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风醉 于 2012-9-27 18:16 编辑
一 早点摊
东关老街,具体的名字我至今不知道,它是明秀路和皖中路之间的一个不太长的狭长的空间,或许那里有座东关小学吧,所以人们习惯把那那里叫做东关。 沿着龙眠河向下走过海峰桥,左拐个弯儿,就进入了菜市场,菜市场的路口,有三五家早点摊,其中有个摊子比较大,一家四五人头上戴着护士一样的小白帽,手上有的筒着手套,按照分工在那里忙乎,一个做朝笏的中年女人拿着擀好的四方的面筋和装糖心的圆形的小烧饼不停的向炉壁上贴,炉壁的 温度很高,女人不停的把手湿一下水,动作奇快,大概五六分钟就贴好了一炉朝笏和圆饼,那炉子高有一米左右,六七十公分的圆柱体,下面是碳火,大概算古老的炊具了,稍候,等那些面食熟了,女人拿把钳子,快速的将其一个个夹起,霎那间炉子上面堆满了六七十个朝笏和圆饼子,顾客自己按照需要,在隔壁的油条篓子里夹来油条,一会油条包朝笏就好了,客人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也有些老年人,一下子要买十几个朝笏和圆饼,慢吞吞的放在带来的小竹篮子里,脸上路出满意的微笑,好像他家的客人可以吃到城里正宗的早点了,那微笑多少露出了老城关人的骄傲和自得。
女人的身边是一位中年男人,在做着煎饺,屋子门边也是一中年位女人,在炸油条,油在冒着热气,两寸长几公分厚的白白的面筋在油锅里迅速的膨胀变黄,一会根根又粗又长的油条就并排的躺在篓子里了。。屋子里两个中年男人在不停的擀面,面筋在他们的手中柔软的翻腾变形,一会儿撒下点面粉,一儿切成快,一会儿送到饺子锅边,油条锅边和烤朝笏的炉子边的长凳子上。
对面的包子铺则显得冷清了点,还要不停的喊上几声,"包子热的,刚出笼的"。隔壁有一家炒面的,还有一家做糕点的,生意都比不上这家做朝笏的.
这里的生意明显的比其他的摊位好,我不明白这些简单古老的早点,能如此获得那些城关人的吸引力和青睐,是一种对往事的眷顾?是对快失去的事物的流连?一或是心中的一种对熟悉生活的温情回味?,如此多的早点摊,集中了古老而亘久的热闹,是不同于其它菜市的特色吧。
墙壁边有棵高大的树,笼罩着这里几个早点摊位。见证这里发生的故事。
二 菜市
你是位早起的人吗?那你得到菜市看看,天刚朦朦亮,路两边就挤满了箩筐,摆满了蔬菜,到你早上七点钟到来的时候,已经很是热闹拥挤了,已经是中秋时节了,那些小青菜上的露珠还在,显得翠绿可人,圆滚滚的冬瓜躺在那里,空心菜和南瓜的嫩茎扎成捆的堆放着,剥好的大豆盛在盆子里,豆荚放在平铺的塑料袋子上,长豇豆有青色的 红色的,,秋辣椒成堆的摆在那里,萝卜菜也是整捆的 ,茄子黄瓜到处都是,还有嫩玉米,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尽情的挑选,女人则都在菜摊子前面蹲下来,仔细的挑,慢慢的拣,有小声的协商价格的,有大声要喊削价的,如摊主说玉米一元一根,买家说两元三根,很是热闹。
一般, 每人一般买个三四样就满足了,然后匆忙的离去。摊主们有熟悉的,相互关照着,交谈着,问问菜卖得怎么样,也有稍微闲点的,偶耳啦几句家常。少数人不紧不慢的在那里闲遛达,东看看西瞧瞧。这里还有两家卖花卉的,有桂花,有仙人球,大部分都是很好照养的,价格在十元到五十元不等。路的拐弯处,有卖鱼鲫鱼的,据说都是野生的一般要十二元一斤。菜市也有个大摊位,进通道到里面,有六百多平米那么大,一人一个位子,都是卖鱼,卖猪肉,卖鸡的......相对路边的景观,就逊色多了。这里的菜市是一条道路,早上上班的时候人多,车辆也慢悠悠的挤在路上,有时候造成堵塞,也有送孩子到东关小学上课的,人们都忙到一起了,都聚集到一起了,遇到熟人相互招呼一声。
有事没事我也到这里转两转,时间久了,也认识了一些人,,那些认识的人,每次都要多给我点菜,人们相互的沟通也就了有了一些感情,比那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的习惯,要温情多了。
偶然一次在和同学聊天的时候,说到公元1978年我们就是在东关小学参加高考的,我的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了,仔细的回顾了起来,这里有几处老房子果然还是当初的模样,在那个考试结束的 下午 ,我在这个如今依然还是包子店里买过两个包子,早路边 买了个西瓜带回家了 ,做为 第一进城的纪念。真的没有想 到 ,事隔30余年了,我又走到了 这里 ,成为这里 的常客了 。
我i渐渐喜欢了这里的菜市,喜欢看这里劳碌的人们,喜欢这里时新的蔬菜,喜欢这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喜欢这里独特的风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