,并且要持续8-15小时)便制成砖。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Fe3O4)则呈青色,即青砖。
    青瓦灰砖,曾是传统民居的必备建材。数百年来,不少传统手工砖瓦窑都已经消失,卒子跑过众多的乡村,所见也不多,瓦窑凸砖瓦窑旧址反映出大别山传统砖瓦窑的兴衰转折。
    现前瓦窑凸砖瓦窑旧址残存有二座,较为完整的有一座,极其珍贵,瓦窑凸砖瓦窑是这一带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
(本篇完)
2016-12-26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1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岭暴动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大石岭暴动遗址
——安庆革命系列
第11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卓铺村这个地方,曾经暴发过激烈的革命斗争,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1930年4月,大石岭农民暴动“打死李贯珍,枪杀韦大衍,火烧杨和义,活捉吴绍周”,暴动达到高潮,参加暴动的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其中望江县有100余人,宿松县50余人)。
  太湖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场所,系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石岭农民暴动,是1930年4月中共太湖县委组织和发动的太宿望三县人民举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武装势力的嚣张气焰,镇压了土豪劣绅,大大提高了太宿望三边区人民的革命士气,对实现土地革命,开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是县委创建和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掀开了党领导太湖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新一页。
    1930年4月14日,大石岭武装暴动正式举行。暴动前夕,由甘信元主持在大石岭叶仁山家召开了县委和赤卫队负责人会议,讨论具体行动方案。因望江县李家新屋大土豪李贯珍家粮食最多,且抬高粮价,于是决定组织群众以买粮为名攻打李贯珍家,由甘信元组织和指挥这次暴动。暴动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当陈大虎、殷幼堂、叶仁山、叶义山、孙敬纯等率领赤卫队到达李贯珍家时,农民就已集中了数百人,他们高喊:“我们要买粮,我们快饿死了!”并将李贯珍家围住。在农民的协助下,甘信元指挥赤卫队很快冲进了李家,缴获了长枪20支、手枪2支、子弹数千发,劈开了李家粮仓,当场把200多担粮食和1000余件衣物分给了农民。李贯珍负隅顽抗,被赤卫队绑缚在树上,由殷幼堂开枪将其当场镇压。随后,陈大虎、殷幼堂、叶仁山指挥赤卫队来到大石岭,抄了大土豪韦大衍的家,缴获长枪5支、手枪1支,将缴获的粮食、布匹全部分给了群众,并把韦大衍抓到金徐屋后山就地镇压。
      4月18日,县委在太湖蔡家田埠召开会议,决定收缴望江县长岭自卫团的武器,自卫团闻讯逃走,枪未缴成。后赤卫队又抄了大石岭杨和义、韦晓山等地主豪绅的家,烧了杨和义家房屋,逮捕了地主吴绍周。对此,广大群众拍手称快,奔走相告:“打死李贯珍,枪杀韦大衍,火烧杨和义,活捉吴绍周”。此时,暴动达到高潮,参加暴动的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
    4月20日,甘信元、陈大虎、殷幼堂、叶仁山、叶义山、孙敬纯等在大石岭五显庙召开了2000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上,用庙帐做成一面红旗,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陈大虎、殷幼堂任正副队长,甘信元、叶仁山任正副指导员。会后,在大石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大家高兴地唱着红色歌谣:“边牛担种我不问,十担八担我占分,穷人要想得翻身,跟着红军闹革命……”往日死气沉沉的村庄,霎时一片欢腾。至此,大石岭农民暴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1930年4月29日至5月4日,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城会宫(现属枞阳县)召开安庆地区各县联席会议(又称桐城会宫会议),中央军委巡视员李翔梧主持会议。会议号召广大工农群众行动起来,大力开展武装斗争;会议指示太湖县委要向西北乡发展,与潜山红军联合,向安庆方向发展,并在太、霍、潜、桐、望等处举行最大声势的游击。县委书记甘信元参加会议。甘信元外出开会期间,县委工作由陈大虎、殷幼堂负责。5月初,陈大虎、殷幼堂在莲花尖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决定奔袭刘羊五羊畈李伯超家(李为国民党太湖县财政局长,当地豪绅),部队行至中途,甘信元从桐城开会回来,亦随军出发。赤卫队100余人从大石岭经驼龙山往五羊畈前进,在路过新仓时,把朱孟阳、卢国耐等10多户地主老财的账目烧毁,又发动农民搬出地主家的粮食,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当晚,赤卫队赶至五羊畈。16日清晨,赤卫队包围了李伯超家,迫使李家交出冲锋枪、手枪各1支和长枪5支、子弹1000余发。随后,在刘山铺开会,打算把队伍开赴潜山,与潜山红军会合。不料,李家在与赤卫队周旋的同时,派李伯超的胞弟李仲耿向国民党太湖县政府告密。当赤卫队返回途中在金鸡岭休息时,遭到国民党太湖自卫团、商团500人的袭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甘信元决定组织突围。陈大虎挺身而出进行掩护,战斗中不幸被俘,殷幼堂、杨水连、孙大朵、孙能勤、陈姓恒、徐月进6人也当场被俘,汪绍荣受伤,大部分人员泅水往新仓、驼龙撤回。第二天,陈大虎、殷幼堂等7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在太湖县城北门外英勇就义。这次战斗失利,使革命力量遭受了严重损失,从此党组织、赤卫队转入艰苦的地下斗争。
    大石岭暴动持续一月有余,先后围抄了太湖、宿松、望江李贯珍、韦大衍、杨和义、韦晓山、胡玉庭、李宗符、章柳台、吴绍周、李伯超等20多户土豪劣绅之家,缴获枪支90多支、子弹万余发,没收稻谷2000多担、布500多匹、衣物3000余件,并对罪大恶极的李贯珍、韦大衍等4人进行了镇压,有力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威震太、宿、望。1930年5月5日,中央特派员李翔梧在《关于皖省县联席会议情形给中央报告》中肯定了太湖县委的工作,指出,“太、宿、望三县的组织基础,在安庆所属各县可以说是最好的”,并指示太湖县,应将党的组织和武装“向西北方向发展,与潜山县红军联合,向安庆方向发展。并在太、宿、潜、桐等处举行最广大的游击”。根据上级指示,太湖县委与潜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在经济和精神上得到潜山党组织的支持。但是,金鸡岭战斗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疯狂反扑,制订了为期一年的“清剿”计划。太湖方面有国民党自卫团团长胡鹿鸣率领的自卫团100余人、大豪绅韦大斯(韦大衍之兄)组织的联村团70余人,望江县有由国民党县长马吉悦率领的自卫团90余人和宿松县的“清剿”队100余人,全部集结在暴动中心地区大石岭周围,施行“村村清、户户点”,大肆通缉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党的活动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但甘信元等县委负责人仍坚持地下斗争,大石岭暴动后,甘信元曾陪同皖北特委书记一同到上海找上级党组织(江苏省委)汇报过一次工作。
    金鸡岭战斗失利后,他又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安庆寻找上级党组织,均未找到。后来,甘信元、张祖元先后被迫出走,孙敬纯被望江自卫团和便衣队抓捕后英勇就义,叶仁山、汪绍荣积劳成疾相继病故,陈大虎等惨遭杀害。在这危难时期,县委领导人卓金和、叶义山、陈振元等仍继续领导党员、赤卫队和农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1931年12月,县委在大石岭卓家埠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整顿党组织,诛除了叛徒吴得纯、阮振山、李炳煌、董得皇。1932年9月,在太湖东乡镇压了农民仇恨的“雷公四王”(即大豪绅雷氏四兄弟)。1931年4月和1933年5月,叶义山、卓金和分别率领叶述礼、李金六等到江南祁门、浮梁等地,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旅赣六邑同乡会,继续发展党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准备发动第二次武装暴动。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复“清剿”,斗争极端艰难。1933年5月,县委书记叶义山在江南秋浦被捕,同年10月在太湖英勇就义。卓金和等将革命武装转移到杨柳湖一带,开展秘密活动。1935年春,县委书记卓金和曾带20余人的武装,分乘两条船,到安庆寻找上级党组织未果。同年8月,卓金和在安庆杨柳湖被豪绅杨某密告遭捕,于1936年4月在太湖县城英勇就义。
     大石岭暴动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除敌我力量悬殊外,主要是受李立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1931年3月30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安庆工作会议决议案关于“立三路线给这个区工作上的影响”中指出,“太湖、潜山、宿松及安庆的乡村高河埠……均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到游击队形成红军,因为未做巩固苏维埃的一切群众工作,人人攻坚不惜牺牲自己的力量,结果变成无后方的战争,使红军遭受了很大挫折”。甘信元后来回忆大石岭暴动很惋惜地说:“当时的斗争方向和道路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先从建立党的组织着手,接着把发动群众和准备武装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设想如果不在1930年春夏之交发生急躁冒进行动(……其实就是当时县委的一点基本力量——拉出去公开活动……),而坚持按过去隐蔽的点滴积累的方针干下去,不就有希望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方向发展吗?”大石岭暴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却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太、宿、望地区的统治,有力配合了六霍起义和请水寨起义,声援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时造就和锻炼了一批革命干部队伍,唤醒了民众、扩大了党的队伍,在太、宿、望边区播下了革命火种,揭开了党在太湖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序幕,是太湖历史上又一块辉煌的历史丰碑。此外,一些参加暴动的人员在转移到外地之后,继续从事革命斗争,或成为当地革命斗争的骨干,或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太湖篇章”。
    为纪念大石岭农民暴动,缅怀先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6月,太湖县委党史办在暴动旧址立纪念碑一座。纪念碑由碑座、碑身及平台台阶组成。碑座为朱红色三棱锥,高1.9米;碑身主体由三十块白色变截面柱组成,高12.4米,上部红色圆圈贯穿其中,远眺似三把直立的大刀,寓意太、宿、望三县人民高举大刀进行武装斗争;平台台阶四组合二十级。纪念碑面朝西南,碑座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原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撰写的“大石岭农民暴动纪念碑”。
    右侧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原中共太湖县委第一任书记、大石岭农民暴动领导人甘信元修改审定的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为暴动事件撰写328字的纪念碑文;左侧黑色大理石上刻有为革命捐躯的陈大虎、殷幼堂等十三位烈士的英名。2004年8月,大石岭农民暴动旧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底,大石乡人民政府出资对纪念碑进行了整修。
(本篇完)
2016-12-27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0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勅封诰赠宜人方氏墓(淮军将领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勅封诰赠宜人方氏墓(淮军将领母亲墓)

——安庆古墓
第11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个地方,有一位被清朝皇帝敕封为诰赠宜人的古墓,为什么这座古座有着庞大的规模?为什么说淮军是近代军事奠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在封建社会中,母以子贵、妻以夫贵,一些为朝廷做了杰出贡献的人其母亲和妻子通常会被皇帝受有封号。这些受过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书一般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一般这些妇女有俸禄,没实权。  
    清朝沿明制,有制度规定:封赠官员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拟文字。届封典时,中书科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在明清之际,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功绩超群都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封赠命令,就是这里所说的诰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所得到的则被称为敕命。《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清朝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精制,书满汉文,皇上钤以印鉴。通览之下,色彩绚丽,有一股华贵喜庆的气氛。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 吏部 封赠》)。
   
    据与当地的一位大爷聊天中得知,原来安庆某地还葬有这位一位武将军母亲的墓,大爷说他是安庆某人祖辈世居在此的老人,他小时听其长辈说,半山坡葬有武将军母亲墓。其墓规模宏大,两边各有望柱一根。
    此墓为方氏宜人墓,清朝勅封诰赠宜人,其子为清朝诰封武德骑尉淮军将领,具体姓氏不详,待考。
    淮军众多将领中,卒子经过慎重和仔细比对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淮军将领张德昭,同治初年,加入淮军,官至两江督标候补游击,参将衔,赏花翎,任江西右营守备,兴国都司。在族叔张桂芳麾下,帮办桂芳营务。带队攻打苏州、江阳、无锡、金匮,屡立战功。后从李鸿章平捻凯旋,后调抚军刘秉璋任练军营统领。其兄阵亡桐城,德昭偕二兄亲入太平军阵中数次,始负兄忠骸而返,昆季之情难以言表,为子侄家门之楷模。
(本篇完)
2016-12-28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汝纶手植140年紫藤——卒子走遍安庆

吴汝纶手植140年紫藤

——安庆名木、安庆三级古树
第11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桐中内,有一棵国家三级保护树木,为什么这棵树需要大力保护和挖掘其历史内涵?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桐中创始人吴汝纶


      桐城,春秋为桐国,隋代设同安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名桐城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安徽省首批四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中校园内的左忠毅公祠、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清光绪桐城学堂藏书楼、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的惜抱轩银杏树等名胜古迹卒子已经向大家介绍一些。
图二:桐中小钟楼


    桐城中学对左忠毅公祠、半山阁和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保护了姚鼐惜抱轩银杏树,其中也对今天卒子介绍的吴汝纶手植紫藤等古迹进行了保护。
图三:吴汝纶手植紫藤右侧照
  
    卒子之前向大家介绍过校园内的姚元之旧馆,其环境糟朽破败、白蚁侵害,被现代建筑围堵难见面目。像这样的古建筑确实在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争议。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方以智故居,已破破不堪。姚莹故居,电线老化、杂乱破败,一片狼籍。据了解,规划中位于桐城文化博物馆内的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将由文物部门保护维修并筹建“方以智故居陈列馆”和“台湾兵备道姚莹保卫台湾事迹陈列馆”。
图四:吴汝纶手植紫藤正侧照


    吴汝纶是桐城中学第一任校长。吴汝纶为学校题写的楹联,如今他的画像和他手书的这幅字,就保存在这座年代久远的小楼里。而今,距离1902年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百年风雨的冲刷,使这里的一切都带上了古意。
图五:吴汝纶手植紫藤仰视照


  在我国历史上,桐城派是绵延最为久远的古文派别,从方苞倡言义法到刘大魁提出"神气",再到姚鼐总结为义理、考据、词章,形成了完整的散文理论体系。“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虽不免夸张,但也确实指出了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规模、地位和影响。
图六:吴汝纶手植紫藤左侧照
  
  桐城古有"七省通衢"之称,文风兴盛,早在明中叶,就有竟相结社、讲学之风,有力地推动了皖江一带的文化繁荣。当年,吴汝纶奉命赴日本考究学制,本意是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不想却遭到恶势力的排挤攻击,不得已在家乡办了桐城中学。他给桐中题写的对联,表达了他革新教育、造就人才、振兴国家的愿望。百年之下,我们仍然能够感到他的苦心和无奈。
图七:吴汝纶手植紫藤认养铭牌照


  姚叔节曾说:“吴汝纶为天下人才谋,不得已而施之一乡,其苦心可悲。”吴汝纶于1903年的正月,桐城学堂开学典礼的前夕去世,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悲慨难言。如今,他手植的紫藤依然繁茂,由他邀来的日本学者左川东明设计并督造的藏书楼半山阁,也还保存完好。
图七:吴汝纶手植紫藤枝干比人手腕还粗


  吴汝纶撰写的十几万字的赴日考察文稿,详尽叙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为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制订,提供了蓝本。民国时期,国家大、中、小学的分设,以及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也都不出这部文稿的框架。吴汝纶当之无愧,是我国近代教育第一人。
图八:吴汝纶手植紫藤枝干弯曲
  
      后来,吴汝纶到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由孙家鼐担任。孙家鼐是清末状元,官至大学士,人称寿州相国,也是安徽人。近代安徽文化界,就对全国的影响而言,莫过于吴汝纶,孙家鼐二人。桐城派产生于清代这个特定的社会,在有清一代,成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颠峰。
图九:吴汝纶手植紫藤保护铭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桐城派受到猛烈的冲击,但它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却不能完全抹杀。鸦片战之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桐城派的许多人,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吴汝纶便是其中一位,姚莹在台湾任上,坚持抗英,薜福成主张振兴工商经济,林纾大量翻译西方名著以求改变社会,吴门弟子严修、周馥等人,更是投身到变法图强的洋务运动之中。同文馆里,有一大批吴门弟子,他们翻译介绍西方思想,必须借助白话,这才有了近来的胡适、陈独委的白话文运动。
图十:吴汝纶精神在桐中处处体现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海外享有"一代大哲"之誉的哲学家方东美,也都生于斯,长于斯,深受桐城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桐城,平均每个村子出四名硕士或博士,每年高考,有近千名本科以上的学生进入全国各高校,他们绝大部分,是从桐中的大门内走出。
图十一:桐中内吴汝纶手植紫藤和其精神将继续传承

(本篇完)
2016-12-29

813

主题

854

回帖

2258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8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0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儿岭与凉亭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塔儿岭与凉亭古道
——安庆古道、安庆太平军通衢要道行营遗址
第11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有一处名为塔儿岭的地方,这里是群山之间的一条古道,历朝兵家在此激战数轮,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古凉亭与塔儿岭标牌
     岳西的“茶马古道”遗存名为塔儿岭茶亭,它位于岳西县天堂镇与响肠镇接合部的塔儿岭上,距离县城大约四公里。茶亭始建年代无人考证,重建年代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10月,是本地王氏族人所做的一项义举。茶亭为杉木穿榫结构,亭顶人字形,小青瓦覆盖,下由三组、十二根大木柱支撑,是岳西到潜山、怀宁方向的出山必经古道,古道贯亭而过。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古道荒弃,茶亭在风雨飘摇中渐渐腐烂、破损,数年前腐塌。图为岳西飞鹰拍下的坍台前的茶亭。
图二:由岳西飞鹰拍摄的未坍塌前的古凉亭
    塔儿岭茶亭遗存有亭碑两块,一曰“茶局捐名”,一曰“文公碑记”。两碑大小相仿,高约一米、宽约半米、厚约五公分,楷书镌刻。前者,刻录有61户捐款者的姓名、款额;后者叙述了建设茶亭的缘由、作用以及茶亭四界等,点明了建亭的主旨是为“穷途逆旅、碧囊亦空”的“寒士”提供一个息肩解渴的去处。因年代久远和保管不善,“茶局捐名”碑已碎为三块,两碑的碑面文字均有缺失或模糊,需细心考辨,才能看通读懂。
图三:群山之间的塔儿岭
    塔儿岭为通衢要道,辛苦的行人至此,都想有碗清茶饮用,以获腋下风生之快。接着指出,此前这里也有茶亭,但设施简陋,茶水也不是义供,这让许多贫困落泊之人,不胜悲凉。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百多年前岳西山区那段茶香飘逸、温馨纯朴的民间茶史!
图四:塔儿岭小山坡  
    大别山中蜿蜒着一条南北古道,响肠境内约有二十华里。它北起塔儿岭,南至沙岭头,走阡陌,跨河流,穿老街,越峻岭,万级石板铺就。其间七座凉亭一座石拱桥最能勾起游人的兴趣。这便是安庆的凉亭古道,又称安庆的“茶马古道”。
图五:塔儿岭局部
     相传,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东,三天修成了这条大道。古道上整齐的石条一路漫延,宛若钢琴的长键,美丽、古典且富有情趣。行人走在光滑如砥的石板路上,满脚着实。且行且看,道旁的摩岩,亭边的石刻,以及古老的石拱桥,曲折的老街,无不在向你诉说着千年的文化和山乡的风情。行人坐在木柱黛瓦的凉亭长凳上,山风扑面,白云绕身,汗水和疲劳都随山风飘去。凝神听去悠悠的山风中似乎传来了,军士战靴与挑夫草鞋的嚓嚓声、文人学士漫步的行吟声、官府邮差驰骋的马蹄声。
图六:群山之间的凉亭古道  
     塔儿岭位居响肠古镇,群山环抱,其中请水寨、白云寨、神马寨、河山寨因山顶宽阔平坦,便于练兵养马,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所以每当兵荒马乱时刻,便有大军高举义旗据险扎寨。古寨城墙蜿蜒城门高耸。在古寨上行走偶尔还会拾到一两柄锈蚀的钢刀或长剑。手抚被义士鲜血染过的城墙,似乎还能听到古代战场两军杀伐的吼声。这里传说有宋朝末年安抚使张德新抗元、张献忠和李自成反明;明末清初石城王朱统琦和大将余公亮反清复明;尤其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和捻军首领张乐行鏖战清军;中国工农红军领导请水寨革命暴动;还有曹操、朱元璋、陈友谅的故事广为流传。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惊心动魄,每一次斗争都被永载史册。
图七:悠悠古道兵家争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捻军途经塔儿岭,在此行营扎营。太平军依山而建古寨,有势雄关依旧,飘动的云雾缭绕着高耸的危崖峭壁,青松屹立,苍鹰盘旋,不免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寨顶上土地缓缓起伏,呈现出高原地貌,其间溪流清亮,芳草萋萋。因为山峰高耸,气温较低,仲夏时节,山下百花已经凋谢,山上却还是鲜花盛开,蜂飞蝶舞,景色宜人,气候宜人。
图八:通衢要道强者立
    从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沿小路向北拾级而上,便到了塔儿岭头。岭头西侧有一座四方七层的宝塔,因此这个岭叫“塔儿岭”。  
图九:群山之间的塔儿岭局部
(本篇完)
2016-12-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