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原野 因火车站不售短程票,我们不得不改乘长途车。在光线昏暗的市内旧车站中等了一个小时后,我一坐上长途车就睡着了。等我醒来时,汽车已离开市区行进在原野中的高速公路上了。 太阳已变成淡淡没有光泽的红色圆盘,悬浮在西方空旷宽阔的薄薄的灰白色天空中,宛如一幅漫长的古代淡黄色长长丝卷画面上的一只孤零零淡红的圆球,给人感觉十分淡定陌生。那圆盘还没有沉入地平线,下方渐浓的雾气就开始逐渐将它消融成了半圆。 不远处偶尔出现的山峦与田野之间充满了淡淡的蓝色雾气。山丘和田野之中到处残留着被野火烧掠后的黑色,十分醒目。冬日原野中,高低起伏的稻田,长满灌木丛和荒草的丘林相互交织着,宛如一幅一幅画卷不断从眼前翻过。不时出现茂盛的枯草,一族一族,一丛一丛凌乱而无序地落在梯形田埂的坡面上。 渐渐山丘减少了,更多的出现是变得更平缓的稻田,水塘和树丛中的村庄。无序的落叶后的林木或三五成群,或成片地落在田头,路边,塘边,或远处山丘之上。 谁能描述这冬日暮色之中江淮原野的美呢? 这里没有两块稻田形状是相同的,它们高低堆叠着以难以置信的曲线构画着自己边界,水塘如无沿的镜面落在山丘之下或水田之中黄色锅形塘底里,清清塘水倒映着周围的树木。 稻田中有的是一片枯黄的稻桩,有的已种上浅浅绿色但已看不清了的小麦或油菜苗。田野中黄绿相间,高低起伏盘旋着。有时落光树叶的树林中掺杂几颗不落叶的松树或冬青树形成一片半透明树干树枝的黑色剪影,不时有村庄掩映在一片繁杂树枝之中…… 天色更暗了,公路经过一片开阔的水面。水面上白朦朦的,远处水面一侧树木已变成片状浅浅的黑色印在朦朦的水气之上…… 薄暮时分的原野如地面上巨大千变万化朦胧诗一样的画面在车窗前播映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画家曾画出过这江淮田野中质朴动人的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总是着力于山与水的描绘,完全忽略了这乡村田野的美,只有西方近代最著名画家凡高在阿尔曾画出了质朴乡村稻田农舍中散发的美。 暮色更浓了,大地上一切更深地沉入了朦胧之中。不时看到的单片水塘的水面已如凝结了雾气的镜面一样变得模糊了。 这江淮之地乡间景色是很难用照片拍出其诗意的,因为这样的美很大程度源于人们的心中,只有将人们心中的诗意溶入彩色画面中才能呈现她真正质朴而又无穷无尽变化的美。 偶尔有河道出现在路边,小河两岸河堤内侧有繁复密集树枝的灌木丛,河道中浅浅的水面与不规则长满枯草的沙地相间……,有时路边土丘上凌乱地出现少许墓地。 这里的美似乎源于凌乱,除了每片稻田有限面积的平整和塘水面有限的有序外,树林、山丘、河道、房屋、田埂全是无序的,永不重复的,不难想象住在这片原野每个屋子每个村庄中的人所看的乡村印象与记忆都是不同的…… 一个疑问出现在我心中:与江南冲积平面大片平整田地不同,这江淮之间高低起伏的小片田地在一百年,几百年以后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尤其在未来现代化机器时代它会怎样存在?它是不是会被人类抛弃从而返回到它原始杂树杂草丛生的丘林时代? 天色很久处在朦朦白亮之中,田野中偶尔有一两盏灯光从远处农舍传出,像淡淡雾气之中天上的几颗孤星…… 田野已失去了金黄色,只看到田埂浅浅的轮廓和田中极浅的暗黄色,远处山丘上树木已被雾化成了浅浅的黑色连影,水塘只剩下白朦朦的影子…… 夜幕最终完全降临到了大地上,车窗外大部分时间只能看到公路一侧被车灯侧面余光映亮了的护路林树枝和远处黑色地面上农屋零星的灯光。 窗外天空中不知什么时间出现了稀疏暗淡的星星,它们在宽阔车玻璃窗上反光背景下看上去十分模糊…… 偶尔广阔的黑色地面上有一连串焰火在远处升起,它们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显得十分孤单,象风中蜡烛的火焰一样飘忽不定,忽明忽暗闪着光亮…… 2011.2.8 吴砺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