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19|回复: 5

[其它] 疏圃永感 雅洁真纯

[复制链接]

94

主题

346

回帖

191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917
鲜花(27)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2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滴残墨 于 2013-8-22 10:24 编辑

疏圃永感,雅洁真纯
                                                                                                                 ——读方宗诚《疏圃永感图记》
                                                                                         海天一色


                                                                 蔬圃永感图记


                                                                                                                 作者    方宗诚


余父始居毛溪,屋二楹。后于宅东结茅屋数间,宅西又购屋二楹,稍葺之,为宗诚读书之舍。内一小圃,竹数竿,杂植果树。篱落间,可望见龙眠诸山。


  宗诚每清晨坐书舍,则见余母持锸入,坐地下,莳花蔬,视燥湿滋培之。花蔬皆有行列。闻人家异本,必求得之,圃中无寸隙地。然余母生平固不喜簪花。花时,与子妇、邻媪赏玩而已。余母主中馈,终岁未尝一出游,少暇则入小圃。食时,家人皆食。余妻往请母食,值母方莳蔬,不答也,宗诚数往牵衣,始反。


余母卒数月,书舍毁于火。时余妻先卒,后二年弟妻亦卒。室空无人,圃废不治。余侨居他所,岁时至故居,入圃中,败垣荒草,一桑尚存,余母手植也。倚桑而立,忆昔与余妻牵母衣情事如昨。邻妪见余曰:“余往与母日在此隔墙语,而母或闻余未食,即归,持米来贷余。”言已而叹,又曰:“不见而母于兹七年矣。”悲悼久之。


  马君晴斋为余作《蔬圃永感图》。爰附记其略于后,道光已酉夏六月。宗诚谨述。

【注释】

【1】       楹:(yíng营),量词,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
【2】       葺: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
【3】       锸:(chā插),铁锹,掘土的工具。
【4】       莳花蓺蔬:莳(shì是),种植;蓺,同“艺”;种植花果蔬菜。
【5】       簪花:戴花。
【6】       媪:老妇人。
【7】       中馈:酒食。
【8】       垣:矮墙,墙。
【9】       贷:借给。
【10】   永感: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11】   爰:(yuán原),于是。
                                                                           赏  析

方宗诚,字存之,号柏堂,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宗诚少有大志,每日取贾太傅疏及唐宋名篇高声朗读。师从许鼎、方东树,学宗程朱,文尚唐宋。一时海外名流,皆与之交。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推荐方宗诚为枣强县令。李鸿章继任总督,与方宗诚亦交往甚密。方宗诚学承桐城文派,撰《诸经说都》33卷、《柏堂集》92卷、《俟命录》、《志学录》、《读书笔记》、《讲义》合35卷,另撰写、编订书籍数十种。宗诚为文真纯雅洁,感人至深。上文是方宗诚为《蔬圃永感图》这幅画写的文章,而《蔬圃永感图》是作者朋友马晴斋所画。“永感”,指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从描叙文字看,这幅画是表达方宗诚感怀母亲蔬圃劳作的(作者另有一文《侍游图记》则是怀念父亲的)。读罢此文,情景历历如画,文字朴素深沉,令人久久难忘。
第一段,简要描述作者家居。作者简练的笔墨如同广角镜头,缓缓移动。在几间先后购置的竹篱茅舍之间,作者读书小屋之旁,内有一小圃,“竹数竿,杂植果树。篱落间,可望见龙眠诸山”。竹篱茅舍是近景,龙眠诸山是远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则是人的眼睛。谁的眼睛呢?自然是劳作其中的母亲眼睛,当然也有时至圃中的宗诚眼睛。陶潜“悠然见南山”是无意之见,而母亲则是有意眺望:劳作之余,抬起头来,就能望见远处的龙眠山。寥寥几笔,借助农家风光和龙眠远望,为母亲长年劳作的环境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也为这幅《《蔬圃永感图》增添了景深,
第二段,从各种角度集中描绘母亲在园中劳作情景。先写作者眼观所见。宗诚清晨坐书舍时,就见母亲拿着农具入园,坐在地上,“莳花蔬”。接叙母亲爱花,“闻人家异本,必求得之”,然母亲并不簪花,只是与“子妇、邻媪赏玩而已”。这就写出了母亲爱美却不掠美的高雅情趣。母亲是家庭主妇,终年忙于家务,足不出户,少暇则在小圃侍弄花草,连饭也顾不上吃。妻子往请,母亲正忙活,“不答也”,直至“宗诚数往牵衣,始反”。“数往牵衣”,一幅多么温馨的母子相携图!这一段,除了略叙母亲劳作、母亲与子妇、邻媪的赏花外,着墨最多的就是这妻子与宗诚请母亲吃饭的细节。这样的场景越温馨,就越发显出了母亲死后的悲情。多年后,妻子、母亲相继辞世,想起这情景,宗诚心中该是五味杂陈吧。所以,这段描叙,应该是为下段写家庭不幸衬托的。
第三段,以极俭省的笔墨写家中诸多不幸,寄托宗诚深挚的哀思和怀念。妻死、母卒,弟媳去,书舍毁于火,“圃废不治”。悲怆的情感,用淡淡的文字道来,愈发令人感怀。“侨居”他处的宗诚回来,满园荒芜,唯“一桑尚存”,那是母亲当年亲手植下的。“倚桑而立,忆昔与余妻牵母衣情事如昨”,世事变迁,人亡物在,情何以堪?邻居老妪叙及母亲当年与之谈话场景,叙及母亲借米给她的往事,倏忽之间已经七年了。以邻人再三叹息口气道出母亲的亲切和谐,宽厚慈爱,令人难忘。这就将作者久久萦绕于心的对母亲追悼感怀一并传出。品读本文,笔者每每想起震川先生《项脊轩志》中的叙写,“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两文都借助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比较起来,宗诚为文,感情更内敛些,也更耐人咀嚼。
最后一段,简介文章写作动因。马晴斋替宗诚画了一幅《蔬圃永感图》,作者为此作记,简述写作时间与心情。
方宗诚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品性,寄托自己的深情。四百来字的文章传出了深沉的感情,用笔可谓极为俭省。文章既有归有光小品文的韵致,也具有桐城派文风的真纯雅洁。这样的文章能够经得住人咀嚼,是可以传世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0 收起 理由
南风醉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67

主题

9438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82
QQ
鲜花(129)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2 10: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先生的赏析中,理解了文章的妙处。受益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34

主题

3453

回帖

649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497
鲜花(49)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3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老师!祝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41

主题

1313

回帖

4549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4549
鲜花(11)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3 23: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喜欢读古文,现在~~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762

回帖

11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142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5 1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先生指教,受益匪浅。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

主题

101

回帖

57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74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3-8-26 1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