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会同传
方铸
% _+ X q* Y Z" J* j# h9 O
公讳尔昌,字仲韩,一字少卿,姓邓氏,桐城人。生三岁而孤,少长,母教之读。以贫故,奔走四方,不及就选举。每告诸子,深以是为恨。然公特善书,明勾股术,闲作兰竹,皆入妙。年二十三走京师,考录供事【1】,因寄籍大兴【2】,议叙得从九品【3】。分发湖南,补洪江巡检;洪江故会同地。公至会同自此始,会同之人知爱公,亦自此始,居九年遭母丧解去【4】,服阕以军功历保知县【5】,署宁远【6】,调平江,移浏阳,最后至会同,加秩以直隶州知州【7】。用会同近黔地,号称僻远。自石逆窥蜀地【8】,数被兵,民以益困。及公将至,戝且逼城,然犹慷慨登车,义不反顾。既至数日,贼陷会同,民竞夺,公仅乃不死,时公视事九日耳【9】。民喜得公,争先用命。明日援集,公率以逐。贼遁,复城。事顷上闻【10】,公得留任。其年余,石逆就俘于越雋,余贼回窜,复陷会同【11】。公不肯行,竟死,同治二年八月也。公殁二日,官军乃大至,攻拔其城,寻灭贼廉州,得刃公者,函其首以祭【12】。年余,归葬。民思公甚,岁祠祀焉【13】。事闻,赠道衔子云骑尉世职【14】。
% R' }- f, y/ H, X F* k1 L 公长于吏治,所至有声。在宁远,民苦浮费【15】,公一切罢去。清积案三百余起,及后将代囹圄草生【16】。至今宁远人称好官,第一必曰公也。公补会同,在署宁远时。然公得知县由曾文正公【17】,文正公倚公如左右手,公署宁远非文正公意也。未几授浙江,复自平江檄公往【18】湖南骆文忠公素知公勤敏【19】,既署公宁远,益奇赏公,至是督蜀,将调公入蜀。疏数入并名以请,余皆报可,惟公以实缺例格不行【20】,乃止。
; d& U- g. G& S 论曰,公之于会同岂其有前数欤【21】,以是终,亦以是始。公有五子,予所识嘉榖、嘉樾,皆名诸生【22】。嘉榖为予言文正许公意尤至。然文正诸所得士多至卿相列方面【23】,而公以一县令死,烈烈英英去人远矣【24】。
/ W' v2 L. g& w6 _/ k7 c6 M: [6 \
) A% F0 ^# }5 A5 m5 M/ i) c/ F【方铸简介】
% N: e% N+ @8 g7 ~2 B6 Q% J7 S9 l% \方铸,安徽桐城人,字子陶,号剑华,又号华胥赤子,清代著名文学家。
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度支部郎。十岁从父学诗,初学杜甫,既而玩味《古诗源》,乃悟三百篇之旨。晚年研究佛学,潜心著述,有《三经合说》《周易观我》《华胥赤子诗文集》1卷。
方铸为文,喜欢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文辞则简明扼要,符合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对于《诗经》有其独到的理解,其诸多文章表现了对儒家学说的独到理解,而维护程朱理学的观点,则一以贯之。
& I, K0 ]* ~; B5 l) c2 Z& k
( E+ W$ r5 ]: Y) |- ^* G【注释】
' o; R4 ~5 n5 p; E8 r# S# M# \
【1】 供事:清代京吏在衙门内各房科管理事务的,都称供事。
【2】 寄籍:指长期居住外地而取得该地的籍贯。
【3】 议叙: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
【4】 遭丧:遭遇丧事;亦称居丧,或称
丁忧,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5】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闋,终了。
【6】 署:暂代。
【7】 秩:(zhì至),古代官职级别。
【8】 石逆:指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
【9】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10】事顷上闻:顷,不久;上闻,向朝廷呈报。
【11】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二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太平天国流散部队李幅猷万余人攻入县城,会同知县邓尔昌集勇顽抗,城破被杀。
【12】 函:用匣子装。
【13】祠祀:祭祀;立祠祭神或祭祖。
【14】道衔:道一级的官衔。
【15】浮费:不必要的开支。
【16】囹圄:监狱。
【17】曾文正公: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
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书法家,文学家。
【18】檄: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19】骆文忠公:指当时湖南巡抚駱秉章。
【20】“惟公”句:实缺,旧指有实际职务的官职的缺额;格,阻碍。
【21】前数:迷信谓前生命定。
【22】诸生:明清指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23】方面:较大的行政区划。
【24】烈烈英英:烈烈,功业、德行显赫的样子;英英,奇伟的样子。
简 析
* Q7 o. r" S7 N7 _' Z( O文章名为“邓会同传”,然传主名讳并非“会同”,其实名为尔昌,故应称为邓尔昌。所以称为“邓会同”者,以其为所任县令而捐躯故也。可谓令为民死,名以县传。方铸以其形象而传神的笔墨,寥寥数百字,便刻画了一名恪尽职守、死于王事的官员形象,也算为家乡桐城的义烈之士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p% j# }3 P+ i% k
, k( i' H4 V3 E: y% T$ `; b+ K 邓尔昌出身贫贱,三岁而孤 ,只好奔走四方,无以科举,深以为恨。然邓氏勤勉聪慧,凭着优异的考绩得从九品官。从此辗转湖南洪江、宁远、平江、浏阳,最后以直隶知州任会同县令。邓公长于吏治,所至皆有惠政。在宁远时,免除百姓深以为苦的冗费,减轻了百姓负担;清理积案三百余起,民无系狱,囹圄生草,使宁远人至今称其为好官。邓公两至会同。会同僻远,因邓公始知爱。因会同多遭兵燹,民益贫困。邓公将再任会同,闻将兵临城下,本可回避,但他毅然前往,与民共生死。民争先用命,在援兵帮助下,终于光复县城。经朝廷批准,邓公仍留在会同。一年多后,再遭重围,城破,公不肯行,遂遇难。
" n, J% I) E" e1 v* |: C
在大兵压境之际,官吏们本避之唯恐不及,邓公刚刚上任,本可以借口不去,但他忠于王事,心系百姓,慷慨赴难。虽遇害,但他以死履行了地方官的职责,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爱戴。邓公虽然归葬,但当地百姓仍然思念他,每年按时祭祀。作为一个异地做官的人,邓公可谓赢得了民心,也因方铸此文而被家乡的父老乡亲铭记。
+ E3 X" W9 F2 |) M, ]
方铸此文,不仅刻画了邓公精于吏治,爱护百姓,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邓公才华横溢但因时运不齐而不能大展宏图的遗憾。文章末尾写道,邓公深得曾文正公赏识,但文正公赏识的士人多至卿相或封疆大吏,但邓公终其一生仅一县令而已。如此英才,仅以此而终,方先生写到此处,难道仅仅抒发邓公一人的遗憾吗。
; f$ z* C9 a/ ^0 l6 ]! [+ g. N* K
今天我们读方铸先生这篇文章,对邓尔昌这种恪尽职守,爱民护民,勇于担当,保一方平安的精神,对如此同邑先贤的事迹与厄运,也会肃然起敬,喟然感叹的吧!
【 拍照、打字、点校、赏析者;海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