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38|回复: 3

[名胜景观] "六尺巷"诗的来龙去脉,谁有考据?

[复制链接]

1210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户外运动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543

2011年度优秀会员激情之星钻石会员自我鼓励

鲜花(80) 鸡蛋(0)
发表于 2013-9-5 1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尺巷"诗的故事近几十年来广为传颂,网上众说纷纭, 究竟谁是始作俑者?谁有实考?
8 o6 Q2 x& v  q) I) V7 J5 t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10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户外运动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543

2011年度优秀会员激情之星钻石会员自我鼓励

鲜花(8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1: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出现在三年级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还有另外的版本“纸纸索书只说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 从各种版本来看,诗的前两句都有差异,但后面两句,也就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基本上一样。品德与社会教材上说这首诗是康熙年间张英所做,我在听百家讲坛的《嘉庆王朝》时候介绍这是王杰所做,进而怀疑这首诗的出处,上网查了一下,这首诗的出处还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0 G8 c- y- B5 H, S* O
. N3 q2 ^9 g! F
追问:7 j3 c( s  i) Y6 B& T. T
    有哪几种?
& A# e4 q4 r' N* U3 F! w# [/ A" z) R0 E
回答:
  K/ |* \9 s' q% q: F- K% @    传说一: ) N% [0 F3 y6 m" z+ _
        康熙朝「张英」版。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势必影响了张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U. Q- |& U, X" @4 g
        传说二:7 e$ `' G# y2 `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侧,曾有一巷,名“龚万巷”,又名“龚弯巷”。说起该巷由来,在民间流传有一颇具趣味的传说。
& l8 R2 \: |8 L. z        当年这里曾居住着两户相邻的人家。一家姓龚,家主为朝廷重臣,人称“龚大司马”;另一家姓万,家主为地方权贵,人称“万大老爷”。此两户人家,虽相邻多年,但并不来往。好歹是左邻右舍,各走各的门,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7 C8 Y  {& t* K! M1 t4 v7 y3 _  A
        孰知这年,龚、万两家同时大兴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显荣贵之意。其实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问题是,此两户人家在翻建房屋时,均欲将各自山墙向外延伸,以扩大房基,结果引发了争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时间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县衙老爷那里。/ U7 f6 T$ ~) k
        龚、万两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家,县衙老爷乃七品芝麻小官,岂敢轻易判决,以致官司迟迟没有结果。 龚家因家主官大,见此小小的官司竟迟迟无果,不免气愤难忍,无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书星夜赶往京城,禀报龚大司马,希求龚大司马出面干预,以振族威,出掉这口怨气。
4 v" `( w2 e% v! J        再说远在京城的龚大司马,接到家书后,见诉,起初确也很气恼,好在 其妇人乃一知书明理之人,闻情后淡淡一笑而劝道:“相邻相争,只为一墙,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对此区区小事,当大度才是,让人几尺何妨?”
$ R' |* ]3 s! q) r8 {# A) M" T6 }        龚大人闻妻言之有理,顿时息怒,随即付书一封,交管家人带回。龚家人接到龚大人来书,拆开一看,见书仅诗一首。词曰:“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龚家人见言,皆息怒默语,悄悄将与万家相邻的山墙拆除退后三尺。
$ d' q' }( P% n; ~6 v9 a) w        龚家一反当初的举动,使万家很受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龚家做法,主动将与龚家相邻的山墙退建三尺。这样一来,使得龚、万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们便把这条巷道称为“龚万巷”,也即后来改称的“龚弯巷”。
4 l  z- p% b6 y4 {$ r+ T        传说三:7 h9 y6 z# @. m6 G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易学家、理学家胡煦(1655—1736)在京为官时,收到家信,老家与邻居为房屋地界发生纠纷,以至中间巷道狭窄几乎不能走人。胡煦当即写下上面诗句,托人带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来争辩的基础上朝里让了三尺,邻居非常感动,也朝里让了三尺,过道多了六尺,为此陡然开阔,行人不再感到狭窄,于是时人称此巷为“仁义巷”。此故事在光山县几乎家喻户晓,已被载入《光山县志》。
% b1 L% M+ X  K1 A9 k
# M7 U/ d# n' E$ Q) c        传说四:
  ]3 r3 e. \7 N, \6 d+ A# u        明朝郑板桥说。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b; V1 R; c( N7 x
        传说五:
* V7 _6 }) ^) W0 S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吏部尚书名字叫做郭朴,为人清高廉洁,颇受时人推重。有一回,他接到家中弟弟捎来的书信,信中提到邻里建屋,与他互争一墙之地的情形。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哥哥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他的弟弟: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也是客气地让出一墙。两家彼此让出一墙,便在原地空出一条巷道。后人便将该处称为「仁义巷」,此事也成为地方佳话,传诵不已。
% Y1 Q7 s6 g; I  J
/ `, O& n# R8 n5 v7 b# X' x        传说六:0 l1 c' l8 }3 _1 T+ v" D
        明朝舒芬说。明正德年间的状元舒芬家书:“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明朝江西进贤北山人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q- j2 Z5 e' B) V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对方也主动地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 J% T3 c. b2 y) k        传说七:8 V2 L: J5 Q- B& @, Y( }
        明朝林翰说。林翰《诫子弟》诗云:“何事纷争一角墻,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 L+ L0 M7 |8 X        传说八:- E1 g9 L0 N/ l7 V4 n& P
        清朝张廷玉说。张廷玉是前述张英的儿子。雍正年间曾写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0 i; {) A3 P# d

3 L' T" F/ y  |        传说九:
3 t. [% W! o$ J: T2 g        清朝曾国藩说。曾国藩给弟曾国潢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b2 o" f/ v% N& _" @5 O" F
3 G2 O; i: V2 Z& R        传说十:
" Y4 R* J- S' A, m8 Q        清朝何绍基说。道州人何绍基家书:“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s: a- ]8 o9 R( S  [; H: o

. o, t1 I: D2 D. Hhttp://wenwen.soso.com/z/q318561729.htm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10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户外运动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543

2011年度优秀会员激情之星钻石会员自我鼓励

鲜花(8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1: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s# k' @5 D

+ f: R' v, _9 ^
4 T' X  @0 \2 A- u0 ^7 \2 s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作者心胸开阔,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
3 y' t+ i6 v3 U7 i3 ]" T! }" ]8 q% S' M
关于这首古诗有多种传说,但是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相同的:人与人相处,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
% G: }& `" h# k& J
$ q9 o* K! o9 x( h5 f. n; Khttp://wenwen.soso.com/z/q216351 ... p;ch=2013ww.tw.xgzs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10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户外运动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543

2011年度优秀会员激情之星钻石会员自我鼓励

鲜花(8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写的是六尺巷的故事。
. w, V  v- w+ x* h( Q' Z5 {) n
) ~5 R" u$ u5 U' j3 L3 e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 I# A; K9 S  C) F2 m- s/ K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 [" ?% C% ^& h, ~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v$ G6 {5 r  L; t# ?" ^$ K/ _; r
/ z% i) x" D7 A' j! j! i
  本文题目就来自这句民谣:“千里修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互谦互让的意思。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