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晟哥 于 2013-6-14 11:15 编辑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当初,在《红楼梦》里读元稹的这首诗,看一次,热血沸腾一回。我不知道是跟宝玉共鸣了,还是自己真正进入诗里的意境,总之,那种感觉很美好。 月亮升起来了,花香袭人,月影婆娑,夜色烂漫总容易勾起人浪漫情怀。才子置身西厢之下,或蹲,或站,生怕被人撞破,只为私会佳人。我很担心,玉人真的能够如约而来吗?尤其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女子遵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 在这里,我犯了原则性错误,把诗歌当做了小说在读,把佳人的臆想情趣当做了现实场景。这首诗不是写实,而是崔莺莺心中虚拟出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原来,当时的莺莺跟张生对上眼了,她背着母亲想约张生夜间在花园幽会,但还得讲究矜持,便在扇子上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托丫环红娘送给寄宿于此的张生。所以,才子是否爽约,佳人是否前来,这对鸳鸯有没有成就好事,都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终于明白,诗歌里不是月在动、不是人在动,是花影在动,是心在动。 美丽的爱情总是激荡人心。元稹的《会真记》传奇也好,王实甫的《西厢记》也罢,待月西厢下的张生,哪怕是受崔莺莺掌控的“被待”,也是不枉。月朗花香人艳,这样的美好期待,饱含着爱情的甜蜜和焦灼,不是谁都可以有幸领略。古代女子,受着各种有形无形的压迫,更被称做红颜祸水,这场无疑由佳人占据着主动的爱情,莺莺需要何等的力量才能支撑得起?体察当下的某些女孩,就难得有这样的包袱了,当然,更有男孩有过之而无不及,攀比的仅仅只需物质。“分明访贤东阁,已成待月西厢。”怕是张生、莺莺复活也要脸红,这大约也是时代的进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