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唯忆 于 2013-8-23 20:57 编辑
留守儿童,心中的裂痕 文/陈唯忆 留守儿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个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是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谁能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小小志愿?谁能知晓,孩子唯一的期盼是父母双亲在身边陪伴他(她)学习和生活的这种小小志愿的无奈与可想不可求的痛? 留守儿童,这个词语狠狠地刮伤了多少孩子的心与愿。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当生活在城市里孩子如何谋划着如何逃离父母的温情怀抱时,当他们的父母热心于花钱送孩子去各种兴趣辅导班时;我们可曾想到那些生长在乡村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家庭的生计而远走他乡打工,无奈的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这些被留在乡下的孩子他们有的才几个月大、有些才刚会走路、有的还在上学,他们不是孤儿却过着孤儿样孤寂生活。 他们有家,却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些本该享受母爱呵护和照料的孩子,却孤独的生活着。他们不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与父母谋面;他们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活,或借住在父母的亲戚或朋友家生活,有的甚至是自己带着弟妹生活。 他们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就是我们常常听的的“留守儿童”。 他们用同龄人玩耍的时间,努力地看书学习;只为了父母每年除夕回家能够多添笑容,只为了父母在外打工能够少操一点心;认真努力学习之余,帮着年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次远在他乡的父母打电话回家时,为了让父母安心工作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 心灵的空洞,是谁也不能弥补的。宁可把自己佯装成一只打不碎的玻璃球,也不愿向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诉说一丝委屈。他们的乖巧懂事,让我们心含泪水…… 他们没有时尚的玩具、没有高档的文具、没有名牌的衣服、没有手机和电脑,他们仅想拥有一个想喊爸爸妈妈就有回应的家。浏览网络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的视频,当看到一个记者询问位小男孩:想妈妈了不?那男孩流泪地只回答了两个字:不想。问他原因时他泣不成声地说妈妈经常不打电话给他们,小时候就不要他们了;当听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山中的回音时,我真想陪着他们好好地哭一场…… 他们渴望父亲和母亲的关爱,他们渴望有生活中一种近距离的亲情;他们为了能够引起双亲的重视和陪伴,导致了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也导致一小部分“留守儿童”走上迷茫失措之途,甚至是自杀与犯罪;有的地区甚至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有效地保护,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太湖一12岁少年因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遗书自杀,云南丽水,重庆,6名未满十四周岁的留守儿童被“色魔”糟蹋;浙江缙云一中,留守儿童学生因怕班主任家访却将老师杀害;浙江温州永嘉县两名高一留守女生以“死亡之约”击碎了家长的所有梦想;湖南一名2岁留守儿童饿倒在死去七日的奶奶尸旁;河南嵩县,10岁的留守儿童被邻村“村霸”野蛮殴打致死抛尸河中…… 一个个家庭的悲剧、一桩桩令人发指的事件直指留守之痛。 “留守儿童”一个酸涩的名字、一群孤独寂寞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状况让人揪心。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前途……“留守儿童”触动了孩子们的教育和情感,他们心中的痛楚,何不说是家庭的痛、社会的痛和当今教育的痛?“留守儿童”每一位数据都深深触动了孩子的深沉的“念想”与“盼”;每位笔数字都敲打着这群留守孩子稚嫩的童心。 我从小如他们一般,童年的记忆家中没有爸爸和妈妈的影子甚至一年都很少在家中。曾经,我站在十字路口迷茫无措过;曾经,为引起爸妈关注我甘愿堕落过;人生的旅途中,我时刻渴盼能够获得亲情支撑…… 在场经历中,我唯一庆幸的是没有像太湖一12岁少年因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遗书自杀,没有像浙江温州永嘉县两名高一留守女生以“死亡之约”击碎了家长的所有梦想。我很感谢我的外公外婆、大伯以及姨妈等亲人的谆谆教诲,也很感谢父母从远方用电话线传递给我丝丝温暖,才使我没有变成一个可怕的人。
留守儿童,心中的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