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追求物质,假期安慰精神。假期是人性化的东西,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般情况下,社会越进步,工作就越轻松;物质越富有,假期就越多。
当今社会,除了学龄前孩子或退休老人,还有三种人。
没走上社会的学生算一种。过去假期少点,现在假期多了。这里就不多说,再说说另外两种人。
一种要特别。这种人能自己给自己假期,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活在人上,拥有特权,相对自由,像某些老板或官员;一类活在人下,寄生于社会或依附于土地,像乞丐或农民。
一种很普通,由政府或老板给假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许多农村变成工地,许多农民变成农民工,这样的人已占了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看似不在人上,也不在人下,其实就是带上了金刚圈的孙猴子,平时被念紧箍咒,假期稍微放一马。
我自然是后一种人,虽然待的地方是一所学校,享受的是跟学生一样的假期。
因为工作的时间偏早,我的同学还在学校读书时,我就进校食堂受罪了,对于假期,我比我的同学更加期待。就是利用一些假期,我去了许多想去的地方,认识了不少想认识的人,编了一些浪漫故事,找到一些奇妙感觉……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让自己有机会从食堂走出来,最终走上讲台。
当初,假期对于我来说,像屋子里的一扇扇窗户,每打开一扇,就让我的视野多了一份色彩,就让我的心灵多了一份清新;像遥远世界的一声声呼唤,每一声呼唤,都让我为之心动,都引我走得更远……那时,我的心像小鸟,总想飞起;像涌泉,一刻也静不下来;我的身边也活跃着许多有激情的朋友。要不结伴骑车远行,要不互相帮着干活,要不彻夜下棋聊天……假期常常就是朋友间的聚会。那一回,早晨还躺在老家床上睡懒觉,晚上却在九华山上看电影,只是因为朋友不期而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像蒲公英的种子,各自飘远,只有我还像一根萝卜,还留在出生的地方,假期就像隔夜的饭菜,开始有点变味。虽然上班的时候,总在把它期待,但它真的到来,又不如想象的香甜。
因为困于农村,又越来越厌烦农活,母亲伺弄的几片田地,让假期成了另一种折磨,似乎刚出炼狱又被迫服役,使生命变得如此沉重。
更多清闲时光,捧上一本书,坐在家门口,能等来的只是云彩,能感受的就是寂寞;骑上自行车,徜徉大马路,能遇到的都是陌生人,能找到的就是失望……假期又用空虚把生命变得好轻。
恋爱的时候,假期里有欢悦更有纠结,因为假期的不随意,不同步,常常是想见她时,却脱不开身;我有时间了,她又在忙着……
结婚之后,假期的空间似乎就是家庭,假期的内容似乎就是家庭琐事,没有什么理由就不能出门,没有什么人(尤其是女孩子)会随便来访,假期反而要比平时的世界更加封闭。
终于不再年轻了,像春天刚过,秋就来了,花刚谢尽,叶又要落了,假期还有别的什么可期待呢?除了多看电视多睡觉(后来发展为上网冲浪),就只能用文字去回味往事了。
七天长假已经开始,心灵虽有远行的想法,身子却一直懒懒散散。时间显然有了,钱也不是问题,可哪里才是我真正想去的地方呢?这个世界虽在日新月异,我想去的地方却越来越少。至于那些去不去也无所谓的地方,没有朋友相邀,哪里会有吸引力?
其实,待在家里也还自在,至少可以不加掩饰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睡睡懒觉胡乱想想,写写日记看看帖子,来回走走看看窗外,有时回家陪陪母亲,不为学生苦恼,只为自己开心。
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假期就像蛇的冬眠,假期就如大雁南飞,是一种暂时的回归,也是一次灵魂的远足。 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