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晟哥 于 2013-3-20 12:45 编辑
去火车站接到女儿,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我陪同去大个子排挡吃小罐汤。女儿如今工作已经一年多,加上大学,出外也有五六年了,可见铭记之深。“还没忘记大个子排挡啦?”我调侃着。“当然,到什么时候,我都舍不下那样的美味。”实际上,“大个子排挡”里的菜品口味之美,应该并非至极,女儿的偏爱有点夸大其词,但是,那里的氛围也确实够独特,尽管直到现在,我连那个老板兼大厨的“大个子”,还有大个子的老妈——也就是排挡管家婆的名姓都还不知道。 严格说来,“大个子排挡”不是那种路边的小食摊,而是一家饭店,店招写着是“祥瑞饭庄”,位于原来的老市府旁边。顾客都喜欢称它为“大个子排挡”,大抵来源于“排挡”不设最低消费,更重要的,顾客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如。还有一层,这个雅号也和这家饭店大厨、也就是饭店老板有关,他本人的身材细长高挑。每当顾客进门,他总是象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热情招呼,而顾客有什么需求,也总是大个子、大个子的喊,不乏亲切与和谐,用完餐后又相约下次再来小聚。时间久了,人们似乎淡忘了饭店的真名,直接就叫起了“大个子排挡”。及至后来账台后坐上了一位笑容可掬的管事老婆婆,情景依然。 都说“一回生二回熟”,但在“大个子排挡”,只需一回就熟了。饭店是租赁的上下两层私房装潢而成,一楼敞开,依次摆着十来张对坐式快餐桌,后面是操作间,二楼则分隔出五个包厢。虽然不大,人气却很旺,因为店里有大个子,还有后来他的老妈管事婆。据大个子自己说,他不是读书的料,自小一打开课本,书上的字就象池塘里的小蝌蚪一样游过来晃过去,不一会就眼花、头昏起瞌睡。15岁出外打工,才尝到了没有文化的悲哀。他妈妈就经常鼓励他,做什么,只要用心都能出成果,如其后悔、埋怨,不如努力。所以,帮厨、打下手这样的脏活、累活,他才一直坚持了下来,终于在十年前,怀揣苦练加剽学的技艺,回家开起了这家饭店。管事婆——也就是大个子的妈妈,原是从教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早年转了正,退休后,就义务到儿子开的小饭店帮忙。她看上去很斯文,态度又热情,接待顾客如同对待自家亲人一般和谐,这样的处事方式拉近着人与人之间距离,大个子应该是得益于近水楼台的耳濡目染吧,所以,小饭店自开张那一日起,就一直充满了特别温馨的人性气息。正是看中这一点,加上女儿就读的中学也在附近,我就经常带她来这里打牙祭。 记得那时小城刚刚兴起吃龙虾,偏偏“大个子排挡”没有,女儿很想吃,目不转睛盯着隔壁饭店装满龙虾的大脸盆。大个子老妈走上前来,抚摸着我女儿的头,笑眯眯的对我们说:“小姑娘想吃龙虾啊?我们店里没有龙虾,不是烧不来,隔壁有了,同行可以互通有无。你们要吃,我可以代买的,不要紧,不收服务费。”老婆婆的一番话,让女儿很开心。 老婆婆的记性特别好,我去了两回,她居然记住了我,让我倍感温暖的,她居然还记得我喜欢吃炒年糕这一档,想起第一次去的情形,宛若就在昨日。当时我想要一份炒年糕,服务员说没有,给我推荐了多种圆子,其中,清水溜鱼圆更是他们店的特色。恰巧这时被管事婆婆听到,她喊出大个子,对他说,炒年糕是家常点心,只要有顾客需要,店里就得备下,并吩咐服务员马上到附近市场去买。大个子也承继了他妈妈的秉性,对客人需求的,不管多麻烦,总要想方设法的做到。当一盘大白菜肉丝炒年糕端上来的时候,那种鲜香美味,以及真诚的服务,永远定格到了我的脑海里。 来源于一种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注,并在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当中不断强化,并最终形成的好记性,如今被大个子妈妈又带到她儿子经营的饭店里,让来这里的每一位顾客,油然生起被关注、被重视的满足感,成为店家与客人撕扯不断的情感纽带。很多时候,她会提醒客人用餐前洗手,客人用餐中,她也会笑眯眯的过来探问对口味的评价,客人离店时,她还要送出门,点点滴滴的细致入微,客人在轻松惬意中感受到家的温馨。 如今,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大,市府已迁址他处,有实力的机关、单位和企业也纷纷外迁,老城区早已风光不再,但“大个子排挡”生意仍然十分红火,尽管大个子老妈年事已高,不能再去给儿子帮忙。我时常想起,上饭店除了肚皮之需,剩下的,该就是舌尖上的品味了吧?很多时候,舌尖上的美味,其实都是一种情感的味道。就像大个子老妈,那种善良的微笑、细心的提醒、个性的关爱,等等等等,凝聚到心尖上,成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