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河星光 于 2013-1-3 17:12 编辑
在桐城市青草镇松陶村尤瓦屋组,有个55岁的女人,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并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赢得了家人和乡邻的交口称赞;她身材不高,相貌平常,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有着一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难拥有的,琼花一般善良美好的心灵。
35年前,她嫁到松陶尤瓦屋,成了何家的媳妇。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没和公婆争吵过一次(用当地的话就是:没红过一次脸)。人们说:她们的婆媳关系,要比母女还好。自她嫁来之后,婆婆几乎就没有下塘洗过衣服。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她是主力军;老老少少的衣服,她全包下了;脏活累活,她总是抢着干。 起初的八年,她这一家子人可不少,除了二老,还有丈夫的四个弟弟。她不仅做着媳妇,同时也做个长嫂;不仅要关心两位老人,还有顾及四个弟弟。等到她的两个儿子出世,这一家子就达到10口人。 10口人,会生出多少事啊!再仔细,还会有疏漏;再尽心,还会有人不满。她除了扛,就是忍,有委屈自己流流泪就算了,从不抱怨,从不记恨,从不拿脸色给人看。 也可以想象,他们家那时有多窘迫。毕竟,公公只是一个种田的农民,没有别的财路;丈夫何江文也只是个手艺人,赚钱有限。 丈夫当时年纪不大,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手艺不错,平时到处忙活,自然顾不了家;回到家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生活的重压,没什么好心情,不能冲父母发脾气,不能冲弟弟们发脾气,就要冲妻子发了。本来压力就大的她,还能理解丈夫,包容丈夫,不跟丈夫争吵,只是自己生生闷气,之后又很快忘掉,照样尽心尽力地持家。 丈夫有时笑她傻,她似乎也真傻,傻到明明吃了亏还开心,傻到分家的时候,考虑到弟弟们有需要,就只给自己的房间留下一张床,其余的全分给弟弟他们。 如今,公公86岁,婆婆85岁,根据协议,由弟兄四人共同赡养(二弟入赘女方,未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每家三个月。实际上,除了四弟之外,三弟和小弟都举家进城谋生去了,无人在家照料父母。她考虑弟弟们的实际情况,更考虑到老人需要好好照顾,又傻傻地接受了弟弟们的委托,承担起照顾公婆九个月的重任。 婆婆的身体还好,还有自理生活的能力。但公公就麻烦了,前两年患了老年痴呆,衣食住行都要人照顾。 每天早晨,为了老人吃得舒服,她早起熬粥;每天晚上,她不是打鸡蛋就是下面条,从不给公婆吃炒饭,以免老人难以下咽。公公越老越像小孩子,常常不肯吃东西,她还得哄着公公吃。因为公公连衣服也不会穿,得她帮着,有时公公不配合,她还得喊丈夫来帮忙。冬天到了,她每天三餐又多了一桩任务,就是掏火给老人取暖,让老人的冬天也只有舒适。 有时,公公还在床上拉屎撒尿,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清理,让老人一直拥有一个整洁美好的居住环境。面对脏污的衣物难闻的气味,她不仅不埋怨,反而安慰公公,像个女儿一样和公公说笑,让患病的公公也能越活越开心,越活越健康;让婆婆总对外人说:我媳妇人好,温和得好,长远得好! 这一家几口最惬意的时候,是在傍晚。丈夫收工回家,就喊来两位老人,围坐在房间里,边看电视边聊天,等到她在厨房里弄好饭菜,端上桌子,并把两个老人的也盛好端来,他们就一起用餐。去串门的村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电视传出的欢歌笑语里,还夹着一家人有趣的段子;饭菜的淡淡热气中,还浮现着四张或沧桑或苍老却都开心的笑脸…… 确实,这一家子曾经遭遇过很多困难,但也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事。现在,她的两个儿子,都从不错的大学毕业出来,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小儿子在合肥做质检,大儿子在宁波任职。大儿子还是个博士呢! 大儿子刚成家不久,孩子才一两岁,夫妻俩要工作,想找人带孩子,找别人不放心,就想到自己的母亲了。可在大儿子那儿,她只待了三个月,就赶紧回来了,因为公婆在四弟家已待够三个月,临到他家来照顾了,而丈夫毕竟是个男人,就是不去做他的工作,留在家里,想把两位老人照顾好也很困难,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位患痴呆症的老人。大儿子能理解她也支持她,每月花两千五百块钱为孩子雇了个保姆,让她能及时回家照顾老人。送她上车时,儿子儿媳还让她带回许多老人爱吃的东西。 因为榜样的作用吧,两个儿子不仅成了人才,也很孝敬老人,不能常回家看看,就经常打电话问候;而一旦回家,总不忘给父母和爷爷奶奶带吃的喝的。
当今社会,物质至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或是为了利益忙忙碌碌,身心疲惫;或是为了自己逍遥自在,忘却责任,孩子们也往往缺少了亲情和关爱,老人们更是成了被漠视的一群。 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有多少孩子,唯我独尊,不知孝心是何物;有多少空巢家庭,老人寂寞无助,甚至悲惨地死去。 可在她的家庭,大家能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是真切的关爱,是和谐的氛围。她那颗淳朴的心灵,只知道爱,爱丈夫,爱孩子,爱老人,多像一朵美丽的琼花,还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呢! 可以说,她不仅是个好儿媳,好嫂子,还是个好妻子,好母亲。 让我们记住她,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女人,这个实际上不平凡的女人,她的名字就叫:桂秀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