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滴残墨 于 2013-5-14 10:15 编辑
桐城二中 朱新敏
“那一年,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学子。1977年,关闭10年之久的大学之门再一次敞开。然而踏入象牙塔的那一刻,他们的心中却已不仅仅是年少时单纯的喜悦和憧憬,命运的跌宕、历史的风云让他们的青春在迷茫、苦难与激情中有了一份沉重的质感。
岁月不居,时光如水,当年的77、78届高考生毕业已经30周年了。……
上述文字是2012年12月6日《中国电视报》“毕业30年征文”的开头,由此也引发了我30余年的回忆。
1978年,我参加了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二次高考。那年我26岁,已是有两年知青、八年矿工经历的青年了。可当时我的学历仅是初中,且在初中里只读了两年文革就爆发了,我就辍学在家,算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吧。
1977年恢复高考,其时我在安徽铜陵市铜山矿当工人,春节回家时才知道12月10日高考已过了。但我也没有多少想法,我,一个初中没有读完的学生,又荒废了10年时光,拿什么考大学呢?几个月之后就是78年高考,身为教师的父母其时既时刻担心我井下工作的安全,内心深处还希望我子承父业,劝我也试试。等到我决定报名时,距报名截止只有三天了,可是我还没有照片呢;我所在的矿山没有照相馆,最近的照相馆在安庆,要搭车,要过江,洗相要三天,来回折腾时间能否赶上呢?或许是受到恢复高考后关心第一次全国统考考生舆论的影响,照相馆的师傅破例给我快照,让第二天就拿相片,终于赶在截止前报上名了。
只有三个月就要高考了,除了上小学时读过一些小说外, 文革时期还在父亲的督促下背诵了20多首毛泽东诗词,我一无所有。当了8年矿工,其中有6年在120米的井下,每天三班倒,下班累得只想睡觉。再说那时整个社会可谓文化沙漠,我所在的铜山矿图书馆只有可怜的几本允许出版的书,正所谓“金光大道艳阳天,西沙儿女奇志篇”类,早被我翻烂了,实在无聊,我甚至开始抄写稍微能看的小说,权当练字。一个偶然的场合,我从老乡那儿看到了一本《红楼梦》,藏书人还在书上作了一些批注。我如获至宝,赶紧借来,下班后躲在宿舍里看。看完后意犹未尽,便开始抄录书中人物的诗词,等到还书时,我已经能熟练背诵红楼儿女那余香满口的诗词了。当时我只是无聊之举,殊不知,这可是为我喜爱“红学”和文学打下了精神的底子啊!可是其他学科知识呢,则是彻底的一穷二白,数学连一元二次方程也不会解,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牙啊!再说用什么书复习呢,我两手空空,什么课本也没有。于是回家向家人求援,邻家的吴老先生从桐城中学给我弄来一本薄薄的政史名词术语小册子,我如获至宝。我把从街上买来的中国、世界地图挂在墙上,一有空就盯着地图看。炎夏夜晚,我闷在宿舍里,把双腿浸泡在装满冷水的桶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看书看到深夜。硬是凭着一股韧性,我坚持到了高考。到铜陵市参加高考时,我意气风发,一扫往日的疲惫,文科发挥得非常理想。整个铜山矿连应届高中生在内,只有我一人达线(且超过重点线),但因为年龄过了25周岁,加上数学实在太差,我最终只能上了铜陵师专。至今我还记得那年高考作文题,按照要求缩写《人民日报》文章《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感谢小平同志,让我们老三届赶上了高考的最后一班车——正是迟到的高考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
当时的铜陵师专,各系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少量的应届高中生,更有来自农村、工厂、部队的老三届;既有安徽本地人,也有上海、合肥等地知青。他们中既有靠家人供给,也有带薪上学的幸运儿。对于参加这久违的高考,也各各不同。有只摆脱繁重的插队劳动的,有想借机返城回京沪的,也有想镀金两年分配回家乡的,也有想继续深造的。入学一年左右,就有辍学返城的。而我格外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当时图书馆能借到的外国名著,差不多都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我喜欢古典文学,自告奋勇地担任古代文学科代表,又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80年8月我从铜陵师专毕业分配到桐城二中,就一直在这所学校任教,一晃已32年了。我出身于一个教师世家,夫妇双方直系亲属有10多人当教师,父母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师。父亲直到退休前,一直是百年名校桐城中学外语教研组长。记得幼年时,每到节假日,我们家学生来来往往,笑语盈盈。看着父母一脸满足的样子,我暗暗爱上了教书育人这个行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师改行时,我也有机会,可我毫不动心。我不懂理财,不善交际,缺乏长袖善舞的才能。同事们认为我是性情中人,行政不是我的特长,最适合我的是语文教师这个艰辛而光荣的职业。漫长的专业成长历程中,我从中感受着教书育人的乐趣。
我深深爱着我的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批改学生随笔、作文时,哪怕很不成功,我也不吝啬褒扬的话语,圈圈点点,使学生们有成功感。有时兴之所至,甚至写上好几百字,与他们倾心交谈。师生相处的细节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北风凛冽天寒地冻时,我会以开玩笑的形式提醒那些爱漂亮而穿得单薄的男生保暖;考试揭晓时,我会给那些发挥不好的同学以真诚的安慰和中肯的建议;上课提问时,我会关注那些怯于开口但有一得之见的学生,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我分享着学生的收获,也分担着他们的失意;我关注着他们毕业后的成长,也享受着他们节假日温暖的问候。
2010年,是我们铜陵师专78届学生毕业30周年,在老班长发起下,我们班师生聚会在当年的母校如今的铜陵学院校园里。流年似水,岁月无情,皱纹与霜华改变着青春的容颜,各种距离淡漠了当年的友情。但谈起人生遭际,大家仍感慨万千。30年过去,同学们志趣不同,遭际不同,职业各别,甚至有人作古了,当教师的已然不多。
而我仍痴爱着教师职业,享受着教师独有的快乐,其间收获良多。忘不了教研文章第一次刊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感觉,忘不了杂志社的编辑们一次次打电话约稿的诚挚信任,忘不了学科会议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倾心交谈的情景。更难忘前年以来参编《桐城古代散文选》的艰辛历程。我们冒着严寒,在桐城图书馆古籍库查找资料,抄写,拍摄;输入电脑,校对,点逗,注释,赏析,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历时近两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今年9月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桐城文化的弘扬、传承,为家乡父老做了一点事,我们无比欣慰。
当然,我最感动的还是与学生交往时情景。今年6月1日,考前指导课快结束时,我与学生们话别,谈到了我的教学历程,告诉他们这是我在二中最后一届,他们是我的关门弟子,谈到了我的不舍、留恋。坐在前排的女生眼圈红了,有的甚至哭出声来。下课后,一个男生随我来到教室外,面容严肃的对我说:“老师,我能够拥抱你吗?”我很意外,“当然可以!”于是我们拥抱,我用手拍拍他的脊背,都是骨头,多瘦啊!这孩子,平时成绩平平,看来也很淡漠,临别之际,竟然这样动情,真出乎我意料啊!接着,又有几位学生,拉着我到一楼合影,在楼下,我们分别照了几张。临别时,一个男生又拥抱了我,真诚地说,老师,我是高二才来的,两年来,收获真的不少啊。回到家里,语文科代表发信息来:“我经常对班上男生说,做人就要像您一样的隐忍、有涵养。他们虽然调皮,但他们对您确实很崇敬,谢谢您那么我们,我们永远忘不了您。一切的不舍都化作了绵绵的思念。即使不语,您也能懂得。希望您快乐每天。”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这样一封信:
敬爱的朱老师: 我曾多次提笔想要给您写一封感谢信。我真的很感激老师对我的教育、付出。从高一到高三,这三年我感受了您的博学多才和风采。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不会直接表达我的敬仰之情,只会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想法写出来。作为您的关门弟子之一,我或许没有值得您骄傲或可称道的地方,但您的知识和教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我以后是继续上学还是走入社会,我都要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记在心上。其实我的作文写得很平凡,很一般,但老师每次都鼓励我,让我上讲台朗读,每次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的作文并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可我心里又不断地对自己说:“老师鼓励你,你就一定有潜力,有优点可取。”我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中走上讲台的。老师,临近毕业之际,我真的很感伤。如果现在的我不把对老师的感激、感恩之情写出来,我就会觉得心中不坦然,就像接受了恩惠确认为理所当然一样的人。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做个永远积极向上、乐观的人。我只希望老师退休后多多放松自己,游山玩水,轻轻松松地快乐生活。真诚地、衷心地祝愿您每天都笑口常开。 老师,您永远值得我敬佩,学习。
弟子H敬上 看到这封信的感动是难以言喻的,这样的幸福只有我们教师才能拥有。前些天,人事部门通知我填写退休表格,我如梦方醒。回想我两年的知青生活,八年的工人生活,两年的大学生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感慨万千。今年十一月份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上,新当选的中央七位领导人中,就有4位有知青经历,各省市领导岗位上,知青出身的更不乏其人。我想,那场史无前例的中断了几千万人学业的“上山下乡”运动,幸亏有了77、78年的高考,才使我们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上了大学。而作为文革后的一代大学生,较之当下的学子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凭借知青的阅历,大学的机遇,不懈的追求,我们终于赶上了时代的步伐,我们无愧于时代的进步!
【有关链接】
朱新敏个人基本信息 朱新敏,男,桐城二中高中语文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2010年度安徽省、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最近十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主编校本教材、教辅用书十余种,发表散文随笔若干。2012年与朱红等人合著《桐城历代散文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撰文十三万八千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