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58|回复: 31

[杂文] 向胤道所作《华山论剑 赋坛争峰》一文严重失实及被指误115处之多

[复制链接]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15 12: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山论剑 赋坛争峰》一文严重失实及被指误115处之多    作者:赋帝 赋后

●编辑按语:向胤道,又名向一,男,1949年10月生,四川达州人士。诗人、辞赋作家,原中华辞赋家联合会资深常委,2008年10月18日加盟[中赋]。2012年6月,受四川小人任美霖利诱与蛊惑,携同布茂岭、陈郑云等,于山东聊城搞非法集会,成立伪社团,将原“中国古文学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青年诗赋家协会”,与会青年20余人,推挹布茂岭充任娃娃头主席,小人任美霖副之。退休阁老赋皇龚克昌、赋帅谭杰、赋丁李新建等一干人等,不明究理而被邀请与会。会上,赫然炮制“中国青年诗赋最高成就奖•王勃奖”,其意旨在对抗制衡江西张友茂“中辞协”草拟的“中国辞赋最高奖”及其附属“滕王阁奖”、“屈原奖”与“司马相如奖”。结果,被张又冒疯狗群协会所病诟,并发布通告,大加鞭挞,拒绝承认。于是乎,“聊城聚会”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骂名会议而土崩!正面效应荡然无存,负面影响波及赋坛。

2012年7月14日,向胤道为同乡小人任美霖鼓噪,刻意篡改中华辞赋发展历史,歪曲由“中赋”发起的“中华新辞赋创作(复兴)运动”,仿效赋坛败类赋孬钟阳杜撰的《辞赋网络运动真相考暨三阶段论》,非法伪造“赋运源头”,故意混淆“兴赋元勋”,执意抹杀“有功之臣”,肆意模糊“中赋”中流砥柱之作用,信口妄说“中辞”为辞林大佬,美化张又冒疯狗群体,几乎沦落到唯张又冒马首是瞻之境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与动机在于——阳奉阴违,图谋不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蒙蔽网民,麻痹同仁,忽悠不明真相兼立场不坚定者,蠢蠢欲动,妄图倒戈,挖“中赋”墙脚,瓦解我方。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煽风点火,挑起战端,攻击同行,分裂赋坛,秽污文苑,施毒网海,企图僭越“中华新辞赋创作(复兴)运动”之领导权,觊觎“中赋”、“中碑”、“中诗”与“中原”之宏辞昌赋兴骈的盖世成果!又妄吠张又冒为“中华新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启蒙与奠基”者,此种“盗他人之物,充自己之囊”的“强盗”行为,已然引起中国辞赋界的极大愤慨!误赋之深,莫此为甚!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是可为而孰不可为?

鉴于向胤道该文存在严重的失实与失真!为正本清源,肃清流毒,扫清邪气,铲除奸徒,匡扶正义,剜去肿瘤,还真相于历史本来面目!同时晓谕学人,以正视听,以儆效尤,特将此文中诸多之舛误、纰漏与瑕疵,一一爆料,公布于世。其讹错充斥满纸,令人瞠目结舌,凡115处之多。

呜呼!斯人治学如此马虎与草率,中华辞赋之复兴与繁荣,何希望之有?误己误人又误赋,罪孽深重莫大焉。惜哉!误赋之深深深。痛哉!害人之甚甚甚。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赋姑 于 2012-12-15 12:09 编辑

■第一自然段原文:
中华辞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中国才有辞赋,外国没有辞赋,她是地道的国粹。可是,从1919年至文革末期,中华辞赋陈寂了近百年,辞赋文学创作极度衰落,特别是“反右”到“文革”这20余年。1949年后辞赋在大陆几乎被废弃,只是在民间有极个别人员在悄悄创作,如姚平老先生,从1947年坚持写辞赋到现在,已创作一百余篇。可贵的是,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地区,辞赋创作一直如缕不绝。

▲指误1:中华辞赋陈寂了近百年——“陈寂”,应为“沉寂”。搜索结果:抱歉,汉典暂未收录“陈寂”,即没“陈寂”,是病词。汉典说——沉寂:(1)非常寂静。例如:小街上霎时间沉寂起来。——柳青《创业史》。(2)杳无音讯。例如:消息沉寂。

▲指误2:从1919年至文革末期,中华辞赋陈寂了近百年——“文革”常称“十年浩劫”,特指1966-1976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革结束,而“文革末期”则大概指文革马上要结束,但是尚没结束,可以概指1974、1975、1976,但是到1976年,文革彻底结束,因为它前后仅仅10年。那么,1976-1919=57年。距离100年,尚缺少43年。故“近百年”,用词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半个世纪有余”。看来,向某人的数学,为小学一年级水平。

▲指误3:特别是“反右”到“文革”这20余年——“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7年发起的第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主要结果是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而“文革”常称“十年浩劫”,特指1966-1976年。即“反右”到“文革”,1976-1957年=19年,即不到20年,换言之,在20年以内。而向某人说:特别是“反右”到“文革”这20余年。“这20余年”——则表示,在20年以外,多余20年,可能是21、22、23、24、25、26年等等。显然用词不准确,犯了时间概念性的错误。看来,向某人的语文又没学好,为小学三年级水平。

▲指误4:如姚平老先生,从1947年坚持写辞赋到现在,已创作一百余篇——姚平,1932年4月生,男,原名阙德音,笔名丁乙,号梅亭,斋名寒梅阁。教授,诗人,辞赋家。空军师职干部。15岁开始写赋,迄今有骚赋、骈赋、文赋、律赋、骈文200多篇。具体为:2006年10月出版《姚平辞赋集》60篇、2009年10月出版《姚平辞赋二集》60篇、2011年4月出版《姚平辞赋三集》60篇。计180篇。2011年1月到2012年11月,又创作了40余篇。一共算有220余篇。而向某人,孤陋寡闻说:“已创作一百余篇”。“100余篇”,只能表示在150篇以内,如果超过150篇,比喻160、170、180、190篇,那么就叫“接近200篇”。看来向氏要故意抹杀姚平先生的辞赋创作成就。

▲指误5:可贵的是,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地区,辞赋创作一直如缕不绝——纯属杜撰。香港除了颜麒麟一人作赋外,尚无多人写辞赋。即便有人写,也数量何其零星。更是名不见经卷,默默无闻。如果说:可贵的是,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地区,辞赋研究一直如缕不绝。“辞赋研究”,似乎是没中断过,这个是事实。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自然段原文: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文学艺术破冰,赋坛华山论剑,文苑髙手云集,民间积极行动,政界努力倡导,报刊杂志网络一起行动,国内外学者齐力担当,推动了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一波又一波高潮。根据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可分为启蒙、发展、创新等诸阶段。

▲指误6:国内外学者齐力担当,推动了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一波又一波高潮——中国新赋运动,又叫“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起始于2005年1月1日的“中华辞赋网站”的第一个创办,借助于网络平台传播而发起的一项辞赋创作活动。主要局限于国内,台湾、澳门、香港以及海外,仅有极个别人参与写写辞赋。换言之,外国的学者,是没担当发起和推动——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

例如:台湾中兴大学学者中文系硕博士班一群热心于辞赋研究的学者们集体撰写的文论——《中华辞赋网浏览记》,授课导师为台湾著名赋学者——吴福助教授。从他们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非大陆学者,没参与我们发起的——“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但是,香港有少数学者参与。兹摘录文章的结尾如下:

“对于中国大陆学者发展、推广辞赋学,弘扬国学上所付注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赏。反观台湾,虽有良好的文化传统,但是对传统文学的创作明显不足。藉此网站,或许可以唤醒台湾人对传统文学的省思与热情,为台湾的县市乡镇写赋,写出对土地的认识和情感,仿效「中华辞赋网」创作「千山万水赋」的热情,将旧形式的赋体,注入新的活力,以新的手法,拼凑出另一个台湾乡土文化的丰富面貌,让辞赋更贴近真实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必须勇猛精进,急起直追的”。

显见,向氏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赋姑 于 2012-12-15 12:12 编辑

■第三自然段原文:
启蒙与奠基  艰难而有成效
改革开放给文学界带来了春风,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就出现了一批辞赋爱好者,写出了不少的名花赋、名山赋、城市赋、企业赋等,启动了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同期,辞赋研究也破天荒开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龚克昌教授1980年的《论汉赋》、1984年的《汉赋研究》出版。《论汉赋》是大陆第一部肯定汉赋的专著,影响颇大。许结的《中国辞赋研究》和《中国辞赋发展史》、郭建勋的《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和《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马积高的《赋史》、姜书阁的《汉赋通义》、高光复的《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论》等;香港台湾的研究也不甘落后,如张清钟《汉赋研究》、简宗梧《汉赋源流与价值之商榷》《汉赋史论》、曹淑娟《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何沛雄《汉魏六朝赋家论略》等。这些专著的问世,无不为新时期中国辞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指误7: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就出现了一批辞赋爱好者,写出了不少的名花赋、名山赋、城市赋、企业赋等,启动了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中国新赋运动,又叫“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起始于2005年1月1日的“中华辞赋网站”的第一个创办,借助于网络平台传播而发起的一项辞赋创作活动。向氏以为:“八十年代初期,启动了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而真正的辞赋运动兴起于网络,也局限于网络。80年代初期,那时候几乎没网络,更莫谈普及互联网了。真正的互联网是在2000年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80-2000年,没几乎网络,何以有新辞赋运动?没新辞赋运动,何以说“启动了”?

再者,作为一项运动,必然是有自觉的、有组织、有目标、有章程(纲领),且有发起人,有辞赋社团,有活动场所,有网站、有报刊杂志等传媒手段,有创作群体——辞赋作家群,等等。而1980-2004年,没有人来领头发起——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中国新赋运动,又叫“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并且,这个运动,也仅仅局限于辞赋创作领域,不包括辞赋研究活动。其参与运动者:大多为辞赋写手、辞赋作家与辞赋爱好者。而辞赋学者则几乎没加入其中。

▲指误8:同期,辞赋研究也破天荒开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龚克昌教授1980年的《论汉赋》、1984年的《汉赋研究》出版——龚克昌最有代表性著作应该是《中国辞赋研究》(79万字)与《全汉赋评注》(101万字),把其辞赋研究成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龚氏的主要成就。但是,龚氏的成就,与世界各地的辞赋学者研究成就相比较,只可以说:算冰山之一角而已。

▲指误9:同期,辞赋研究也破天荒开始——这里的“破天荒”,就是“第一次”的意思。令人发笑。这里的“同期”,根据向氏的前文,特指“八十年代初期”。其实,辞赋研究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到“八十年代初期”,港澳台与日本、美国、法国等海外的汉学者们,一直没中断过辞赋学术研究。别人早就“破天荒”了,且一直在皓首穷经的在做辞赋研究。那怎么可以说“辞赋研究”,从80年代初才启蒙而“破天荒”?这是向某人孤陋寡闻?还是故意误导网友?

例如:由潘承祥主编出版的《中华新辞赋选粹》序言中谈及的世界各地辞赋学术研究情况,比较全面,可略窥全豹。兹转如下:

“而为赋论文献者,群而蜂起,赋学研究,捷足先登,先于创作之一步也。纷纷焉争奇,郁郁乎斗妍。先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东亚(此处不含大陆)学者,赋论迭出,著述丰厚,继之美、英、法、德、荷兰、加拿大等西洋汉学者,参乎其中,新见毕现。(按:“五四”新文化运动,仅遗害大陆)。“文革”祸后,开放始鼎,大陆赋学者,亦不甘落后,穷起而直追,丰硕成果,随即出焉。

其一东亚赋学者曰:泽田总清原之《中国韵文史》(日),铃木虎雄之《赋史大要》(日),中岛千秋之《赋之成立与开展》(日);张清钟之《汉赋研究》(台),张体正、张婷婷之《赋学》(台),张书文之《楚辞到汉赋的演变》(台),曹淑涓之《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台),简宗梧之《赋与骈文》、《汉赋史论》、《汉赋源流与价值之商榷》(台),李立信之《论赋的文体属性(论文)》(台),李日刚之《辞赋流变史》(台),陈去病之《辞赋学纲要》(台);饶宗颐之《选堂赋话》(港),何沛雄之《读赋拾零》、《汉魏六朝赋论略(与集)》(港),邝健行之《诗赋与律调》、《新亚学术期刊(第13期)赋学专辑》(港)。

其二西洋汉学者曰:康达维之《扬雄赋研究》(美),华滋生之《汉魏六朝赋(翻译)》(美),高罗佩之《嵇康极其琴赋》(荷兰),郭伯斯基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加),吴德明之《子虚赋》(法),温萨克之《上林赋》(德)。

其三大陆赋学者曰:陶秋英之《汉赋之史的研究》,马积高之《赋史》、《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万光治之《汉赋通论》,马积高、万光治之《赋学研究论文集》,姜书阁之《汉赋通义》,叶幼明之《辞赋通论》,章沧授之《汉赋美学》,曲德来之《汉赋综论》,骆鸿凯之《辞赋源流》,徐志啸之《历代赋论辑要》,龚克昌之《中国辞赋研究》、《汉赋研究》,高光复之《赋史述略》,曹明纲之《赋学概论》,曹虹之《中国辞赋源流综论》,康金声之《汉赋纵横》,于浴贤之《六朝赋论述》,程章灿之《魏晋南北朝赋史》、《赋学论丛》,许结之《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詹杭伦之《唐宋赋学研究》、《唐宋赋学新探》、《清代律赋新论》,李炳海之《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郭建勋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先唐辞赋研究》、《辞赋文体研究》,刘斯瀚之《汉赋:唯美文学之潮》,何新文之《中国赋论史稿》、《辞赋散论》,何玉兰之《宋人赋论及作品散论》,陈庆元之《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周勋初之《辞赋文学论集》,王钟陵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散文赋卷》,郑毓瑜之《性别与国家——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陈良运之《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侯立兵之《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熊良智之《辞赋研究——学苑文存》,朱晓海之《汉赋史略新证》,尹占华之《律赋论稿》,静一之《辞赋文体研究》,王兆鹏之《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韩晖之《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李翠英之《六朝赋论之创作理论与审美理论》,赵俊波之《中晚唐赋分体研究》,陈洪治之《国学经典:赋》,孙晶之《汉代辞赋研究》,孙福轩之《清代赋学研究》,张恩富之《汉赋的历史》,李新宇之《元代辞赋研究》,于海洲之《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以及各种眼花缭乱关乎《楚辞》等方面书籍。若斯多多,不一而足,难以穷述,弗可群举。其研究对象,则多界定在清代至于战国期间历朝之古典赋作及其作者,鲜有论及今之赋作与赋作者者。同时,今之赋学者中,亦罕见能作赋者”。


▲指误10:这些专著的问世,无不为新时期中国辞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不为新时期中国辞赋的启动”——这句话不通,有毛病。正确为“为新时期中国辞赋的‘复兴’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辞赋的启动”——是什么意思?“启动”一词,在此用法不妥。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自然段原文:
1990年,首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在山东举行,此次会议开创了辞赋复兴启蒙的第一个高峰,使游兵散勇的辞赋研究有了家,有了舞台。这次会议的圆满召开,龚克昌教授功不可没。接着,1992、1996、1998年分别召开了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对辞赋的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四次会议,国内外辞赋学者对辞赋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与交流。特别是199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会议,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与中国的港、台、澳和大陆地区的几十位代表共议辞赋。会议收到论文49篇,论题涉及到“辞赋的名实与渊源”、“辞赋的历史与演变”、“辞赋文献的考订与研究”、“辞赋理论的探讨”、“辞赋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由辞赋研究引出文学史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外辞赋比较”与“当代赋学史的回顾与总结”八个方面。会议围绕“辞赋历史与批评之展开”和“二十世纪辞赋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在总结二千年辞赋创作与一千余年辞赋批评的基础上,对该世纪辞赋学研究做出了评估与反省。

▲指误11:1990年,首届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在山东举行,此次会议开创了辞赋复兴启蒙的第一个高峰,使游兵散勇的辞赋研究有了家,有了舞台——这里是指辞赋研究领域,不包括辞赋创作。但是向某人写该文的副标题是“——刍议当代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寄语青年才俊”。特指辞赋创作及其运动,质言之,与辞赋研究何干?明显是——“牛头不对马嘴”!岂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成语释义: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指误12:接着,1992、1996、1998年分别召开了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对辞赋的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召开的一直是“辞赋学术研究会议”,是一些老学究、教授、博士、硕士等,沉迷于故纸堆里,去研究清代以前的古人的辞赋作品,不属于“辞赋创作活动性”的会议。跟新时代辞赋的创作运动的复兴是两码事,即便是召开100次这样的辞赋研究性会议,也与辞赋创作沾不上边的。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指误13:特别是199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会议,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与中国的港、台、澳和大陆地区的几十位代表共议辞赋——都是谈辞赋的研究,而不是创作。试问:无论你怎么研究啊,而不去搞创作,那么新时代的辞赋创作,将后继无人,辞赋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形成了断层!断层后,新辞赋就会灭绝了。那后来的辞赋学者,也只能仍然重蹈覆辙地去继续研究清代以前的古人辞赋去吧。既然新辞赋断层而灭亡了后,那么谈“辞赋的复兴与繁荣”,不就成为——“乌托邦”了么?

▲指误14:会议收到论文49篇,论题涉及到“辞赋的名实与渊源”、“辞赋的历史与演变”、“辞赋文献的考订与研究”、“辞赋理论的探讨”、“辞赋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由辞赋研究引出文学史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外辞赋比较”与“当代赋学史的回顾与总结”八个方面——没一个论题,涉及辞赋创作。其实,辞赋创作与研究,是两个系统,不能混为一谈!

▲指误15:会议围绕“辞赋历史与批评之展开”和“二十世纪辞赋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的主题,在总结二千年辞赋创作与一千余年辞赋批评的基础上,对该世纪辞赋学研究做出了评估与反省——仍然在说如何研究古人的东西,对于当代的辞赋创作活动,避开不提!换言之,他们的开会与不开会,研究与不研究,与我们发起的“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是毫无干系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自然段原文:
2002年春,洛阳举办了“首届国际辞赋创作与研究会议”(由洛阳政府主办,洛阳大学与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联袂承办),这是政府出面组织的会议,有力推动了现代辞赋运动,是中国大陆辞赋由研究向创作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洛阳辞赋研究所所长孙继纲,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长颜其麟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颜其麟的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而保留了辞赋的火种,并且向四方蔓延;而孙继纲则为大陆辞赋创作运动的领头人,创作了大量佳作,带出了不少新秀。他们因辞赋而留名,辞赋因他们而精彩。

▲指误16:2002年春,洛阳举办了“首届国际辞赋创作与研究会议”(由洛阳政府主办,洛阳大学与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联袂承办),这是政府出面组织的会议,有力推动了现代辞赋运动,是中国大陆辞赋由研究向创作的转折点——这里开始涉及到“辞赋创作”的问题,但是,“有力推动了现代辞赋运动”,这个提法不正确。因为,由中华辞赋网发起的“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肇始于2005年初,质言之,2005年以前,不存在有“新辞赋运动”。那是如何去推动呢?它推动的对象不存在啊!

▲指误17:这次会议,洛阳辞赋研究所所长孙继纲,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院长颜其麟发挥了关键作用——“洛阳辞赋研究所”,错!正确规范的提法为“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2008年后,洛阳大学,被洛阳理工学院兼并,改称“洛阳理工学院辞赋研究所”。2011年5月7日,召开了“洛阳辞赋研究院揭牌暨《历代咏洛赋评注》首发与“龙门诗会”启动仪式”之后,又升格为“洛阳辞赋研究院”。院长为孙继纲先生。

▲指误18:因为颜其麟的香港中华辞赋研究院而保留了辞赋的火种,并且向四方蔓延——错!颜麒麟先生,仅仅自己创作了一些辞赋,属于个人自发的辞赋写作活动。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大规模的进行辞赋复兴与繁荣的推介活动——创建辞赋联合会、协会、研究会、学会,创办辞赋报纸、辞赋杂志与辞赋刊物,组建辞赋网站、论坛、博客,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互动而展开新辞赋的“创作”、“研究”与“宣传”活动,即发起了“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云集众多辞赋作家,组成了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全面掀起了当代新辞赋的“大生产”活动。如果离开网络,没几人知道——颜麒麟其人。请问,他是如何?凭借什么手段来向“四方蔓延”?

▲指误19:而孙继纲则为大陆辞赋创作运动的领头人,创作了大量佳作,带出了不少新秀。他们因辞赋而留名,辞赋因他们而精彩——“孙继纲创作了大量佳作”。欠妥。孙先生写的辞赋固然质量很高,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作品数量仅为《白云山赋》、《龙门赋》、《牡丹赋》和《与友论花赋》等四篇。故用“大量”一词来修饰,显然矛盾。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自然段原文:
2001、2004、2007年又分别在福建、成都、兰州召开了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每届会均有不同主题,均有额外收获。这段时间,学术界涌现出数十部赋学专著令人关注,其中龚克昌教授《中国辞赋研究》的问世尤其瞩目,它是这批专著的代表作。2006年上半年张海鸥发表《水云轩集·旧体文》(13篇),牧石发表《梅花赋》等;下半年兰花草金学孟的《中华梦赋》、《凤凰岭赋》并序等,刘长焕的《山水黔城赋》发表,此后辞赋创作在全国开花。期间,2006年成立的中国辞赋网、2007年成立的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在当代中国辞赋由启蒙走向兴隆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同年,王泽生与蒋红岩发布“辞赋改革宣言”,指出辞赋要注意思想性,对辞赋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赋革新作家群初步形成。一批写实主义的辞赋开始出现,当以王泽生的乡土题材抒情小赋、陈瑞萍的现代俗赋为代表。

▲指误20:2001、2004、2007年又分别在福建、成都、兰州召开了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每届会均有不同主题,均有额外收获。这段时间,学术界涌现出数十部赋学专著令人关注,其中龚克昌教授《中国辞赋研究》的问世尤其瞩目,它是这批专著的代表作。——还是在谈辞赋学术研究问题。不属于新辞赋创作运动的范畴。与该文的副标题,不相匹配!

▲指误21:2006年上半年张海鸥发表《水云轩集·旧体文》(13篇),牧石发表《梅花赋》等;下半年兰花草金学孟的《中华梦赋》、《凤凰岭赋》并序等,刘长焕的《山水黔城赋》发表,此后辞赋创作在全国开花——很不全面。这个时候辞赋名家不是这几个人,他们也代表不了2006年中国赋坛上的情况。很片面,这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因为2005年元旦,中华辞赋网站,第一家组建,其网站里介绍与推介的辞赋名家,就多达10余名。其有名的有——颜麒麟、魏明伦、雪川、陈恩田、孙继纲、潘承祥、周晓明、张友茂、金学孟、姚平。等等。

▲指误22:期间,2006年成立的中国辞赋网、2007年成立的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在当代中国辞赋由启蒙走向兴隆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这里提到“2006年成立的中国辞赋网”,错!因为2006年8月7日,当时成立的叫“中辞网”。当2010年初,潘承祥的弟子钟阳因屡犯会规,为“中赋联”开除(2010-1-28《中赋报》47期第4版刊载10号公告,可查),“中赋网”之“江西分网”(即“中赋5号平台”),亦同时遭封杀。钟氏转与张友茂苟合,效仿其师潘氏兴辞昌赋成功之道,将“中辞网”改名为“中国辞赋网”,其后影响才逐渐大起来。
▲指误23:2006年成立的中国辞赋网、2007年成立的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在当代中国辞赋由启蒙走向兴隆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大错!加特错!这个时候“中辞”有名无实,“中辞网”,毫无人气,“滕所”几乎空挂一名,何以引领?简直是胡闹与编造!2007年4月8-12日,由洛阳大学、中国辞赋学会与中华辞赋网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辞赋创作研讨会”,何以与江西的“中辞”无关呢?而“中赋”的中华辞赋网,促成这个会议的召开,真正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参加会议的人员有70余人,其中40人是通过该网站联系,介绍推荐到洛阳去参加会议的。20名是洛阳大学推介的,10名由中国辞赋学会推介去的。而张友茂、金学孟、天山客、蒋红岩、陈瑞萍、陆畅、戴永斌等40人,均由潘承祥、周晓明推荐到洛阳去开会的。这里,向某人,简直是“赋史盲人”,不负责任的颠倒黑白,瞎写一通!

▲指误24:同年,王泽生与蒋红岩发布“辞赋改革宣言”,指出辞赋要注意思想性,对辞赋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泽生与蒋红岩,仅仅在百度百科里,编造了一些辞赋等词条,也是胡乱嫁接与随意拼凑,属于“准辞赋学术性”范畴,与真正的辞赋文本的创作,是两个不同的话题,故不存在“对辞赋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能对于百度网增加了一些词条,做了点工作。

▲指误25:辞赋革新作家群初步形成——错!请问,2006年就形成了“辞赋革新作家群”,那么,到了今天的2012年,7个年头了,这个“辞赋革新作家群”应在很壮大了,很健全了,很有影响力了!然而,不是弱智的人,都会很明白,王泽生的“辞赋革新作家群”,到底在哪里?恐怕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吧!

▲指误26:一批写实主义的辞赋开始出现,当以王泽生的乡土题材抒情小赋、陈瑞萍的现代俗赋为代表——这二人,能代表当代“一批写实主义的辞赋”创作者?谁去学他们二人?他们二人有何品位而让其他人去效仿?!你这难道不是在痴人说梦吗?可笑之至吗?

▲指误27:同年,王泽生与蒋红岩发布“辞赋改革宣言”——请问,他们二人,通过若干年来的忽悠,截止目前,结果把“中华辞赋”这种体裁,革新到了什么程度?革新到了什么样子?取得了什么成效?其革新的措施、方式方法、团队、基地,等等,请问,在哪里?请亮出来,让大家看看。王氏,若干年来,除了搞点文字游戏,夸夸其谈,信口妄说“革新”,歇斯底里的忽悠网民外,可以说,是一网络垃圾而已,一事无成!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自然段原文:
接着,洛阳又于2007年举办“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一批优秀辞赋在会上展现。这次会议,指明了辞赋要以经济为依托,以传承国学为己任,才能得到复兴和发展,提出了“弘扬国粹,振兴辞赋,同研瑰宝,共铸辉煌”的目标。会期,认定了中国赋坛一批辞赋家,如龚克昌、孙继纲、何开四、魏明伦、金学孟、钟阳、潘承祥、周晓明、袁瑞良、陈逸卿、陈瑞萍等。这批辞赋家的脱颖而出,如鹤立鸡群,冠压群芳,光焰照人,独领风骚,震撼文坛,威慑宇内,在全国成为各流派很好的带头人。

▲指误28:接着,洛阳又于2007年举办“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一批优秀辞赋在会上展现——那这个会议,由谁组织召开的呢?具体是什么时间呢?这次会议的巨大历史性作用和现实性意义是什么呢?2007年4月8-12日,由洛阳大学、中国辞赋学会与中华辞赋网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辞赋创作研讨会”,而“中赋”的中华辞赋网,是促成这个会议的召开,真正的起到巨大的历史性作用。可参见△指误22。另《雷池文化报》会后专门做了报道:“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在洛阳隆重举行”。http://www.tc168.net/168285/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82

▲指误29:认定了中国赋坛一批辞赋家,如龚克昌、孙继纲、何开四、魏明伦、金学孟、钟阳、潘承祥、周晓明、袁瑞良、陈逸卿、陈瑞萍等——“认定了”,是什么意思?换言之,他们的辞赋家资格,还必须要通过会议来认可与评定?如果不予以认定,他们就是“伪辞赋家”?我们亲自参加了这个会议,并且是会议筹备组副组长,没发现会议上有这个“认定”与“评选”之程序。

▲指误30:认定了中国赋坛一批辞赋家,如龚克昌、孙继纲、何开四、魏明伦、金学孟、钟阳、潘承祥、周晓明、袁瑞良、陈逸卿、陈瑞萍等——这里,怎么有“钟阳”、“陈逸卿”呢?会议时间是2007年4月8-12日,而“钟阳”是在2008年5月,才开始涉足赋坛并加入中赋的。钟阳在中华辞赋网发表的第一篇《大宇学院赋》◎钟阳,发表日期:2008年5月7日。http://www.tc168.net/168285/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7008。而“陈逸卿”是2007年12月,涉足赋坛并加入中赋的。其第一篇发在中华辞赋网的《洞庭湖赋》◎陈逸卿,发表日期是:2007年12月26日。http://www.tc168.net/168285/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3649。显然,这二人,在洛阳会议上,没他们的名字。属于后来的辞赋新人一类。可以归结为新辞赋第三梯队作者。

▲指误31:向某人列举的所谓的“一批辞赋家”,很不全面——而真正在这次会议被提到名字的人,到底是哪些呢?在开会之前就印刷好,并随身带到洛阳参加会议的报纸——《雷池文化》报上,刊载题目为“《洛阳牡丹花开日 中华辞赋复兴时》——在2007首届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里,会议上人手一份,说得很清楚,他们是——颜麒麟、龚克昌、孙继纲、袁瑞良、魏明伦、潘承祥、张友茂、周晓明、金学孟、雪川、王宇斌、姚平、张心豪、于海洲、贺兴桐、章方松、詹杭伦、张昌余、王铁、钱明锵、布茂岭、王志清、郝丽云、陈恩田、高志其、何开四、陈秀冬、熊笃。其他的比较活跃的辞赋作家,尚有病龙、右文、刘翔、贾玉宝、王泽生、沈不沉、刘志强、陈瑞萍、向征、蒋红岩、贺晓贤、王志德、杨威、李同昌、李永明、杨介中、戴永斌、侯建安、王忠志、刘尧、曹胜高、李玉昌、李新华、秦安振、胡雪松、陈章汉、王艳钧、蒋海生、闲机生、马门列夫、陈仁德、王秉德、卢红、王士毅、王克湘、王献力、张黎华、雪雁鸣、曹英人、乾坤居士、宋小武、白永刚、刘长焕、周志豪、韩自然、陆畅、温山鸿、任文武、李珊等等。http://www.tc168.net/168285/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80

▲指误32:这批辞赋家的脱颖而出,如鹤立鸡群,冠压群芳,光焰照人,独领风骚,震撼文坛,威慑宇内,在全国成为各流派很好的带头人——不是个个都成为了好的带头人!真正的带头人,没几个。例如:孙继纲,发展基地——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即今洛阳辞赋研究院。潘承祥,发展基地——中赋,中华辞赋创作及国学传播中心,即今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张友茂,发展基地——中辞,即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和今中国辞赋家协会。等等。而当年参加了会议的人中,有人多年前就消失殆尽,杳无音讯了,不再从事辞赋写作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自然段原文:
近三十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辞赋文章,如:颜其麟《香港赋》《三峡赋》、姚平《洛阳牡丹赋》《梅花赋》、龚克昌《南征赋》、孙继纲《天云山赋》《龙门赋》、赵方平《寒斋赋》、沈不沉《江心屿赋》、张昌余《国宝大熊猫铭》《蒙顶山茶赋》、何开西《巴蜀文化赋》《中华钱币赋》、魏明伦《大洲广场赋》《中华世纪坛赋》、潘承祥《洛阳赋(并序)》《安庆赋》、周晓明《洛阳美食赋》《博客文化赋》、张友茂《圣谧泰山行韵》、《愕兮乞儿泪》、孙五郎《歇马山赋》《醉酒吟》、金学孟《中华龙魂赋》《秋赋》、谭杰《梦游洛阳赋》《老君山赋》、袁瑞良《黄山十赋》《黄河十问》、张心豪《国花赋》《香港回归赋》、王宇斌的《黄河赋》、王志清的《洛阳寻根赋》、布茂岭《辞赋源流考释》、贾玉宝的《嵩岳赋》、 单文忠的《碣石赋》、雪川《大道乾坤赋》《成都赋》、李新建《音乐赋》、向胤道《澳门回归赋》《2008奥运赋》等。第一阶段风生水起的工作,为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启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指误33:近三十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辞赋文章——上述所列举文章中,并不全是其个人的代表作。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到2007年止,29年间,上述所列举文章中,并不全是其个人的代表作品,不具有典型性。故代表不了近30年的新辞赋创作的可喜成就。

▲指误34:其中,在从1978年到2007年止这个期间里,上述所列作品中,有人的作品,是2007年以后创作的,也被强奸到2007年以前而混入,造成鱼目混珠,混淆时间概念。例如:孙五郎的《歇马山赋》、《醉酒吟》;谭杰的《老君山赋》;单文忠的《碣石赋》;李新建的《音乐赋》;向胤道的《澳门回归赋》《2008奥运赋》。等等。

▲指误35:孙继纲《天云山赋》——其正确的名字是:孙继纲的《白云山赋》,而不是《天云山赋》。是“白云山”,而不是“天云山”。如果我们把“达州”,误写为“迖州”,那么,还是指同一个地方吗?

▲指误36:布茂岭的《辞赋源流考释》——存在遴选体裁错误。这篇不是布茂岭的辞赋代表作,而是其考证辞赋源流的辞赋学术论文。介绍了“辞”与“赋”的区别、赋的起源及涵义、赋的分类、赋之结构法有二种:一为直叙体,一为设问体。等等。

▲指误37:第一阶段风生水起的工作,为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的启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第一阶段”的划分,很不科学。“启蒙”与“发展”是表示,一件事情还没发生,才开始启动。只有在启动以后,就可以再谈发展。即必须经过“发生、发展、鼎盛、衰落”这样的一个反复轮回过程。而这里的问题是,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即中国新赋运动——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早在2005年元旦,就已经肇始而“启蒙”了,这项运动到2007年已经开展了2年了,并且促成了2007年4月份的“首届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的召开。故,向氏的辞赋创作复兴运动阶段性的划分,失之偏颇,非常的不科学!

▲指误38:所谓的“启蒙”,汉典说:1.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嗟乎,物理幽玄,人知浅眇,安得一切智人出兴于世,作大归依,为我启蒙发覆耶”。2.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亦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显见,2005年元旦,中华辞赋网站的组建,表明了中华的创作由此前的自发状态,转折为自觉的创作状态,是由“自发”到“自觉”的转折点。于是乎,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即中国新赋运动——中华新辞赋创作运动,便得以“启蒙”而肇始。因此,中国辞赋创作复兴运动,嚆矢于公元2005年之春。即:此前为新辞赋这种文体的复兴而发生的“启蒙”阶段——1978年到2005年。而2005年至2012年,属于“发展”阶段。2012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属于“繁荣”阶段。在“繁荣”阶段运行到一定的时期,又会转为“衰落”阶段。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2

主题

247

回帖

4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40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自然段原文:
蓬勃发展  成就卓著
因有了启蒙阶段良好的开端,本阶段首先由光明日报的“百城赋”引发赋坛震动;接着,2010年中国辞赋网发起了“百花赋”创作活动,影响巨大。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的“千城赋”、“中华新辞赋”大力跟进,全国辞赋者积极响应。上述活动,带动了中国现代辞赋诸门派和组织的缤纷发展。中国碑赋工程院、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和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三大系统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工作最有成色。举足轻重的还有中国国学会、中国诗赋学会、中华国学院等重要的组织。期间,风格流派形成,各地异军突起。有以有以魏明伦为代表的 “巴蜀赋派”(川渝),有以锡东刀客为代表的 “骈文赋派”(浙江),有以下府岸人为代表的 “骚体辞派”(江西),雷池赋翁为代表的 “桐城赋派” (安徽),以天山客为代表的 “边疆赋派”(新疆),有以兰花草为代表的 “韵文赋派”(山东)等。可谓髙手云集,门派林立,风格炯异,佳作多多。这些作品,有的鸿篇巨制、有的短小精悍、有的神韵飘逸、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汪洋恣肆、有的纵横万里、有的词采华丽、有的雅俗共赏。各有千秋,气象一新。

▲指误39:因有了启蒙阶段良好的开端,本阶段首先由光明日报的“百城赋”引发赋坛震动——这里的“启蒙”阶段的定位,很不准确。请参见△指误37与△指误37,不再赘述。

▲指误40:本阶段首先由光明日报的“百城赋”引发赋坛震动——“百城赋”是由光明日报社于2007年3月8日刊发第一篇《西安赋》而发起的一项讴歌城市建设发展的辞赋创作宣介活动。而此后的2007年4月8-12日,才召开了“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的。根据向氏本文的“三阶段”划分观点,则错误的将它们进行了前后颠倒!误把洛阳会议,划分列入第一阶段,却把此前的“百城赋”列入第二阶段。导致出现了二件事物先后顺序的历史性错位,着实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指误41:接着,2010年中国辞赋网发起了“百花赋”创作活动,影响巨大。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的“千城赋”、“中华新辞赋”大力跟进,全国辞赋者积极响应——这里,又犯了二件事物先后时间顺序的错位问题。中赋搞的《中华新辞赋选粹》一书第一卷的征集组稿并出版,在2007-2008年进行的,有书籍为凭据。《千城赋》第一卷的出版,则在2009年,同样有书籍为凭据。明显比张友茂中辞于2010年搞的“百花赋”创作活动早2-3年。而向氏瞎写说,中赋“大力跟进”中辞,难道说前期的还“跟进”后期的,那不就等于说地球在倒转?时间在逆行?这种故意本末倒置、颠倒黑白的做法,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么?蒙蔽赋友么?

▲指误42:接着,2010年中国辞赋网发起了“百花赋”创作活动,影响巨大——如何的大?大到什么程度?也没见集结出版,恐怕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吧!不信,请将《百花赋》一书,拿出来晒一晒。

▲指误43:上述活动,带动了中国现代辞赋诸门派和组织的缤纷发展——请问,江西中辞,它带动哪个门派的发展了?

▲指误44:中国碑赋工程院、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和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三大系统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工作最有成色——这里的排列,明显是乱排。凭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中赋,中辞,中碑。凭资历排列,应为——中赋,中辞,中碑。凭规模排列,应为——中赋,中碑,中辞。凭影响排列,应为——中赋,中碑,中辞。2011年6月其中辞协会未成立以前,张友茂的中辞,影响较小,在国内属于末流。

▲指误45:举足轻重的还有中国国学会、中国诗赋学会、中华国学院等重要的组织——这里所列举的中国国学会、中华国学院,与辞赋几乎没关系。而中国诗赋学会,也侧重于诗词等,辞赋不是其强项,属于附带一类。

▲指误46:期间,风格流派形成,各地异军突起。有以有以魏明伦为代表的 “巴蜀赋派”(川渝),有以锡东刀客为代表的 “骈文赋派”(浙江),有以下府岸人为代表的 “骚体辞派”(江西),雷池赋翁为代表的 “桐城赋派” (安徽),以天山客为代表的 “边疆赋派”(新疆),有以兰花草为代表的 “韵文赋派”(山东)等——这里所列的辞赋风格流派,在洛阳会议上,就有了划分。而且,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演变为:以创办人地域为例,曰中赋皖系桐城赋派(潘承祥集团)、曰中辞赣系滕王阁赋派(张友茂集团)、曰中碑京系西城赋派(闵凡路集团)、曰中诗辽系沈阳赋派(孙五郎集团)、曰中原豫系洛阳赋派(孙继纲集团)。云云。其中就其资深与影响力论,以潘承祥集团为最,张友茂集团次之,余者,次次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5 收起 理由
甲午风云 + 5 辛苦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