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滴残墨 于 2013-7-26 11:05 编辑
李大鹏作品小辑
李大鹏,1985年3月生于桐城。2002年考入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安徽白鲸文学社第十任社长,主编《白鲸报》第十六期、选编《白鲸诗选》。有几百首作品发表于《散文诗》、《诗潮》、《安徽文学》、《诗歌月刊》、《中国校园诗人》、《安庆日报》、《振风》等各类报纸刊物,有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网络诗选》、《安庆60年文学艺术作品选》、《安徽80后诗歌精选》。系市诗词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桐城二中高中语文组,编辑校刊《浪花》。
活着就有空气和水
喜欢沿着河岸行走,沿着并不宽阔的凹凸的土地往前延伸。记忆中的河流有时饱满浑浊,奔腾不息,有时又接近干涸。小时候,家乡的河岸有一片美丽的竹林,那个小小的我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在两河交汇处一般很宽广。那里的芦苇很美,它们高大地站立在一起,不同的季节呈现出青翠或苍白的颜色。 与河流相关的是桥。桥因为河流而存在,同时它又拒绝了河流,是它使人们远离了水——远离了河流最真实的地方。
更喜欢春天的河流,那时的河水澄澈明亮,河岸上长满青草和各种颜色的野花,有着白色柔嫩的蒲公英,还有和弟弟一起为外公采摘的可以泡药酒的红宝石一样的枸杞。
地下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河流,它们属于另一个世界,在我们的视听之外,但确实存在着、流淌着,影响着我们的一草一木。 在这个夜晚,身边的小河只有声音和一点闪亮,我在聆听中和城市一起得到了暂时的宁静。
十月将尽,寒意渐浓,我的咳嗽又开始了。深绿、墨绿色占据的大地,有了金黄色和枫叶红。在秋天成熟的果实确实比春夏的果实味道丰富,甜中带酸,酸中有甜,如同一首浸染了寒冷的诗歌。
大雁是聪慧的,成群结队,排成受风阻最小的队形,歌唱着一路向南。我们是不愿迁徙的一族,也无可迁徙。十月将尽,留下来的一切都要直面深秋和严冬。
有时我故意使自己的身体麻木,太敏感只能被更深的寒意所摧残。深夜睡去,早晨醒来,中间是真实可感使人心惊却容易遗忘的梦。人类一个人的被窝就能够温暖了,企鹅则要拥挤在一起,留住热量,才能度过北极的严寒。 岁月就这样一直往下流淌,忽略声音,忽略色彩,也忽略温度。
临近中秋的月光照我夜归,照古今之人夜不能眠。不断增加的亮光,照满院的钢铁一片银色秋霜。
九月的月光总在温暖与寒意之间——团圆时的温暖,秋夜的寒意。秋虫伏在月光的阴影中发出最后的鸣叫。
没有月光的夜晚无比黑暗。我点亮一盏昏黄的灯,将黑夜排除在外。这灯光照我写诗,安慰从噩梦中醒来的灵魂。而月光仍无可替代。
月亮一直就在那里,光明一直就在那里,只是我们常常无法看见。白天、黑夜,月圆、月缺,都不过是表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太多人被表象迷惑。
不管是阴是晴,有月无月,后天都是中秋。古诗中的游子有一座中秋的花园,里面充满了月光、秋霜、白发和思念。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参观人潮中挤出来,我想,岳麓书院这样一个圣贤论道讲学之地,该是另外一番样子吧。
怀揣着朝圣之心,我跟随车子缓缓地进入没有校门和围墙的湖南大学。没有莘莘学子,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听不到朗朗书声,唯有人声车声喧腾,这已全然不是我心中的岳麓书院。
幸好书院建筑本身的书气还在。古碑,古树,匾额,楹联,讲堂,还有一座屈子祠,无一不提示我这里正是那个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且把人群带来的嘈杂放在脑外,我们又何尝不是成群结队而来的呢?
书院像是一座江南的园林,曲折、别致、典雅。沿着小径一一观赏、留影、议论,有声的我们注视着无声的历史陈迹。这人群与声音都是暂时的,入夜闭院之后,一切将重归宁静。
我想:即使宁静真的失落殆尽,文明还会在那里,只要我们不放弃寻找。
大鹏是桐城年轻一辈诗人中的佼佼者。桐城这些年写诗的人不少,但写得好的不多。大鹏算是很好的一个。好的诗难写,好的诗人难当。大鹏的诗歌,有形而上的美学气质,又蕴含着忧郁的诗学意趣。作品往往来自于细微的心理感受,而又呈现出相对宏大的诗意空间。其受第三代诗歌的影响较大,语词的理智与刚冷,让诗歌整体更多的偏向于内心世界的开拓与掘进。但显然,大鹏的诗歌还是保留着桐城诗歌的一向的空灵。这是我所喜欢的,也或许是大鹏应该进一步发扬的。大鹏还相当年轻,无论是诗歌,还是诗人,都在成长。我们期待,并且祝福。
李大鹏诗歌里有一种纯粹的东西,语言的纯粹,境界的纯粹,源自于心灵的纯粹。作为一个年轻诗人,这种纯粹格外难能可贵。口语诗、垃圾派、梨花体、下半身……进入新世纪后,各种诗歌流派粉墨登场,无非都是一种无所适从所导致的自我遗弃和自我膨胀。年轻诗人在这种诗歌语境里成长,很多人会受到感染,不自觉地滑入……李大鹏的诗歌却继承了桐城派“清、真 雅、正”的文风,不以形式哗众取宠,而以内容展现内涵。这是弥足珍贵的。
朱新敏
大鹏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事。
说起学生,还要追溯到1999年。那时,大鹏还是个稚气未脱的高一学生,我是他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的文章很有灵气,与一般高中生的应试作文不同。好在有灵气的孩子就是不一般,他能够审时度势,于是,顺利跨越了高考这道坎,进入了安师院。大鹏如鱼得水,开始向着缪斯的殿堂展翅飞翔。后来浏览安师院网页,看到“白鲸诗社”的社长是大鹏,我不得不擦亮眼睛。我凭着教师的本能,知道大鹏是在用心体验生活,用心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
2006年,大鹏大四,回到母校二中实习。那年高三的一位语文老师因故请假,本来还在听课的大鹏被逼上了高三语文教岗位。这一干就是一学期,而且他代课的这个班的学生,在原老师上课后还舍不得大鹏离开。他是一个好语文教师。
这年,大鹏真的就和我们成了相互砥砺的好同事。当了语文教师的大鹏,还保持着诗人的气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记得高一时候听他的课,那节课上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我们导入时通常是用古代边塞诗人的名作,而大鹏显示了他诗人的特色。“‘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都在千古荒原中。’这是西北边防第一哨战士们写的诗。这首诗表达了战士们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有渊源、有共性吗?”这样新颖的发问,令学生们兴致勃勃,我们听课教师也暗暗叫绝。这样的导语,打通了古今联系,自然凸显了古今边塞诗的共性,给人以耳目一新感。后来大鹏的课,几乎都带有这种浓厚的诗人色彩,加上他和学生年龄相近,没有代沟,自然成了学生们的偶像教师。
繁忙的教学生活,没有侵蚀大鹏的诗情。大鹏连接着生活的地气,继续喷涌着诗歌的激情,常常给我们以惊喜。他给学生讲诗歌,给我们语文教师开办新诗讲座。当然,最重要的是以诗歌作品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前年,大鹏送给我一本他个人的诗集《半成品》。这本诗集只印行了十几本,作为他的同事,我很珍视,也很感动。夜阑人静时,翻一翻大鹏的诗歌,觉得生活还是值得品味的。愿大鹏在语文教学和诗歌创作的天空自由而快乐地翱翔,越飞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